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出发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每学期在考察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学生的负担似乎更重了,教学模式似乎还是老样子,许多老师也感到很茫然。“新课改”进行了这几年,让人“几多欢喜几多忧”。
【关键词】自下而上 改革考试制度 减负 素质教育
1.听取“革”声一片
前不久,全党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人民不满意的事情主要有三件:一是医疗,二是住房,三是教育。
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国家新出台的房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的进一步温升;我们的教育,也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改是不行的。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了,独立性越来越差了,犯罪率越来越高了,就连温总理也发怒了:堂堂一个中国,竟然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国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教育改革,以东南沿海城市为龙头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改”这个名词应运而生了。学生、老师、都在期待着这场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改革。
可“新课改”进行了这几年,让人“几多欢喜几多忧”。首先应该肯定新课改是件好事,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学生的负担似乎更重了,教学模式似乎还是老样子,许多老师也感到很茫然。
原因何在?
我觉得还是改法的问题,应该多听听老师和学生的心声,应该“自下而上”改,而不是由一些听“将令”的专家“自上而下”改。
2.请听听我们老师和学生对新课改的看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和老师最有发言权了。在陕西省,我们这一级是第一批实行新课改的年级。
2.1“新课改”一再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先听听他们的心声吧。我曾经让高三的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对新课改的看法》的作文,在写之前,我特意告诉学生:要用积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看问题,不要一味的发牢骚。可从学生作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新课改的满意度并不高,我从中摘录了几段:
“听说我们这一级要实行新课改,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实施。经过这两年多的实践,我感到是几多欢喜几多忧——喜的是我们进行的是模块考试,有必修,有选修,课本也变了,内容比以前有趣了,如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每一课的开始都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笑话或相声;忧的是老要考试,我在《语言文字应用》的模块考试中就不及格,还参加了补考。”
“我原以为新课改能减轻我们学生的负担,可我感觉负担似乎比以前更重了。每门课的老师都急着往前赶课,我们跟着老师连爬带滚地学,根本就没时间消化,更不用说自学了。而且学一个模块还要考试一次,考完了还要填各种各样的表格,有的同学还要补考。”
“我们虽然开了选修课,可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老师也是根据考试的内容开选修课。仔细想想,当初说新课改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可结果呢?”
2.2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那么是否应该多听听我们的意见?听听我们的困惑?我上中学时因为不满语文老师的满堂灌,就产生了长大当一个新型教师的念头;上了大学,我特别欣赏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方法;参加工作后,我也想创新,可沉闷的教学氛围使我也变成了一个按部就班的教书匠。新课改的到来,让我高兴不已。可三年下来,让我感到多少有点失望。
2.2.1我觉得教材的内容太多了。一学期教两本必修教材,还有一学期我们上了三本选修教材,老师手忙脚乱地赶进度,学生囫囵吞枣地学,哪有时间去研究、去创新。
2.2.2我觉得学生的负担太重了。高二分科后,为了得到学分,学文的还得学理、化、生,学理的还得学政、史、地。学一个模块考试一次,仅语文就有九个模块,而且每一次考试还要填一次学分认定表。学生应付这些都够呛,哪里还有时间去钻研、去探索,更不用说发展兴趣和爱好了。
2.2.3我觉得不能走形式。我觉得新课改应该从根本上改,而不应该停留在填各种各样的表格上。有一个外教曾问我们的一位英语教师:“你觉得实行新课改以后,教学上有什么新的变化?”我们这位英语老师回答道:“没多少变化,只是比以前更忙了。”外教听了以后摇摇头说:“我听了以后感到很遗憾!”年初,我在参加一次高三复习研讨会时,一位来自南方课改区的教授曾说,他们是最先实行新课改的地区,可进行了这几年,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了,所以现在都不太提新课改了,而是讲提高课堂效率了。我听了以后,不能不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活动感到担忧。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确保教学成绩为首要任务。当然,我并没有放弃新课改的理念,把每次公开课都作为实践新课改的平台,我的公开课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开课。以上都是我们师生心里真实的感受。那么,对于新课改,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3.要进行好新课改,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3.1新课改应该“自下而上”地进行。新课改的主体始终应该是学生和教师。每学期应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根据他们反馈上来的意见进行相应的改革,而不是“听将令”,“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
问卷调查的内容可以有这些方面:
对于教材的编写,老师和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些内容好,哪些内容不好,哪些内容多了,哪些内容少了。就拿语文来说吧,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对学生很有感染力,不知为什么,新教材却把它删去了;选修教材中《CT英雄贝尔盖茨》,很有时代性和教育意义,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可教材中却没有正文,我还专门从网上下载下来,给学生阅读,并做成课件给学生讲,效果相当好。
对于教学的模式,学生希望老师怎么教,或者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认为怎样教更科学、更有效果。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困惑,或总结出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教育专家再根据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改革。
对于“减负”的问题、考试制度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对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2最主要的问题是:改革考试制度和减负。首先,新课改应先改革考试制度。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怎样考,老师才会怎样教,学生才会怎样学。对于高考的形式,历来争议很大,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比现在的高考制度更合理的考试形式。那么,我觉得应该以高考为主,适当的补充一些形式,以弥补目前的高考制度的缺陷,如每个高等院校都可以招一些特长生等。
中国的教育很注重基础,但缺少创新人才,原因何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考太注重总分了,很多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失去了成才的机会。像数学大师陈景润,他的语文水平不是也不高吗?像文学天才三毛、韩寒,数学不是也很差吗?我并不是反对全面发展,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某一方面有特长的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破格录取呢?
