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当代彰显

来源 :克拉玛依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_YAN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人类文明不论进化到何种程度,出生、长大、衰老这个过程是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孝”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章探究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渊源与发展,以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例,结合时代与社会现实,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在当代的彰显。
  关键词: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春晚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4.1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胡海婷.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当代彰显[J].克拉玛依学刊,2017(4)65-68.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1]儒家孝道思想一脉相传,精髓不变。不论是春秋时期的孔圣人还是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他们虽然对于孝道思想有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但都坚持一贯的主旨“孝为仁之本”。儒家强调“仁”的思想,而孝是实现“仁”的基础,只有先尊敬奉养父母才能具备成为仁人君子的条件,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入世治世的宏伟志愿。所以,“善事父母”是成仁之本,是人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儒家重视君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其理想的社会体制,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如何将“忠”与“孝”完美的结合、将一切伦理道德归于“孝”就成了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的义务与责任。孔门的这一思想发展经历了从“仁的人生哲学”到“孝的人生哲学”。[2]1
  一、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嬗变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演变大体如下:
  孔子重视孝道与忠君,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观点,但终究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孝道是在家侍奉双亲的,有一定的时空范围;忠君是尽忠君王,是成为君子后奋斗终生的目标。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3]27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孝悌的道理影响政治就是从政。可见,孔子已经意识到孝治与治世的关系,即孝治可以治世。在具体的“善事父母”做法上提出“色难”“无违”等。
  孔子弟子曾参的“善事父母”孝道观见于《孝经》。《孝经》认为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4]30。在孝忠的问题上认为忠是孝的另一种形式,“扬名后世,以显父母”[4]2是最终的孝。在“善事父母”问题上认为每一阶层、每一个人都可以对父母行孝,对君王尽忠。《孝经》对于庶人的“孝”强调得更加具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戚。”[4]53从生到死、由健康到疾病,無所不包,为后世评价一个人的孝行提供了更细致的标准。
  孟子是儒家孝道思想完整理论的建设者,其孝道思想在著作《孟子》中得以具体体现。[5]《孟子》之所以大量叙述整编帝王尧舜的故事,最终是为了施行“仁政”,暗示自己“以孝治天下”的理想。他认为治国应采用孝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6。要让老人们在晚年有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让“善事父母”成为一种社会风俗。孟子更关注家庭、亲情与“人性”。在“善事父母”问题上提出“五不孝”行为:“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6]217
  2.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演变发展的特征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自孔子提出后,经由众多的孔门弟子不断发展丰富,使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逐渐呈现精髓一致又更加细致的发展特征:
  (1)“孝”与“忠”的联系更加紧密。自古忠孝难两全,儒家从最初就开始思考“孝”与“忠”的关系。孔子倡导“仁”,又将一切道德规范归于“孝”,可见孔子试图在联系孝亲与忠君的平衡关系。曾子以自身实践为基础,在尽心善事父母的同时整理《孝经》,在他看来,善事父母与忠君是合一的,“上事亲,中事君,终修身”[4]2,忠君是另一种形式的事亲,“扬名后世,以显父母”[4]2,最终也可以达到事亲的目的。在孟子看来,忠君的地位略低于事亲,孟子重民权、重人性,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 364。他主张“仁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6]6 ,不论自身是什么阶层,都是父母的孩子,而非代表独立的自身;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即使像舜一样拥有了天下也不足以欢欣。总之,从最初时孔子考虑“孝”与“忠”的关系,试图寻找两个独立思想的联系到《孝经》中明确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世思想,通过儒家仁人志士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使孝与忠的联系更加紧密,“孝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
  (2)“善事父母”的要求更加细致。“善事父母”这一思想从最初宏观的“敬”“礼”“色”等方面逐渐落实在生活细微处。不论是《孟子》中的“五不孝”行为、还是《孝经》中对于庶民奉养父母的具体要求以及《礼记》中许多具体的做法都为后世提供了遵循的榜样,也使“善事父母”的思想得以落实在生活实际行动中。《礼记·祭义》中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5]这三点也正在后世中被层层落实,前两方面是精神上的养亲之道,后世多用力于“能养”,衍生出许多的礼仪规范,有些甚至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比如《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情节;但其实,“善事父母”不应仅仅停留在“能养”的层面,“能养”在前人看来是最低等级的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19 所以,后世的孝道榜样及模范更多遵循的是“诚、敬、爱”,先贤对于如何践行“善事父母”也提供了更加细致的要求,以期后世遵循。   二、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当代彰显
