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理解能力 防止把概念规律公式化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des173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也最想把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这里指能用数学公式表示的)简化成一个简单的公式去记忆,却不重视对概念、规律的文字表述内容的阅读理解和记忆,从而导致他们对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的不透彻、不深刻,有的甚至模糊不清,把物理公式等同于数学公式。因此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就不顾题意和题设条件而简单的套用公式,当然做题也就不会做正确了。下面通过例题分析说明。
  例1:图表示一交流电的电流随时间而变化的图像,此交流电的有效值是:(95年考题)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交流电的有效值是否真正理解。从试卷抽样结果看,学生的得分率很低,大多数学生错选了(A)或(D)答案,分析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理解交流电有效值的确切意定义,而只是死记住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和最大值的关系,即有效值=最大值×■,也就是把有效值的概念用I=■Im这样一个公式替代了,因而出错。
  例2.如图所示,A、B两闭合线圈为同样的导线制成,匝数均为10匝,半径RA=2RB,图示区域内有磁感应强度均匀减小的匀强磁场,则A、B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之比εA : εB= .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率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从答卷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磁通量的理解是:磁通量=磁感应强度×面积,也就是用Φ=BS这个公式代替了磁通量的概念,因而计算得出了ΦA=BSA,ΦB=BSB,εA=n■=n■SA,εB=n■=n■SB,εA : εB=SA : SB=R■■: R■■■= 4 : 1的错误答案。
  例3.一物体作匀变速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秒钟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m/s,在这一秒钟内该物体的:(96年高考题)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m。
  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m。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m/s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m/s2。
  本题通过考查学生判断位移和加速度的可能值,鉴别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从试卷抽样分析看,答案具有猜疑性,究其原因,亦然是将概念公式化而导致的。即对匀变速运动的位移概念的理解是:位移S=u0t+■at2,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是:加速度a=■,而不知位移、加速度概念的物理意义及其矢量性特点。因而在使用公式a=■=■=6(m/s2)和公式S=u0t+■at2=4×1+■×6×12=7(m)计算后,发现没有所选答案,就只好猜测了。中学物理中还有很多能用数学公式表示的概念和规律,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从上面分析可见,把物理概念、规律简单公式化是学生学习中易犯的一种错误方法,而理解能力低是导致把概念、规律公式化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注意纠正那种公式化的思维方式。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上面所述的现象,曾从三个方面入手解决,收效良好。
  1.讲清、讲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对教学中所涉及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教师必须用准确而又易懂的物理语言给学生讲清楚,讲透彻。要让学生明确概念和规律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表达、公式表达、图像表达)。对于文字表达形式,应帮助学生理解其物理本质,掌握它的内涵,弄清背景知识,明确具体的适用条件。对于数学表达形式,要理解数学公式和图像表达的物理意义,知道各个符号的意义,明确量值和单位,能够用公式和图像处理具体的物理问题。特别强调并要求对概念和规律的学习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或者死记几个公式,一定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抓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才能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律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才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或者似非而是的说法,达到对概念和规律的融会贯通。
  2.选讲典型例题,培养理解能力。要选讲一些典型例题,特别是选讲一些典型高考题,因为高考题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讲解,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路,培养理解能力。如上面所选例题等。
  3.设置专题训练题,提高理解能力。通过做一定数量的强化训练专题,加强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
其他文献
在说明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智力呢?简括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在说明文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观察事物不能单靠眼睛,还必须动脑。要仔仔细细地看,同时还要思考,对事物做细心观察。远远地站在那里望一望,走马观花,是绝对不行的。在说明文教学活动中,有
期刊
近年来,各地深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教师队伍建设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  1.规模学校增多,教师向城镇和规模化学校大量集中。2007年,全市配置在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有15154名,占教师总量的51.5%;到2012年,城镇(含市区和县城)学校和规模化学校的教师增加为19943名,占教师总量的比例上升为63.5%。  2.教师配置更加合理,专业发展得到保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后
期刊
我校课题组成员围绕省级课题《农村学校 “学困生”转化实验》,尝试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使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得到了较好落实。我的具体做法是:  1.学生分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A层,少数具有较好数学基础与较强数学学习能力的学生;C层,数学基础薄弱且数学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其他学生编入B层。对A层学生,目标是培优,在教学上加
期刊
本文仅就自身带班经历谈几点自己对学生心理引导的粗浅认识,抛砖引玉,仅供同行们探索交流。  一、抓住入学教育,针对学生挫折心态,为学生加油鼓劲,树立信心  (一)普及职业中专性质、特点、考试、学籍管理等常识,重点抓好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
期刊
众所周知,安全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作为学校没有一个平安、有序的教学环境,老师就不能安居乐教,学生就不能专心向学。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校园的平安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千家万户的幸福。“生命不保,何谈教育?”坚守“安全第一”的理念,把学校安全工作摆到最重要的位置,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首先必须珍惜学生的健康与生命。践行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首先必
期刊
诗词欣赏应立足于语境,以语境为切入点,既要就文字本身进行研究,又要知人论世,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同时,通过了解作者在诗词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并从作者所提供的语境中去把握诗词的风格特点,以及诗画合一的优美意境。  一、结合语境琢磨文字体深味  在诗词欣赏中,文学史上有许多佳话能够给人启迪。其中有一则“推敲”的故事,说的是中唐那“两句
期刊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注意从知识源头开始的学习与思考,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主题鲜明,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向(原发性思想),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或不断地修正,丰富个人的直接经验。要用好这套教材,那就必须立足于教材,用活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培养发展数学素养的重要凭借与依托。  一、丰富的问题情境贯穿始终  创设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就是模拟生活,是课堂教
期刊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考时不仅要考课内文言,还要考课外文言,学生不能掌握好课内知识,从而举一反三去读懂课外文言是不行的。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考试还要加深。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
期刊
初中生朗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感的途径很多,而朗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加强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注重情感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句话、一篇课文,看一遍与读一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富有感情的朗读,其原因就在于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能对书面文字进行弥补,能使静止在纸上的人物
期刊
课堂教学应引导得法,拓展有度,时刻关注需求与向往。  一、课堂教学应引导得法  首先,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相当重要。有句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同感:课堂导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如果教师引导得法,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将一败涂地。以我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综合性学习展示课《让世界充满爱》为例,我在一个班级开课时设计的导语是,用比喻句“爱是雨露,爱是阳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