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前面的文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两栖攻击舰为核心,建立具备执行远洋作战任务的舰队,以应对未来中小规模军事冲突,已成为濒海国家的共识。而作为一个拥有近300万平方公里海洋领土的国家,我国在这方面仍是空白。在海上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海外利益面临严重挑战的情况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两栖攻击舰,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海完整、守卫不断拓展的利益边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从个人角度对中国海军发展两栖攻击舰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不能满足于不再“靠游泳渡海”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海军历来重视两栖作战装备建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规模较大、种类相对齐全的两栖登陆作战装备体系,且基本都是自主研发。但由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不足,装备的战技性能普遍都不高,因此,当年海军陆战队曾被某些西方人士讥讽为“只能靠游泳渡海”。
随着近年来新型两栖装备的陆续交付,特别是071型船坞登陆舰、新型两栖突击车、“野牛”气垫登陆艇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两栖装备相继服役,我国两栖舰艇在单舰性能和整体作战能力上都有了质的提高,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不过,我国两栖装备长期低水平发展积累的“陈年顽疾”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运得不多”和“手段不多”两个方面。
一是运得不多。目前,在我海军陆战队的两栖装备体系中,中/小型登陆艇占到多数,具备成规模投送能力的平台相对较少,尤其是类似071型船坞登陆舰、“野牛”气垫登陆艇等新型大载量平台非常有限。这意味着一次运送的兵力规模很难满足未来两栖登陆作战的需求。
二是手段不多。我国现役两栖装备体系只能支持平面抢滩登陆,而上世纪60年代美军提出的“垂直包围”理论早已在多场战争中被证明要优于传统的平面登陆方式,而且随着新的“超越式登陆”理论逐渐成熟,两栖登陆作战已渐渐转变为多平面、大纵深的空海协同快速突击作战。这不仅需要同时采用包括直升机运输、登陆艇运输在内的多种投送手段,而且需要两栖装备提供多维度的火力支持。显然,我国现役两栖装备还无法达到新的作战样式的要求。
总体衡量,我国两栖作战装备在体系上虽较为成熟,但与我海军面临的作战任务和未来两栖作战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要使我海军陆战队具备大规模、高强度、高效率的两栖兵力投送和作战能力,就必须发展大型两栖突击型舰船平台——两栖攻击舰。
中国两栖攻击舰应是什么样?
既然我国对两栖攻击舰的需求非常迫切,那么到底应该发展一型具备何种性能和功能的两栖攻击舰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探讨一下中国两栖攻击舰的发展思路。
在确定发展思路的装备论证阶段,应该通盘考虑和认真分析未来我国可能遇到的两栖作战环境。
首先,确定任务内容。未来我国两栖攻击舰所承担的使命任务按照优先顺序应是远海岛屿夺控、跨海峡大规模突击登陆、远洋战略部署和远洋大规模两栖突击登陆。在这些任务中,两栖攻击舰应扮演首波突击中的核心投送和支援平台,投送手段应包括水面和空中,兵力应达到旅级建制。
其次,确定装备功能。除了兵力投送和火力支援外,未来我国两栖攻击舰还应作为两栖舰队的中心指挥平台和实施人道主义的救援平台。
最后,确定研制方式。经过对“辽宁”号重建式的大改造和071型船坞登陆舰的研发后,我国已具备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因此,应强化独立自主研制两栖攻击舰,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同类舰艇的先进设计和技术。
根据以上思路,我国两栖攻击舰应具备五个特点。
一是通用化。即采取类似“塔拉瓦”级、“黄蜂”级的舰体设计,集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和船坞运输舰于一体,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岛式上层建筑,甲板边缘安装两部升降机,甲板下方是机库,机库下方前部是车辆甲板,后部是浸水坞舱,舰尾设闸门,登陆艇从此进出。
二是大型化。由于主要假想作战区域经过对手长期经营已经形成了密集复杂的防御态势,因此要求首波突击投送兵力至少应达到一个海军陆战旅的规模,同时需要搭载足够的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武装直升机用于对地火力支援,显然,这样的要求一万吨级别的两栖攻击舰是无法满足的。因此,我国两栖攻击舰应定位大型化,满载排水量至少达到3万吨以上,飞行甲板应能够满足7架以上中型直升机同时起降的要求,此外还要设置5个停机位。机库应能容纳16架中型运输直升机或武装直升机,车辆甲板应能停放8辆以上99式主战坦克、15辆以上05式两栖突击车、40辆以上轻型卡车和8门05式自行加榴炮,浸水坞舱应能容纳3艘大型气垫登陆艇或8艘中/小型登陆艇。生活区应能满足2000人的日常需求,具备搭载1200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的能力。
