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6年2月~2009年3月收治外伤性双额脑内血肿患者19例,行一侧开颅双额脑内血肿清除术,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35~76岁,平均53.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例,车祸伤16例。GCS评分4~8分。意识朦胧、浅昏迷6例,浅昏迷9例,中度昏迷4例;手术时瞳孔均等大。伤后至入院时间2~5小时。2例分别于入院后第6小时、14小时神志由朦胧逐渐转为浅昏迷,CT示血肿扩大而手术,其余为入院即手术。
影像学检查CT示均为双额脑内血肿,中线无或轻度偏移,但基底池、环池呈不同程度受压或消失,侧脑室额角受压;血肿量60~90ml,平均71.7ml(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均靠近中线,位于大脑镰两侧,彼此相距0~15mm,较少侧血肿与额骨距离5~15mm。1例左侧脑内血肿破入脑室,1例合并右颞脑内血肿(20ml),2例伴枕骨骨折,1例伴颞骨骨折。6例系直接受伤,13例系对冲伤。
手术方法:均取血肿大的一侧额部开颅,根据血肿位置取冠状切口;合并颞部血肿者,取额颞联合切口。完全暴露血肿,常规清除血肿后,因血肿离中线较近,吸除部分脑组织便可暴露大脑镰,以剪刀沿鸡冠剪开大脑镰至上矢状窦。13例血肿位置较深者在显微镜下,其余6例在目视下清除对侧脑内血肿。血肿破入脑室者,打通脑室额角,清除脑室内血肿。止血满意后去骨瓣关颅,于硬膜外、血肿残腔或脑室内置管引流。
结 果
术后复查CT示血肿均清除满意。硬膜外引流管2~3天拔除,血肿残腔或脑室内引流管7~10天拔除。破入脑室者未出现脑积水。15例病情平稳后行高压氧治疗。3个月后随访:9例清醒,其中1例左下肢瘫痪,2例有健忘、言语偏多、反应迟钝等精神症状;7例意识呈嗜睡、朦胧,反应较淡漠,其中2例右侧肢体活动较差,2例言语欠清;3例浅昏迷,其中1例伴左侧肢体偏瘫。
讨 论
双侧开颅血肿清除是双额脑内血肿手术的常用术式,损伤较大。分成形骨瓣开颅和颞肌下减压切除骨窗开颅两 方法,手术时机:凡具有手术适应证者,手术愈早愈好,一般在24~48小时内进行手术,尽量争取超早期手术(发病后7小时内)。本组血肿的特点是距中线近,位于大脑镰两侧,两者距离小于未去骨瓣侧血肿至额骨的距离,一侧血肿清除后剪开大脑镰,不需或仅少量切开双侧皮质,对脑组织的损伤小。单侧开颅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加快了手术进程,保持了较多生理解剖结构,同时避免或减少了镰下疝的发生。因位置较深,清除对侧血肿最好在显微镜下操作,以使视野更清晰,止血可靠。手术中切开大脑镰时应注意对胼周、胼缘动脉的保护,同时注意勿伤及上矢状窦。切除大脑镰的范围以视野清晰、清除血肿方便为宜,根据我们的体会,一般20mm×40mm即可。脑内血肿深及颅底者,清除血肿后可见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嗅神经等重要结构,应注意保护。我们认为:两血肿之间距离不超过20mm者可经单侧开颅清除血肿,超过20mm者仍应双侧开颅。术后若结合ICP检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常规冠状开颅双侧去骨瓣可使颅内压相对平衡地降低,避免了单侧减压引起的中线结构移位和镰下疝的发生。本组患者术前均无瞳孔变化,脑挫裂伤较轻,双侧血肿清除后形成的残腔可起到减压作用,故脑压不高。双额脑内血肿量及水肿程度有差异,存在压力差,此时首选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以免压力差使中线偏移,加重对脑组织的压迫。对合并较严重双额脑挫裂伤,血肿散在、多发的病人也应首选双侧去骨瓣,因其血肿不易完全清除,术后额叶脑水肿较严重,且消退较慢。
参考文献
1 石传江,熊晖,王允胜,等.单侧开颅脑部大脑镰切开救治双额叶挫裂伤的疗效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6,21(12):1062-1064.
2 王玉海,蔡学见,时忠华,等.对冲性前额叶底部挫裂伤诊断治疗体会(附11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18(2):128-129.
