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美国著名艺术杂志《ARTnews》(《艺术新闻》)公布了刚刚过去的2013年里,全球最活跃收藏家名单TOP200。在这个榜单中,中国大陆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继2012年首次入榜之后,继续榜上有名。
2014年3月28日,继龙美术馆浦东馆开馆一年有余,位于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也将迎来它的开馆之日。不到两年的时间,王薇主持的民营美术馆已在浦江两岸“花”开两枝。“从一个全职太太,到前两年开始做美术馆,过程很艰难,不过总算做成了。”王薇说,她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事。
再早些年,王薇的名字还仅仅和她的先生、收藏大鳄刘益谦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她身上的新标签“两大美术馆馆长”“红色题材艺术品国内最大收藏家”,正在让她越来越自信。王薇说她的性格很像她妈妈,干练、独断。“我这个人做事非常执著,说好做这件事,我就一定要把它干成。”比如买地改建美术馆,“我一个人自作主张,最后还是努力做下来了。”
她的热爱 使红色经典完整成熟
1996年之前,王薇一直在帮着丈夫刘益谦做生意,直到32岁那年,她自荐做了拍卖公司的经理,这一决定,为她后来步入收藏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我将周围十多个人带入了收藏领域,但最后坚持下来的就两人,其中还包括我自己。”王薇将自己坚持下来的理由归因为,“做拍卖公司对收藏脉络了解得很清楚,而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艺术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
小时候画黑板报,王薇的列宁头像画得最好。“那时候我就喜欢画画,画黑板报我都是组长,勾线、花边都是我。而上美术课,她最差的成绩也是‘优下’,从来没有得过‘良’。对艺术的爱好,可能从那时候就培养起来了。”
2003 年后,王薇走上自己的收藏之路,相比丈夫刘益谦在中国书画、瓷器古董拍场上让闻者“风声鹤唳”的 “资本猎豹”模式,王薇对于那时关注度还并不太高的革命题材、红色经典类格外热衷,她喜欢那些老油画——尽管很多人奇怪,从《渡江侦察记》、《八女投江》,到《批林批孔会》,这些本该是国家文博部门负责的事竟然被一个秀气文弱的上海女人扛了起来。
“我对‘红色经典’的情有独钟源于2003年第一次走进艺术品拍卖场。”当时她拍下了吴冠中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爱晚亭》、张洪祥的《艰苦岁月》,比起前者的名头,她拍下张洪祥的《艰苦岁月》曾一度让人不解——尽管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小学课本收过”的印象是她竞拍的最大动力。王薇回忆说,拍完之后,有一个美国老太太通过朋友找到她,说加20万来买这件作品。之后,她对这类红色题材作品的存世量产生了好奇,就开始留意拍卖行。
从2003年开始,凡是拍卖会上有红色经典作品,王薇几乎每场都会收一点,“当初我不知道能收集到多少,也许20幅,也许30幅,当我收集超过50幅时就把目标定在了100幅。”
2005年的一次失败挫折,让王薇更坚定了收藏红色经典的决心,那一年,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在嘉德拍卖,“当我看到拍卖图录的时候已经非常激动,这是'文革'期间最重要的作品。”没想到后来希克出了1000万的高价拿下了这幅画,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纪录。而这次教训也让王薇暗下决心:把看到的这类作品尽可能都买下来,做自己的红色经典系列。
2009年,在北京保利的尤伦斯夫妇收藏专场上,王薇以4043万争得陈逸飞作品《踱步》,创造陈逸飞作品当年的成交纪录,成为她个人收藏中迄今最贵重的一幅红色经典油画。当时,刘益谦为了王薇,亲自到现场举牌,“拍卖之前,我怕他放手,还专门发了一条短信给他,让他一定要把这张画拍到手,因为我要做展览”。结果预计3000多万拿下的《踱步》最终拍到了4000多万,也创下了陈逸飞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拍到后王薇激动地给刘益谦发短信,“他开玩笑似地回复了我:‘拍到了,王小姐。付钱吧!’”
