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炎症性肠病(IB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比较极早发型IBD(VEO-IBD)和晚发型IBD(LO-IBD)患儿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184例IB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儿发病年龄分为VEO-IBD组(<6岁)和LO-IBD组(6~16岁);CD患儿分为VEO-CD组(<6岁)和LO-CD组(6~16岁);UC患儿分为VEO-UC组(<6岁)和LO-UC组(6~16岁)。比较各组IBD患儿的临床特征。
结果184例IBD患儿中,VEO-IBD 77例(41.8%),LO-IBD 107例(58.2%)。临床表现方面,VEO-CD组患儿腹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LO-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便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O-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O-UC组患儿腹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LO-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泻、发热、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O-U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蒙特利尔分型,VEO-CD组和LO-CD组患儿均以回结肠型[15/27例(55.6%)、20/47例(42.6%)]、非狭窄非穿透型[20/27例(74.1%)、30/47例(63.8%)]、中-重度活动[23/27例(85.2%)、37/47例(78.7%)]为主。VEO-CD组患儿肛周病变的发生率高达51.9%(14/27例),明显高于LO-CD组(9/47例,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O-UC组患儿左半结肠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LO-UC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结肠型所占比例明显低于LO-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O-UC组轻度活动患儿所占比例明显低于LO-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活动患儿所占比例明显高于LO-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O-UC组患儿肠穿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LO-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CD组患儿手术率、肠梗阻、肠穿孔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LO-U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VEO-IBD与LO-IBD比较,VEO-IBD患儿病情较重,合并肛周病变更为多见,肠穿孔的发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