三是生存力强。在岸防武器打得越来越准、越来越远、越来越狠的今天,抵近敌海岸线的两栖登陆作战将面临极大的威胁,即使是采用超越式登陆也无法完全达到防区外发起进攻的目的,目标较大的两栖攻击舰必定会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因此,我国未来的两栖攻击舰应具备一定的点防空能力和完善的近程防御能力。此外还应对动力和人员舱室进行结构加强,对指挥部位进行装甲防护,优化损管设计,提高高危作战环境下的战场生存能力。
四是多用途。多用途是两栖攻击舰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两栖攻击舰应在两个方面拓展自身功能和用途:第一,具备一定的液货和干货补给能力,为舰队中的小型单位提供必要的补给。第二,具备完善的医疗救生能力,舰上应设置一个医院,可最多提供200张床位和同时进行4台手术。
五是隐身化。两栖攻击舰特征明显,且两栖作战多为大编队行动,因此必须非常注意两栖攻击舰的舰体隐身设计和红外信号的抑制。
另外,考虑到我国尚不具备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装备可能,因此需为新型机种上舰留有改装余地。需要注意的是,首批建造的两栖攻击舰选择的技术起点不宜过高,可以考虑在后续舰持续改进,逐步提高综合性能。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中国两栖攻击舰舰载机探析
上述两栖攻击舰固然很美,如能装备部队,我国海军陆战队的作战能力和范围将发生质的飞跃。但现实是,在两栖攻击舰的主要作战工具——舰载机方面,我国的实力还比较薄弱。
一方面,缺少重型运输直升机。具备大规模垂直登陆能力是两栖攻击舰区别于船坞登陆舰和其它两栖舰艇的最根本之处。而垂直登陆依赖的就是直升机,特别是能够吊运大型两栖突击装备的重型直升机。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直升机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但在起飞重量超过20吨的重型直升机领域还属于空白。目前国产直升机吨位最大的是直-8,最大起飞重量为13吨,仿制于法国上世纪60年代的SA321“超黄蜂”直升机,载重仅3吨左右,整体性能已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机型。在设计制造重型直升机方面,世界上只有美俄两国具备相关能力,例如著名的CH-53和米-26。不过,2014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合作研制新型重型运输直升机的协议,该方面的空白将有希望被填补。
另一方面,缺少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所能提供的编队防空和反舰能力是两栖攻击舰单独率领舰队执行远洋作战的基础。与武装直升机相比,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更为强大的对地火力支援和纵深打击能力,同时拥有更高的生存率。如今,能否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已成为衡量两栖攻击舰战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对于我国来说,有了“辽宁”号的成功改造经验,为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上舰提供相应的航空保障设施是不存在技术障碍的,关键在于缺少相应的机型。如自行研制,将面临两个大的技术难点。
一是动力系统。目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动力系统主要有三种:旋转喷口发动机、升力发动机和升力风扇。我国曾于上世纪70年代对升力发动机和升力风扇进行过研究,但进展不大,在此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难度不小。
二是飞行控制系统。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在垂直起飞或者降落时,水平速度为零或者接近于零,此时飞机的气动部件几乎不起作用,所以一般依靠气流喷管来控制飞机的姿态。但是这要求控制系统响应十分灵敏、准确,当飞机偏离平衡时,姿态控制系统要能实时作出反应,控制飞机恢复平衡。这对计算机精密控制技术要求较高。
好马配好鞍:中国两栖攻击舰编队方式猜想
装备并不等于战斗力,装备加上人才能生成战斗力,再好的装备用不好也是废铜烂铁,全美式装备的伊拉克陆军被“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打得落花流水就是一个没有用好装备的鲜活例证。未来,随着两栖攻击舰海空作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其作为舰队核心率领编队进行远洋作战将会成为海上作战的新常态。对于我国来说,使用两栖攻击舰的频率可能要远远高于航母,因此,研究两栖攻击舰的编队方式非常必要。
