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胃肠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评估,受术前、术中和术后因素的影响,围手术期应针对其进行处理,防治胃肠功能障碍。
关键词:胃肠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处理;术后胃肠功能;影响
在胃肠外科手术中,术中和麻醉操作均会对胃肠道造成结构、血管和神经损伤,影响胃肠蠕动,导致肠麻痹和肠、腹腔粘连,甚至引起机械性、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围手术期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胃肠功能障碍作为胃肠外科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日益受到临床和病人重视,已经成为胃肠外科手术的研究热点。因此,加强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临床处理,是加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
1.胃肠功能评估
主观方面,以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延长和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评估指标,症状严重程度与胃肠功能呈反比。客观方面,以排气、排便和肠鸣音、胃肠激素为主要评估指标,其中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胃肠道规则蠕动期(术后2~3d)为宜,随着时间的延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推迟,胃肠道并发症风险也逐步增高;肠鸣音的特征与胃肠道运动情况密切相关,以4~5次/min为宜,相对规律者胃肠功能较好,音调偏低且频率下降者胃肠功能较差;胃动素、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等胃肠激素水平与胃肠功能具有相关性,前二者属于兴奋性胃肠激素,小肠上段黏膜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胃動素对上消化道的生理性肌电活动和机械运动有调控作用,可促进术后胃肠蠕动,其水平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呈反比,胰岛D细胞和十二指肠、胃窦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可以通过周期性释放规律收缩幽门、胃窦括约肌,延缓胃排空,激发小肠分节运动,进而调控移行性运动复合波,同时促进胃蛋白酶、胃酸分泌和黏膜生长,后者作为上段小肠和十二指肠黏膜细胞分泌释放的脑钠肽,属于抑制性胃肠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动,不仅可以调控Oddi、食管和幽门、胃括约肌收缩,还能够促进碳酸氢盐、胰酶和胆汁分泌[1]。
2.胃肠功能影响因素
从术前来看,生理状态和胃肠道准备是胃肠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生理状态方面,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和高龄不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控制血糖和血压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血钾、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肝功能指标与术后胃肠功能正相关;胃肠道准备方面,术前禁食水虽然可以预防误吸所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但容易造成胰岛素抵抗和高凝状态,引起电解质和代谢紊乱,增加胃肠道并发症风险,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从术中来看,麻醉和手术是胃肠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麻醉方面,麻醉剂具有抑制胃肠道运动的作用,麻醉时间、深度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呈正比;手术方面,手术用时与术后胃肠功能呈反比,术区范围过大所致低蛋白血症、血容量不足和胃肠道周围组织、神经、血管、平滑肌损伤及局部或全身内分泌、炎症因子变化会引起胃肠动力障碍,开腹手术所致腹腔粘连会造成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腹腔镜手术中人工气腹的建立是肠粘连的危险因素之一,胃肠道手术会影响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肠吻合手术还会破坏胃肠道结构的完整性,抑制胃肠道运动[2]。从术后来看,护理和引流管是胃肠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护理方面,扣背、离床活动和体位变化等早期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副交感神经,加速新陈代谢,而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蠕动和消化液、胃肠激素分泌,均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社会支持和睡眠与心理、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与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呈反比;引流管方面,腹腔引流管留置不仅容易引起肠梗阻和腹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还不利于胃肠功能恢复,胃管留置不仅会影响胃蠕动和食管括约肌收缩,还容易引起咽喉不适和肺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3.围术期针对性处理
针对术前胃肠功能影响因素,完善术前检查,控制血压和血糖,使患者的生理状态保持相对稳定,增加其手术耐受性;严格控制机械性灌肠和泻剂、肠道抗生素口服等肠道准备措施的实施,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肠粘膜水肿和脱水等应激性反应,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择期手术者无需术前禁食水,并给予1~2周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和有效糖类液体,纠正营养不良,促进术后胃肠蠕动,降低并发症风险,避免产生胰岛素抵抗。针对术中胃肠功能影响因素,尽量采用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而减轻心脏负荷,缩短术后肠麻痹时间,降低肺感染风险;腹腔探查和治疗方式首选腹腔镜手术,尤其是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和结肠癌切除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增大清洁度,增高吻合度,减轻术后疼痛,缓解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障碍,进而促进心肺及胃肠道功能恢复。针对术后胃肠功能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为其量身定制术后饮食计划,早期给予有效胃肠道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免疫能力,促进蛋白质合成、吻合口愈合、肠蠕动和胃肠激素分泌,预防内毒素吸收、肠粘膜萎缩和肠道菌群转移等不良反应。此外,针对术后疼痛问题,还要进行硬膜外置管止痛,阻断交感神经,快速、有效止痛,减轻应激反应,缓解术后肠麻痹;尽量少用阿片类镇痛药,使用时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止痛药依赖、恶心呕吐和嗜睡等药物副作用[3]。
总之,胃肠道手术容易造成胃肠功能障碍,术后胃肠功能受术前患者一般状态、禁食水和术中麻醉程度、时间与手术用时、术式、术区范围及术后护理干预、引流管留置等因素的影响,可根据胃肠道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和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激素水平进行主客观评估,围手术期应通过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麻醉管理和腹腔镜应用及术后营养支持、合理止痛进行针对性处理,加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韩俊岭.分析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加速胃肠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6):165+168.
[2]周小力.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临床处理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0):1309-1310.
[3]杨世扬.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07):148-149.
