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段时间电视剧出现的问题已经有了观众反响,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剧、谍战剧、古装剧,还是家庭伦理剧,都或多或少地有善恶不分明、美丑之间模糊概念的倾向。近日,由于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剧创作提出的6条要求,由此又引发出个别电视剧编导发出种种怨气的反响。一边是大部分观众的指责,一边是某些编导的诉怨,倘若我们把广电总局提出的6条要求看做是一种对电视剧市场的“裁判”性质的规范,就可以分辨出我们的电视剧创作出现什么问题。其中最敏感也最应该引起电视剧创作方警醒的,就是善恶分明和美丑界定的问题。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比较明显的方面包括艺术创作。我们的影视作品从早年教条生硬的“脸谱化”人物角色描写,已经快速转化成更加真实、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物描写。当我们在《潜伏》中看到王翠苹与余则成那样从尴尬到深情的爱;从《亮剑》中看到屡屡被处分降职的李云龙和身为国民党军官但仍一腔热血抗日的楚云飞;从《士兵突击》中看到如此不讲情面的袁朗和如此憨实的战士许三多时;从电视剧《林海雪原》中看到杨子荣遭遇老虎时那种惊恐的眼神,知道了什么才是艺术创作表现出来的正面角色。当我们从《潜伏》中看到那个军统天津站站长和那个倒卖情报、结结巴巴的谢若琳时,也知道了什么才是有血肉的反面角色。
尽管正、反角色这种说法有明显的传统色彩,但古往今来、中国和海外的艺术创作中,怎么可能不保持这样一种衡量是非与善恶以及美与丑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标准肯定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而动态性变化。在历史题材剧中,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眼光去更改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在现代剧中,我们不应该把非主流的审美观念涂抹在生活中的是非上造成模糊状态,更不应该把全部的精神头都使在了非善非恶的中间,似乎让观众觉着坏人还挺善,好人还挺不讲人情就是艺术感染力?当然,偶尔出现这样的描写并不为过,但当我们连续不断地在历史剧中看到土匪挺善良,八路军挺散漫,汉奸挺亲和,军统特务挺忠义;在现代剧中连续看到婆婆挺恶,媳妇挺冤,小三挺仁义,贪官挺重情……就是问题。这里有电视剧题材缺乏创新盲目跟风的问题,有创作者曲解如何增加收视率的问题,有我们对社会主流审美标准的尺度把握问题。
从早年的“脸谱化”,到现在更讲究人性化描写的演变,是艺术创作风格与时俱进的必然。但绝不能扔了“脸谱化”就根本不顾及脸的基本形象,丢了人们可以比较、可以学习、可以参照的价值标准。不要“脸谱”,不等于不要“脸”。近一段时间里,不少观众的确发出了对电视剧里出现问题的抱怨和感叹。针对观众的反响来看广电总局对电视剧制作提出的要求,就明白了对时下的某些电视剧,不给点约束还真不行。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受益比较明显的方面包括艺术创作。我们的影视作品从早年教条生硬的“脸谱化”人物角色描写,已经快速转化成更加真实、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物描写。当我们在《潜伏》中看到王翠苹与余则成那样从尴尬到深情的爱;从《亮剑》中看到屡屡被处分降职的李云龙和身为国民党军官但仍一腔热血抗日的楚云飞;从《士兵突击》中看到如此不讲情面的袁朗和如此憨实的战士许三多时;从电视剧《林海雪原》中看到杨子荣遭遇老虎时那种惊恐的眼神,知道了什么才是艺术创作表现出来的正面角色。当我们从《潜伏》中看到那个军统天津站站长和那个倒卖情报、结结巴巴的谢若琳时,也知道了什么才是有血肉的反面角色。
尽管正、反角色这种说法有明显的传统色彩,但古往今来、中国和海外的艺术创作中,怎么可能不保持这样一种衡量是非与善恶以及美与丑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标准肯定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而动态性变化。在历史题材剧中,我们不应该用现在的眼光去更改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在现代剧中,我们不应该把非主流的审美观念涂抹在生活中的是非上造成模糊状态,更不应该把全部的精神头都使在了非善非恶的中间,似乎让观众觉着坏人还挺善,好人还挺不讲人情就是艺术感染力?当然,偶尔出现这样的描写并不为过,但当我们连续不断地在历史剧中看到土匪挺善良,八路军挺散漫,汉奸挺亲和,军统特务挺忠义;在现代剧中连续看到婆婆挺恶,媳妇挺冤,小三挺仁义,贪官挺重情……就是问题。这里有电视剧题材缺乏创新盲目跟风的问题,有创作者曲解如何增加收视率的问题,有我们对社会主流审美标准的尺度把握问题。
从早年的“脸谱化”,到现在更讲究人性化描写的演变,是艺术创作风格与时俱进的必然。但绝不能扔了“脸谱化”就根本不顾及脸的基本形象,丢了人们可以比较、可以学习、可以参照的价值标准。不要“脸谱”,不等于不要“脸”。近一段时间里,不少观众的确发出了对电视剧里出现问题的抱怨和感叹。针对观众的反响来看广电总局对电视剧制作提出的要求,就明白了对时下的某些电视剧,不给点约束还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