  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在当代得以积极彰显,笔者结合丁酉年(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节目加以阐释和分析。
  1. 体现“善事父母”的具体要求
  “善事父母”的具体要求体现在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
  《一个女婿半个儿》,以幽默的小品形式再现社会现象。作品以电信网络诈骗为大背景,孝顺的姑爷和儿子知道父亲上当受骗后,担心真相会让老人家无法安心过年,于是姑爷、儿子和父亲斗智斗勇,上演了一场假装被绑架的闹剧。最终由警察将诈骗案破获,才使这位父亲最终明白了姑爷的心思,提高了防骗意识。小品所反映的“善事父母”包括:“色难”和“劝谏”。孔圣人认为善事父母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和颜悦色。沈腾扮演一位孝顺岳父的好姑爷,他事事为父亲着想,用自己的钱充当奖金让好面子的父亲先安心过年。在劝谏父亲提高防骗意识时,做到了“侍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3]55。 虽然他在劝父亲不要汇款两万元时遭到了父亲的训斥,但他并不生气,而是不断通过其他方式想办法提高其防骗意识。在父亲面前的态度一直温和,不反驳、不埋怨,真正践行“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6]185。做到诚、敬、爱、孝。
  由青年相声演员高晓攀、尤宪超表演的相声《姥说》主要围绕姥姥说过的话对我们儿时以及长大后产生的影响为主线,展示优秀家风的传承。在儒家“善事父母”的孝道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做法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3]10 对待长辈说的话,我们要认真倾听,牢记在心,认真践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大,长辈却越来越老;我们越来越成熟,长辈却越来越小。“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3]55 我们要在实际言行中践行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在倡导一种家风。[1]传承优秀家风,善事家中长辈成了这一作品传达的最主要的正能量。
  2.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忠与孝”的合一
  在儒家孝道观中事亲与忠君逐渐融合,这在2017年的春晚节目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2017年的春晚是有情怀的,体现着家国与孝忠。在众多节目中,有一类节目是表彰英雄的,英雄是国家的荣耀,是国人的偶像,他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是对国家的忠,更是对父母的孝。因为大的家是国,小的国是家,只有富强了祖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主持人采访已经耄耋之年的老红军们,他们为中国的独立与富强鞠躬尽瘁,有位105岁的老红军写下“红军万岁”四个字送给祖国,这几个大字包含着她对大国小家深沉的爱。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提升,我们探索外太空的航天事业也在不断发展,春晚请来了“神舟五号”至“神舟十一号”的11位航天员,讲述航天梦助推“中国梦”。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格局下仍然有局部的不安定,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保卫祖国家园的义务和责任。
  强军一直是中华民族复兴梦中的一个必要方面,当海陆空三军军人唱着“放心吧,祖国!放心吧,亲人!”时,“忠”与“孝”就在高度的爱国情怀中实现了统一。
  成龙与分别来自北大和清华的6位大学生一同完整演绎《国家》这首歌曲。青年学子是时代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為新时期的青年,努力学习就是报效祖国、回馈父母最好的方式。儒家“孝治天下”的理想中认为“立于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青年学子爱好学习,专心科研,报效祖国即体现了“忠”与“孝”的合一。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1]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是对我国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而个人道德层面的第一要务就是爱国,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到的“忠”,一个爱国的人最基本的要爱父母家人,即“忠与孝”的合一。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不孝的事件时有发生。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独生子女赡养老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完善养老制度,但是在一些相对落后和贫穷的地区,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依然难以保证。父母养活了很多儿女,却没有一个儿女可以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兄弟姐妹间因为赡养问题反目成仇;父母还在世时儿女分夺家产,让老人无处可栖;有的还将老人告上法庭,等等。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19 可今日的一些儿女非但谈不上敬,连养都不愿意认真履行。
  生活中的正能量一定多于负能量。春晚节目组邀请了“全国文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代表”等,表彰有孝心的晚辈,将对于父母最基本的孝心不断传递。在中国的春节习俗里“善事父母”表现在事死与事生两个方面。一直以来,在除夕的晚上有祭祖的习俗。人们会祭奠已逝的亲人、长辈,以敬重的态度表达一年的思念;而在世的晚辈会在大年初一的大清早给父母行大礼,磕头拜年,感恩一年的养育之情,为新的一年送来真心的祝福。这些看似平常的习俗传承,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对于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认同与践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整个社会强化道德意识之时,我们更应该回归传统,取其精华。《孝经》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善事父母,都有能力善事父母。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1]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应当重真情、尚大义,用真情滋养我们的品德,用爱包裹我们的生活。“善事父母”在今天变得更加具体,我们只需“立身行道”即可,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热爱我们的事业,积极践行爱国与爱家。每一个人是家庭的细胞,每一个家庭是国家的细胞。让我们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同营造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从善事父母开始,让小家的幸福充盈大国,让孝道的花朵开遍盛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EB/OL].http : // 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 1215/c1024-28953393.html,2016-12-15.
