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锻炼写作思维,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进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途径。怎样做呢?笔者在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學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举例阐明。
一、选取二三事,体现人物精神
如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同学们会发现文章主要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体现蔺相如智勇双全、胸怀大度的优秀品质。由此,我引导学生注意:司马迁为体现人物精神,在选材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详略方面也是有考量的。并布置学生写身边的一位亲友,也用两三件事来彰显人物的性格。有个学生写的是《爸爸》,为了显现爸爸吃苦耐劳的品格,他选择的事例是:作为小贩的父亲,在白手起家之时,为了省点运输费,同时也为卖个好价钱,经常从老家骑自行车、载着两大筐家禽,到二百里外的南京去卖。这个材料很好,再加上生动、详细的描写,就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辛苦和勤劳。为了表现爸爸的孝顺,他写的是:家里盖起了新房,马上就要搬新家了,房间怎么分配成了家庭里的主要议题,后来爸爸坚持把最大最宽敞的那间房留给了爷爷奶奶。这一部分文字简练、感情真挚,写出了爸爸的拳拳孝心。通过练习,学生体会到:名人有“名事”彰显其精神,平凡人所做的平凡事同样能体现其品格。只要选材得当、详略适宜,必然会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二、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
一提起《鸿门宴》,大家眼前自然会浮现出那剑拔弩张的场景。席间于心不忍的项羽、委曲求全的刘邦、有谋却急躁的范增、随机应变的张良、不分敌我的项伯、机敏却无奈的项庄、勇猛且知分寸的樊哙等都栩栩如生,这都得益于太史公的精彩描摹。再如《刺客列传》中写荆轲刺秦王一节,通过“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等动作描写,和“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等语言描绘,把“荆轲刺秦王”写得有声有色,如在读者眼前。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从多角度展开描写,把人和事写活的,并要求学生学着描写一个场景。一个学生写的是《幸福的年初二》除夕夜,因为工作忙碌,一家人没能团聚,直到年初二,爸爸妈妈才带着自己和弟弟来到爷爷奶奶的住处,吃团圆饭。文中通过写爸爸炒菜时娴熟的动作,突出作为厨师的爸爸技艺高超.通过写妈妈一边忙着准备碗碟、一边忙着和奶奶聊天,表现了妈妈勤快、爱整洁的个性:通过写爷爷和弟弟“比武”的一招一式,来写“老顽童”爷爷的慈爱最后通过写一家人在饭桌上相互祝福、奶奶给压岁钱的场景,写出了普通百姓人家相互体谅、关心,共同期待未来的美好情感。文章把人物、场景都写得很生动,读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品评人物,亮出自己观点
司马迁在给历史人物作传记时往往会加上一段精当的评论。如在《淮阴侯列传》一文中,他认为韩信如能“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必能安享富贵。读这些评论,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得失,评价他们的长短,进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在教《高祖本纪》一文时,我告诉学生因为刘邦的汉高祖身份,使得生活在汉朝的司马迁不好直言评论其人,所以在文中基本上找不到太史公对刘邦的直接评价。然后请同学们讲一讲对刘邦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刘邦的人品不好,理由是他待人傲慢,甚至为活命连儿女都不顾。而有的同学则认为刘邦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为人豁达,不惧失败,在困难中能屈能伸,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等。经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的思维更深了一层。
屈原虽屡遭贬黜,但仍“眷顾楚国”眼看楚国日益衰败而自己却无力挽救之时,屈原情愿沉江殉志。管仲却在旧主“公子纠”死后,“不羞小节”,投降了齐桓公,并帮助他成就霸业。怎样看待两个人不同的选择呢?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证明。有个学生写的是《屈原可敬,管仲可学》。文章认为出身王室的屈原,曾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早就将自己的才华和灵魂交给了楚国的江山社稷。所以当屈原看到楚国国力日衰、昏君奸臣当道时,他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行可敬可叹!而管仲呢,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利轻义的人,“管鲍分金”的故事便是铁证。但管仲也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为了功成名就,他辅佐公子纠争夺王位的继承权。失败以后,他理智地认识到如果随公子纠而死,那么自己的抱负也将落空,所以后来在鲍叔牙的推荐之下转而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名相。可以说,管仲虽有瑕疵,但他身上志存高远、懂得变通的闪光点应当得到肯定。这样的议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另外,借鉴修饰语言,写出富有文采篇章。鲁迅称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真是恰如其分!试看写巨鹿之战的几句话:“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寥寥数语,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楚军将士的势不可挡!再来看《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仅此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草木含悲、催人泪下的效果!教学中,我会引导大家玩味这些精彩的语段,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修饰语言,力求写出文采。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中学。