上期文章中提到的远征打击群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对两栖攻击舰的最新使用方式,即3艘两栖攻击舰加3艘水面作战舰艇,另外配上1艘攻击型核潜艇,形成了强大的对陆打击火力群,同时还具备有限的战场制空权和反潜能力。这样的编队方式值得参考,但也要特别注意我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不同,比如说在编队防空力量上的不足、作战任务不同等。这里,对适合我国的两栖攻击舰编队方式做一个猜想。
未来我国两栖攻击舰编队的典型配置应是:1艘两栖攻击舰,1~2艘2万吨级的大型船坞登陆舰或船坞运输舰,2艘052D导弹驱逐舰,1艘054A导弹护卫舰,1~2艘攻击型核潜艇或AIP常规动力潜艇,同时舰上搭载1200人左右的海军陆战队员及其装备。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编队的前提是能够取得作战海域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否则在敌岸基航空兵面前,编队就是一群活靶子。因此,在垂直/短距战斗机上舰之前,两栖攻击舰一般还是随航母编队一同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各国普遍重视吸取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的经验教训,因此,在组建两栖编队时,只要有可能往往会再配备1艘大型货船或大型两栖支援舰,以充当类似预置船的角色。这样能够充分保证在海上行动时各种保障补给,且在短期内不必靠岸寻求他国提供,或临时寻找补给站点。
当然,两栖作战的目的毕竟是夺取制陆权,而海军的作战水面舰艇主要用于争夺制海权,因此未来我们还必须开发类似于美国濒海战斗舰的专门用于对陆作战的水面舰艇,以强化两栖编队对登陆部队的支援能力。
[编辑/山水]
不能满足于不再“靠游泳渡海”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海军历来重视两栖作战装备建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规模较大、种类相对齐全的两栖登陆作战装备体系,且基本都是自主研发。但由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不足,装备的战技性能普遍都不高,因此,当年海军陆战队曾被某些西方人士讥讽为“只能靠游泳渡海”。
随着近年来新型两栖装备的陆续交付,特别是071型船坞登陆舰、新型两栖突击车、“野牛”气垫登陆艇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两栖装备相继服役,我国两栖舰艇在单舰性能和整体作战能力上都有了质的提高,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不过,我国两栖装备长期低水平发展积累的“陈年顽疾”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运得不多”和“手段不多”两个方面。
一是运得不多。目前,在我海军陆战队的两栖装备体系中,中/小型登陆艇占到多数,具备成规模投送能力的平台相对较少,尤其是类似071型船坞登陆舰、“野牛”气垫登陆艇等新型大载量平台非常有限。这意味着一次运送的兵力规模很难满足未来两栖登陆作战的需求。
二是手段不多。我国现役两栖装备体系只能支持平面抢滩登陆,而上世纪60年代美军提出的“垂直包围”理论早已在多场战争中被证明要优于传统的平面登陆方式,而且随着新的“超越式登陆”理论逐渐成熟,两栖登陆作战已渐渐转变为多平面、大纵深的空海协同快速突击作战。这不仅需要同时采用包括直升机运输、登陆艇运输在内的多种投送手段,而且需要两栖装备提供多维度的火力支持。显然,我国现役两栖装备还无法达到新的作战样式的要求。
总体衡量,我国两栖作战装备在体系上虽较为成熟,但与我海军面临的作战任务和未来两栖作战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要使我海军陆战队具备大规模、高强度、高效率的两栖兵力投送和作战能力,就必须发展大型两栖突击型舰船平台——两栖攻击舰。
中国两栖攻击舰应是什么样?
既然我国对两栖攻击舰的需求非常迫切,那么到底应该发展一型具备何种性能和功能的两栖攻击舰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探讨一下中国两栖攻击舰的发展思路。
在确定发展思路的装备论证阶段,应该通盘考虑和认真分析未来我国可能遇到的两栖作战环境。
首先,确定任务内容。未来我国两栖攻击舰所承担的使命任务按照优先顺序应是远海岛屿夺控、跨海峡大规模突击登陆、远洋战略部署和远洋大规模两栖突击登陆。在这些任务中,两栖攻击舰应扮演首波突击中的核心投送和支援平台,投送手段应包括水面和空中,兵力应达到旅级建制。
其次,确定装备功能。除了兵力投送和火力支援外,未来我国两栖攻击舰还应作为两栖舰队的中心指挥平台和实施人道主义的救援平台。
最后,确定研制方式。经过对“辽宁”号重建式的大改造和071型船坞登陆舰的研发后,我国已具备建造大型水面舰艇的能力。因此,应强化独立自主研制两栖攻击舰,同时还要积极借鉴国外同类舰艇的先进设计和技术。
根据以上思路,我国两栖攻击舰应具备五个特点。
一是通用化。即采取类似“塔拉瓦”级、“黄蜂”级的舰体设计,集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和船坞运输舰于一体,具有全通式飞行甲板、岛式上层建筑,甲板边缘安装两部升降机,甲板下方是机库,机库下方前部是车辆甲板,后部是浸水坞舱,舰尾设闸门,登陆艇从此进出。