  [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武汉:崇文书局,2015.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汪受宽.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王长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学,2005.
  [6]杨伯峻.孟子译注.告子章句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乐记》作为中国汉代的一部经典艺术理论文集,对研究我国早期的艺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其关于文艺理论与音乐歌舞的起源、性质及其对自然、社会以及统治者治国理政方面的作用都有较为系统详尽的论述,在当今文化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权威著作,对我们研究古代的礼乐制度、艺术文化现象,甚至中国古人的文化意识形态及典乐制度都具有非常大的价值。鉴于此,试从《乐记》中“礼”和“乐”入手,考辨艺术的起源,并从中窥探艺
期刊
摘 要: 《论权威》首次对权威思想作了系统阐述,是无产阶级政党权威思想的理论源头。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光辉历程中,党中央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掌握规律,丰富发展了权威思想。新时代重温经典,就是要坚持《论权威》的权威原则,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重要前提,凝聚思想认识、贯彻制度落实、聚焦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关键词: 权威思想;《论权威》;中国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合宪性审查已成为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在当下中国,合宪性审查的意义在于妥善协调立法与改革的关系,通过及时的法律修改使立法符合改革需要进而引领改革。在立法实践中,判断法律是否需要修改的依据是宪法。合宪性审查是法律修改的必经步骤,且合宪性审查过程中所依据的宪法精神、原则及规定对后续的法律修改有着决定性影响。文章以限制林木采伐权的法律为例,认为判断该类法律合宪与否
期刊
摘 要:“实事求是”作为我国思想路线的核心要义,是我们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向胜利的认识基础。陈云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者和践行者,在“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求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上,回顾、梳理和学习陈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实践
期刊
摘 要:2015年,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异常的巨幅波动,诸多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就我国目前的证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以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为重点极有必要。因此,在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背景下探究证券市场风险的来源、证券市场监管域外经验、证券监控机制的完善以及证券投资者支持路径等问题,有利于实现法律的正确适用,保障证券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证券市场风险来源;证券投资者保护;证券
期刊
摘 要:新疆南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南疆三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路,承载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针对南疆三地州高人口增长率、区域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等特点,运用Malthus(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对南疆三地州未来(2015-2025年)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对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和分析,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南疆三地州;人口问题;Mal
期刊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深入实践来提高执政本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过程中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并向广大党员干部发出了加强学习的倡议,这一倡议的提出也对党员干部在面对“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上提供了方向、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 习近平;执政为民;加强学习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真理标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价值标准是体现在人的价值关系与价值活动中的一种主体见于客体的尺度。邓小平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一,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入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把握其理论内涵,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期刊
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给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中简称伊犁州)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伊犁州党委明确提出伊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国际航空港、国际金融港、国际物流港、国际信息港和国际旅游谷。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商贸物流发展新业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际物流港。  关键词:丝绸之路;物流港;伊犁州直  中图分类号:F252.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
期刊
摘 要: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区贫困户的调研数据,以典型深度贫困村为例,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该地区贫困规模、致贫原因和脱贫成效,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的调查,梳理该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不足,最后为优化该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区;脱贫攻坚;贫困户  中图分类号:F323.8;F12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