2006年2月~2009年3月收治外伤性双额脑内血肿患者19例,行一侧开颅双额脑内血肿清除术,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35~76岁,平均53.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例,车祸伤16例。GCS评分4~8分。意识朦胧、浅昏迷6例,浅昏迷9例,中度昏迷4例;手术时瞳孔均等大。伤后至入院时间2~5小时。2例分别于入院后第6小时、14小时神志由朦胧逐渐转为浅昏迷,CT示血肿扩大而手术,其余为入院即手术。
影像学检查CT示均为双额脑内血肿,中线无或轻度偏移,但基底池、环池呈不同程度受压或消失,侧脑室额角受压;血肿量60~90ml,平均71.7ml(按多田公式计算)。血肿均靠近中线,位于大脑镰两侧,彼此相距0~15mm,较少侧血肿与额骨距离5~15mm。1例左侧脑内血肿破入脑室,1例合并右颞脑内血肿(20ml),2例伴枕骨骨折,1例伴颞骨骨折。6例系直接受伤,13例系对冲伤。
手术方法:均取血肿大的一侧额部开颅,根据血肿位置取冠状切口;合并颞部血肿者,取额颞联合切口。完全暴露血肿,常规清除血肿后,因血肿离中线较近,吸除部分脑组织便可暴露大脑镰,以剪刀沿鸡冠剪开大脑镰至上矢状窦。13例血肿位置较深者在显微镜下,其余6例在目视下清除对侧脑内血肿。血肿破入脑室者,打通脑室额角,清除脑室内血肿。止血满意后去骨瓣关颅,于硬膜外、血肿残腔或脑室内置管引流。
结 果
术后复查CT示血肿均清除满意。硬膜外引流管2~3天拔除,血肿残腔或脑室内引流管7~10天拔除。破入脑室者未出现脑积水。15例病情平稳后行高压氧治疗。3个月后随访:9例清醒,其中1例左下肢瘫痪,2例有健忘、言语偏多、反应迟钝等精神症状;7例意识呈嗜睡、朦胧,反应较淡漠,其中2例右侧肢体活动较差,2例言语欠清;3例浅昏迷,其中1例伴左侧肢体偏瘫。
讨 论
双侧开颅血肿清除是双额脑内血肿手术的常用术式,损伤较大。分成形骨瓣开颅和颞肌下减压切除骨窗开颅两 方法,手术时机:凡具有手术适应证者,手术愈早愈好,一般在24~48小时内进行手术,尽量争取超早期手术(发病后7小时内)。本组血肿的特点是距中线近,位于大脑镰两侧,两者距离小于未去骨瓣侧血肿至额骨的距离,一侧血肿清除后剪开大脑镰,不需或仅少量切开双侧皮质,对脑组织的损伤小。单侧开颅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加快了手术进程,保持了较多生理解剖结构,同时避免或减少了镰下疝的发生。因位置较深,清除对侧血肿最好在显微镜下操作,以使视野更清晰,止血可靠。手术中切开大脑镰时应注意对胼周、胼缘动脉的保护,同时注意勿伤及上矢状窦。切除大脑镰的范围以视野清晰、清除血肿方便为宜,根据我们的体会,一般20mm×40mm即可。脑内血肿深及颅底者,清除血肿后可见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嗅神经等重要结构,应注意保护。我们认为:两血肿之间距离不超过20mm者可经单侧开颅清除血肿,超过20mm者仍应双侧开颅。术后若结合ICP检测,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常规冠状开颅双侧去骨瓣可使颅内压相对平衡地降低,避免了单侧减压引起的中线结构移位和镰下疝的发生。本组患者术前均无瞳孔变化,脑挫裂伤较轻,双侧血肿清除后形成的残腔可起到减压作用,故脑压不高。双额脑内血肿量及水肿程度有差异,存在压力差,此时首选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以免压力差使中线偏移,加重对脑组织的压迫。对合并较严重双额脑挫裂伤,血肿散在、多发的病人也应首选双侧去骨瓣,因其血肿不易完全清除,术后额叶脑水肿较严重,且消退较慢。
参考文献
1 石传江,熊晖,王允胜,等.单侧开颅脑部大脑镰切开救治双额叶挫裂伤的疗效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06,21(12):1062-1064.
2 王玉海,蔡学见,时忠华,等.对冲性前额叶底部挫裂伤诊断治疗体会(附11例报告)[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18(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