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最初的几间小平房。到拥有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从当年仅有1名工作人员,到现在的加多名医务工作者;从居家熬药的陶质“药罐子”,到几十台现代化医疗设备……于忠和一手创建的烟台茽和堂血管病中医医院书写了一段辉煌的经历。
在他这些光环和成绩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中医世家子弟,就是为解除病人痛苦而来
“我家祖辈上就是中医大夫,我从刚懂事就帮大人抓药、煎药,大一点后还上山采药,跟着爷爷出诊看病。”在烟台茽和堂中医院的药房里,伴着煎药机传出的浓浓中药味,于忠和娓娓道来。于忠和说。小时候看到病人受疾病折磨而痛苦,就默默立下誓言,长大了一定要当个好医生。
1982年,于忠和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武警龙口某部。部队领导得知他懂医术,将他分在了卫生所,为战士看病。过硬的医术让于忠和很快成为部队的“名人”,连一些干部家属也来找他看病。为了留住人才,部队领导多次向上级报告,为于忠和争取到了保送第一军医大学的名额。
1990年,于忠和从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武警总队医院。原部队领导得知后,又将他“抢”了回来。于忠和不负众望,凭借祖传医术和现代医学的扎实功底,不断钻研中医理论,对各种疑难杂症深入研习,医术不断增进。除了善治中风、痛风、妇科、儿科等常见病外,他还擅长骨髓炎、脉管炎、创口不愈合三大顽症的治疗,可谓手到病除。
为了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2014年于忠和选择了自主择业,并创办了烟台茽和堂血管病中医医院,开始了他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人生新篇章。
在我的人生词典里,治病救人是我的关键词
由于医术高超,青年于忠和有了“年轻老中医”的绰号,并走上了烟台武警医院院长的领导岗位。
从军30多年来,于忠和救死扶伤,在军地双拥共建方面默默地奉献着。他义务出诊,免费为市民看病,积极帮助困难群众,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被驻地军民称为“贴钱”给病人的好大夫、好军医。
尽管医院工作繁忙,但于忠和仍坚持在做好医院工作的同时,率领医护小分队下连队、进社区、到企事业单位,开展义诊活动,为基层官兵和驻地群众免费查体、看病,受到基层部队和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他自己也经常义务为病人看病。有人说他傻,有钱不赚。他却说:“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我是一名军人,为官兵服务、为百姓服务,我义不容辞。”
“于大夫真是好人!”提起于忠和,70多岁的台胞王先生感动地说:“没有于大夫的治疗,我恐怕还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我很感谢他。”王先生张口闭口啧啧称赞的于大夫,就是于忠和院长。
机关干部小孙谈到于忠和,说自己的病就是“被迫”治好的。“有一次,于院长到我们单位办事,坐电梯时碰上我这个‘丑八怪’:面部神经麻痹,眼睛不受支配地乱眨。素不相识,于院长关心地询问我的病情,并提出免费为我治疗。果然,我没花一分钱,就治好了病。”
创办茽和堂中医院,只为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
“烈士为守护社会安宁牺牲了,抛下了年幼的女儿和患病的老父亲。为烈士父母尽孝心是我的责任。”2015年6月底,烈士沈成磊的父亲再次来到烟台市秭和堂就诊。这是于忠和为烈士父亲第五次治疗了。
2015年5月27日,烟台市公安局莱山分局民警沈成磊在抓捕盗车犯罪嫌疑人时受伤,抢救无效壮烈牺牲。“第一次为烈士父亲诊病是2015年6月2日。”于忠和告诉笔者,沈成磊的父亲70岁,身体一直不好,严重的痛风使老人走路非常困难。儿子突然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碎,将这位坚强的父亲彻底击垮,他再也站不起来,卧床不起,竟不能给英雄儿子“送行”……
根据沈爸爸的身体状况。于忠和精心开出了药方。经过一个周期的治疗,老人能下地走路了。“沈成磊再也不能陪伴女儿走过上学的路,更不能带行动不便的父亲去医院……幸亏于院长医术高超,是他帮老人解除了病痛,让老人站起来了,也让我们心里的痛苦和愧疚减轻了一点。”沈成磊的战友感动地说。
医者仁心。于忠和的爱心不仅倾注到烈上父亲的身上,对待身边素不相识的患者。他同样是义不容辞的姿态。
茽和堂中医院刚一成立。于忠和便建立了义诊制,规定每月两次进社区、进农村为社区居民和农村百姓免费服务。
他身先士卒,带头出诊,为社区居民把脉治病。医院里的一名医生不理解地问:“每次义诊都劳师动众、贴钱费力的,图个啥?”于忠和掷地有声地说:“我是军人出身,把军人的本分带到地方是一种自然习惯。到地方后建立茽和堂这个平台,就是为了更有能力来担负社会责任。能多为社会做点事情,也是我的福分。”
