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与集合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hl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曼(Arman,1928-2005)是著名的法裔美国艺术家,生于法国尼斯的阿尔芒·费尔南德斯(Armand Fernandez)。阿曼为让绘画保持其自身特点,在油彩或水彩创作中不掺杂任何现成物品,而他最著名的艺术作品是“集合物”(Accumulations)——对批量生产的人工产品进行分拆和重构。
  阿曼的父亲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Antonio Fernandez)是尼斯的一位古董商,也是一位业余画家、摄影师和大提琴演奏家。从父亲那里,阿曼学会了油画和摄影。在1946年获得哲学和数学的学士学位后,阿曼开始在尼斯的巴黎国立装饰艺术学院(Ecole des Arts Decoratifs)学习。同时,他还在尼斯警察学校开始学习柔道,在那里他遇到了伊夫-克莱因(YvesKlein)和克劳德·帕斯卡尔(Claude Pascal),三人相识后以搭便车旅游的方式环游欧洲各地,关系十分亲密。
  1949年,为了完成他的研究,阿曼就读于巴黎的法国卢浮宫学院(The Ecole du Louvre),在那里他集中学习考古学和东方艺术。1951年,他在马德里成为了一名柔道俱乐部(Bushido Kai Judo Club)的老师。在此期间,他还服役于法国军队,在服役期间作为卫生员参加了印度支那战争(Indo—China War)。
  在阿曼的早期作品中,已明显形成了在他后来的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集合大量各式物品的观念。不过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最初更多地关注其抽象绘画作品,认为它们比自己早期的邮戳叠印式艺术有更多的意义。只是在1959年他目睹了观众对他最早的集合作品的反应后,他才充分认识到这种艺术的力量。1962年,他开始将同类金属物体焊接在一起,比如一大堆斧头。
  因在1954年受到德国达达主义艺术家库尔特-施维特斯(Kurt Schwitters)展览的启发,阿曼开始创作《邮戳》(Cachets),这是他最早的重要艺术品。1958年,他在巴黎的爱丽丝·克莱尔画廊(Iris Clert)举行了他的第三次个展,展示了早期平面集合艺术,他将之命名为《邮戳》。这些在纸和布上的标志被证明是成功的,并为年轻艺术家的职业生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机会。
  当时,阿曼以自己在作品上签名(不签署姓)向凡·高致敬,因为凡·高会将自己的名字“文森特”(Vincent)签在自己的作品上。到1957年,阿曼就把原来的名字阿曼德(A rmand)改为阿曼。到了1973年1月31日,当他成为美国公民时,他将美国公民的名字写为阿曼德·皮埃尔·阿曼(Armand Pierre Arman)。但是,他继续用“阿曼”这个名字作为自己的公开名字。
  从1959年到1962年,阿曼形成了他最为人所知的风格,这始于他的两个最著名的概念:“集合物”(Accumulation)和“垃圾桶”(Poubelle)。集合物是聚酯纤维铸件或者是有机玻璃等常见的相同物品的集合。他的第一个焊接集合作品创作于1962年。“垃圾桶”是对散乱垃圾的集合。1960年,他将这些垃圾填满巴黎的克莱尔画廊,创作出《满》(Full Up),作为对他的好友伊夫斯·克莱因两年前在同一画廊所举办的展览《空》(Vacuum,房间里一无所有)的呼应。这些作品开始吸引欧洲艺术界的关注。
  1960年10月,阿曼与伊夫斯·克莱因、弗朗索瓦·杜夫雷尼(Francois Dufrene)、雷蒙德·汉斯(Raymond Hains)、马夏尔·雷斯(Martial Raysse)、丹尼尔·斯波埃里(Daniel Spoerri)、让·丁格利(Jean Tinguely)、雅克·维列格尔(Jacques Villegle)和艺术评论家皮埃尔·雷斯塔尼(PierreRestany)创建立了新现实主义团体(new realism)。随后叉吸引了凯撒(Cesar)、米莫·罗特拉(Mimmo Rotella)、尼基·德·圣法尔(Niki de Saint Phalle)和克里斯托(Christo)等一批年轻艺术家的加入,这是一个有着共同的“趋向现实的新视点”的青年艺术家团体,他们面对工业扩张重述人文主义理想,在20世纪消费时代中重新估价艺术和艺术家的观念。1961年,阿曼首次去美国——将成为他第二故乡的国家。在那个时期,他通过破坏来探索和创造。《小轿车》(Coupes)和《科勒》(Coleres)这两件作品以在画布上排列通过切、烧、砸的方法获得的一些物品残片为特征。阿曼往往选取具有较强视觉特色的物品作为对象,如乐器(多为小提琴和萨克斯)或青铜雕像。
  1961年阿曼从故乡尼斯来到纽约,在科迪尔·沃伦画廊(Cordier Warren Gallery)举办了第一个展览后,被纽约所深深吸引。在这所城市里,他在艺术家和收藏家威廉·科普利(William Copley)举办的晚宴上与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相遇。在纽约,阿曼先住在切尔西酒店,后来在曼哈顿的教堂街上开了一个工作室,然后开始到特里贝克地区(Tribeca)创作大型公共雕塑作品。他在那里完成了各种各样的大件集合物作品,包括工具、手表、钟表、家具、汽车零件、珠宝,当然,还有不同程度的被肢解的乐器。乐器,特别是弦和铜片,通过他与在法国诺曼底(Normandy)一家代工车间厂合作,成为阿曼作品的一个主要途径。
  在阿曼的集合物作品中,最大的一件是《永久性停车》(Long Term Parking),它永久性地展示于法国的蒙特塞城堡(Chateau de Montcel)。完成于1982年的这座雕塑是一个18米高的集合物,他在18吨的水泥块中塞入了60辆汽车。而他最雄心勃勃的作品是1995年创作的《期待和平》(Hope for Peace),这件作品是受黎巴嫩政府委托而创作的,用来纪念黎巴嫩建军50周年。这件32米高的纪念碑由83辆坦克和军车组成,伫立在曾经饱受战争蹂躏的贝鲁特城中。
