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影像指综合运用机器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交互智能化新模式的一种新影像形态,是视听影像在5G技术加持下的新形态、新属性。从技术视角来看,智能影像以5G为基础,以用户为核心,以算法为驱动,能在增强用户实时互动与沉浸体验的同时,提供基于场景的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和服务。在5G赋能之下,智能技术已深入到影像内容生产、传播链路、互动场景、用户体验等各环节,并使智能影像呈现出场景化和智能化的新特征。
一、5G赋能下的视听影像新特点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既是对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趋势的精辟概括,也为把脉视听影像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维度、新视角。当前,视听影像依托5G网络的创新与赋能,体现出全程直播、全息沉浸、全员参与、全效互联的特点。全程和全息强调了时间的现场感和空间的沉浸感,全员和全效则从互动关系和连接效果上突出了5G对行业新动能的激发。
(一)全程直播
在5G网络通路上,以视频为代表的视听影像被认定为5G变革的首要产业,超高清直播是5G视頻应用的主要场景之一。5G高速率、高带宽特性使视频传输可突破流量和速率的限制,在保持“超高清”质量的同时实现实时上传下载。此外,5G通过融合人工智能、4K/8K、VR/AR等其他交叉技术,将从多场景同步直播、多视角自主选择、多屏互动等方面为用户提供更多现场细节,使用户通过“在场”满足其对时间遍历性的需求。自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体育赛事、新闻事件采用“5G+4K/8K+VR”超高清全景直播。例如,2020年珠峰直播以“5G+4K+VR”技术,让观众用“第一时间”“第一视角”感受现场的全时全景。
(二)全息沉浸
5G技术通过融合扩展现实设备XR(包括VR、AR、MR、CR等多种形式),可为用户提供一个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人机交互场景。当前超高清图像和全息影像已达到8K的分辨率,5G网络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延时特性,能够很好地支持全息沉浸的技术需求。一方面,可以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全感官沉浸式交互体验;另一方面,影像传播突破空间限制,“万物皆媒”让用户进入全感知时代。当前此技术已应用于虚拟购物、虚拟旅游、直播连线等场景。例如,新华社的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让访谈打破距离限制,使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同屏呈现。
(三)全员参与
5G 时代万物互联,用户全面参与到数据采集、内容生产及信息传播等各个环节,技术赋权下的用户参与权扩大和互动性增强成为影像发展新趋势。传感器设备的全时全方位在线,使用户所有的行为、情感及心理数据被客观采集;感知交互技术的发展促进了VR/AR虚拟互动技术的落地,使用户由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内容生产方面,任何人都可以即时制作自媒体影像,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成为影像多元化生产的主体力量。
此外,由专业机构主导的影像生产也在通过积极引入用户参与探索内容生产新模式。例如,以互动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为代表的互动内容成为新兴的智能影像形态,用户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故事框架、情节和结局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未来,伴随5G+AI+VR/AR等技术之间融合的加深,千人千面的全员互动参与将成为影像生产传播的新常态。
(四)全效互联
全效互联是指5G“万物互联”的属性,将推动智能影像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赋能与联动,促进更多新兴应用场景的诞生。智能影像内涵和功能的扩展,不仅使其成为联结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场景的基础业务,也使其成为采集用户场景数据、实现内容精准分发的重要界面。这意味着5G+4K/8K+AI技术背景下,大量图片、视频等影像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包含了沉浸互动式的体验和增值服务;影像内容不再是简单记录,还可实现内容自动化生产、视频智能编辑和精准分发;影像不仅用于看,还可应用到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工业监管、无人驾驶等领域,有效促进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
二、智能化:视听影像生产传播要素
及链条重构
5G时代信息表达正从图文过渡到视听,5G+AI的智能化特性将渗透到影像生产传播的每一个要素与链条中,并具体表现为终端设备智能化、内容制作自动化、用户体验多维化、传播分发精准化四个方面。