“陈逸飞是上海人,我们一家也是上海人,把这件作品带回故乡,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王薇说。而更重要的是,在王薇的骨子里,就认为“红色经典”的根是中国的,“想想那时期的创作,那时候的人,悲欢离合,起起落落,这是深深印在咱们骨子里的。”
在王薇眼里,美术馆的馆藏品应该是她和先生刘益谦这些年在市场上的共同收藏成果的展示——以中国历史发展为时间线索,从刘益谦入手的经典艺术品(古玉器、瓷器、字画、家具、近现代书画等)到王薇购买的民国老油画(1911-1949年间)、“红色经典”油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艺术直至目前80后艺术家的当代艺术(涵盖架上油画、版画、连环画、雕塑等),通过这样的布排,“展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而其中着力最深的应该是“红色经典”的部分。
在王薇的努力下,龙美术馆已被评为“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美术馆的主体和灵魂,因为‘这些是留存新中国历史的东西’,具有极大的‘教育功能’。它们不仅和我们个人童年与青春记忆有关,更是我们国家的集体记忆,在我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收藏红色经典作品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业,我不再仅仅把它视为个人的爱好。”她认真地说。
她的主张 为当代艺术带来机会
2010年之后,王薇的收藏领域逐步拓宽,她将眼光投向了当代艺术的领地。在她的收藏中,包括了张晓刚、曾梵志、刘小东、刘野、周春芽、岳敏君等重量级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2010年上半年,在苏富比当代油画的特场上,我买了赵无极、王广义、岳敏君等人的作品,其中我买的赵无极的《风景》非常精彩,而刘野的《海军》、《金光大道》更是他精品中的精品。”除了购买中国画家的作品,国外各年龄层艺术家如日本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加藤泉、石田彻也、百发一雄,韩国的金东囿、李胜因等人的作品,王薇也有收藏。
在收藏上,王薇执著独断,志在必得,她的眼光和远见也是出了名的。2010年,当陈飞还在市场上寂寂无名时,王薇以80万高价在北京匡时拍下了他的《送同志们留念》,三年之后,后者已成为当代年轻艺术家中的市场大热门。“我老公都一直说我的眼光好。”王薇颇为得意。 总结起收藏经验,王薇说:“作为一个收藏者不能盲目跟风。比如说,收藏‘红色经典’,就要从学术角度梳理它的代表性画家、代表性作品,梳理‘红色经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等等。要是不做这些工作,肯定做不好收藏,因为未经用心策划、体系不明的作品,肯定不成系统。”
同时她还强调,“看画时候的心理感受非常重要,比如你跟这幅画到底有没有共鸣,因为我相信艺术是活的。”她的每件收藏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要看三次才会下手,该作品有哪些重要的参展和收藏经历,以及它在艺术史上是否占据一席之地,是她做判断的重要依据。“虽然我和先生买艺术品都没有金额和数量上的限制,但我们现在会权衡艺术品水准是否适合放在美术馆,如果不适合,就会换手调节。我是掌握分寸的。”
还有些朋友向王薇抱怨,觉得现在才开始收藏艺术作品有些太晚——收藏市场已经成熟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太贵,而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则有些不知如何下手。王薇则认为收藏艺术永远不晚。
“我已经开始关注和系统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了,他们值得我们好好对待。”王薇说。2013年年末,龙美术馆举办了“纵横阡陌——龙美术馆藏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选”的收藏展,展出了陈飞、陈可、仇晓飞等40多位青年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也是这些艺术家成长与发展的见证人”,王薇表示,“希望借这个收藏展为收藏家们做一个示范: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有着艺术的未来。”
她的坚持 让美术馆从无到有
即将开馆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侧重于当代艺术的展示和展览。与龙美术馆浦东馆由旧建筑改造而成不同,它是按照美术馆的规范而专门设计建造的。
