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视角下的法治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wx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法治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在生活之外的,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正是因为法律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法律的这样实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视角下的法治教育契机。深挖生活事件背后的法律关联,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法治教育契合点,让真实的生活助力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
  青少年法治教育以“学生可能经历的现实”作为学习的切入点,其教学内容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指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案例中了解法律知识,积淀法治素养,养成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达成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水平,能够理性地进行是非辨析等效果,最终促使其成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法治校园凸显文化影响
  校园是孩子们除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如何让法治教育“润物无声”地在孩子的生活中发生?为此,我们在学校里建起了法治宣传栏。整个区域的设置,是为学生预留开放性学习的法治空间。每一面墙上都记录着孩子们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法律故事,讲述着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同时,在学生自主筹建并运行的“红领巾通讯社”中,每周开设法治专栏,各年级的少先队干部自己撰稿、制作广播视频,面向全校4000多名学生录播或直播法律故事、拍案说法、法律新闻等校园法治小节目。每个国家宪法日,学校组织开展宪法周主题活动,邀请法学专家、司法部门的专业人员、政法类高校的学生志愿者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家长参与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由党员老师面向全体师生讲述法律故事,每个故事中都会渗透一条或几条法律条款。通过硬件的环境布置与隐形的人文环境熏陶,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法治育人氛围,让法治教育润物无声。
  深耕课堂探索课程模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基于此,在对《大纲》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目标的解读与分析后,学校构建了法治育人基本框架,即法治教育以“真实生活”为内容起点,以“案例分析法”为课堂模型,以“普法养德”为法治教育目标。
  选择恰当的生活案例是法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对于小学生来说,法治教育要依托生活,高于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小学生与法律之间的距离,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法律是鲜活的,是有温度的,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于是,关注热点新闻,观察记录生活有效事件,寻找生活中的法律元素,就成了老師们必备的基本功。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让教师转变法治教育的观念,让老师们理解何为法治教育,何为法制教育,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后,再开始进行备课。由于观念的转变,老师们开始能用法治的思维意识来看待身边的事物和事件,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元素,法治教育处处都渗透着生活的气息。例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法宝”大搜索的活动,寻找生活中与法律有关的事物,并能够说明这一事物与哪部法有关。有的学生找到了爸爸妈妈的结婚证,知道了婚姻法;有的学生找到了家长乱停车的罚单,知道了交通法;有的学生介绍了追索回国的文物,知道了文物保护法;有的学生拿来了自己入学通知书,知道了义务教育法……一时间,购物小票、身份证、房产证、疫苗接种本,甚至人民币都成了孩子们发现的“法宝”,这一件件生活中的物品,成了孩子们感受法律与生活关系的素材。孩子们在介绍中也慢慢品悟到了法律就是我们安全有序生活的重要保障,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而这样的活动设计也让老师们开阔了法治教育视野,不再将法治教育局限在法律教育或法制教育的层面上。
  探索课堂教学模型是法治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史家小学法治学科的教师们经过深入探讨与实践之后,以案例分析法为针对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法治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案例分析法”与高中及成年人教育中所提出的案例分析法是不同的。成人法律教育中的案例分析法基于学习者大量掌握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再展开,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实际的。于是,我们提出“法律工具书”的理念,即将小学阶段涉及的近40部法律当成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工具书,让小学阶段的案例分析,聚焦在问题解决的依据是什么的层面上,促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从主观意识的判断,逐步转向法治思维的习惯。
  长期案例分析法教学的实施中,我们也摸索出了一套教学的基本路径:聚焦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发现问题的焦点;根据问题焦点提出自己的判断结果并阐述理由;根据“法律工具书”寻找法律依据,依据法条再次进行判断;对比分析两次判断的区别在哪里,得出评判的结论;出示司法判决的结果并分析自己对或错的原因。
  程序化的学习过程,很快就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养成了法律思维意识,学会从法律的角度看待问题,并且积累大量法律知识,切实做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到的“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将法治教育指向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合法行为的养成上。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渗透着道德教育,让真实的案例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认知,最终实现普法养德的育人目标。
  实践活动化学习为行动
  以生活为视角的法治教育理念,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实践,即法治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应该是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知识与行动充分结合,互为表里,才能够最终地达到普法养德的目的。因此,学校法治教师团队、德育教师团队和少先队组织联袂组建“法治教育”学生活动组织管理机构,多元化全方位地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法治实践活动。法治教师、德育教师与少先队组织分工合力,共同策划组织开展各项法治实践活动。法治教师承担法律基础知识方面的授课及引导,学校德育干部及班主任老师承担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少先队辅导员承担活动的实施与推广,三方合力,助力学生的自主实践。
  例如:我校五年级的学生自己发起了“法宝联盟”的公益项目,倡导宣传法律,了解法律,从法律故事中了解祖国历史,学习法律知识,做守法的好公民行动。此项目由学生自己发起,德育干部和班主任辅导,法治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特殊的知识性帮助。随后,少先队组织利用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电台、学校大型展示活动等各种平台进行推广与宣传,呼吁更多的学生自主报名参加普法行动。项目发起者是五年级的孩子们,自己策划了走进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等实践活动。在社区中讲述法律与生活的关系,还走进不同年级的班级进行普法讲座。所有的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策划,老师予以指导,学生自主完成。2019年4月孩子们正式开通了联盟的公众号,向更多的人宣传法律知识。
  2019年10月,学校的几名同学参与国旗法调研活动,并提出很多企事业单位门前的国旗有人升起却无人降旗,这与《国旗法》要求不符合。同学们以《国旗还在“值夜班”》为题,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加强国旗法管理的建议。这件事所承载的,是孩子法治意识的养成,是对国家的一种认同,是核心价值观树立的真实表达。
  法治实践活动,是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法律知识得以应用的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从知识学习转为行动,进而养成习惯和价值观的必要过程。
  院校共建优化教师队伍
  优质的法治教育工作,离不开优秀的教师团队。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史家小学与高校开展“院校共建 优化教师队伍”的合作项目,形成跨越学段边界的教育合作共同体。
  学校率先组织全体法治学科教师,参加了法学专业本科二学历的学习,从经费、时间等方面给予教师保障,让老师们有底气面对这一次的课程转型。其次,高校研究生院的专家、教授、教师进驻学校,为法治教师量身定制的法治课程,并参与到日常的教研工作中,甚至还进行一对一的备课指导。这样的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从品德学科转型为法治学科的教师们的焦虑,老师们站在思政课的讲台上更有底气。在院校联手开展的教师培训活动中,法治学科教师成长迅速,法治教育领袖型教师应运而生。
  以法育人,普法养德,法治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中重要的一环,学校是开展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以生活为视角,选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真实案例展开教学,赋予法治教育生命的气息,让法治教育最终再回归到生活。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热敏灸干预治疗对中晚期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120例确诊的Ⅲ、Ⅳ期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干预措施,研究组再配合
运动是促进儿童早期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也易受环境、场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保障幼儿在有限运动空间、恶劣天气和特殊环境条件下同样能
本文研究在新工科理念下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嵌入无人机综合实践平台的创新模式下培养满足无人机组装与调试、无人机通信、无人机驾驶员、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等岗位的需求的
通过对烟台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现状的梳理,指出了当前登记工作中存在录入信息与纸质材料不一致、登记后的监管问题、登记信息共享机制缺乏技术平台支撑、品种展示工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