(一)终端设备智能化
5G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加深,将助力人类社会进入“泛在智能”时代[2],即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化为无形,深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万物皆媒、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终端设备与智能算法的不断耦合,使“智能+影像”成为促进人机交互流畅化、智能化和拟人化的核心支撑技术,并成为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联结的重要纽带。
泛在智能时代,人类信息获取将更依赖视觉影像搭建的人机交互界面,智能化的影像终端既是技术和应用的载体,也是用户体验的入口,同时还是影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腾讯觅影AI专用CT设备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和AI识别技术在湖北助力新冠肺炎的识别;物联网智能化装置则让智能影像深入家居生活,沉浸式电竞游戏设备、脸部辨识智能门锁等已日益普及。
(二)内容制作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驱动下,视听影像内容生产方式正不断被重塑。特别是在媒体行业,智能化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嵌入到视听节目的制作之中,并渗透到审核、分发等各环节。视频生产智能化最主要的应用有两个:一是内容的自动生成;二是AI编辑/剪辑。
视频内容的自动生成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对视频资源进行数字化、标签化及结构化的识别和解析,并结合对场景的深度理解,实现视频自动化加工及视频同步生成。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基于图文内容自动生成视频的人工智能Aliwood、新华社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等。视频内容智能生成虽然处于探索期,但未来将成为各大平台内容制作的重要方式。相比而言,AI编辑/剪辑则相对成熟。AI剪辑是将一些模式化、程序化视频剪辑运用AI方式来执行,一方面可提高视频制作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视频使用的门槛。目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提供视频智能剪辑和效果即时制作等功能。未来伴随技术融合的加深,创新性的影像智能生产形式将持续涌现。 (三)用户体验多维化
5G+AI技术使影像内容发生重要改变的同时,对用户体验和互動方式也将是巨大的革命性释放。在影像应用领域,特别是媒体行业,技术赋能促使用户体验向交互性、沉浸性转变,并体现出打破时空限制、多维立体的特点。
在打破时空限制方面:第一,互动内容与人工智能的融合颠覆了传统视频线性叙事,打破了时间对叙事的限制;第二,“5G+4K/8K+VR”超高清全景直播,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的互动视效体验,打破了空间和距离对视听体验的削弱;第三,VR虚拟社交则使超拟真场景的社交变得可能,使用户无视空间束缚,共聚同一空间。
在多维立体化方面:第一,各类短视频平台积极运用智能AR进行创新,创造手势识别、造型变换、智能特效等超现实的互动体验[3];第二,以AI智能主播、虚拟主持人等为代表的多模态虚拟人新交互,将推动线上线下人机交互方式的革新;第三,5G技术赋能促使智能技术向便于人机自然交流的人机融合方向进化,其不仅在万物互联中涵盖智能交互、智能搜索等功能,而且还囊括智能匹配、智能择取甚至智能决策等效用。
(四)传播分发精准化
当前信息分发模式已从媒体型分发转为关系型分发和算法型分发[4],信息的生产传播更倚重对用户行为、心理、场景等多维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调整,数据驱动传播是最为关键的资源。随着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和全量化,数据无处不在,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已越来越接近个体的真实情况。这意味着基于算法的智能推荐或分发,所面对的是“非众”[5],是真实存在的、有细微差别的个体。
对应的,5G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协同应用,将更多关注作为个体用户的核心需求和行为偏好,优化不同渠道和终端的内容分发,向用户进行情景化、实时化的点对点信息传输。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智能影像深入各垂直行业,大数据维度将更接近“万物互联”,算法需求的长尾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对影像的智能化传播将变得更加个性化、细致化、精准化。
三、场景化:视听影像应用主体关系重塑
