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地理课堂;图文信息;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62-02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要使课堂从始至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遵循新课程倡导的“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这一基本理念,变革地理课堂,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现以新课标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课为例阐述如下。
一、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能切入主题而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开头是一节课顺利进展的关键。这节课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播放了与主题有关的动画片——“大自然的礼物”,其间伴随师生交流,教师不断调动、激发学习欲望。师:“动画说明了什么?”生:“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一切。”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土地、森林、水、阳光,地球将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高涨。师:“土地、森林、水、阳光都是自然资源,正是大自然丰富多样的物质资源,才有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如何?我国资源的现状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二、过程:重视探究、参与
过程是一节课实施的主体,应使学生从中感受达到学习目标及与教师协调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目的是追求共同的教学目标而谋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这节课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紧紧围绕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一个内容展开,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往共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共享资源、分享吸纳的能力;同时,小组间引入竞争机制,采用记分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更加活跃。老师将学生分成五大组,分别代表自然资源的五大类,要求结合自身生活,交流对自然与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然后选代表发言。由于同学们都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答得都非常好。此后的活动主要以这五组为主线,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1.选准切入点,及时将图片和信息材料传递给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将课本中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知识,通过图片和资料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图片和资料的分析和探究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知识,强调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避免了只重“结果”,轻视“过程”的传统教学方式,达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例如:教学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知识点,教师首先播放声像片《煤的形成》和图文资料《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我国南方土地上的庄稼,为什么可以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地种和收?》,然后让学生比较原因并说明它们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含义。进而,解决可再生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层问题。教师这次展示了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图片资料,从而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书中给出的结论性内容:“对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只有这样才能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关于我国资源状况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同样以数字和资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他们通过分析资料,不但了解了我国资源的现状,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最终形成了共识:从我做起,为保护和节约资源,开发新资源贡献我们的力量。
2.教学活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的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培养、创造性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节课,老师在问题设计中就十分注意结合身边实例和自身生活体验。例如:你的生活起居都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列举你自己和身边的人浪费资源的现象并就此提出你的合理建议。你认为本地决策者有哪些对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你的具体建议?等等。
3.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拓展知识空间。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广泛参与的媒介,它不但可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通过一幅幅图文的展示,设置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感和乐趣。例如,从导入到结束,这节课始终以多媒体为手段,通过动画及图文的展示,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从始至终都洋溢着活跃的课堂气氛,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活跃了思维。
三、结尾:意犹未尽生共鸣
好的结尾,不但能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升华。这节课是在这样的对话情境中圆满结束的。师:“我们平时经常说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学了这节课,我们还应该感谢什么?”生:“感谢大自然。”最后,播放孙悦的《感谢》,将课堂情绪推向高潮。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0-0062-02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要使课堂从始至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遵循新课程倡导的“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这一基本理念,变革地理课堂,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现以新课标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课为例阐述如下。
一、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能切入主题而又能激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开头是一节课顺利进展的关键。这节课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播放了与主题有关的动画片——“大自然的礼物”,其间伴随师生交流,教师不断调动、激发学习欲望。师:“动画说明了什么?”生:“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一切。”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土地、森林、水、阳光,地球将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同学们各抒己见,热情高涨。师:“土地、森林、水、阳光都是自然资源,正是大自然丰富多样的物质资源,才有了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如何?我国资源的现状如何?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二、过程:重视探究、参与
过程是一节课实施的主体,应使学生从中感受达到学习目标及与教师协调一致获取知识的乐趣。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目的是追求共同的教学目标而谋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这节课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紧紧围绕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一个内容展开,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往共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共享资源、分享吸纳的能力;同时,小组间引入竞争机制,采用记分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更加活跃。老师将学生分成五大组,分别代表自然资源的五大类,要求结合自身生活,交流对自然与生活密切关系的认识,然后选代表发言。由于同学们都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答得都非常好。此后的活动主要以这五组为主线,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1.选准切入点,及时将图片和信息材料传递给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将课本中一些概念性、结论性的知识,通过图片和资料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图片和资料的分析和探究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知识,强调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避免了只重“结果”,轻视“过程”的传统教学方式,达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例如:教学自然资源按其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知识点,教师首先播放声像片《煤的形成》和图文资料《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我国南方土地上的庄稼,为什么可以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地种和收?》,然后让学生比较原因并说明它们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可再生”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含义。进而,解决可再生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层问题。教师这次展示了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图片资料,从而使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书中给出的结论性内容:“对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只有这样才能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要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关于我国资源状况这一内容的教学,教师同样以数字和资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他们通过分析资料,不但了解了我国资源的现状,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最终形成了共识:从我做起,为保护和节约资源,开发新资源贡献我们的力量。
2.教学活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的体验,引起兴趣,使其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培养、创造性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节课,老师在问题设计中就十分注意结合身边实例和自身生活体验。例如:你的生活起居都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列举你自己和身边的人浪费资源的现象并就此提出你的合理建议。你认为本地决策者有哪些对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你的具体建议?等等。
3.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拓展知识空间。多媒体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提供了相互交流、广泛参与的媒介,它不但可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通过一幅幅图文的展示,设置一个个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亲身体验获取知识的快感和乐趣。例如,从导入到结束,这节课始终以多媒体为手段,通过动画及图文的展示,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从始至终都洋溢着活跃的课堂气氛,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活跃了思维。
三、结尾:意犹未尽生共鸣
好的结尾,不但能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升华。这节课是在这样的对话情境中圆满结束的。师:“我们平时经常说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朋友,学了这节课,我们还应该感谢什么?”生:“感谢大自然。”最后,播放孙悦的《感谢》,将课堂情绪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