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之一,家庭金融尤其是家庭借贷的发展对其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在社会保障体制仍不完善的背景下,收入风险和重大冲击可能对家庭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借贷成为满足生活需求尤其是平滑消费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文献检索、随机调研、小规模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辽宁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经济情况、借贷情况以及对借贷的评价进行了调查,为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能力及水平提供了相关的调研数据。
关键词:农户借贷;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辽宁省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的”“金融”,在功能范式的认知框架下,是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对应、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近年来辽宁省对农村金融的发展高度重视,逐步推动农村的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辽宁省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其中,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是辽宁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金融组织。辽宁省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辽宁省分行。该行主要任务是支持辽宁农村基础建设,稳定粮油市场,服务对象为企业客户。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问卷主要调研对象是辽宁省农村地区农户家庭,对其借贷行为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旨在了解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经济情况、借贷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方式,由家在农村地区的学生利用放假返乡时间,对自己家庭或亲戚朋友以及他们所在农村的其他农户家庭进行随机入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0份,回收率为91.67%,有效问卷515份,有效率85.83%。
三、调查结论
3.1 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者中31-50周岁占比54.1%,50周岁以上占比15.8%;男性占比 55.1%,女性占比 44.9%;汉族 86.7%,其他民族占比 13.3%;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占比 12.8%,初中占比 43.4%,高中、职高或中专占比 19.4%,大专及大专以上占比 24.5%;被调查人群身体健康占比 74%,患有轻微疾病(不影响正常工作)占比 22.4%,患有影响正常工作的疾病占比 2.6%,丧失劳动力占比 1.0%。
中年男性身体健康的汉族人群占大多数,研究表明户主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向银行贷款,年纪较大的农民更易受“无债一身轻”的传统思想影响,而年轻人更易接受提前消费和拆借资金的信贷理念。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的认识就越深入,从而具有较好的现代金融意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家庭生产经营范围较广,生产能力也相对较强,对资金的需要也就更加强烈,易于产生贷款需求。
从被调查数据可以知道大多数农村家庭 3-4口人居多,且大多家中为独生子女,孩子普遍读书,农村家庭孩子数量越少,孩子上学占比越大,从而越容易促使农村家庭在金融市场进行借贷行为,家庭人口数对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不确定。
3.2 客观情况分析
被调查者中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效率不满意或不确定占比52.5%;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额度不满意或不确定占比59.7%;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期限不满意或不了解占比56.2%;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环境不满意或不了解占比53.5%;影响服务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群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服务类产品研发不足、可选择度低。
对于被调查群体,听说过当地政府和媒体宣传过农村金融机构知识和政策的占比37.3%;比较了解国家对放高利贷的政策的占24%,因此可知大多数人群对农村金融机构知识和政策处于不确定状态,对高利贷政策也不太了解,因此要对民间借贷积极引导,采取疏堵并举的策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国家政策法规办事,对于具有一定规模,信誉好的民间借贷,要纳入法律规章框架内,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四、建议
4.1 完善政府的支持体系,提高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辽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政府切实服务能力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
4.2 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投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压力
金融创新的主角应该是市场主体,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开放市场、减少政府的行政管制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并与民间资本进行合作或良性竞争,通过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识别、优化和淘汰各类金融机构带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大力扶持农村金融服務业,实行税收优惠和农业补贴政策,如对涉农贷款增量、涉农保险业务等给予奖励、税收优惠,吸引更多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为“三农”服务。
4.3 提高农户金融意识
大力宣传农村金融知识,为农户提供一个安全的金融环境。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在于增加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数量,更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农民金融意识和普及金融知识上。从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普及金融知识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更为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孟琳,宋琪.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对辽宁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9(07):85-87.
[2] 高艳,李晨.金融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农业经济,2019(07):94-95.
[3] 王雪秋,杜春晶,姜莉莉.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农村金融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吉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9(07):96-97.
[4] 刘超,朱满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变化及其应对[J].北方经贸,2019(07):26-28.