关键词:胃肠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处理;术后胃肠功能;影响
在胃肠外科手术中,术中和麻醉操作均会对胃肠道造成结构、血管和神经损伤,影响胃肠蠕动,导致肠麻痹和肠、腹腔粘连,甚至引起机械性、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不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病人对围手术期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胃肠功能障碍作为胃肠外科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日益受到临床和病人重视,已经成为胃肠外科手术的研究热点。因此,加强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临床处理,是加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途径。
1.胃肠功能评估
主观方面,以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延长和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评估指标,症状严重程度与胃肠功能呈反比。客观方面,以排气、排便和肠鸣音、胃肠激素为主要评估指标,其中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以胃肠道规则蠕动期(术后2~3d)为宜,随着时间的延长,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推迟,胃肠道并发症风险也逐步增高;肠鸣音的特征与胃肠道运动情况密切相关,以4~5次/min为宜,相对规律者胃肠功能较好,音调偏低且频率下降者胃肠功能较差;胃动素、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等胃肠激素水平与胃肠功能具有相关性,前二者属于兴奋性胃肠激素,小肠上段黏膜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胃動素对上消化道的生理性肌电活动和机械运动有调控作用,可促进术后胃肠蠕动,其水平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呈反比,胰岛D细胞和十二指肠、胃窦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可以通过周期性释放规律收缩幽门、胃窦括约肌,延缓胃排空,激发小肠分节运动,进而调控移行性运动复合波,同时促进胃蛋白酶、胃酸分泌和黏膜生长,后者作为上段小肠和十二指肠黏膜细胞分泌释放的脑钠肽,属于抑制性胃肠激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动,不仅可以调控Oddi、食管和幽门、胃括约肌收缩,还能够促进碳酸氢盐、胰酶和胆汁分泌[1]。
2.胃肠功能影响因素
从术前来看,生理状态和胃肠道准备是胃肠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生理状态方面,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和高龄不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控制血糖和血压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血钾、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肝功能指标与术后胃肠功能正相关;胃肠道准备方面,术前禁食水虽然可以预防误吸所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但容易造成胰岛素抵抗和高凝状态,引起电解质和代谢紊乱,增加胃肠道并发症风险,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从术中来看,麻醉和手术是胃肠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麻醉方面,麻醉剂具有抑制胃肠道运动的作用,麻醉时间、深度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呈正比;手术方面,手术用时与术后胃肠功能呈反比,术区范围过大所致低蛋白血症、血容量不足和胃肠道周围组织、神经、血管、平滑肌损伤及局部或全身内分泌、炎症因子变化会引起胃肠动力障碍,开腹手术所致腹腔粘连会造成术后胃肠功能障碍,腹腔镜手术中人工气腹的建立是肠粘连的危险因素之一,胃肠道手术会影响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肠吻合手术还会破坏胃肠道结构的完整性,抑制胃肠道运动[2]。从术后来看,护理和引流管是胃肠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护理方面,扣背、离床活动和体位变化等早期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兴奋副交感神经,加速新陈代谢,而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胃肠蠕动和消化液、胃肠激素分泌,均有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社会支持和睡眠与心理、精神状态密切相关,与术后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呈反比;引流管方面,腹腔引流管留置不仅容易引起肠梗阻和腹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还不利于胃肠功能恢复,胃管留置不仅会影响胃蠕动和食管括约肌收缩,还容易引起咽喉不适和肺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3.围术期针对性处理
针对术前胃肠功能影响因素,完善术前检查,控制血压和血糖,使患者的生理状态保持相对稳定,增加其手术耐受性;严格控制机械性灌肠和泻剂、肠道抗生素口服等肠道准备措施的实施,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肠粘膜水肿和脱水等应激性反应,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择期手术者无需术前禁食水,并给予1~2周的肠内外营养支持和有效糖类液体,纠正营养不良,促进术后胃肠蠕动,降低并发症风险,避免产生胰岛素抵抗。针对术中胃肠功能影响因素,尽量采用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麻醉方式,进而减轻心脏负荷,缩短术后肠麻痹时间,降低肺感染风险;腹腔探查和治疗方式首选腹腔镜手术,尤其是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和结肠癌切除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增大清洁度,增高吻合度,减轻术后疼痛,缓解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障碍,进而促进心肺及胃肠道功能恢复。针对术后胃肠功能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为其量身定制术后饮食计划,早期给予有效胃肠道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其免疫能力,促进蛋白质合成、吻合口愈合、肠蠕动和胃肠激素分泌,预防内毒素吸收、肠粘膜萎缩和肠道菌群转移等不良反应。此外,针对术后疼痛问题,还要进行硬膜外置管止痛,阻断交感神经,快速、有效止痛,减轻应激反应,缓解术后肠麻痹;尽量少用阿片类镇痛药,使用时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止痛药依赖、恶心呕吐和嗜睡等药物副作用[3]。
总之,胃肠道手术容易造成胃肠功能障碍,术后胃肠功能受术前患者一般状态、禁食水和术中麻醉程度、时间与手术用时、术式、术区范围及术后护理干预、引流管留置等因素的影响,可根据胃肠道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和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激素水平进行主客观评估,围手术期应通过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麻醉管理和腹腔镜应用及术后营养支持、合理止痛进行针对性处理,加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韩俊岭.分析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加速胃肠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6):165+168.
[2]周小力.胃肠外科的围手术期临床处理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0):1309-1310.
[3]杨世扬.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07):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