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许多国家都有鬼节的说法,其中由于日本的鬼节经由中国传入,因此和中国的鬼节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本文主要从中日两国鬼节的历史起源、祭祀方式等方面来剖析中日两国鬼节上的异同点。
【关键词】中国 七月半 日本 盂兰盆节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80-02
一、前 言
鬼节,主要是指与鬼相关的节日。这个节日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例如西方的“万圣节”、泰国的“披塔昆节”、伊朗的“躲鬼节”、中国的“七月半”、日本的“盂兰盆节”等等。不过,由于受到地域、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的鬼节也不尽相同。而其中,由于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所以中日两国在鬼节上的相似点是最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节的历史起源、祭祀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来阐释中日两国鬼节上的异同点。
二、中日鬼节的渊源
1.中国鬼节起源
中国的鬼节,通常称为“七月半”,但是实际上是包含了清明节、七月半、寒衣节三个节日的祭祀体系,但主要是指“七月半”。
(1)清明节。每年的阳历四月四日或者五日是清明节。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的忠臣——介子推。他的主人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侮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主人,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之后,为了感激介子推,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介子推不愿受赏,带着老母归隐到了深山,重耳于是命人上山搜索,未果,遂放火烧山,希望能将介子推母子逼出。熟料火烧三日,终不见介子推母子出现。待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死去。重耳异常悲痛,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改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即冷食)。后来几经沿袭,到了唐朝,与“清明节”相融合,且作为民间习俗被流传下来,直至今日。现在主要是祭祖祭墓,表达哀思。
(2)七月半。七月半具体分为三类:①源自民间思想的“亡人节”;②源自佛教的盂兰盆节”;③源自道教的“中元节”。这三类名称是由于思想起源的不同而出现的,但都是指中国阴历的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
亡人节:在民间,相传阴历七月十五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阴间的鬼魂会被放出来,有子嗣的就会回家接受亲人的祭拜,而那些孤魂野鬼就会到处游荡,像“七月半,鬼乱串,芭蕉叶撕得粉碎烂……”这样的歌谣就是对这种习俗的生动描绘。所以,在那一天,人们就会宰鸡宰鸭,烧香烧钱来祭拜从地府里出来的鬼魂,祭拜的对象包括自己的亲人以及那些孤魂野鬼,以防他们祸害人间,同时也祈求鬼魂保佑在世人的身体安康、家宅平安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亡人节的过节习俗。
盂兰盆节:“盂兰盆”本为梵语,意为“解救倒悬”。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见到自己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像倒挂在空中那样遭罪,不吃不喝做了饿鬼,就用钵头盛饭喂他母亲,但是食物还未入口就已化为炭火。佛祖告诉目连,必须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将百味五果放在盆中,供养十方鬼灵,超度众饿鬼,他的母亲才能得到解救。目连一切照办,才把母亲救出地狱,他自己也成为地藏王的护法神。此后在佛教中就逐渐演变为佛教在这一天要供奉佛祖,举办盂兰盆会来祭祀鬼神。
中元节:相传阴历的七月十五日,道教中的“地官”要来世上考察人们的善恶,因此道士们就在这天诵经念书,举行仪式祭拜地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七月半有时是佛教占主导地位,有时是道教占主导地位,而到了现代,随着佛教道教的衰弱,七月半的节日习俗已经失去了孝亲敬祖、敬佛拜地官的正统因素,而逐渐演变为带有屠杀牲畜、施与鬼神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了。
(3)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旧时,妇女们要亲自缝制寒衣(寒衣——意为冬日御寒的衣物),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逝,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墓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