随着5G构建起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5G将支撑智能影像应用由移动互联网转向移动物联网,越来越多的信息与服务将依赖场景这一变量。国际电联(ITU)定义的5G三大应用场景为: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大连接)、URLLC(低时延高可靠)。在5G三大应用场景下,智能影像正重塑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出注重社交互动场景和人机交互场景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新特点。
(一)社交互动场景:重构人与社会关系连接方式
eMBB场景下智能影像典型的应用是超高清视频和以VR/AR交互为代表的扩展现实,该场景既能支持人与人之间通信体验的增强,还将促进人与人之间社交互动模式的深度创新和挖掘,重构人与社会的连接方式。在增强移动宽带(eMBB)应用场景中,以社交视频为代表的影像正建构起内容参与、情感互动及关系连接新场景。社交视频是指以视频为载体,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用户参与建构起新的社交网络并能起到重塑社会关系作用的一种新影像形态,例如“社交+直播”“社交+短视频”等。社交视频塑造了一个具有社交性的影像场景,使影像的生产与传播伴随强烈的关系指向,建立了个人与社会的新关联,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系统及生活方式带来影响。[6]
此外,以智能算法主导的社交场景,使越来越多基于趣缘关系的群体聚合并建构起基于该群体兴趣的虚拟社交场景。在此种颠覆性的互动场景之中,算法会对用户的兴趣网络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并适配于差异化场景之内进行社交传播,新的群体聚合和场景内的文化生产将得到高质量的爆发性生长。[7] 概括来看,eMBB(增强移动宽带)极大提高了视频传播和社交互动的便捷性、即时性、精准性和智能性,基于场景的社交互动既提高了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主动性,也为用户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有助于促进全新社会关系的建立。
(二)人机交互场景:颠覆物与物及人与物互联方式
mMTC和URLLC分别以巨量及严谨作为应用的特点,前者侧重低成本低功耗,而后者则强调低延时高可靠。由mMTC和URLLC两大技术建构起的智能影像应用新场景颠覆了传统的物与物、人与物互联方式。mMTC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设备同时接入,依靠传感器不间断全量数据采集能实现万物实时互联,其典型应用场景为物联网。URLLC则突出以人和机器为中心的通信,对可靠性和可用性有严格的要求,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驾驶、远程手术、交通安全等。
当前,mMTC和URLLC场景应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沟通控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机器视觉、数据可视化为代表的智能影像的辅助。场景传播的最终目标是要提供特定情境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8],智能影像能有效辅助两大场景整合流程,实时智能生产信息和适配服务。因此,在mMTC和URLLC场景中,智能影像既是系统运作中重要的数据,也是物联网等5G场景应用的重要入口,同时还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界面。
四、结 语
5G时代,无论是以短平快内容为特色的短视频,以交互性和沉浸性体验为特色的中、长视频,还是以人机交互功能为特色的可视化界面,用户对智能影像的应用将更常态化并更看重内容推送的个性化和精准性。对应的,用户对智能影像生产、传播及应用各环节的参与权和互动性也将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随着5G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影像的应用将促进由万物互联迈向万物互融和万物智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未来基于场景的社交互动和人机交互,将更加依赖智能影像营造的虚拟与现实相融的功能界面,智能影像将成为未来社会语言的主要形态。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由智能影像主导的全面感知、安全传输、智能计算、精准决策的智能生活时代。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注释:
[1]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网络治理环境下政务新媒体受众参与行为研究(20ZYJS005)阶段性成果。
[2] 腾讯:《2020腾讯人工智能白皮书》,腾讯网。
https://xw.qq.com/amphtml/TEC2020071000992300,2020年7月14日。
[3] 曹三省:《5G与媒体融合背景下短视频的发展态势分析》,《传媒》,2020年,第6期。
[4] 喻国明、杜楠楠:《智能型算法分发的价值迭代:“边界调适”与合法性的提升——以“今日头条”的四次升级迭代为例》,《新闻记者》,2019年,第11期。
[5] 刘燕南:《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3期。
