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往今来,强化责任,勇于担当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因此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象,提出高校应明确责任担当教育的内容,不断开拓创新,探索相应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确认和担当的德性要求,激发和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责任担当;责任教育;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一、不断强化责任,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历史上敢于担当的大有人在。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用他们的行动和思想来实践了其为中华而崛起的社会责任。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的“当仁不让”;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仁人志士尽忠职守,挺身而出的生动体现,舍命担当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激励我们“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无尽精神力量。
当今社会,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胡锦涛同志对青年提出了“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殷切寄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所有的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广大中华儿女为使中华名族流传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远扬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使中华民族屹立在民族之林,呕心沥血,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由此可看出,我国的民族观念与教育理念中重视培育责任意识、强调责任担当教育的优良传统。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探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显露,这些对高校大学生传统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观念与责任担当意识产生了强烈冲击。【1】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价值观也进入到校园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正面作用,也不利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还会使一部分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价值。
2.自身心理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有一个心理断乳期,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充次着矛盾与冲突。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但由于经验不足,看问题易感情化、片面化、模糊化,脱离现实,不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因此,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性,成为制约其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制度与手段不健全
责任意识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这种意识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存在着误区。首先,认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经历了大学教育后,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其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多以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只是肤浅的了解一些道理和形式上的教育,并没有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最后,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存在不足,有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造成一些学生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使学生与社会分割,缺少实践性,更不利于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途径
大学阶段是人生养成道德习惯,培养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培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打开“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实践公正无私、戒奢节俭、防微杜渐等修身之道,【2】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改变角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积极介入,创新方式、方法,将对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责任担当教育中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能力。因此,要牢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之中,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其明确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逐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2.以情感教育为依托,注重健康人格的培育
情感可指引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因此,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其个性需要,关注他们的性格、习性、情趣、爱好、需要、特长、精神等人文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客观地辨析社会存在的问题,培养其健康人格,增强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营造热情奔放的教育氛围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产生共鸣,催化感动之心、体谅之心、情趣之心与同情之心,使他们把这种情感内化为社会责任意识,外化为社会责任担当行为。【1】
3.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责任,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情感,强烈的心理体验,才能使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有所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形成的最好途径,是其品德外化的重要表现渠道。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思想,理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使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运用到实践当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发现不足,使其责任担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殷尧,高职院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原因与对策[J].德育研究,第29期
[2]陈笃钦,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工作探索,2006年第4期
[3]杜坤林,高校道德教育中的责任担当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1)
[4]蓝超英,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7年6月第3期
关键词:责任担当;责任教育;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一、不断强化责任,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历史上敢于担当的大有人在。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用他们的行动和思想来实践了其为中华而崛起的社会责任。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的“当仁不让”;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仁人志士尽忠职守,挺身而出的生动体现,舍命担当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激励我们“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无尽精神力量。
当今社会,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才能创造人生的精彩,做出应有的贡献,赢得人们的尊敬。胡锦涛同志对青年提出了“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殷切寄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原则,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所有的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广大中华儿女为使中华名族流传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远扬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使中华民族屹立在民族之林,呕心沥血,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由此可看出,我国的民族观念与教育理念中重视培育责任意识、强调责任担当教育的优良传统。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探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与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显露,这些对高校大学生传统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观念与责任担当意识产生了强烈冲击。【1】一些不正确不健康的价值观也进入到校园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正面作用,也不利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还会使一部分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过于追求个人利益,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价值。
2.自身心理不成熟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有一个心理断乳期,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也充次着矛盾与冲突。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但由于经验不足,看问题易感情化、片面化、模糊化,脱离现实,不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因此,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性,成为制约其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制度与手段不健全
责任意识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前提。这种意识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存在着误区。首先,认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经历了大学教育后,大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具有社会担当意识。其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多以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只是肤浅的了解一些道理和形式上的教育,并没有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实践。最后,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存在不足,有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造成一些学生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使学生与社会分割,缺少实践性,更不利于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
三、加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途径
大学阶段是人生养成道德习惯,培养自觉道德意识的重要时期。引导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抱负,培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打开“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实践公正无私、戒奢节俭、防微杜渐等修身之道,【2】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改变角色,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积极介入,创新方式、方法,将对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德育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责任担当教育中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能力。因此,要牢固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理想之中,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其明确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逐步增强其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2.以情感教育为依托,注重健康人格的培育
情感可指引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因此,积极向上的情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高校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其个性需要,关注他们的性格、习性、情趣、爱好、需要、特长、精神等人文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人生的意义、价值,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思想,客观地辨析社会存在的问题,培养其健康人格,增强其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营造热情奔放的教育氛围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产生共鸣,催化感动之心、体谅之心、情趣之心与同情之心,使他们把这种情感内化为社会责任意识,外化为社会责任担当行为。【1】
3.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责任,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情感,强烈的心理体验,才能使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有所提高。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形成的最好途径,是其品德外化的重要表现渠道。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主流思想,理解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使学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运用到实践当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发现不足,使其责任担当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殷尧,高职院校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的原因与对策[J].德育研究,第29期
[2]陈笃钦,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工作探索,2006年第4期
[3]杜坤林,高校道德教育中的责任担当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1)
[4]蓝超英,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7年6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