西岸馆共有四层楼,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是浦东馆的三倍之大。建筑主体为一楼与地下中庭相连的伞形双拱,高达12.4米,地上的楼层将包括当代艺术展厅、演出剧场和一个能够俯瞰黄浦江的餐厅,地下一层则分为古代和现代展厅,地下二层将作为停车场。
如果说龙美术馆浦东馆的开馆艰辛是王薇始料未及的——因商业用地毗邻居民社区,王薇不得不挨家挨户地跟业主沟通,那么这次开西岸馆的困难,王薇应该已有所准备。
从美术馆的建造竣工,到政府方面的协调手续,再到展品的落实、工作人员的敲定,正式开馆前的每一分钟,馆长王薇都没有懈怠,她跟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样,戴着安全帽出入施工场地,出现在馆里查看每一处细小的问题……接受采访时,王薇的声音一直很沙哑。其实,我们听着这个声音,就能够知道她有多辛苦。
与西岸馆同时开幕的,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王璜生策展的开馆大展“开今·借古”,由曹庆晖和郭晓彦协助,这次展览被形容为“一次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古代先驱之间的对话”,展品几乎全部来自王薇和刘益谦的私人收藏,还有一些为了展览专门定制的作品。
王薇建造私人美术馆的理想源于2009年。那一年,在陈履生的帮助下,她收藏的76件“红色经典”作品,得以亮相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看到自己珍视的美术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那一刻我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我意识到美术馆才是这些艺术品该有的归宿。”王薇回忆道,“我对先生说,你看,画放在美术馆里,感觉不一样了吧?不如我们办个美术馆,把我们两个人收的藏品放在美术馆里,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2012年12月18日,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龙美术馆浦东馆成功落成。“真的,这一年多,龙美术馆的影响力,超出我的想象。”王薇很感慨,原本只是夫妇两人凭着对艺术的一点执著,以私人企业家身份做起来的美术馆,没想到竟以一系列展览、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活动,声名远播海外。“前不久,一位观众特地从台湾地区赶到龙美术馆,为的就是来看《龙美术馆藏溥儒书画展》,这让我们很感动。”王薇笑了。
2013年9月,中国首届民营美术馆论坛在龙美术馆浦东馆举办,肯定了龙美术馆在当下民营美术馆中的重要地位,馆长王薇在演讲中动情地说道:“如果离开艺术收藏,我可能只是一位成功的太太和幸福的母亲,过去20年,是艺术收藏给了我家庭生活以外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同样地,如果没有龙美术馆,我可能也只是众多热爱艺术的收藏家中的普通一员。是美术馆让我从起初对艺术单纯的爱好转变成将其作为我下半生励志追求的事业。”
从全职太太到美术馆馆长,她的转型是成功的。在浦东馆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她再建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心愿也提上了日程。“一方面,徐汇区政府希望我们再做一个美术馆;另一方面,我们的藏品比较丰富,如果两个美术馆遥相呼应、各有特色,也会让收藏和展出呈现更加系统的风貌。西岸馆将以展出现当代作品为主,而浦东馆则主要是古代书画和红色经典。2014年,除了西岸馆开馆大展之外,龙美术馆还计划了四个大展,其中包括了吴山专的展览,而在10月左右,浦东馆将再度邀请陈履生策展‘红色经典’大展,作为浦东馆的常设展。”王薇透露道。
她的关注
给女性与艺术教育助力
一个美术馆要最大地发挥公共教育作用,就要和城市从根本上发生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影响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在王薇眼里,它把艺术教育中的女性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工具。“举例而言,如果一个女人她能学习到很多关于文化和精神上的东西,那么在成家、生孩子、初为人母之后,她对孩子的教育就会不同,我认为女性对于一个家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希望我们的美术馆开馆,能够影响到一批富有的家庭,让他们知道怎么去做艺术鉴赏和收藏。”