[6] 陈欣钢、翁旭东:《社交视频:影像功能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当代传播》,2020年,第2期。
[7] 喻国明、李健祺、靳江楠、王莹:《技术赋能:5G时代场景传播中用户角色的迭代》,《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年,第1期。
[8]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
一、5G赋能下的视听影像新特点
“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既是对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趋势的精辟概括,也为把脉视听影像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维度、新视角。当前,视听影像依托5G网络的创新与赋能,体现出全程直播、全息沉浸、全员参与、全效互联的特点。全程和全息强调了时间的现场感和空间的沉浸感,全员和全效则从互动关系和连接效果上突出了5G对行业新动能的激发。
(一)全程直播
在5G网络通路上,以视频为代表的视听影像被认定为5G变革的首要产业,超高清直播是5G视頻应用的主要场景之一。5G高速率、高带宽特性使视频传输可突破流量和速率的限制,在保持“超高清”质量的同时实现实时上传下载。此外,5G通过融合人工智能、4K/8K、VR/AR等其他交叉技术,将从多场景同步直播、多视角自主选择、多屏互动等方面为用户提供更多现场细节,使用户通过“在场”满足其对时间遍历性的需求。自2018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型活动、体育赛事、新闻事件采用“5G+4K/8K+VR”超高清全景直播。例如,2020年珠峰直播以“5G+4K+VR”技术,让观众用“第一时间”“第一视角”感受现场的全时全景。
(二)全息沉浸
5G技术通过融合扩展现实设备XR(包括VR、AR、MR、CR等多种形式),可为用户提供一个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人机交互场景。当前超高清图像和全息影像已达到8K的分辨率,5G网络千兆级超高带宽和毫秒级的低延时特性,能够很好地支持全息沉浸的技术需求。一方面,可以让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全感官沉浸式交互体验;另一方面,影像传播突破空间限制,“万物皆媒”让用户进入全感知时代。当前此技术已应用于虚拟购物、虚拟旅游、直播连线等场景。例如,新华社的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让访谈打破距离限制,使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同屏呈现。
(三)全员参与
5G 时代万物互联,用户全面参与到数据采集、内容生产及信息传播等各个环节,技术赋权下的用户参与权扩大和互动性增强成为影像发展新趋势。传感器设备的全时全方位在线,使用户所有的行为、情感及心理数据被客观采集;感知交互技术的发展促进了VR/AR虚拟互动技术的落地,使用户由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内容生产方面,任何人都可以即时制作自媒体影像,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成为影像多元化生产的主体力量。
此外,由专业机构主导的影像生产也在通过积极引入用户参与探索内容生产新模式。例如,以互动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为代表的互动内容成为新兴的智能影像形态,用户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故事框架、情节和结局进行个性化的选择。未来,伴随5G+AI+VR/AR等技术之间融合的加深,千人千面的全员互动参与将成为影像生产传播的新常态。
(四)全效互联
全效互联是指5G“万物互联”的属性,将推动智能影像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赋能与联动,促进更多新兴应用场景的诞生。智能影像内涵和功能的扩展,不仅使其成为联结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场景的基础业务,也使其成为采集用户场景数据、实现内容精准分发的重要界面。这意味着5G+4K/8K+AI技术背景下,大量图片、视频等影像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包含了沉浸互动式的体验和增值服务;影像内容不再是简单记录,还可实现内容自动化生产、视频智能编辑和精准分发;影像不仅用于看,还可应用到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工业监管、无人驾驶等领域,有效促进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
二、智能化:视听影像生产传播要素
及链条重构
5G时代信息表达正从图文过渡到视听,5G+AI的智能化特性将渗透到影像生产传播的每一个要素与链条中,并具体表现为终端设备智能化、内容制作自动化、用户体验多维化、传播分发精准化四个方面。
(一)终端设备智能化
