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围城”到书香盈屋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手机围城”的时代,有两组权威数据可以表明: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达13.06亿户。2016年1月5日,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布“第八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远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超六成儿童10岁以前“触网”;全国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现状表明,以手机为主的互联网客户端有攻陷未成年人时间的趋势,以阅读手机短信、微信、QQ聊天等为主的“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部分中小学生的阅读习惯,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碎片化”阅读的利弊争论很多,相信还会继续争论下去,作为教师不能坐等有了明确的结论后再行动——很可能永远没有结论——应及早积极介入。
  一、 创设阅读环境,让书香盈屋
  针对上述现状,语文教师要创设阅读环境,从教室到家庭,让书香盈屋,让图书为枕,让学生爱上纸质图书,尽享阅读的美好。语文教师凭借一己之力、凭借教室这个环境,凭借课堂这个平台,完全可以做到。
  1. 设置自助式开放图书角。利用教室的一个角落,几件简要的设备,设置自助式开放图书角,让教室书香绕屋,是古老而又有效的措施。语文教师动员、鼓励学生自愿从家里拿来一些图书进行交流,组织专人进行分册统计归类,存放在图书角。制定一些有效的制度,每隔一定的时间就进行更换,以确保图书的新鲜。自助式开放图书角每日的课间管理、图书的保管、更换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有了这种便利条件,书籍自然有了它的魅力,下课后,学生一有空就来这里看书,充分利用了学校里的“碎片化”时间,增加了和图书亲近的机会。
  2. 举办家庭藏书展示会。让纸质图书触手可及,学生阅读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家校联动。适当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举办家庭藏书展示会,让学生把家里的藏书带到教室陈列展示,最好邀请家长也参加。通过展示、比较,没有藏书、或藏书较少的家长就会产生落后的心理,进而促使他们重视购书。实践证明,哪怕一学期举办一次,只要坚持几学期,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 召开新书推介会。新书“推介会”上,不一定都非要是新书,更多的其实可以是一些经典的“旧书”。比如经典名著《西游记》家喻户晓,学生耳熟能详,但是通过调查得知,所有学生都是通过电视剧了解了情节,看过原著的很少。我就这样介绍:“不光我们在一天天成长,一些动物、一些神魔也在渐渐成长,比如《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大家发现了没有?”学生都摇头。我接着说:“在电视剧里确实发现不了这一点,但是通过阅读原著,你就会发现。事实上,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只有通过阅读原著,你才能感受得到。”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第二学期再调查时,许多学生阅读了《西游记》原著,在读书报告会上,一部分学生确实有很多收获。
  二、 创设展示平台,让心灵绽放
  有了读书的条件和环境,学生如果没有展示的机会,阅读的兴趣会慢慢减退。
  1. 召开读书报告会。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学习阅读后有了收获,迫切希望“变现”。因此,一学期利用阅读课,召开两三次“读书报告会”,会很轻易地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事实上,这一环节是整个“组合拳”里很重要的“一拳”,是前面“几拳”的基础。没有展示,书再多,也会成为摆设;有了展示的机会,才有持续阅读的动力。读书报告会的组织可以灵活多样,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教师的点评。点评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作推介式的点评,也可以针对个人,作指导式的点评。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明白:利用纸质媒介,作深度阅读的好处良多。
  2. 指导学生自编书。学生不爱读纸质图书,让他自己编纂一本书怎么样?这不是天方夜谭,社会的进步,让这一件事变得很容易。
  自编书的内容大多是传统经典。根据本人的理解,深度阅读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静心持续读完有深度、有较大容量的书;二是对一些传统的经典的内容连续读,熟读成诵。自编书前,教师要先确定一个主题,明确任务,必要时组织编写组。
  首先,学生自编书的形式、方式很多,有手抄的、打印的,有一个学生甚至用小楷毛笔书写编了一本《唐诗里的名胜古迹》。这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编书的过程,也是深度阅读的过程,因为编者必须先要搜集、整理、选择材料,这个过程要理解、判断、比较,所以这个过程某种程度上甚至到鉴赏的程度。再次,展示交流的过程,学生互相比较借鉴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这种活动,能够真正地让经典在学生们心中扎根。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课题 “学生深度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课题立项号:GS[2015]GHB122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朱店小学)
