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蔽日的梦魇——蝗灾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2月,一场历史罕见的蝗虫灾害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蝗灾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收藏的内蒙古出土的1.65亿年前的蝗虫化石。

  藏的内蒙古出土的1.65亿年前的蝗虫化石。
  2020年2月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西非、东非和南亚20多个国家已经受到蝗灾影响,索马里、巴基斯坦等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蝗虫灾害。蝗灾使作物生产、粮食安全和数以百万计人的生计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这次蝗灾的蝗虫数量犹如天文数字,有4000亿只沙漠蝗虫已经飞过红海到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西亚、南亚国家。
  蝗虫属于直翅目蝗科,根据对化石(华希博物馆馆藏化石)的分析,蝗虫至少在1.65亿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关于蝗灾的记载、书籍汗牛充栋,从西伯利亚到北美,从中国的中原大地到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每一篇都描写了几乎一样的恐怖——蝗灾暴发时,大群的蝗虫乌云蔽日般铺天盖地而来,所到之处,它们咀嚼吞咽几乎一切绿色植物,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沙漠蝗虫虽直逼中国,但难成气候


  大规模的沙漠蝗虫群似乎已逼近中国。那么,这次沙漠蝗虫暴发会对中国造成大灾难吗?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我对蝗虫的了解后,我的初步判断是:现在暴发的沙漠蝗虫灾害,要到达中国还是比较困难的。
  沙漠蝗虫喜欢的是干热气候,最高飞行高度只能达到2000米左右。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千米,它的主干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境内,平均海拔高达6000米,是一道天然隔绝屏障。目前蔓延至南亚的蝗虫群最多只会抵达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很难越过喜马拉雅山这种冰天雪地的高海拔山脉。蝗虫最多可能对察隅、墨脱等藏南低海拔地区有一些影响。
  除了取道西藏外,沙漠蝗虫从云南入境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沙漠蝗虫面对中南半岛和我国接壤的云南边境大片的热带雨林时,很难适应这里大量降雨的气候。因为雨水会打湿它们的翅膀,让它们无法飞行。而且,沙漠蝗虫也并非什么植被都会啃食,它们啃食的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而热带雨林里绝大多数植物不是沙漠蝗虫的食物。所以这些沙漠蝗虫对云南应该也没有什么影响。
  由于沙漠蝗虫对我国的环境“水土不服”,从历史上看,非洲沙漠蝗虫从未大量进入我国,即便少量到达我国境内,也早已是强弩之末,从未造成大的蝗灾。我国虽然是一个备受蝗灾影响的国家,但我国遭受过的蝗灾主要是由东亚飞蝗等本土种类造成的。
正在进食的沙漠蝗虫,它们啃食的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

我国历史上蝗灾频发


  “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垂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蝗灾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梦魇。在人类历史上,蝗灾是位于水灾、旱灾之后,威胁人类生存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灾,常年发生蝗灾的面积达4680万平方千米。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蝗虫为沙漠蝗,其最大扩散面积可达2800万平方千米,包括66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20%,受灾^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1/10。
  在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的2600多年间,仅中原地区发生较严重的蝗灾就有800多次,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而且每隔5~7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蝗灾。
  蝗虫不仅直接造成灾害,带来的饥荒还引发了无数次战争。由蝗灾引发的战争在历史典籍中可谓“史不绝书”,例如《后汉书》记载,在距今2130年前,汉帝因为蝗灾导致粮食歉收,便派大将掠夺南越小国,造成“蝗食人”的悲剧。
  从有农耕以来,人类已经与蝗虫进行了一场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小雅·大田》中就有“去其螟媵,及其蟊贼”“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记载。宋代的苏轼在“秉畀炎火传自古,荷锄散掘谁敢后”的诗句中,更是形象地描写了古人用火烧和挖埋相结合的治蝗方法。
  自宋朝以后,中国人总结了更多灭蝗的方法,如捕击法、火烧法、沟坎深埋法、掘种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湿难飞用器具抄掠法等。明末清初更有大量的防蝗书籍问世。然而,人们的努力却收效不大,古人对蝗虫渐由恐惧转变为畏,把蝗虫与神祗联系起来。
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蝗灾泛滥的中原地区依然存在诸多大大小小的“蝗神庙”。

