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读”促学,是诗词教学之本
古诗词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诗可言志,词以抒情,曲既叙述又可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读悟结合”让孩子喜欢古诗词,效果显著。
比如教师在上《清平乐·村居》时,教师以诗意的语言贯穿课堂。以读促学,通过逐层深入的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音律,感受到古诗词朗朗上口的声韵美、快慢交替的节奏美。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有所领会、感悟,下足功夫。“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喜”“卧剥”等词语,体会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也进一步体会出词人此时的快乐。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文辞时,自己所引用诗词信手拈来,与所教授课文相得益彰。教师以诗意的风范行走于课堂,让学生乐于学习,学生也在教师的示范下,自由诵读,同桌互读互悟。同时,课前准备让学生诵读《小学生必背80首》,积累诗词体量。长此以往,相信学生对古诗词将“一往情深”。下课铃响,学生还沉浸在古诗的意境中,意犹未尽。
二、激发想象,是诗词教学之高境界
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刘禹锡也说:“境生于象外。”强调作者通过自己所描绘的“景”和“象”,让读者看到“象”以外更多的景,情以外更多的情,这就达到“意境”之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诗配画等形式,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
抓住诗眼,咀嚼字词,理解意境。在《池上》这课中对“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一句的处理,就是让学生反复体会“偷”字。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一个“偷”字用得极为传神,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换一个词,比如换成“拿”“摘”等词就不足以表现儿童的顽皮、狡黠,体会不到这种绝妙的意境。这样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
以图配诗,激发想象,感受情境。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意。如何感受绝妙的意境,让学生看到“象”以外更多的景,情以外更多的情,不下一番功夫,学生难以领受。教师说:“你从诗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地说,再配以音乐,循循善诱。适时出示图片,想要看到更美的景色,要上更高的楼,再进一步体会由物至情。如果想学到更多的知识,需不怕吃苦,不断努力,勇攀高峰,把美、人文情怀和核心素养融进血液里。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生字教学渗透诗词学习,是诗词鉴赏力的提升
以往语文课上教授生字时,仅教会学生认识并会写。经过实践,把生字教学与诗词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乐学。比如学习“华”字,其字有三种读音,其中“hua”读平声时,教师举出《诗经》著名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里的“华”字古代与“花”同音。教授“花”字时,其引申义,教师出示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学生在教師带领下,边读边领会,体会出此处之“花”是指眼睛看不清楚,而非某种植物。此教学法让学生对字、诗词学习有润物细无声之感。再如书法写字课上,教师写出“春树暮云”,请学生上网查出其意思和出处,当学生了解到出处是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一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学生被杜甫的真情所打动,自觉把这首诗背诵。当对远方亲朋好友思念时,“春树暮云”之典故用于其作文中,其文不美也美矣。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力也逐渐提升。
四、诗歌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融,是引导主动学习的途径
语文课堂搬至校园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校园现有建筑、校园文化的创意,巧妙学习诗词曲。竹林小道边立有郑燮《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池。”前两句既表达后辈不忘前辈教导之恩,又展示了新生力量更好、更强大,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银杏大道雕刻有王维诗句“文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当作人间雨。”让人领受到幽静自然情趣。这些诗作都是从静处着意,写出了诗人努力沉浸在静谧之中,教师带领学生细细体味山水灵秀;也从另一角度告诉学生无论是学知识还是学做人都要沉下心来,方能体会其中奥妙。
学校有一处景观“曲水流觞”。教师创新性地组织学生在此处吟诗作画,体会古人之情趣,诗中有情,情景交融。学生既赏诗又悟理,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和平东校幸福路分校)
责任编辑:邓钰
古诗词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诗可言志,词以抒情,曲既叙述又可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读悟结合”让孩子喜欢古诗词,效果显著。
比如教师在上《清平乐·村居》时,教师以诗意的语言贯穿课堂。以读促学,通过逐层深入的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音律,感受到古诗词朗朗上口的声韵美、快慢交替的节奏美。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这首词的内容和意境有所领会、感悟,下足功夫。“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喜”“卧剥”等词语,体会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也进一步体会出词人此时的快乐。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文辞时,自己所引用诗词信手拈来,与所教授课文相得益彰。教师以诗意的风范行走于课堂,让学生乐于学习,学生也在教师的示范下,自由诵读,同桌互读互悟。同时,课前准备让学生诵读《小学生必背80首》,积累诗词体量。长此以往,相信学生对古诗词将“一往情深”。下课铃响,学生还沉浸在古诗的意境中,意犹未尽。
二、激发想象,是诗词教学之高境界
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刘禹锡也说:“境生于象外。”强调作者通过自己所描绘的“景”和“象”,让读者看到“象”以外更多的景,情以外更多的情,这就达到“意境”之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诗配画等形式,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
抓住诗眼,咀嚼字词,理解意境。在《池上》这课中对“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一句的处理,就是让学生反复体会“偷”字。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一个“偷”字用得极为传神,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换一个词,比如换成“拿”“摘”等词就不足以表现儿童的顽皮、狡黠,体会不到这种绝妙的意境。这样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
以图配诗,激发想象,感受情境。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意。如何感受绝妙的意境,让学生看到“象”以外更多的景,情以外更多的情,不下一番功夫,学生难以领受。教师说:“你从诗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充分地说,再配以音乐,循循善诱。适时出示图片,想要看到更美的景色,要上更高的楼,再进一步体会由物至情。如果想学到更多的知识,需不怕吃苦,不断努力,勇攀高峰,把美、人文情怀和核心素养融进血液里。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生字教学渗透诗词学习,是诗词鉴赏力的提升
以往语文课上教授生字时,仅教会学生认识并会写。经过实践,把生字教学与诗词教学结合起来,学生乐学。比如学习“华”字,其字有三种读音,其中“hua”读平声时,教师举出《诗经》著名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里的“华”字古代与“花”同音。教授“花”字时,其引申义,教师出示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学生在教師带领下,边读边领会,体会出此处之“花”是指眼睛看不清楚,而非某种植物。此教学法让学生对字、诗词学习有润物细无声之感。再如书法写字课上,教师写出“春树暮云”,请学生上网查出其意思和出处,当学生了解到出处是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一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学生被杜甫的真情所打动,自觉把这首诗背诵。当对远方亲朋好友思念时,“春树暮云”之典故用于其作文中,其文不美也美矣。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力也逐渐提升。
四、诗歌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融,是引导主动学习的途径
语文课堂搬至校园中,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校园现有建筑、校园文化的创意,巧妙学习诗词曲。竹林小道边立有郑燮《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池。”前两句既表达后辈不忘前辈教导之恩,又展示了新生力量更好、更强大,让学生领悟做人的道理。银杏大道雕刻有王维诗句“文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当作人间雨。”让人领受到幽静自然情趣。这些诗作都是从静处着意,写出了诗人努力沉浸在静谧之中,教师带领学生细细体味山水灵秀;也从另一角度告诉学生无论是学知识还是学做人都要沉下心来,方能体会其中奥妙。
学校有一处景观“曲水流觞”。教师创新性地组织学生在此处吟诗作画,体会古人之情趣,诗中有情,情景交融。学生既赏诗又悟理,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和平东校幸福路分校)
责任编辑: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