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格魅力即心理特征及特有的素质、能力和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体现而产生的精神之力,盖超乎外貌之魅和才智之强,亦是一种震撼,一种导引与向往。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嵇康,试结合其时代背景、经历来浅论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嵇康;人格魅力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223-262年),譙郡钰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称嵇中散,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著有《幽愤诗》、《声无哀乐论》等。
一、品行高洁不改素志
魏晋时期,社会政治局面黑暗恐怖,迫使文人由过去的清议逐渐转变为清谈,进一步促使文人士子选择崇尚虚无、消极隐退的道家思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玄学。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又说其“旷迈不群,高亮任性。……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而好老庄之业。……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山涛叹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从这些细致描述中,我们可初识嵇康,年幼时,孤苦,有奇特之才;成年后,弹琴吟诗,博览群经,偏爱老庄;其不论从人格、才学,还是品貌都颇具独特魅力,好友山涛的高评犹如孤松之独立品行高洁。
嵇康在《幽愤诗》中叙到:“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惟此褊心,显明臧否。”以致“欲寡其过,谤议沸腾”,在这样情景下,嵇康仍不肯改变素志,最后愿学伯夷叔齐“采薇山阿,散发岩岫”而不改纯朴之志。康与同时期阮籍的“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寓藏内心的苦痛隐约而发如出一辙。
嵇康因家庭败落,又不愿走仕途之路,被迫在喧嚣的城市近郊和好友向秀一起打铁,这亦是一种品性的自我陶冶;身处战乱的嵇康,无法能够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无奈选择退隐之路,实为智者之举。
这又与老庄的“自然”和“真”紧密相关,“自然”,乃一种实在的状态,天然而然的;“真”是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受之于天性分之内的,在哲学上表现出来即“道法自然”,真品性,高志向。
二、崇尚老庄清新飘逸
嵇康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从根本上地抛弃所厌恶的官场仕途,能够真正摆脱世俗的约束,回归到大自然,用心灵去享悠闲。
“嵇康把庄子哲学人间化,因此也诗化了。”嵇康作为诗人想脱离司马氏集团所统治下的污浊社会,便真诚地去羡慕并追求那种空灵高洁的境界,因而在他的不少诗作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游仙的幻想,如《秋胡行》(瑟调曲)一篇。嵇康心中所歌颂的清净自由的“逍遥天衢”,正是“托好老庄”,“志在守朴”,充分地表达其不附流俗的志趣和高尚品质。
作为士族阶级的嵇康,一方面用老庄放诞不羁的思想支撑自己;另一方面又学老庄超然物外,寻求恬静心境;同时,又以清谈高妙的玄理来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横溢,清新飘逸。
嵇康正处在司马氏和曹氏相互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亲眼目睹司马氏为权益,无耻地利用“名教”进行黑暗残暴的统治,他自然而勇敢地站出来,大力提倡老庄思想,用老庄的“自然”对抗“名教”,而老庄的“自然”是一种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对个性化的真切向往,那种自我表现的强烈要求,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空间,才是嵇康所表现出来的清新飘逸的高贵品格。
三、刚正耿直勇敢反抗
不幸的嵇康经历了司马氏发动的一系列政变后,面对司马氏的血腥统治和残酷戕害,其纯朴理想被残酷现实所打碎。为逃避现实和黑暗的政治,嵇康、阮籍等人不约而同采取了反抗司马氏政权的态度。
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对司马氏的阴谋痛斥“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蔑视虚伪礼教,公然对抗朝廷法制,刚正耿直的个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社会的黑暗统治让嵇康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忍受,不是韬光养晦,而是锋芒毕露,其名篇《太师箴》严厉地批判了“季世”的残暴行为:“骄盈肆志,阻兵擅权,矜威纵虐,祸崇丘山。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这样他把矛头直指司马氏政治集团,对他们的残暴统治予以无情的鞭挞。
嵇康曾在太学中掀起一系列的活动,主要反对司马氏残暴统治。后因好友吕安辩清白而被入狱,又因遭到钟会诬陷,被司马昭杀害,年仅40岁。
其临刑前,三千太学为其请愿,未果;“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活得潇洒,死的从容,在《广陵散》的琴音中,表现出真正的伟大!。