今年高考中,陕西就出了一位国学天才,北京一所知名高校想破格录取,为此在一些部门争论不休。或许在这些偏科的学生当中就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呢!高考分数一锤定音,不知使多少人才被埋没,像陈景润、三毛、韩寒这样幸运的人毕竟是少数。
高考制度是这样,老师的教育也是这样。我们老师最担心偏科的学生,经常把他们称为“跛子腿”,一味地给他们补差,长此以往,学生的特长还有发展的机会吗?
学生为了挤高考这个独木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高一时特喜欢文学创作,可为了高考,我压制着自己的创作欲望。可等到上了大学,灵感却没了。现在虽然事业上小有成就,但一想起自己那份追求文学的梦想,心里总有一份失落感。
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如加入学分制、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特长加分制,这些对学生的成才都有一定的帮助,但要真正的落到实处,却不是那么简单的。我期待着这场改革能真正改变中国学生的命运,改变中国教育的命运。
其次,“减负”必须落到实处。
我们老师深有感触:学生学得很辛苦,我们老师教得很辛苦。真正喜欢学习的学生没有几个,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了,而学习兴趣却越来越少了;老师的工作越来越辛苦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教学的激情也越来越低了。
好在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学生负担重,并着手进行“减负”的活动。我也期待着“减负”能落到实处。
3.3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人才的培养,不只是知识方面的培养,否则,学生多数成了“书呆子”。我们中国的学生学得很辛苦,书本知识很扎实,但动手能力很差;我们的口号虽然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成绩却成了学生、老师、家长追求的最主要的目标,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不足。好在新课改的出发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每学期在考察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但要落到实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素质教育定会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的。
总之,新课改,是“几多欢喜几多忧?”我期待着这场改革能真正改变中国学生的命运,改变我们教师的命运,改变中国教育的命运。我也愿意为新课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自下而上 改革考试制度 减负 素质教育
1.听取“革”声一片
前不久,全党都在学习科学发展观。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人民不满意的事情主要有三件:一是医疗,二是住房,三是教育。
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国家新出台的房贷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价的进一步温升;我们的教育,也在进行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改是不行的。中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了,独立性越来越差了,犯罪率越来越高了,就连温总理也发怒了:堂堂一个中国,竟然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国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教育改革,以东南沿海城市为龙头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改”这个名词应运而生了。学生、老师、都在期待着这场能够改变他们命运的改革。
可“新课改”进行了这几年,让人“几多欢喜几多忧”。首先应该肯定新课改是件好事,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学生的负担似乎更重了,教学模式似乎还是老样子,许多老师也感到很茫然。
原因何在?
我觉得还是改法的问题,应该多听听老师和学生的心声,应该“自下而上”改,而不是由一些听“将令”的专家“自上而下”改。
2.请听听我们老师和学生对新课改的看法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和老师最有发言权了。在陕西省,我们这一级是第一批实行新课改的年级。
2.1“新课改”一再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先听听他们的心声吧。我曾经让高三的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对新课改的看法》的作文,在写之前,我特意告诉学生:要用积极的、一分为二的态度看问题,不要一味的发牢骚。可从学生作文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新课改的满意度并不高,我从中摘录了几段:
“听说我们这一级要实行新课改,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实施。经过这两年多的实践,我感到是几多欢喜几多忧——喜的是我们进行的是模块考试,有必修,有选修,课本也变了,内容比以前有趣了,如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每一课的开始都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笑话或相声;忧的是老要考试,我在《语言文字应用》的模块考试中就不及格,还参加了补考。”
“我原以为新课改能减轻我们学生的负担,可我感觉负担似乎比以前更重了。每门课的老师都急着往前赶课,我们跟着老师连爬带滚地学,根本就没时间消化,更不用说自学了。而且学一个模块还要考试一次,考完了还要填各种各样的表格,有的同学还要补考。”
“我们虽然开了选修课,可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老师也是根据考试的内容开选修课。仔细想想,当初说新课改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可结果呢?”