5G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加深,将助力人类社会进入“泛在智能”时代[2],即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化为无形,深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万物皆媒、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终端设备与智能算法的不断耦合,使“智能+影像”成为促进人机交互流畅化、智能化和拟人化的核心支撑技术,并成为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联结的重要纽带。
泛在智能时代,人类信息获取将更依赖视觉影像搭建的人机交互界面,智能化的影像终端既是技术和应用的载体,也是用户体验的入口,同时还是影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腾讯觅影AI专用CT设备通过机器视觉技术和AI识别技术在湖北助力新冠肺炎的识别;物联网智能化装置则让智能影像深入家居生活,沉浸式电竞游戏设备、脸部辨识智能门锁等已日益普及。
(二)内容制作自动化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驱动下,视听影像内容生产方式正不断被重塑。特别是在媒体行业,智能化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嵌入到视听节目的制作之中,并渗透到审核、分发等各环节。视频生产智能化最主要的应用有两个:一是内容的自动生成;二是AI编辑/剪辑。
视频内容的自动生成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对视频资源进行数字化、标签化及结构化的识别和解析,并结合对场景的深度理解,实现视频自动化加工及视频同步生成。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基于图文内容自动生成视频的人工智能Aliwood、新华社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等。视频内容智能生成虽然处于探索期,但未来将成为各大平台内容制作的重要方式。相比而言,AI编辑/剪辑则相对成熟。AI剪辑是将一些模式化、程序化视频剪辑运用AI方式来执行,一方面可提高视频制作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视频使用的门槛。目前,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已提供视频智能剪辑和效果即时制作等功能。未来伴随技术融合的加深,创新性的影像智能生产形式将持续涌现。 (三)用户体验多维化
5G+AI技术使影像内容发生重要改变的同时,对用户体验和互動方式也将是巨大的革命性释放。在影像应用领域,特别是媒体行业,技术赋能促使用户体验向交互性、沉浸性转变,并体现出打破时空限制、多维立体的特点。
在打破时空限制方面:第一,互动内容与人工智能的融合颠覆了传统视频线性叙事,打破了时间对叙事的限制;第二,“5G+4K/8K+VR”超高清全景直播,为用户提供多维度的互动视效体验,打破了空间和距离对视听体验的削弱;第三,VR虚拟社交则使超拟真场景的社交变得可能,使用户无视空间束缚,共聚同一空间。
在多维立体化方面:第一,各类短视频平台积极运用智能AR进行创新,创造手势识别、造型变换、智能特效等超现实的互动体验[3];第二,以AI智能主播、虚拟主持人等为代表的多模态虚拟人新交互,将推动线上线下人机交互方式的革新;第三,5G技术赋能促使智能技术向便于人机自然交流的人机融合方向进化,其不仅在万物互联中涵盖智能交互、智能搜索等功能,而且还囊括智能匹配、智能择取甚至智能决策等效用。
(四)传播分发精准化
当前信息分发模式已从媒体型分发转为关系型分发和算法型分发[4],信息的生产传播更倚重对用户行为、心理、场景等多维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调整,数据驱动传播是最为关键的资源。随着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和全量化,数据无处不在,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已越来越接近个体的真实情况。这意味着基于算法的智能推荐或分发,所面对的是“非众”[5],是真实存在的、有细微差别的个体。
对应的,5G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协同应用,将更多关注作为个体用户的核心需求和行为偏好,优化不同渠道和终端的内容分发,向用户进行情景化、实时化的点对点信息传输。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智能影像深入各垂直行业,大数据维度将更接近“万物互联”,算法需求的长尾化效应越来越明显,对影像的智能化传播将变得更加个性化、细致化、精准化。
三、场景化:视听影像应用主体关系重塑
随着5G构建起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5G将支撑智能影像应用由移动互联网转向移动物联网,越来越多的信息与服务将依赖场景这一变量。国际电联(ITU)定义的5G三大应用场景为:eMBB(增强移动宽带)、mMTC(海量大连接)、URLLC(低时延高可靠)。在5G三大应用场景下,智能影像正重塑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出注重社交互动场景和人机交互场景下的个性化传播和精准服务新特点。
(一)社交互动场景:重构人与社会关系连接方式
