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手机围城”的时代,有两组权威数据可以表明: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13.06亿户。2016年1月5日,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布“第八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远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超六成儿童10岁以前“触网”;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现状表明,以手机为主的互联网客户端有攻陷未成年人时间的趋势,以阅读手机短信、微信、QQ聊天等为主的“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部分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碎片化”阅读的利弊争论很多,相信还会继续争论下去,作为教师不能坐等有了明确的结论后再行动——很可能永远没有结论——应及早积极介入。
一、 创设阅读环境,让书香盈屋
针对上述现状,语文教师要创设阅读环境,从教室到家庭,让书香盈屋,让图书为枕,让学生爱上纸质图书,尽享阅读的美好。语文教师凭借一己之力、凭借教室这个环境,凭借课堂这个平台,完全可以做到。
1. 设置自助式开放图书角。利用教室的一个角落,几件简要的设备,设置自助式开放图书角,让教室书香绕屋,是古老而又有效的措施。语文教师动员、鼓励学生自愿从家里拿来一些图书进行交流,组织专人进行分册统计归类,存放在图书角。制定一些有效的制度,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进行更换,以确保图书的新鲜。自助式开放图书角每日的课间管理、图书的保管、更换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有了这种便利条件,书籍自然有了它的魅力,下课后,学生一有空就来这里看书,充分利用了学校里的“碎片化”时间,增加了和图书亲近的机会。
2. 举办家庭藏书展示会。让纸质图书触手可及,学生阅读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家校联动。适当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举办家庭藏书展示会,让学生把家里的藏书带到教室陈列展示,最好邀请家长也参加。通过展示、比较,没有藏书、或藏书较少的家长就会产生落后的心理,进而促使他们重视购书。实践证明,哪怕一学期举办一次,只要坚持几学期,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 召开新书推介会。新书“推介会”上,不一定都非要是新书,更多的其实可以是一些经典的“旧书”。比如经典名著《西游记》家喻户晓,学生耳熟能详,但是通过调查得知,所有学生都是通过电视剧了解了情节,看过原著的很少。我就这样介绍:“不光我们在一天天成长,一些动物、一些神魔也在渐渐成长,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大家发现了没有?”学生都摇头。我接着说:“在电视剧里确实发现不了这一点,但是通过阅读原著,你就会发现。事实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只有通过阅读原著,你才能感受得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第二学期再调查时,许多学生阅读了《西游记》原著,在读书报告会上,一部分学生确实有很多收获。
二、 创设展示平台,让心灵绽放
有了读书的条件和环境,学生如果没有展示的机会,阅读的兴趣会慢慢减退。
1. 召开读书报告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阅读后有了收获,迫切希望“变现”。因此,一学期利用阅读课,召开两三次“读书报告会”,会很轻易地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事实上,这一环节是整个“组合拳”里很重要的“一拳”,是前面“几拳”的基础。没有展示,书再多,也会成为摆设;有了展示的机会,才有持续阅读的动力。读书报告会的组织可以灵活多样,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教师的点评。点评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作推介式的点评,也可以针对个人,作指导式的点评。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明白:利用纸质媒介,作深度阅读的好处良多。
2. 指导学生自编书。学生不爱读纸质图书,让他自己编纂一本书怎么样?这不是天方夜谭,社会的进步,让这一件事变得很容易。
自编书的内容大多是传统经典。根据本人的理解,深度阅读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静心持续读完有深度、有较大容量的书;二是对一些传统的经典的内容连续读,熟读成诵。自编书前,教师要先确定一个主题,明确任务,必要时组织编写组。
首先,学生自编书的形式、方式很多,有手抄的、打印的,有一个学生甚至用小楷毛笔书写编了一本《唐诗里的名胜古迹》。这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编书的过程,也是深度阅读的过程,因为编者必须先要搜集、整理、选择材料,这个过程要理解、判断、比较,所以这个过程某种程度上甚至到鉴赏的程度。再次,展示交流的过程,学生互相比较借鉴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这种活动,能够真正地让经典在学生们心中扎根。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 “学生深度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5]GHB12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朱店小学)
一、 创设阅读环境,让书香盈屋
针对上述现状,语文教师要创设阅读环境,从教室到家庭,让书香盈屋,让图书为枕,让学生爱上纸质图书,尽享阅读的美好。语文教师凭借一己之力、凭借教室这个环境,凭借课堂这个平台,完全可以做到。
1. 设置自助式开放图书角。利用教室的一个角落,几件简要的设备,设置自助式开放图书角,让教室书香绕屋,是古老而又有效的措施。语文教师动员、鼓励学生自愿从家里拿来一些图书进行交流,组织专人进行分册统计归类,存放在图书角。制定一些有效的制度,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进行更换,以确保图书的新鲜。自助式开放图书角每日的课间管理、图书的保管、更换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有了这种便利条件,书籍自然有了它的魅力,下课后,学生一有空就来这里看书,充分利用了学校里的“碎片化”时间,增加了和图书亲近的机会。
2. 举办家庭藏书展示会。让纸质图书触手可及,学生阅读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家校联动。适当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举办家庭藏书展示会,让学生把家里的藏书带到教室陈列展示,最好邀请家长也参加。通过展示、比较,没有藏书、或藏书较少的家长就会产生落后的心理,进而促使他们重视购书。实践证明,哪怕一学期举办一次,只要坚持几学期,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 召开新书推介会。新书“推介会”上,不一定都非要是新书,更多的其实可以是一些经典的“旧书”。比如经典名著《西游记》家喻户晓,学生耳熟能详,但是通过调查得知,所有学生都是通过电视剧了解了情节,看过原著的很少。我就这样介绍:“不光我们在一天天成长,一些动物、一些神魔也在渐渐成长,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大家发现了没有?”学生都摇头。我接着说:“在电视剧里确实发现不了这一点,但是通过阅读原著,你就会发现。事实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只有通过阅读原著,你才能感受得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第二学期再调查时,许多学生阅读了《西游记》原著,在读书报告会上,一部分学生确实有很多收获。
二、 创设展示平台,让心灵绽放
有了读书的条件和环境,学生如果没有展示的机会,阅读的兴趣会慢慢减退。
1. 召开读书报告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阅读后有了收获,迫切希望“变现”。因此,一学期利用阅读课,召开两三次“读书报告会”,会很轻易地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事实上,这一环节是整个“组合拳”里很重要的“一拳”,是前面“几拳”的基础。没有展示,书再多,也会成为摆设;有了展示的机会,才有持续阅读的动力。读书报告会的组织可以灵活多样,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教师的点评。点评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作推介式的点评,也可以针对个人,作指导式的点评。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明白:利用纸质媒介,作深度阅读的好处良多。
2. 指导学生自编书。学生不爱读纸质图书,让他自己编纂一本书怎么样?这不是天方夜谭,社会的进步,让这一件事变得很容易。
自编书的内容大多是传统经典。根据本人的理解,深度阅读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静心持续读完有深度、有较大容量的书;二是对一些传统的经典的内容连续读,熟读成诵。自编书前,教师要先确定一个主题,明确任务,必要时组织编写组。
首先,学生自编书的形式、方式很多,有手抄的、打印的,有一个学生甚至用小楷毛笔书写编了一本《唐诗里的名胜古迹》。这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编书的过程,也是深度阅读的过程,因为编者必须先要搜集、整理、选择材料,这个过程要理解、判断、比较,所以这个过程某种程度上甚至到鉴赏的程度。再次,展示交流的过程,学生互相比较借鉴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这种活动,能够真正地让经典在学生们心中扎根。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 “学生深度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5]GHB12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朱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