一、选取二三事,体现人物精神
如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同学们会发现文章主要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件事,来体现蔺相如智勇双全、胸怀大度的优秀品质。由此,我引导学生注意:司马迁为体现人物精神,在选材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详略方面也是有考量的。并布置学生写身边的一位亲友,也用两三件事来彰显人物的性格。有个学生写的是《爸爸》,为了显现爸爸吃苦耐劳的品格,他选择的事例是:作为小贩的父亲,在白手起家之时,为了省点运输费,同时也为卖个好价钱,经常从老家骑自行车、载着两大筐家禽,到二百里外的南京去卖。这个材料很好,再加上生动、详细的描写,就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辛苦和勤劳。为了表现爸爸的孝顺,他写的是:家里盖起了新房,马上就要搬新家了,房间怎么分配成了家庭里的主要议题,后来爸爸坚持把最大最宽敞的那间房留给了爷爷奶奶。这一部分文字简练、感情真挚,写出了爸爸的拳拳孝心。通过练习,学生体会到:名人有“名事”彰显其精神,平凡人所做的平凡事同样能体现其品格。只要选材得当、详略适宜,必然会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二、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
一提起《鸿门宴》,大家眼前自然会浮现出那剑拔弩张的场景。席间于心不忍的项羽、委曲求全的刘邦、有谋却急躁的范增、随机应变的张良、不分敌我的项伯、机敏却无奈的项庄、勇猛且知分寸的樊哙等都栩栩如生,这都得益于太史公的精彩描摹。再如《刺客列传》中写荆轲刺秦王一节,通过“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等动作描写,和“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等语言描绘,把“荆轲刺秦王”写得有声有色,如在读者眼前。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课文是如何从多角度展开描写,把人和事写活的,并要求学生学着描写一个场景。一个学生写的是《幸福的年初二》除夕夜,因为工作忙碌,一家人没能团聚,直到年初二,爸爸妈妈才带着自己和弟弟来到爷爷奶奶的住处,吃团圆饭。文中通过写爸爸炒菜时娴熟的动作,突出作为厨师的爸爸技艺高超.通过写妈妈一边忙着准备碗碟、一边忙着和奶奶聊天,表现了妈妈勤快、爱整洁的个性:通过写爷爷和弟弟“比武”的一招一式,来写“老顽童”爷爷的慈爱最后通过写一家人在饭桌上相互祝福、奶奶给压岁钱的场景,写出了普通百姓人家相互体谅、关心,共同期待未来的美好情感。文章把人物、场景都写得很生动,读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品评人物,亮出自己观点
司马迁在给历史人物作传记时往往会加上一段精当的评论。如在《淮阴侯列传》一文中,他认为韩信如能“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必能安享富贵。读这些评论,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得失,评价他们的长短,进而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在教《高祖本纪》一文时,我告诉学生因为刘邦的汉高祖身份,使得生活在汉朝的司马迁不好直言评论其人,所以在文中基本上找不到太史公对刘邦的直接评价。然后请同学们讲一讲对刘邦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刘邦的人品不好,理由是他待人傲慢,甚至为活命连儿女都不顾。而有的同学则认为刘邦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为人豁达,不惧失败,在困难中能屈能伸,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等。经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的思维更深了一层。
屈原虽屡遭贬黜,但仍“眷顾楚国”眼看楚国日益衰败而自己却无力挽救之时,屈原情愿沉江殉志。管仲却在旧主“公子纠”死后,“不羞小节”,投降了齐桓公,并帮助他成就霸业。怎样看待两个人不同的选择呢?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证明。有个学生写的是《屈原可敬,管仲可学》。文章认为出身王室的屈原,曾经“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早就将自己的才华和灵魂交给了楚国的江山社稷。所以当屈原看到楚国国力日衰、昏君奸臣当道时,他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行可敬可叹!而管仲呢,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利轻义的人,“管鲍分金”的故事便是铁证。但管仲也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为了功成名就,他辅佐公子纠争夺王位的继承权。失败以后,他理智地认识到如果随公子纠而死,那么自己的抱负也将落空,所以后来在鲍叔牙的推荐之下转而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名相。可以说,管仲虽有瑕疵,但他身上志存高远、懂得变通的闪光点应当得到肯定。这样的议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另外,借鉴修饰语言,写出富有文采篇章。鲁迅称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真是恰如其分!试看写巨鹿之战的几句话:“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寥寥数语,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楚军将士的势不可挡!再来看《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仅此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草木含悲、催人泪下的效果!教学中,我会引导大家玩味这些精彩的语段,鼓励学生在作文中修饰语言,力求写出文采。
★作者单位:江苏洪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