  仅仅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蝗灾泛滥的中原地区依然存在诸多大大小小的“蝗神庙”,里面供奉着蝗头人身的“蝗神”。据说蝗神庙原本是观音庙,由于蝗灾泛滥,淳朴的农民们见无论怎么对观音大士烧香磕头都无效,不得不纷纷改弦易辙,杜撰出个“蝗神”作为新救星,美其名曰“大蝗神菩萨”。观音大士的法力既然敌不过小小的蝗虫,便只好下台,将庙宇也让给了蝗虫,靠边喝起了西北风。
  我国对抗蝗灾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对象不是来自非洲或西亚、南亚的沙漠蝗。中国虽早就有沙漠蝗,但这些沙漠蝗都是散居的,造成的危害不大。沙漠蝗虫可以分为群居和散居两种类型,二者不仅居住习性有区别,而且它们本身就存在诸多差异。1982年,在我国西藏就发现了沙漠蝗虫,但西藏的沙漠蝗虫从来没有形成规模。我国的蝗灾,主要还是集中在黄河下游地区,尤其是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完全沒有,故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四省不曾有过“蝗神庙”。以史为鉴,也似可推断:这次沙漠蝗的推进极可能会止于我国边境,并不会大规模进入我国。

近些年来我国暴发的蝗灾


  我国境内的蝗灾主要是由东亚飞蝗等本土种类造成的。如今,虽然已有飞机洒药的先进灭蝗手段,“飞蝗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的恐怖景象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实际上蝗灾的梦魇并未真正消匿。当一般人对“蝗灾”这个曾令人心悸的字眼已感到有几分陌生时,蝗灾却会不时地突然再次降临。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大力治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蝗区大为缩小,蝗灾发生率也下降了很多。但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退化,加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蝗灾又死灰复燃,甚至再次暴发。受灾地区遍及山东、河南、河北和天津,就连海南这样原本较少发生蝗灾的省份也发生了蝗灾,范围之广为半个世纪以来少有。我国发生蝗灾的蝗虫类型均为群居型东亚飞蝗。我们不妨看看2003年蝗灾的情况。
  内蒙古:从6月开始,锡林郭勒盟、包头市、赤峰市等大部分地区出现蝗灾。蝗虫不仅侵蚀草原,而且飞进城里,一些街道上被车碾压致死的蝗虫满地都是。内蒙古草原蝗灾发生面积达1.69亿亩(1亩=666.667平方米),严重成灾面积8900多万亩。
  河南:罕见夏蝗袭击黄河滩区及内涝蝗区,蝗灾面积之大、虫口密度之高,是该省25年来前所未见,发生面积达237.5万亩,一般密度每平方米100~300只,最高密度每平方米有蝗虫4000只以上,部分未收小麦被吃成光杆。
随着一些地方生态环境的退化。加上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蝗灾又死灰复燃。甚至再次暴发。
我国发生蝗灾的蝗虫类型均为群居型东亚飞蝗。

  新疆:新疆北部发生特大蝗灾,发生总面积为3005万亩,其中,重度灾害面积近1600万亩。这是十年来,新疆第三次发生大规模的蝗害。蝗虫密度极高,每平方米多达数千只。随便用脚一踩,死了的就有十多只……车轮所压的宽度内,有一米多长的车辙看不到地皮,还不算车轮上粘的。蝗虫排着队,似乎有头领在前面带路,后面的紧紧跟着,一直往河滩方向爬去,爬动时还发出“呼啦啦”的响声。
  还有报道称:庞大的蝗群落在铁轨上,甚至造成火車车轮打滑。蝗虫吃光了沿途的芦苇、庄稼,开始啃吃麦秸,甚至落在牛身上啃光牛毛,连小孩耳朵都咬!
  2003年之后,2008年黄河三角洲东亚飞蝗造成的蝗灾再次达到中等偏重程度。蝗虫在5月中旬开始出土,下旬达到出土高峰期,2008年仅仅山东东营市夏季蝗灾发生面积就达到170万亩。农业部2008年发布的中国蝗灾报告显示,2008年发生蝗灾的土地面积估计有9000多万亩。