其他文献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篇抒情性散文,作者的语言很有特色,自然率真而不乏诗意。这样的语言,恰是初入写作之门的高年级学生亟待汲取的语言养分。作者的抒情方法较为典型:通过叙写园中的生活镜头,抒发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和对祖父的深切怀念;通过大段的景物描写,抒发自己在园中生活的自由快乐。这种叙事抒情和借景抒情的方法,也是高年级学生需要习得的表达技巧。  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就要瞄准这些高价值的语用,合理选择语
期刊
一、 捕捉词语,学以致用  读写结合,应贯穿低年级教学始终。教师应利用文本资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同时,创设语用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与生活情境中,恰当运用积累的语言作准确、恰当地表达。如教学《鸟岛》一课,可以用图片展示、教师语言帮助学生形象了解“陆续”意思:今天,一群鸟儿飞来鸟岛;第二天,又飞来一群;过了些时候,又有一群鸟儿飞来鸟岛,它们有先有后
期刊
语文教学要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文体意识之所以重要,是由文体在读写中的独特功能决定的,它为写作提供编码程序,为阅读暗示解码方式。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套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带着文体意识解读文本并实施的语文教学,不妨称之为“文体视角下的语文教学”。  前些日子,看到了一位特级教师《恐龙》(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从实录看,整节课目标明
期刊
什么是素养?最简单地说,素养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优质生活,发展健全个体,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所需要的共同的素养,是从小时候起开始养成并指向未来的素养。比如,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等等。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学习和发展,需要尽可能地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从小培养起核心素养,成为聪明优秀的人。  语文
期刊
在探究教学影响因素的时候,需要应用系统的方法研究教学,我们可以借助科学的工艺流程,厘清语文教学整个过程,提高教学流程控制力。值得语文教学借鉴的是“纺织”,纺织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从纺织工具原理到纺织工艺流程无不是这样。  一、 解读文本如“纺”  “纺”的前奏是“擀”(是指轧棉去籽)和“弹”(是指有开松除杂之效的弹棉)。语文教学选用文本要去粗取精,留下语文本体知识,以及必需的、适量的非本体知识,正似
期刊
写好应用文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的一项长期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中就明确提出“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在第三学段中则更强调“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可是应用文写作在小学阶段常被忽视。  一、 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1. 指导学生写常见应用文中的问题及成因  (1) 忽略应用情境的创设。具体表现为,一是忽略写作情境的创设,仅依托教材中提供的范例进行教学,缺乏创新。二是创
期刊
课堂练笔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具有任务明、节奏快、费时少、负担轻、效果好的特点,往往穿插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有效经验,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尽管教学理论的丛林过于茂密,经过耐心地寻找,我发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或许能为我们研究语文教学开辟一个崭新的世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
期刊
一、 对“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认识  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指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语文课应该以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质特性,就是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而情感、态度、
期刊
【片段一】借助词语与课文的巧妙联系感悟“奇”  师:(揭题后)老师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文章中有很多用得特别好的词语,有些词语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出示“卓尔不群”“锲而不舍”“攀险峰、涉危涧”,指名读)  师:我相信接下来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同学们一定会比王老师发现更多的好词语。请拿出笔,自己读一读课文,你觉得哪些词语特别好,值得我们积累下来,请你把它们勾画下来。(生勾画,
期刊
一、 诗中之景,秋意正浓  1. 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它们分别是——(生:《山行》《枫桥夜泊》《夜书所见》)。(请一生示范背,提醒注意诗的节奏和韵律)  2. 同样是秋天,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所描写的景色是不一样的,所表达的感情也是不一样的。古代的诗人如此,现在的作家也是如此。  【设计意图】与秋有关的古诗,是我国绵长厚重的古诗长廊中非常夺目的一章,从古诗入手,回味浓浓秋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