2.日本盂兰盆节的起源
日本由于受到中国佛教影响深远,所以早在隋唐时期,佛教的“盂兰盆节”就传入了日本,在日本一般称为“盂兰盆会”。在明治以前,日本采用农历,因此,日本的盂兰盆会与中国的七月半日期是一致的。在1872年以后,日本由于采用公历,盂兰盆节就改为阳历的8月15日举行(与阴历七月十五较为接近)。平安时代以前主要是贵族在寺院中举行,到了镰仓时代,在武士阶层开始兴起家盆(即供奉死去的父母和祖先),到了室町时代,由于战乱不断,各地的寺院遭到极大的破坏以及贵族的地位不断衰落,贵族在寺院中举行的盂兰盆节逐渐被废弃,现代社会保留的一般是民间以“家盆”为主的过节习俗。
三、度过方式
1.中国的鬼节
传统上通常认为中国的鬼节就是“七月半”,但是实际上中国的鬼节是由“清明节、七月半、寒衣节”三位一体,形成的一个循环体系。
(1)清明节。主要是回乡扫墓,祭祀祖先。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七月半。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一般称作鬼节,分为祭祖和祭鬼两类。祭祖,家家要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分上、中、下午三次供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同时还要烧纸钱、纸衣。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渐简化,变为供一次饭、烧一次纸钱或者不烧纸钱的文明祭祖方式。供奉的饭菜也很有讲究,一般要荤素搭配,菜品丰富,然后在桌上摆放六或八人份的碗筷,每个碗中盛上一点米饭,再用杯子倒上一点白酒,然后打开房门并说“请祖先们回家用饭”;祭鬼,在民间还有泼水饭和放河灯等祭鬼的习俗。放河灯和泼水饭被认为是给孤魂野鬼做布施,也被认为是给活人积功德。河灯是用各种颜色的蜡光纸做成的,四个角叠起来,像一朵朵荷花,河灯中央放浸过油的灯芯或者是特制短蜡烛,而且河灯的数目还必须是单数,据说鬼魂们会乘着河灯回到阴间。然后还会在沿岸烧一些纸钱以及泼水饭。
(3)寒衣节。因与清明节和七月半有类同之处,现在中国已经基本废弃。
2.日本的盂兰盆节
一般是在8月13、14、15日三天举行祭祖仪式,其中13日为迎盆,意为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14日为中盆,即祖先的灵魂在家的时间,15日为送盆,即送别祖先灵魂的时间。迎盆,有的在自家门口挂上彩条,上面写着“祖先代代”、“山川”等字样,意思是呼唤远在山林川泽之地的祖先回家,也有的是去墓地请祖先回家。在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之前,家里要备好祭祀台;中盆,即供养祖先的仪式。在祭祀台上摆放祭品,每日点香供茶,以及各种不同的饭菜,请祖先享用;送盆,即送祖先归去。最后一天晚上全家人点灯笼送祖先到坟墓,在墓前点香,并在墓前熄灭蜡烛后结束整个盆节仪式。但有的地区也只是在自家门口进行送盆的仪式。
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盂兰盆舞。男女老少们身着夏季的和服,手持团扇,聚集在广场上,首先在高台下跪拜祖先,献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然后自然地和着音乐围成圆圈跳舞。有的地方还带着面具跳舞,让人分不清舞动的是人还是“鬼”,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让祖先的灵魂得到慰藉,愉悦祖先。
四、中日鬼节的异同
1.时间上的异同
中国的鬼节七月半主要是在阴历的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举行,由于在现代社会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所以没有被国家选定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因此没有公休假。日本的盂兰盆节主要在阳历八月十五日左右举行,并且前后连续一周为公休假。且中国的鬼节是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循环体系,而日本则没有。
2.起源上的异同
可以看出,日本的鬼节主要源于中国的盂兰盆节,两国在鬼节上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在中国由于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更侧重于祭祀鬼神,在某种程度上说带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而在日本由于受到祖先信仰以及灵魂信仰的影响,鬼节主要还是一个祭祖仪式。
3.度过方式的异同
从度过方式中可以了解到,中日两国的鬼节都有祭祀和适度休闲放松的内涵,中国有踏青等、日本有盂兰盆舞等。日本的盂兰盆会在度过方式上结合了中国清明节以及七月半中祭祖的成分,其中又有自己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盂兰盆节。
五、结束语
中国的鬼节与日本的鬼节无论是在起源上还是在度过方式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且都与佛教有关,都是祭祖仪式,都有适度休闲放松的内涵。但是中国的鬼节更侧重于“祭鬼”,而日本的鬼节更侧重于“祭祖”。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与中国的鬼节——七月半相比,现代日本的“盂兰盆节”更近似于中国的“清明节”。