蝗虫暴发的原因

蝗虫生长繁殖迅速,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河滩上成群的东亚飞蝗幼虫。

  那么,蝗虫大面积暴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就个体而言,蝗虫是脆弱的,我们只要一抬脚,就可以把它踩得粉碎。少量的蝗虫在生态系统中还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当环境改变时,蝗虫才有可能演变成灾难。蝗虫生长繁殖迅速,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它们常常把家安在河滩、荒漠和湖泊边缘的沙地,那里是它们的乐园。当密度低时,它们与其他昆虫一样,安分守己对人类无害。只有当它们由于环境过于适合而大量繁殖,密度迅速增加,发生蝗虫大暴发后,才会由于食物缺乏或被荷尔蒙所左右进行大规模迁飞,形成蝗灾。因此,蝗灾并非无缘无故,而是由于环境无法满足蝗虫自身的生理需求而产生的。
  渴求食物或远行繁衍的蝗虫,数以亿计地聚集,越来越躁动不安。终于,有的飞向了天空。只要有几个头领的带领,其他蝗虫就会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进狂热的气氛中,一起飞上天空,转瞬之间遮天蔽日。绵延不绝的蝗群遮盖了天穹,巨大的阴影投给地上人们的是极度的恐惧。蝗群本能地喜欢阴暗,它们往往跟随雨云,或借月光飞行,顺风时可以漂洋过海。它们落地后就要吃东西,据统计,每只蝗虫一生能吞下600多克的小麦、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叶片,1平方千米规模的蝗群—天的进食量相当于3.5万人一天的进食量。如此庞大的队伍所到之处,凡是它咬得动的东西几无幸免,大地自然会被洗劫一空。
  适于蝗灾发生、发展的生态条件,有时候是大自然对蝗虫的“恩赐”,有时候则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民间谚语说:“先涝后旱,蚂蚱成片。”古代人们就已经观察到,蝗灾特别容易在水旱灾害和森林过量砍伐之后出现。打开地图便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蝗灾主要发生在北纬42。以南的平原地区。正好是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人口密集、森林植被早已荡然无存的中原地区。
  由于人类长期活动,这些地区河流上游山区森林遭到大量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每当中下游地区夏季暴雨或冬季干旱,河道中大量泥沙便淤积了起来,产生大面积的荒滩,这种环境最适合蝗虫产卵。而荒滩上繁茂生长的芦苇等杂草正好又成了幼蝗出世后的丰盛大餐。蝗虫也可像蚜虫那样进行孤雌生殖。还能借助彼此的气味集合在一起.形成一支庞大的“军团”,迅速将一片片杂草或芦苇吃光。在吃光周围的植物后,蝗群就向另一处食源进军。这就是“大灾之后必有大蝗”的原因。
荒滩上繁茂生长的芦苇等杂草正好又成了幼蝗出世后的丰盛大餐。蝗虫喜欢吃禾本科植物。