  阿曼是20世纪最具创新精神的雕塑家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批量生产的日常物品的组合,不但就此摆脱了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形式,也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情感发生较多联系。使用简单的甚至是寒酸的废弃材料为主,在过度消耗物质材料的消费社会中提倡后现代主义的挪用和转化观念,使个人艺术探索与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紧密结合,是阿曼艺术的成功之处。他创作于公共空间中的作品吸引了很多观赏者,在中国也有一些阿曼的粉丝(他的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的博览会或被企业家购藏),这也是笔者乐于评介这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张正霖博士,台湾美术馆研究员、兼任“艺术银行”主持人。曾于中国台湾、英国、荷兰等地学习和生活。曾担任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研究员、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特聘人员、兰阳博物馆纽员、荷兰莱顿大学文化领域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拥有丰富的艺术管理经验,研究兴趣为艺术社会史、视觉文化分析、华人当代艺术、艺术策展、博物馆理论与实务等,亦深入实践艺术管理、文化策略、公共关系等范畴。近年
期刊
一研究背景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对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区域进行拆迁、改造、投资和建设,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的延续与更新。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
期刊
老鼠布莱克(Blekle Rat),原名泽维尔·普鲁(XavierProu),是巴黎首批涂鸦艺术家之一,被称为“纸模涂鸦之父”。  1952年,泽维尔·普鲁出生于巴黎西郊的小镇布洛涅-比扬古(Boulogne-Billancourt)。他从1981年开始在巴黎街道的墙壁上绘制纸模老鼠。他认为老鼠是“城市中唯一自由的动物”,它们“将瘟疫传播四散,正如街道艺术一样”。他的名字“老鼠布莱克”源于名为《罗
期刊
韩国公共艺术在近20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在1995年时,韩国政府就针对原有的《文化艺术振兴法》第11条规定进行修改,要求在新建或增建一万平方米以上建筑物的情况下,须拿出1%的经费用于公共艺术项目,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美术装饰。据统计,1995年至2008年间,韩国共花费5.46亿美元打造了万余件公共艺术作品。韩国国民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崔泰晚指出,尽管韩国很早就颁布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
期刊
再生能源雕塑(Renewable Energy Sculpture)是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水利发电和潮汐等自然动力资源进行艺术创作表现的雕塑类型。  这种雕塑既有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功能,同时又是独特的艺术作品,可谓是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于一身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再生能源雕塑的创意来自生态未来主义者们的奇思妙想,他们中有莎拉·霍尔(Sarah Hall)、帕特里斯·斯特尔莱斯特(Patrice
期刊
维多莉娅·芙勒(Victoria Fuller,1952-)是美国芝加哥的一位雕塑家、画家、自然科学读物插画家、歌手、作曲家和音乐人。  芙勒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庄里,这个农庄还是马术中心。她在孩童时代就擅长艺术和音乐,甚至爬树,常常缠着她的哥哥和妹妹。她的父亲是一个摄影师,她的妈妈鼓励她在艺术上追求创新,她也受到同样有创造力的兄弟姐妹的影响。芙勒擅长绘画,自学吉他,很早就开始唱歌和写歌。她
期刊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是一种土地再开发项目,目的是为了缓和城市用地的紧张。在英国,城市更新又被叫做城市重建(Urban Regeneration),在美国则被称为城市复兴(urbanRevitalizatin)。它兴起于发达国家,20世纪40年代后期较为集中出现。城市更新项目不仅包括商业区迁移、建筑物拆除和人口再安置,还包括政府利用土地征用权将一些私有物产纳入公共建设项
期刊
2018年12月21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來”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分展场及公共芭术展同日在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开幕。此次公共艺术展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策划,主题为“共生·未来”、邀请范勃、周力、刘可、方琦、沈烈毅、金江波六位艺术家参展。本次展览是一个关于公共社区的当代艺术计划,融合了当地的湿地自然生态和城市艺术氛围,真正实现让美术馆走出围墙,艺术回归到公众的主动参与中,从而达到艺术与
期刊
前不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上海已经进入了都市空间微更新时代,从景观园林而言,几年前市中心几个区的绿地增量已经接近零。土地不能增加,空间品质还需要提升,这里面的唯一对策,就是更新。面对无论大小的空间,微更新又是必由之路。微更新,一个微字,有
期刊
帕特里夏·约翰森(Patricia Johanson,1940-)是一位美国艺术家,以为人类和野生动物创造的美丽实用栖息场所的大型艺术项目而闻名。她在自然景观中设计和创作了具有功能性的艺术项目,一方面解决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重新联系起城市居民与自然及该地方的历史。这些项目的设计可追溯到1969年,这使她处于生态艺术的先锋领域。约翰森的作品也被列为大地艺术、环境艺术、特殊场地艺术和园林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