创业初期。于忠和一人身兼数职,既要负责医院业务,为病人把脉治疗,还要管理行政和财务。每天焦头烂额,压力山大……然而,多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不畏艰难、迎难而进的品质。于忠和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依靠精湛的医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部队培养了我,我的心永远离不开部队
2014年4月,茽和堂中医院筹建不久,于忠和的事业也刚刚起步。他到青海采购药材时,偶然听当地战友谈起。由于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很多官兵患有痛风、高血压等病症。回到烟台后,尽管医院工作千头万绪,但于忠和还是率领医院骨干队伍先后两次自费赴青藏高原,为驻守边疆的官兵会诊。
因长期在气候条件异常恶劣的高原高寒地区驻守,受环境、气候、饮食、精神等因素影响,很多官兵身体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心脏病、痛风、关节病变等不在少数。虽然去之前于忠和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来到高原看到官兵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长期忍受的病痛折磨,于忠和还是忍不住落泪了。他感慨地对战士们说:“在这里当兵躺着就是奉献。以后不管是我来,还是你们到烟台去,我都免费为你们诊治。”他当场出资10万元为官兵解决医疗费用问题。在他的治疗下,很多官兵的病情都有所好转,但身体的调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于是,于忠和邀请驻地官兵利用休假探亲的机会到烟台,为他们继续治疗。他不仅为前来治病的官兵免了医药费。还解决路费并提供食宿。
去年,一位经过于忠和治疗而康复的兵站部干部,不远千里来看望于忠和。这位干部背来了一头羊,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提起这件事,于忠和唏嘘不已,在感动部队干部的真挚情谊、质朴情怀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回报部队的信念。
“虽然人离开了部队,但是我的心永远不会离开,是部队培养了我,给予我今天的一切,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防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创业之路没有一马平川,相伴而来的是艰辛和磨难,但于忠和始终坚持回报部队:他说,这是支撑他创业的动力。几年来。于忠和辛勤打拼,努力开拓,完成了从一名军医向民营医院院长的涅槃。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心,茽和堂一定能够走得更远……
在他这些光环和成绩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中医世家子弟,就是为解除病人痛苦而来
“我家祖辈上就是中医大夫,我从刚懂事就帮大人抓药、煎药,大一点后还上山采药,跟着爷爷出诊看病。”在烟台茽和堂中医院的药房里,伴着煎药机传出的浓浓中药味,于忠和娓娓道来。于忠和说。小时候看到病人受疾病折磨而痛苦,就默默立下誓言,长大了一定要当个好医生。
1982年,于忠和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武警龙口某部。部队领导得知他懂医术,将他分在了卫生所,为战士看病。过硬的医术让于忠和很快成为部队的“名人”,连一些干部家属也来找他看病。为了留住人才,部队领导多次向上级报告,为于忠和争取到了保送第一军医大学的名额。
1990年,于忠和从第一军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武警总队医院。原部队领导得知后,又将他“抢”了回来。于忠和不负众望,凭借祖传医术和现代医学的扎实功底,不断钻研中医理论,对各种疑难杂症深入研习,医术不断增进。除了善治中风、痛风、妇科、儿科等常见病外,他还擅长骨髓炎、脉管炎、创口不愈合三大顽症的治疗,可谓手到病除。
为了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2014年于忠和选择了自主择业,并创办了烟台茽和堂血管病中医医院,开始了他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人生新篇章。
在我的人生词典里,治病救人是我的关键词
由于医术高超,青年于忠和有了“年轻老中医”的绰号,并走上了烟台武警医院院长的领导岗位。
从军30多年来,于忠和救死扶伤,在军地双拥共建方面默默地奉献着。他义务出诊,免费为市民看病,积极帮助困难群众,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被驻地军民称为“贴钱”给病人的好大夫、好军医。
尽管医院工作繁忙,但于忠和仍坚持在做好医院工作的同时,率领医护小分队下连队、进社区、到企事业单位,开展义诊活动,为基层官兵和驻地群众免费查体、看病,受到基层部队和当地政府的一致好评。他自己也经常义务为病人看病。有人说他傻,有钱不赚。他却说:“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我是一名军人,为官兵服务、为百姓服务,我义不容辞。”