小结:
嵇康潇洒的离去,一生清贫,远离官场,与好友靠打铁谋生,正是品行高洁,不改素志的写照;酷爱自然和本真的自我,又是尊崇老庄,清新飘逸的流露;不屈服司马氏政权的残暴统治,为好友吕安而舍弃生命,其刚正耿直,勇敢反抗的精神永存后世;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永放光芒。
关键词:嵇康;人格魅力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223-262年),譙郡钰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称嵇中散,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著有《幽愤诗》、《声无哀乐论》等。
一、品行高洁不改素志
魏晋时期,社会政治局面黑暗恐怖,迫使文人由过去的清议逐渐转变为清谈,进一步促使文人士子选择崇尚虚无、消极隐退的道家思想,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玄学。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又说其“旷迈不群,高亮任性。……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而好老庄之业。……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山涛叹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从这些细致描述中,我们可初识嵇康,年幼时,孤苦,有奇特之才;成年后,弹琴吟诗,博览群经,偏爱老庄;其不论从人格、才学,还是品貌都颇具独特魅力,好友山涛的高评犹如孤松之独立品行高洁。
嵇康在《幽愤诗》中叙到:“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惟此褊心,显明臧否。”以致“欲寡其过,谤议沸腾”,在这样情景下,嵇康仍不肯改变素志,最后愿学伯夷叔齐“采薇山阿,散发岩岫”而不改纯朴之志。康与同时期阮籍的“时率意独驾,不由路径,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寓藏内心的苦痛隐约而发如出一辙。
嵇康因家庭败落,又不愿走仕途之路,被迫在喧嚣的城市近郊和好友向秀一起打铁,这亦是一种品性的自我陶冶;身处战乱的嵇康,无法能够实现远大的政治抱负,无奈选择退隐之路,实为智者之举。
这又与老庄的“自然”和“真”紧密相关,“自然”,乃一种实在的状态,天然而然的;“真”是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是一种受之于天性分之内的,在哲学上表现出来即“道法自然”,真品性,高志向。
二、崇尚老庄清新飘逸
嵇康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从根本上地抛弃所厌恶的官场仕途,能够真正摆脱世俗的约束,回归到大自然,用心灵去享悠闲。
“嵇康把庄子哲学人间化,因此也诗化了。”嵇康作为诗人想脱离司马氏集团所统治下的污浊社会,便真诚地去羡慕并追求那种空灵高洁的境界,因而在他的不少诗作中都表现出了一种游仙的幻想,如《秋胡行》(瑟调曲)一篇。嵇康心中所歌颂的清净自由的“逍遥天衢”,正是“托好老庄”,“志在守朴”,充分地表达其不附流俗的志趣和高尚品质。
作为士族阶级的嵇康,一方面用老庄放诞不羁的思想支撑自己;另一方面又学老庄超然物外,寻求恬静心境;同时,又以清谈高妙的玄理来点缀风雅,炫耀才华横溢,清新飘逸。
嵇康正处在司马氏和曹氏相互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亲眼目睹司马氏为权益,无耻地利用“名教”进行黑暗残暴的统治,他自然而勇敢地站出来,大力提倡老庄思想,用老庄的“自然”对抗“名教”,而老庄的“自然”是一种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对个性化的真切向往,那种自我表现的强烈要求,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空间,才是嵇康所表现出来的清新飘逸的高贵品格。
三、刚正耿直勇敢反抗
不幸的嵇康经历了司马氏发动的一系列政变后,面对司马氏的血腥统治和残酷戕害,其纯朴理想被残酷现实所打碎。为逃避现实和黑暗的政治,嵇康、阮籍等人不约而同采取了反抗司马氏政权的态度。
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对司马氏的阴谋痛斥“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蔑视虚伪礼教,公然对抗朝廷法制,刚正耿直的个性,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社会的黑暗统治让嵇康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忍受,不是韬光养晦,而是锋芒毕露,其名篇《太师箴》严厉地批判了“季世”的残暴行为:“骄盈肆志,阻兵擅权,矜威纵虐,祸崇丘山。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这样他把矛头直指司马氏政治集团,对他们的残暴统治予以无情的鞭挞。
嵇康曾在太学中掀起一系列的活动,主要反对司马氏残暴统治。后因好友吕安辩清白而被入狱,又因遭到钟会诬陷,被司马昭杀害,年仅40岁。
其临刑前,三千太学为其请愿,未果;“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日: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活得潇洒,死的从容,在《广陵散》的琴音中,表现出真正的伟大!。
小结:
嵇康潇洒的离去,一生清贫,远离官场,与好友靠打铁谋生,正是品行高洁,不改素志的写照;酷爱自然和本真的自我,又是尊崇老庄,清新飘逸的流露;不屈服司马氏政权的残暴统治,为好友吕安而舍弃生命,其刚正耿直,勇敢反抗的精神永存后世;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