2014年,龙美术馆计划开办面向女性、老人、孩子的艺术教育课程,还有针对全职太太们进行艺术修养培训的部分,“我想做一些培训班,请老师们来上课,让他们的课程有连续性。另外,结合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全职太太们也很需要艺术修养的培养,从自身的素质到家庭的布置,从服装化妆,书法绘画到插花艺术等,这是我们对于女性培养的一个设定。她们需要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她自信地说:“此外,如果她们需要选择值得投资的作品,比如买一张 50万的画,美术馆应该是有能力也有义务给她提供方向建议的,这个不仅是对市场的支持,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支持。”
坚定独立的她,认为女性应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而通过美术馆这个平台,我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中国观众,特别是孩子、女性,让他们对艺术有信仰。因为这样人才会平静平和,在心里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她坚信,热爱艺术的人,一定热爱生活。
2014年3月28日,继龙美术馆浦东馆开馆一年有余,位于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也将迎来它的开馆之日。不到两年的时间,王薇主持的民营美术馆已在浦江两岸“花”开两枝。“从一个全职太太,到前两年开始做美术馆,过程很艰难,不过总算做成了。”王薇说,她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大事。
再早些年,王薇的名字还仅仅和她的先生、收藏大鳄刘益谦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她身上的新标签“两大美术馆馆长”“红色题材艺术品国内最大收藏家”,正在让她越来越自信。王薇说她的性格很像她妈妈,干练、独断。“我这个人做事非常执著,说好做这件事,我就一定要把它干成。”比如买地改建美术馆,“我一个人自作主张,最后还是努力做下来了。”
她的热爱 使红色经典完整成熟
1996年之前,王薇一直在帮着丈夫刘益谦做生意,直到32岁那年,她自荐做了拍卖公司的经理,这一决定,为她后来步入收藏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我将周围十多个人带入了收藏领域,但最后坚持下来的就两人,其中还包括我自己。”王薇将自己坚持下来的理由归因为,“做拍卖公司对收藏脉络了解得很清楚,而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艺术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
小时候画黑板报,王薇的列宁头像画得最好。“那时候我就喜欢画画,画黑板报我都是组长,勾线、花边都是我。而上美术课,她最差的成绩也是‘优下’,从来没有得过‘良’。对艺术的爱好,可能从那时候就培养起来了。”
2003 年后,王薇走上自己的收藏之路,相比丈夫刘益谦在中国书画、瓷器古董拍场上让闻者“风声鹤唳”的 “资本猎豹”模式,王薇对于那时关注度还并不太高的革命题材、红色经典类格外热衷,她喜欢那些老油画——尽管很多人奇怪,从《渡江侦察记》、《八女投江》,到《批林批孔会》,这些本该是国家文博部门负责的事竟然被一个秀气文弱的上海女人扛了起来。
“我对‘红色经典’的情有独钟源于2003年第一次走进艺术品拍卖场。”当时她拍下了吴冠中20世纪70年代的作品《爱晚亭》、张洪祥的《艰苦岁月》,比起前者的名头,她拍下张洪祥的《艰苦岁月》曾一度让人不解——尽管对于当时的她来说,“小学课本收过”的印象是她竞拍的最大动力。王薇回忆说,拍完之后,有一个美国老太太通过朋友找到她,说加20万来买这件作品。之后,她对这类红色题材作品的存世量产生了好奇,就开始留意拍卖行。
从2003年开始,凡是拍卖会上有红色经典作品,王薇几乎每场都会收一点,“当初我不知道能收集到多少,也许20幅,也许30幅,当我收集超过50幅时就把目标定在了100幅。”
2005年的一次失败挫折,让王薇更坚定了收藏红色经典的决心,那一年,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在嘉德拍卖,“当我看到拍卖图录的时候已经非常激动,这是'文革'期间最重要的作品。”没想到后来希克出了1000万的高价拿下了这幅画,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纪录。而这次教训也让王薇暗下决心:把看到的这类作品尽可能都买下来,做自己的红色经典系列。
2009年,在北京保利的尤伦斯夫妇收藏专场上,王薇以4043万争得陈逸飞作品《踱步》,创造陈逸飞作品当年的成交纪录,成为她个人收藏中迄今最贵重的一幅红色经典油画。当时,刘益谦为了王薇,亲自到现场举牌,“拍卖之前,我怕他放手,还专门发了一条短信给他,让他一定要把这张画拍到手,因为我要做展览”。结果预计3000多万拿下的《踱步》最终拍到了4000多万,也创下了陈逸飞作品拍卖的世界纪录。拍到后王薇激动地给刘益谦发短信,“他开玩笑似地回复了我:‘拍到了,王小姐。付钱吧!’”