参考文献
1 邢永凤.盂兰盆节与日本人的祖先信仰[J].民俗研究,2010(2):189~197
2 李玉洁.日本的盂兰盆节[J].寻根,2009(1): 96~101
3 马兰英.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中国 七月半 日本 盂兰盆节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80-02
一、前 言
鬼节,主要是指与鬼相关的节日。这个节日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例如西方的“万圣节”、泰国的“披塔昆节”、伊朗的“躲鬼节”、中国的“七月半”、日本的“盂兰盆节”等等。不过,由于受到地域、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的鬼节也不尽相同。而其中,由于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所以中日两国在鬼节上的相似点是最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从中日两国鬼节的历史起源、祭祀方式等方面的异同来阐释中日两国鬼节上的异同点。
二、中日鬼节的渊源
1.中国鬼节起源
中国的鬼节,通常称为“七月半”,但是实际上是包含了清明节、七月半、寒衣节三个节日的祭祀体系,但主要是指“七月半”。
(1)清明节。每年的阳历四月四日或者五日是清明节。据说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的忠臣——介子推。他的主人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侮辱。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主人,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了给重耳吃。后来重耳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之后,为了感激介子推,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介子推不愿受赏,带着老母归隐到了深山,重耳于是命人上山搜索,未果,遂放火烧山,希望能将介子推母子逼出。熟料火烧三日,终不见介子推母子出现。待大火熄灭后,才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死去。重耳异常悲痛,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改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即冷食)。后来几经沿袭,到了唐朝,与“清明节”相融合,且作为民间习俗被流传下来,直至今日。现在主要是祭祖祭墓,表达哀思。
(2)七月半。七月半具体分为三类:①源自民间思想的“亡人节”;②源自佛教的盂兰盆节”;③源自道教的“中元节”。这三类名称是由于思想起源的不同而出现的,但都是指中国阴历的七月十五日即七月半。
亡人节:在民间,相传阴历七月十五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阴间的鬼魂会被放出来,有子嗣的就会回家接受亲人的祭拜,而那些孤魂野鬼就会到处游荡,像“七月半,鬼乱串,芭蕉叶撕得粉碎烂……”这样的歌谣就是对这种习俗的生动描绘。所以,在那一天,人们就会宰鸡宰鸭,烧香烧钱来祭拜从地府里出来的鬼魂,祭拜的对象包括自己的亲人以及那些孤魂野鬼,以防他们祸害人间,同时也祈求鬼魂保佑在世人的身体安康、家宅平安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亡人节的过节习俗。
盂兰盆节:“盂兰盆”本为梵语,意为“解救倒悬”。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见到自己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像倒挂在空中那样遭罪,不吃不喝做了饿鬼,就用钵头盛饭喂他母亲,但是食物还未入口就已化为炭火。佛祖告诉目连,必须在每年的七月十五,将百味五果放在盆中,供养十方鬼灵,超度众饿鬼,他的母亲才能得到解救。目连一切照办,才把母亲救出地狱,他自己也成为地藏王的护法神。此后在佛教中就逐渐演变为佛教在这一天要供奉佛祖,举办盂兰盆会来祭祀鬼神。
中元节:相传阴历的七月十五日,道教中的“地官”要来世上考察人们的善恶,因此道士们就在这天诵经念书,举行仪式祭拜地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七月半有时是佛教占主导地位,有时是道教占主导地位,而到了现代,随着佛教道教的衰弱,七月半的节日习俗已经失去了孝亲敬祖、敬佛拜地官的正统因素,而逐渐演变为带有屠杀牲畜、施与鬼神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了。
(3)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旧时,妇女们要亲自缝制寒衣(寒衣——意为冬日御寒的衣物),送给远方的亲人。如亲人已去逝,就用纸做成寒衣,在这一天到墓前烧掉,所以叫寒衣节。
2.日本盂兰盆节的起源