2.2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那么是否应该多听听我们的意见?听听我们的困惑?我上中学时因为不满语文老师的满堂灌,就产生了长大当一个新型教师的念头;上了大学,我特别欣赏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方法;参加工作后,我也想创新,可沉闷的教学氛围使我也变成了一个按部就班的教书匠。新课改的到来,让我高兴不已。可三年下来,让我感到多少有点失望。
2.2.1我觉得教材的内容太多了。一学期教两本必修教材,还有一学期我们上了三本选修教材,老师手忙脚乱地赶进度,学生囫囵吞枣地学,哪有时间去研究、去创新。
2.2.2我觉得学生的负担太重了。高二分科后,为了得到学分,学文的还得学理、化、生,学理的还得学政、史、地。学一个模块考试一次,仅语文就有九个模块,而且每一次考试还要填一次学分认定表。学生应付这些都够呛,哪里还有时间去钻研、去探索,更不用说发展兴趣和爱好了。
2.2.3我觉得不能走形式。我觉得新课改应该从根本上改,而不应该停留在填各种各样的表格上。有一个外教曾问我们的一位英语教师:“你觉得实行新课改以后,教学上有什么新的变化?”我们这位英语老师回答道:“没多少变化,只是比以前更忙了。”外教听了以后摇摇头说:“我听了以后感到很遗憾!”年初,我在参加一次高三复习研讨会时,一位来自南方课改区的教授曾说,他们是最先实行新课改的地区,可进行了这几年,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了,所以现在都不太提新课改了,而是讲提高课堂效率了。我听了以后,不能不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活动感到担忧。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以确保教学成绩为首要任务。当然,我并没有放弃新课改的理念,把每次公开课都作为实践新课改的平台,我的公开课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开课。以上都是我们师生心里真实的感受。那么,对于新课改,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3.要进行好新课改,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3.1新课改应该“自下而上”地进行。新课改的主体始终应该是学生和教师。每学期应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听听他们的意见,然后根据他们反馈上来的意见进行相应的改革,而不是“听将令”,“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
问卷调查的内容可以有这些方面:
对于教材的编写,老师和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那些内容好,哪些内容不好,哪些内容多了,哪些内容少了。就拿语文来说吧,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对学生很有感染力,不知为什么,新教材却把它删去了;选修教材中《CT英雄贝尔盖茨》,很有时代性和教育意义,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可教材中却没有正文,我还专门从网上下载下来,给学生阅读,并做成课件给学生讲,效果相当好。
对于教学的模式,学生希望老师怎么教,或者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认为怎样教更科学、更有效果。老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提出困惑,或总结出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教育专家再根据学生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改革。
对于“减负”的问题、考试制度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对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2最主要的问题是:改革考试制度和减负。首先,新课改应先改革考试制度。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怎样考,老师才会怎样教,学生才会怎样学。对于高考的形式,历来争议很大,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比现在的高考制度更合理的考试形式。那么,我觉得应该以高考为主,适当的补充一些形式,以弥补目前的高考制度的缺陷,如每个高等院校都可以招一些特长生等。
中国的教育很注重基础,但缺少创新人才,原因何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考太注重总分了,很多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失去了成才的机会。像数学大师陈景润,他的语文水平不是也不高吗?像文学天才三毛、韩寒,数学不是也很差吗?我并不是反对全面发展,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对于某一方面有特长的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破格录取呢?
今年高考中,陕西就出了一位国学天才,北京一所知名高校想破格录取,为此在一些部门争论不休。或许在这些偏科的学生当中就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呢!高考分数一锤定音,不知使多少人才被埋没,像陈景润、三毛、韩寒这样幸运的人毕竟是少数。
高考制度是这样,老师的教育也是这样。我们老师最担心偏科的学生,经常把他们称为“跛子腿”,一味地给他们补差,长此以往,学生的特长还有发展的机会吗?
学生为了挤高考这个独木桥,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高一时特喜欢文学创作,可为了高考,我压制着自己的创作欲望。可等到上了大学,灵感却没了。现在虽然事业上小有成就,但一想起自己那份追求文学的梦想,心里总有一份失落感。
新课改,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如加入学分制、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特长加分制,这些对学生的成才都有一定的帮助,但要真正的落到实处,却不是那么简单的。我期待着这场改革能真正改变中国学生的命运,改变中国教育的命运。
其次,“减负”必须落到实处。
我们老师深有感触:学生学得很辛苦,我们老师教得很辛苦。真正喜欢学习的学生没有几个,学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多了,而学习兴趣却越来越少了;老师的工作越来越辛苦了,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了,教学的激情也越来越低了。
好在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学生负担重,并着手进行“减负”的活动。我也期待着“减负”能落到实处。
3.3素质教育要落到实处。人才的培养,不只是知识方面的培养,否则,学生多数成了“书呆子”。我们中国的学生学得很辛苦,书本知识很扎实,但动手能力很差;我们的口号虽然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成绩却成了学生、老师、家长追求的最主要的目标,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着严重不足。好在新课改的出发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每学期在考察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但要落到实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下去,素质教育定会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的。
总之,新课改,是“几多欢喜几多忧?”我期待着这场改革能真正改变中国学生的命运,改变我们教师的命运,改变中国教育的命运。我也愿意为新课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