“陈逸飞是上海人,我们一家也是上海人,把这件作品带回故乡,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王薇说。而更重要的是,在王薇的骨子里,就认为“红色经典”的根是中国的,“想想那时期的创作,那时候的人,悲欢离合,起起落落,这是深深印在咱们骨子里的。”
在王薇眼里,美术馆的馆藏品应该是她和先生刘益谦这些年在市场上的共同收藏成果的展示——以中国历史发展为时间线索,从刘益谦入手的经典艺术品(古玉器、瓷器、字画、家具、近现代书画等)到王薇购买的民国老油画(1911-1949年间)、“红色经典”油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艺术直至目前80后艺术家的当代艺术(涵盖架上油画、版画、连环画、雕塑等),通过这样的布排,“展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而其中着力最深的应该是“红色经典”的部分。
在王薇的努力下,龙美术馆已被评为“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是美术馆的主体和灵魂,因为‘这些是留存新中国历史的东西’,具有极大的‘教育功能’。它们不仅和我们个人童年与青春记忆有关,更是我们国家的集体记忆,在我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收藏红色经典作品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业,我不再仅仅把它视为个人的爱好。”她认真地说。
她的主张 为当代艺术带来机会
2010年之后,王薇的收藏领域逐步拓宽,她将眼光投向了当代艺术的领地。在她的收藏中,包括了张晓刚、曾梵志、刘小东、刘野、周春芽、岳敏君等重量级艺术家的代表作品。
“2010年上半年,在苏富比当代油画的特场上,我买了赵无极、王广义、岳敏君等人的作品,其中我买的赵无极的《风景》非常精彩,而刘野的《海军》、《金光大道》更是他精品中的精品。”除了购买中国画家的作品,国外各年龄层艺术家如日本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加藤泉、石田彻也、百发一雄,韩国的金东囿、李胜因等人的作品,王薇也有收藏。
在收藏上,王薇执著独断,志在必得,她的眼光和远见也是出了名的。2010年,当陈飞还在市场上寂寂无名时,王薇以80万高价在北京匡时拍下了他的《送同志们留念》,三年之后,后者已成为当代年轻艺术家中的市场大热门。“我老公都一直说我的眼光好。”王薇颇为得意。 总结起收藏经验,王薇说:“作为一个收藏者不能盲目跟风。比如说,收藏‘红色经典’,就要从学术角度梳理它的代表性画家、代表性作品,梳理‘红色经典’艺术的发展和传承等等。要是不做这些工作,肯定做不好收藏,因为未经用心策划、体系不明的作品,肯定不成系统。”
同时她还强调,“看画时候的心理感受非常重要,比如你跟这幅画到底有没有共鸣,因为我相信艺术是活的。”她的每件收藏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要看三次才会下手,该作品有哪些重要的参展和收藏经历,以及它在艺术史上是否占据一席之地,是她做判断的重要依据。“虽然我和先生买艺术品都没有金额和数量上的限制,但我们现在会权衡艺术品水准是否适合放在美术馆,如果不适合,就会换手调节。我是掌握分寸的。”
还有些朋友向王薇抱怨,觉得现在才开始收藏艺术作品有些太晚——收藏市场已经成熟的艺术家作品价格太贵,而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则有些不知如何下手。王薇则认为收藏艺术永远不晚。
“我已经开始关注和系统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了,他们值得我们好好对待。”王薇说。2013年年末,龙美术馆举办了“纵横阡陌——龙美术馆藏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选”的收藏展,展出了陈飞、陈可、仇晓飞等40多位青年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也是这些艺术家成长与发展的见证人”,王薇表示,“希望借这个收藏展为收藏家们做一个示范: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有着艺术的未来。”
她的坚持 让美术馆从无到有
即将开馆的龙美术馆西岸馆,侧重于当代艺术的展示和展览。与龙美术馆浦东馆由旧建筑改造而成不同,它是按照美术馆的规范而专门设计建造的。
西岸馆共有四层楼,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是浦东馆的三倍之大。建筑主体为一楼与地下中庭相连的伞形双拱,高达12.4米,地上的楼层将包括当代艺术展厅、演出剧场和一个能够俯瞰黄浦江的餐厅,地下一层则分为古代和现代展厅,地下二层将作为停车场。
如果说龙美术馆浦东馆的开馆艰辛是王薇始料未及的——因商业用地毗邻居民社区,王薇不得不挨家挨户地跟业主沟通,那么这次开西岸馆的困难,王薇应该已有所准备。