作者简介:
于宛灵(1995.8.2-至今),女,汉族,辽宁丹东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农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涉农企业管理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农户借贷;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辽宁省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的”“金融”,在功能范式的认知框架下,是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对应、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近年来辽宁省对农村金融的发展高度重视,逐步推动农村的金融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辽宁省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其中,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是辽宁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金融组织。辽宁省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辽宁省分行。该行主要任务是支持辽宁农村基础建设,稳定粮油市场,服务对象为企业客户。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问卷主要调研对象是辽宁省农村地区农户家庭,对其借贷行为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旨在了解农户家庭的基本情况、经济情况、借贷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方式,由家在农村地区的学生利用放假返乡时间,对自己家庭或亲戚朋友以及他们所在农村的其他农户家庭进行随机入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0份,回收率为91.67%,有效问卷515份,有效率85.83%。
三、调查结论
3.1 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者中31-50周岁占比54.1%,50周岁以上占比15.8%;男性占比 55.1%,女性占比 44.9%;汉族 86.7%,其他民族占比 13.3%;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占比 12.8%,初中占比 43.4%,高中、职高或中专占比 19.4%,大专及大专以上占比 24.5%;被调查人群身体健康占比 74%,患有轻微疾病(不影响正常工作)占比 22.4%,患有影响正常工作的疾病占比 2.6%,丧失劳动力占比 1.0%。
中年男性身体健康的汉族人群占大多数,研究表明户主年龄越大越不愿意向银行贷款,年纪较大的农民更易受“无债一身轻”的传统思想影响,而年轻人更易接受提前消费和拆借资金的信贷理念。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正规金融机构的认识就越深入,从而具有较好的现代金融意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家庭生产经营范围较广,生产能力也相对较强,对资金的需要也就更加强烈,易于产生贷款需求。
从被调查数据可以知道大多数农村家庭 3-4口人居多,且大多家中为独生子女,孩子普遍读书,农村家庭孩子数量越少,孩子上学占比越大,从而越容易促使农村家庭在金融市场进行借贷行为,家庭人口数对农户村镇银行贷款意愿的影响不确定。
3.2 客观情况分析
被调查者中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效率不满意或不确定占比52.5%;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额度不满意或不确定占比59.7%;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贷款期限不满意或不了解占比56.2%;对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环境不满意或不了解占比53.5%;影响服务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群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处于不确定状态,因此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服务类产品研发不足、可选择度低。
对于被调查群体,听说过当地政府和媒体宣传过农村金融机构知识和政策的占比37.3%;比较了解国家对放高利贷的政策的占24%,因此可知大多数人群对农村金融机构知识和政策处于不确定状态,对高利贷政策也不太了解,因此要对民间借贷积极引导,采取疏堵并举的策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国家政策法规办事,对于具有一定规模,信誉好的民间借贷,要纳入法律规章框架内,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四、建议
4.1 完善政府的支持体系,提高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辽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政府切实服务能力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支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
4.2 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投入,减少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压力
金融创新的主角应该是市场主体,政府的作用是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开放市场、减少政府的行政管制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并与民间资本进行合作或良性竞争,通过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识别、优化和淘汰各类金融机构带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大力扶持农村金融服務业,实行税收优惠和农业补贴政策,如对涉农贷款增量、涉农保险业务等给予奖励、税收优惠,吸引更多高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为“三农”服务。
4.3 提高农户金融意识
大力宣传农村金融知识,为农户提供一个安全的金融环境。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在于增加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数量,更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农民金融意识和普及金融知识上。从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需要来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普及金融知识是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更为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孟琳,宋琪.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对辽宁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9(07):85-87.
[2] 高艳,李晨.金融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农业经济,2019(07):94-95.
[3] 王雪秋,杜春晶,姜莉莉.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农村金融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吉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9(07):96-97.
[4] 刘超,朱满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变化及其应对[J].北方经贸,2019(07):26-28.
作者简介:
于宛灵(1995.8.2-至今),女,汉族,辽宁丹东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农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涉农企业管理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