“于大夫真是好人!”提起于忠和,70多岁的台胞王先生感动地说:“没有于大夫的治疗,我恐怕还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我很感谢他。”王先生张口闭口啧啧称赞的于大夫,就是于忠和院长。
机关干部小孙谈到于忠和,说自己的病就是“被迫”治好的。“有一次,于院长到我们单位办事,坐电梯时碰上我这个‘丑八怪’:面部神经麻痹,眼睛不受支配地乱眨。素不相识,于院长关心地询问我的病情,并提出免费为我治疗。果然,我没花一分钱,就治好了病。”
创办茽和堂中医院,只为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
“烈士为守护社会安宁牺牲了,抛下了年幼的女儿和患病的老父亲。为烈士父母尽孝心是我的责任。”2015年6月底,烈士沈成磊的父亲再次来到烟台市秭和堂就诊。这是于忠和为烈士父亲第五次治疗了。
2015年5月27日,烟台市公安局莱山分局民警沈成磊在抓捕盗车犯罪嫌疑人时受伤,抢救无效壮烈牺牲。“第一次为烈士父亲诊病是2015年6月2日。”于忠和告诉笔者,沈成磊的父亲70岁,身体一直不好,严重的痛风使老人走路非常困难。儿子突然走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碎,将这位坚强的父亲彻底击垮,他再也站不起来,卧床不起,竟不能给英雄儿子“送行”……
根据沈爸爸的身体状况。于忠和精心开出了药方。经过一个周期的治疗,老人能下地走路了。“沈成磊再也不能陪伴女儿走过上学的路,更不能带行动不便的父亲去医院……幸亏于院长医术高超,是他帮老人解除了病痛,让老人站起来了,也让我们心里的痛苦和愧疚减轻了一点。”沈成磊的战友感动地说。
医者仁心。于忠和的爱心不仅倾注到烈上父亲的身上,对待身边素不相识的患者。他同样是义不容辞的姿态。
茽和堂中医院刚一成立。于忠和便建立了义诊制,规定每月两次进社区、进农村为社区居民和农村百姓免费服务。
他身先士卒,带头出诊,为社区居民把脉治病。医院里的一名医生不理解地问:“每次义诊都劳师动众、贴钱费力的,图个啥?”于忠和掷地有声地说:“我是军人出身,把军人的本分带到地方是一种自然习惯。到地方后建立茽和堂这个平台,就是为了更有能力来担负社会责任。能多为社会做点事情,也是我的福分。”
创业初期。于忠和一人身兼数职,既要负责医院业务,为病人把脉治疗,还要管理行政和财务。每天焦头烂额,压力山大……然而,多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不畏艰难、迎难而进的品质。于忠和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依靠精湛的医术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部队培养了我,我的心永远离不开部队
2014年4月,茽和堂中医院筹建不久,于忠和的事业也刚刚起步。他到青海采购药材时,偶然听当地战友谈起。由于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很多官兵患有痛风、高血压等病症。回到烟台后,尽管医院工作千头万绪,但于忠和还是率领医院骨干队伍先后两次自费赴青藏高原,为驻守边疆的官兵会诊。
因长期在气候条件异常恶劣的高原高寒地区驻守,受环境、气候、饮食、精神等因素影响,很多官兵身体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心脏病、痛风、关节病变等不在少数。虽然去之前于忠和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是来到高原看到官兵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长期忍受的病痛折磨,于忠和还是忍不住落泪了。他感慨地对战士们说:“在这里当兵躺着就是奉献。以后不管是我来,还是你们到烟台去,我都免费为你们诊治。”他当场出资10万元为官兵解决医疗费用问题。在他的治疗下,很多官兵的病情都有所好转,但身体的调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于是,于忠和邀请驻地官兵利用休假探亲的机会到烟台,为他们继续治疗。他不仅为前来治病的官兵免了医药费。还解决路费并提供食宿。
去年,一位经过于忠和治疗而康复的兵站部干部,不远千里来看望于忠和。这位干部背来了一头羊,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提起这件事,于忠和唏嘘不已,在感动部队干部的真挚情谊、质朴情怀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回报部队的信念。
“虽然人离开了部队,但是我的心永远不会离开,是部队培养了我,给予我今天的一切,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国防事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创业之路没有一马平川,相伴而来的是艰辛和磨难,但于忠和始终坚持回报部队:他说,这是支撑他创业的动力。几年来。于忠和辛勤打拼,努力开拓,完成了从一名军医向民营医院院长的涅槃。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有了为人民服务的心,茽和堂一定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