从美术馆的建造竣工,到政府方面的协调手续,再到展品的落实、工作人员的敲定,正式开馆前的每一分钟,馆长王薇都没有懈怠,她跟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样,戴着安全帽出入施工场地,出现在馆里查看每一处细小的问题……接受采访时,王薇的声音一直很沙哑。其实,我们听着这个声音,就能够知道她有多辛苦。
与西岸馆同时开幕的,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王璜生策展的开馆大展“开今·借古”,由曹庆晖和郭晓彦协助,这次展览被形容为“一次当代艺术家和他们的古代先驱之间的对话”,展品几乎全部来自王薇和刘益谦的私人收藏,还有一些为了展览专门定制的作品。
王薇建造私人美术馆的理想源于2009年。那一年,在陈履生的帮助下,她收藏的76件“红色经典”作品,得以亮相上海美术馆举办的“革命的时代——延安以来的主题创作展”,“看到自己珍视的美术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那一刻我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我意识到美术馆才是这些艺术品该有的归宿。”王薇回忆道,“我对先生说,你看,画放在美术馆里,感觉不一样了吧?不如我们办个美术馆,把我们两个人收的藏品放在美术馆里,让大家一起来欣赏。”
2012年12月18日,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龙美术馆浦东馆成功落成。“真的,这一年多,龙美术馆的影响力,超出我的想象。”王薇很感慨,原本只是夫妇两人凭着对艺术的一点执著,以私人企业家身份做起来的美术馆,没想到竟以一系列展览、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活动,声名远播海外。“前不久,一位观众特地从台湾地区赶到龙美术馆,为的就是来看《龙美术馆藏溥儒书画展》,这让我们很感动。”王薇笑了。
2013年9月,中国首届民营美术馆论坛在龙美术馆浦东馆举办,肯定了龙美术馆在当下民营美术馆中的重要地位,馆长王薇在演讲中动情地说道:“如果离开艺术收藏,我可能只是一位成功的太太和幸福的母亲,过去20年,是艺术收藏给了我家庭生活以外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同样地,如果没有龙美术馆,我可能也只是众多热爱艺术的收藏家中的普通一员。是美术馆让我从起初对艺术单纯的爱好转变成将其作为我下半生励志追求的事业。”
从全职太太到美术馆馆长,她的转型是成功的。在浦东馆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她再建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心愿也提上了日程。“一方面,徐汇区政府希望我们再做一个美术馆;另一方面,我们的藏品比较丰富,如果两个美术馆遥相呼应、各有特色,也会让收藏和展出呈现更加系统的风貌。西岸馆将以展出现当代作品为主,而浦东馆则主要是古代书画和红色经典。2014年,除了西岸馆开馆大展之外,龙美术馆还计划了四个大展,其中包括了吴山专的展览,而在10月左右,浦东馆将再度邀请陈履生策展‘红色经典’大展,作为浦东馆的常设展。”王薇透露道。
她的关注
给女性与艺术教育助力
一个美术馆要最大地发挥公共教育作用,就要和城市从根本上发生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要影响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在王薇眼里,它把艺术教育中的女性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途径和工具。“举例而言,如果一个女人她能学习到很多关于文化和精神上的东西,那么在成家、生孩子、初为人母之后,她对孩子的教育就会不同,我认为女性对于一个家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希望我们的美术馆开馆,能够影响到一批富有的家庭,让他们知道怎么去做艺术鉴赏和收藏。”
2014年,龙美术馆计划开办面向女性、老人、孩子的艺术教育课程,还有针对全职太太们进行艺术修养培训的部分,“我想做一些培训班,请老师们来上课,让他们的课程有连续性。另外,结合我个人的经验,我认为全职太太们也很需要艺术修养的培养,从自身的素质到家庭的布置,从服装化妆,书法绘画到插花艺术等,这是我们对于女性培养的一个设定。她们需要系统的培训和指导。”
她自信地说:“此外,如果她们需要选择值得投资的作品,比如买一张 50万的画,美术馆应该是有能力也有义务给她提供方向建议的,这个不仅是对市场的支持,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支持。”
坚定独立的她,认为女性应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而通过美术馆这个平台,我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中国观众,特别是孩子、女性,让他们对艺术有信仰。因为这样人才会平静平和,在心里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她坚信,热爱艺术的人,一定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