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成为当今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挑战。本次研究对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策略进行分析,意在通过生活化的融入提升数学教学成效,让同学们形成更加坚实的数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教学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这是因为数学与实际生活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脱离实际去谈数学相当于本末倒置。此外,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数学并感受数学的魅力,这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积极作用的。
1课前导入,从生活里看数学
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课前导入着手,以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或者经验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的注意力从生活经验过渡到数学知识。这样的过渡方式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同学们清楚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比如在讲到小数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周末的时候去朋友家做客,花了25元钱买了一个西瓜。到朋友家之后发现竟然只有她自己在家,于是我们两个一起分吃了这个西瓜。那么,谁能告诉我,平均每个人吃掉了多少钱的西瓜呢?在这里老师是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让同学们发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意义。
我还会把这个问题发散开来。比如:假如三个人分吃这个西瓜,平均每个人能吃多少钱?四个人呢?五个人呢?我会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尝试做一做给出答案,然后一起去评价大家的结果,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考虑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老师还可以根据导入的课题去做一些辅助性的教学。比如分西瓜这个话题,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副西瓜的简笔画,然后在西瓜上面平均切开两刀、三刀、四刀等等,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话题内容,了解小数存在的意义,了解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且有启发性的。
2情境创设,在数学中看生活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事物现象中不断提炼和研究而来,是对生活事物现象运行规律的体现。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就是为了借助情境将数学知识丰满起来,充实起来,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要避免照本宣科的空洞说教,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把握数学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情景中锻炼培养数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在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到面积这方面知识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如下:“某个工人师傅用地砖铺贴广场图案。已知这个图案是不规则形状的,没办法计算其面积。但这位师傅知道自己用了共计55块瓷砖,且每块瓷砖的规格是25x25cm。请问,你能给出这个图案的面积吗?”这个题目其实很简单,计算也很容易。但我们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得出答案。老师在给出题目并且计算出答案之后,又要求同学们随机拿出一张纸,用它裁剪并且拼接成任意的形状。要求是:只能用一张纸,不可有重叠区域。然后老师让大家观察自己拼接的图案,并思考其面积和原来的纸张相比有没有变动。
在这里我提出问题是为了让同学们明白:面积并不是一个需要固定长宽才能求得的数据;任意形状的图案,其面积是有可能相同的。我以此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告诉大家:其实数学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的,但其本质不会变。所以当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感到头疼,不要觉得麻烦。要学会冷静的思考,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才能用好数学。
3课后实践,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向着课外拓展,在实践中锻炼数学、应用数学。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布置这样那样的数学实践活动给同学们去完成。比如“观察某个时段某个街道路口同行的汽车数量,制作一份包含三个不同时段数据的统计表”;或者“请同学们进行一次帮妈妈买菜活动,做一次小管家,并做好账目钱款的记录。”老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给同学们布置实践任务,让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实践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锻炼强化某一方面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带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很好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是数学教学紧密结合生活的有效探索。
结语: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尤其不足。但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接触新事物,接受新知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生活化的教学,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生活与数学相辅相成,这必将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崭新局面,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缪学超.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法改革实验的历程与反思[J].教育科学,2018,34(05):20-26.
[2]陈奕桦,付倩兰.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數学教育学报,2017,26(04):80-86.
[3]任善强,刘琼荪.“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等数学研究,2004(01):8-10+13.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数学教学应该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这是因为数学与实际生活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脱离实际去谈数学相当于本末倒置。此外,生活化的教学也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数学并感受数学的魅力,这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积极作用的。
1课前导入,从生活里看数学
在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从课前导入着手,以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或者经验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的注意力从生活经验过渡到数学知识。这样的过渡方式会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同学们清楚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比如在讲到小数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周末的时候去朋友家做客,花了25元钱买了一个西瓜。到朋友家之后发现竟然只有她自己在家,于是我们两个一起分吃了这个西瓜。那么,谁能告诉我,平均每个人吃掉了多少钱的西瓜呢?在这里老师是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让同学们发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意义。
我还会把这个问题发散开来。比如:假如三个人分吃这个西瓜,平均每个人能吃多少钱?四个人呢?五个人呢?我会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尝试做一做给出答案,然后一起去评价大家的结果,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考虑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老师还可以根据导入的课题去做一些辅助性的教学。比如分西瓜这个话题,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副西瓜的简笔画,然后在西瓜上面平均切开两刀、三刀、四刀等等,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了解话题内容,了解小数存在的意义,了解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且有启发性的。
2情境创设,在数学中看生活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事物现象中不断提炼和研究而来,是对生活事物现象运行规律的体现。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就是为了借助情境将数学知识丰满起来,充实起来,让学生从数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要避免照本宣科的空洞说教,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把握数学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情景中锻炼培养数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在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到面积这方面知识的时候,老师给同学们创设情境如下:“某个工人师傅用地砖铺贴广场图案。已知这个图案是不规则形状的,没办法计算其面积。但这位师傅知道自己用了共计55块瓷砖,且每块瓷砖的规格是25x25cm。请问,你能给出这个图案的面积吗?”这个题目其实很简单,计算也很容易。但我们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得出答案。老师在给出题目并且计算出答案之后,又要求同学们随机拿出一张纸,用它裁剪并且拼接成任意的形状。要求是:只能用一张纸,不可有重叠区域。然后老师让大家观察自己拼接的图案,并思考其面积和原来的纸张相比有没有变动。
在这里我提出问题是为了让同学们明白:面积并不是一个需要固定长宽才能求得的数据;任意形状的图案,其面积是有可能相同的。我以此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告诉大家:其实数学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的,但其本质不会变。所以当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感到头疼,不要觉得麻烦。要学会冷静的思考,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才能用好数学。
3课后实践,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而是要向着课外拓展,在实践中锻炼数学、应用数学。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布置这样那样的数学实践活动给同学们去完成。比如“观察某个时段某个街道路口同行的汽车数量,制作一份包含三个不同时段数据的统计表”;或者“请同学们进行一次帮妈妈买菜活动,做一次小管家,并做好账目钱款的记录。”老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给同学们布置实践任务,让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实践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锻炼强化某一方面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带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很好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是数学教学紧密结合生活的有效探索。
结语: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尤其不足。但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接触新事物,接受新知识。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该大胆尝试生活化的教学,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生活与数学相辅相成,这必将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崭新局面,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缪学超.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法改革实验的历程与反思[J].教育科学,2018,34(05):20-26.
[2]陈奕桦,付倩兰.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影响的实证分析[J].數学教育学报,2017,26(04):80-86.
[3]任善强,刘琼荪.“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等数学研究,2004(01):8-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