日本由于受到中国佛教影响深远,所以早在隋唐时期,佛教的“盂兰盆节”就传入了日本,在日本一般称为“盂兰盆会”。在明治以前,日本采用农历,因此,日本的盂兰盆会与中国的七月半日期是一致的。在1872年以后,日本由于采用公历,盂兰盆节就改为阳历的8月15日举行(与阴历七月十五较为接近)。平安时代以前主要是贵族在寺院中举行,到了镰仓时代,在武士阶层开始兴起家盆(即供奉死去的父母和祖先),到了室町时代,由于战乱不断,各地的寺院遭到极大的破坏以及贵族的地位不断衰落,贵族在寺院中举行的盂兰盆节逐渐被废弃,现代社会保留的一般是民间以“家盆”为主的过节习俗。
三、度过方式
1.中国的鬼节
传统上通常认为中国的鬼节就是“七月半”,但是实际上中国的鬼节是由“清明节、七月半、寒衣节”三位一体,形成的一个循环体系。
(1)清明节。主要是回乡扫墓,祭祀祖先。清明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家家蒸清明果互赠,不仅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七月半。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一般称作鬼节,分为祭祖和祭鬼两类。祭祖,家家要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分上、中、下午三次供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同时还要烧纸钱、纸衣。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已经逐渐简化,变为供一次饭、烧一次纸钱或者不烧纸钱的文明祭祖方式。供奉的饭菜也很有讲究,一般要荤素搭配,菜品丰富,然后在桌上摆放六或八人份的碗筷,每个碗中盛上一点米饭,再用杯子倒上一点白酒,然后打开房门并说“请祖先们回家用饭”;祭鬼,在民间还有泼水饭和放河灯等祭鬼的习俗。放河灯和泼水饭被认为是给孤魂野鬼做布施,也被认为是给活人积功德。河灯是用各种颜色的蜡光纸做成的,四个角叠起来,像一朵朵荷花,河灯中央放浸过油的灯芯或者是特制短蜡烛,而且河灯的数目还必须是单数,据说鬼魂们会乘着河灯回到阴间。然后还会在沿岸烧一些纸钱以及泼水饭。
(3)寒衣节。因与清明节和七月半有类同之处,现在中国已经基本废弃。
2.日本的盂兰盆节
一般是在8月13、14、15日三天举行祭祖仪式,其中13日为迎盆,意为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14日为中盆,即祖先的灵魂在家的时间,15日为送盆,即送别祖先灵魂的时间。迎盆,有的在自家门口挂上彩条,上面写着“祖先代代”、“山川”等字样,意思是呼唤远在山林川泽之地的祖先回家,也有的是去墓地请祖先回家。在迎接祖先的灵魂回家之前,家里要备好祭祀台;中盆,即供养祖先的仪式。在祭祀台上摆放祭品,每日点香供茶,以及各种不同的饭菜,请祖先享用;送盆,即送祖先归去。最后一天晚上全家人点灯笼送祖先到坟墓,在墓前点香,并在墓前熄灭蜡烛后结束整个盆节仪式。但有的地区也只是在自家门口进行送盆的仪式。
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盂兰盆舞。男女老少们身着夏季的和服,手持团扇,聚集在广场上,首先在高台下跪拜祖先,献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然后自然地和着音乐围成圆圈跳舞。有的地方还带着面具跳舞,让人分不清舞动的是人还是“鬼”,人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仪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让祖先的灵魂得到慰藉,愉悦祖先。
四、中日鬼节的异同
1.时间上的异同
中国的鬼节七月半主要是在阴历的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举行,由于在现代社会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所以没有被国家选定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因此没有公休假。日本的盂兰盆节主要在阳历八月十五日左右举行,并且前后连续一周为公休假。且中国的鬼节是三位一体,形成一个循环体系,而日本则没有。
2.起源上的异同
可以看出,日本的鬼节主要源于中国的盂兰盆节,两国在鬼节上有着很深的渊源。但是在中国由于受到民间传说的影响,更侧重于祭祀鬼神,在某种程度上说带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而在日本由于受到祖先信仰以及灵魂信仰的影响,鬼节主要还是一个祭祖仪式。
3.度过方式的异同
从度过方式中可以了解到,中日两国的鬼节都有祭祀和适度休闲放松的内涵,中国有踏青等、日本有盂兰盆舞等。日本的盂兰盆会在度过方式上结合了中国清明节以及七月半中祭祖的成分,其中又有自己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盂兰盆节。
五、结束语
中国的鬼节与日本的鬼节无论是在起源上还是在度过方式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且都与佛教有关,都是祭祖仪式,都有适度休闲放松的内涵。但是中国的鬼节更侧重于“祭鬼”,而日本的鬼节更侧重于“祭祖”。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与中国的鬼节——七月半相比,现代日本的“盂兰盆节”更近似于中国的“清明节”。
参考文献
1 邢永凤.盂兰盆节与日本人的祖先信仰[J].民俗研究,2010(2):189~197
2 李玉洁.日本的盂兰盆节[J].寻根,2009(1): 96~101
3 马兰英.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