  例如,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它在历史上就是蝗灾的重灾区,特别是发生旱灾的年份往往会有蝗灾。近年来,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这里干旱年份越来越多,黄河水量不断缩减,暴露的滩涂荒地也越来越多,加之干旱造成这一地区的湖泊、水库水量的锐减,有的甚至基本干涸,再加上沿海一带面积很大的盐碱地,就为蝗虫的产卵繁殖创造了绝佳条件。所以,一到每年五六月份,当地的植物保护部门都要为防治夏季蝗灾而伤脑筋。
  人们过度开发,大肆砍伐林木,使得植被转型而造成蝗灾。近年来最为典型的例子出现在海南三亚。三亚海边原来都是以灌木、小树林为主的植被类型,后来因为人工开发,那里的植被变成了草地类型,一些地面出现了沙化,以至于最终引起了蝗灾。天津也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地一座水库干涸后,由于绿化和防治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居然成了“蚂蚱窝”,结果每年要施放数十吨农药才能控制蝗情。
  关于2020年初的沙漠蝗灾,我推测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非洲许多地区气温普遍偏高,而且少雨,十分有利于虫卵越冬,再加之河流频繁断流,裸露的河床也有利于成年蝗虫越冬。非洲不少地区因为人口压力大,盲目破坏自然植被扩大粮食种植,同时过度放牧使大面积土壤沙化,蝗灾自然容易卷土重来。气象学上有个著名的“蝴蝶效应”,简单解释说,就是如果大洋这边有一只蝴蝶在扇动翅膀,就很有可能在大洋那边造成一场风暴。生态链也是这样环环相扣。常常是刚刚过去干旱就发生蝗灾,一切其实因果相扣。破坏自然的种种劣行和由此带来的恶果,在让人震惊的同时还需要人们反省。
其他文献
敬畏火山 无需恐慌  火山活动是一种重要地质现象,火山活动是地球有生命力的象征。火山在给人类和自然界造成灾害的同时,也创造了无数财富。我们应科学客观地对待火山。躁動的超级火山  坎皮佛莱格瑞火山近年来出现活动迹象,欧洲南部数百万人的生命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亚历山大三世(公元前356年7月20或21日出生)通常被称作亚历山大大帝(以下简称亚历山大),是古希腊北部城邦国马其顿的国王,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的父亲菲利普二世被暗杀身亡,他继承王位。之后,他开始实施其父的军事扩张计划。公元前334年,他入侵阿契美尼德帝国(也称波斯第一帝国,是古波斯地区第一个把领土扩张到大部分中亚和西亚领域的君主制王国),统治小亚细亚。之后,
以白色念珠菌为例,这种真菌是引起大多数人类真菌感染病例的罪魁祸首。一旦离开人类或其他动物,白色念珠菌就无法生存。一般情况下,它们在我们体内并不会伤害我们。不过,有时候这个不被我们注意的体内“居民”会感觉“生活有点太单调了”,于是,就开始迅速地大量繁殖,并引起一种名为“鹅口疮”的感染性疾病。鹅口疮又名“白色念珠菌病”,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口腔中出现乳白色假膜。严重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若不及时治疗,
提起“帕赫贝尔”,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对于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朋友们来说,这又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仅仅因为这位巴洛克时期的著名德国作曲家曾是“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经典的旋律,这便是著名的《D大调卡农》。这首乐曲,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光影之间,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铃声里,都能听到至纯至美的《卡农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和成功的关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后简称“德国双元制”)为德国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被视为德国产品高质量的有力保障。德国双元制模式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际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企业、学校双元共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1][2]为国内开展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有
巴西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亚马孙雨林对此贡献巨大。亚马孙雨林每平方千米内的物种数量比整个欧洲的物种总量还多,甚至亚洲和非洲的热带雨林也无法达到亚马孙雨林那么高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广泛而深远:每一个物种都代表了一种适应自然的解决方案;每一个物种都直接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每一个物种都具有造福人类的潜力。亚马孙雨林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宝库。这里生活着许多原始部落,他们使用的语言、传承的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利用煤的国家”,那么煤最早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被人类所利用的呢?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人类用煤遗迹的发现将人类对煤的利用上推到3600年前。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分布地域最广的矿物燃料,它主要是远古植物被埋藏后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再经地质作用转变而形成的,因此可以说是“植物化石”。煤炭作为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主要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黑色固体矿物
一種名叫阿尔福特跳兔的家兔拥有一种奇特的移动方式——倒立行走。不走动时,它们看起来和一般家兔没什么两样,都是四肢着地,但当这种跳兔想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它们会后腿一蹬,把屁股抬升到空中,而前肢仍然在地上,然后开始倒立行走,甚至能以这样的姿势噌噌地跑跳。  科学家研究发现,阿尔福特跳兔的移动方式之所以如此奇怪,是因为它们体内的RORB基因发生了突变。正常兔子神经系统的很多区域都存在RORB蛋白(由R
1995年,科学家发现了环绕一颗类太阳恒星(与太阳相似的恒星)运行的第一颗系外行星。当时,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科学家梅耶和奎罗兹发现,飞马座51号星有一种规则的前后晃动。他们下结论说,这种晃动是由一颗行星的引力导致的,这颗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至少150倍(差不多等于木星质量的一半),每4天环绕母恒星(即飞马座51号星)一圈。随着系外行星探索热潮的兴起,其他有关系外行星的发现接踵而至,这让望远镜经理人划
1.大家是不是觉得左图很像迷宫(7然而并不是的。它的上下图形是两种很相似的拼板,且互为反转图。如果想拼成右圖,左图中的哪种拼板会用得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