eMBB场景下智能影像典型的应用是超高清视频和以VR/AR交互为代表的扩展现实,该场景既能支持人与人之间通信体验的增强,还将促进人与人之间社交互动模式的深度创新和挖掘,重构人与社会的连接方式。在增强移动宽带(eMBB)应用场景中,以社交视频为代表的影像正建构起内容参与、情感互动及关系连接新场景。社交视频是指以视频为载体,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用户参与建构起新的社交网络并能起到重塑社会关系作用的一种新影像形态,例如“社交+直播”“社交+短视频”等。社交视频塑造了一个具有社交性的影像场景,使影像的生产与传播伴随强烈的关系指向,建立了个人与社会的新关联,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系统及生活方式带来影响。[6]
此外,以智能算法主导的社交场景,使越来越多基于趣缘关系的群体聚合并建构起基于该群体兴趣的虚拟社交场景。在此种颠覆性的互动场景之中,算法会对用户的兴趣网络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并适配于差异化场景之内进行社交传播,新的群体聚合和场景内的文化生产将得到高质量的爆发性生长。[7] 概括来看,eMBB(增强移动宽带)极大提高了视频传播和社交互动的便捷性、即时性、精准性和智能性,基于场景的社交互动既提高了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主动性,也为用户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有助于促进全新社会关系的建立。
(二)人机交互场景:颠覆物与物及人与物互联方式
mMTC和URLLC分别以巨量及严谨作为应用的特点,前者侧重低成本低功耗,而后者则强调低延时高可靠。由mMTC和URLLC两大技术建构起的智能影像应用新场景颠覆了传统的物与物、人与物互联方式。mMTC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设备同时接入,依靠传感器不间断全量数据采集能实现万物实时互联,其典型应用场景为物联网。URLLC则突出以人和机器为中心的通信,对可靠性和可用性有严格的要求,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自动驾驶、远程手术、交通安全等。
当前,mMTC和URLLC场景应用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沟通控制。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机器视觉、数据可视化为代表的智能影像的辅助。场景传播的最终目标是要提供特定情境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8],智能影像能有效辅助两大场景整合流程,实时智能生产信息和适配服务。因此,在mMTC和URLLC场景中,智能影像既是系统运作中重要的数据,也是物联网等5G场景应用的重要入口,同时还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界面。
四、结 语
5G时代,无论是以短平快内容为特色的短视频,以交互性和沉浸性体验为特色的中、长视频,还是以人机交互功能为特色的可视化界面,用户对智能影像的应用将更常态化并更看重内容推送的个性化和精准性。对应的,用户对智能影像生产、传播及应用各环节的参与权和互动性也将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随着5G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影像的应用将促进由万物互联迈向万物互融和万物智能,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未来基于场景的社交互动和人机交互,将更加依赖智能影像营造的虚拟与现实相融的功能界面,智能影像将成为未来社会语言的主要形态。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改变,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由智能影像主导的全面感知、安全传输、智能计算、精准决策的智能生活时代。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注释:
[1]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网络治理环境下政务新媒体受众参与行为研究(20ZYJS005)阶段性成果。
[2] 腾讯:《2020腾讯人工智能白皮书》,腾讯网。
https://xw.qq.com/amphtml/TEC2020071000992300,2020年7月14日。
[3] 曹三省:《5G与媒体融合背景下短视频的发展态势分析》,《传媒》,2020年,第6期。
[4] 喻国明、杜楠楠:《智能型算法分发的价值迭代:“边界调适”与合法性的提升——以“今日头条”的四次升级迭代为例》,《新闻记者》,2019年,第11期。
[5] 刘燕南:《从“受众”到“后受众”:媒介演进与受众变迁》,《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3期。
[6] 陈欣钢、翁旭东:《社交视频:影像功能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当代传播》,2020年,第2期。
[7] 喻国明、李健祺、靳江楠、王莹:《技术赋能:5G时代场景传播中用户角色的迭代》,《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年,第1期。
[8]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