二是大型化。由于主要假想作战区域经过对手长期经营已经形成了密集复杂的防御态势,因此要求首波突击投送兵力至少应达到一个海军陆战旅的规模,同时需要搭载足够的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武装直升机用于对地火力支援,显然,这样的要求一万吨级别的两栖攻击舰是无法满足的。因此,我国两栖攻击舰应定位大型化,满载排水量至少达到3万吨以上,飞行甲板应能够满足7架以上中型直升机同时起降的要求,此外还要设置5个停机位。机库应能容纳16架中型运输直升机或武装直升机,车辆甲板应能停放8辆以上99式主战坦克、15辆以上05式两栖突击车、40辆以上轻型卡车和8门05式自行加榴炮,浸水坞舱应能容纳3艘大型气垫登陆艇或8艘中/小型登陆艇。生活区应能满足2000人的日常需求,具备搭载1200名全副武装的海军陆战队员的能力。
三是生存力强。在岸防武器打得越来越准、越来越远、越来越狠的今天,抵近敌海岸线的两栖登陆作战将面临极大的威胁,即使是采用超越式登陆也无法完全达到防区外发起进攻的目的,目标较大的两栖攻击舰必定会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因此,我国未来的两栖攻击舰应具备一定的点防空能力和完善的近程防御能力。此外还应对动力和人员舱室进行结构加强,对指挥部位进行装甲防护,优化损管设计,提高高危作战环境下的战场生存能力。
四是多用途。多用途是两栖攻击舰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两栖攻击舰应在两个方面拓展自身功能和用途:第一,具备一定的液货和干货补给能力,为舰队中的小型单位提供必要的补给。第二,具备完善的医疗救生能力,舰上应设置一个医院,可最多提供200张床位和同时进行4台手术。
五是隐身化。两栖攻击舰特征明显,且两栖作战多为大编队行动,因此必须非常注意两栖攻击舰的舰体隐身设计和红外信号的抑制。
另外,考虑到我国尚不具备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装备可能,因此需为新型机种上舰留有改装余地。需要注意的是,首批建造的两栖攻击舰选择的技术起点不宜过高,可以考虑在后续舰持续改进,逐步提高综合性能。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中国两栖攻击舰舰载机探析
上述两栖攻击舰固然很美,如能装备部队,我国海军陆战队的作战能力和范围将发生质的飞跃。但现实是,在两栖攻击舰的主要作战工具——舰载机方面,我国的实力还比较薄弱。
一方面,缺少重型运输直升机。具备大规模垂直登陆能力是两栖攻击舰区别于船坞登陆舰和其它两栖舰艇的最根本之处。而垂直登陆依赖的就是直升机,特别是能够吊运大型两栖突击装备的重型直升机。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直升机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但在起飞重量超过20吨的重型直升机领域还属于空白。目前国产直升机吨位最大的是直-8,最大起飞重量为13吨,仿制于法国上世纪60年代的SA321“超黄蜂”直升机,载重仅3吨左右,整体性能已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机型。在设计制造重型直升机方面,世界上只有美俄两国具备相关能力,例如著名的CH-53和米-26。不过,2014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合作研制新型重型运输直升机的协议,该方面的空白将有希望被填补。
另一方面,缺少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所能提供的编队防空和反舰能力是两栖攻击舰单独率领舰队执行远洋作战的基础。与武装直升机相比,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更为强大的对地火力支援和纵深打击能力,同时拥有更高的生存率。如今,能否搭载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已成为衡量两栖攻击舰战力的主要标准之一。对于我国来说,有了“辽宁”号的成功改造经验,为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上舰提供相应的航空保障设施是不存在技术障碍的,关键在于缺少相应的机型。如自行研制,将面临两个大的技术难点。
一是动力系统。目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动力系统主要有三种:旋转喷口发动机、升力发动机和升力风扇。我国曾于上世纪70年代对升力发动机和升力风扇进行过研究,但进展不大,在此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难度不小。
二是飞行控制系统。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在垂直起飞或者降落时,水平速度为零或者接近于零,此时飞机的气动部件几乎不起作用,所以一般依靠气流喷管来控制飞机的姿态。但是这要求控制系统响应十分灵敏、准确,当飞机偏离平衡时,姿态控制系统要能实时作出反应,控制飞机恢复平衡。这对计算机精密控制技术要求较高。
好马配好鞍:中国两栖攻击舰编队方式猜想
装备并不等于战斗力,装备加上人才能生成战斗力,再好的装备用不好也是废铜烂铁,全美式装备的伊拉克陆军被“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打得落花流水就是一个没有用好装备的鲜活例证。未来,随着两栖攻击舰海空作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其作为舰队核心率领编队进行远洋作战将会成为海上作战的新常态。对于我国来说,使用两栖攻击舰的频率可能要远远高于航母,因此,研究两栖攻击舰的编队方式非常必要。
上期文章中提到的远征打击群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对两栖攻击舰的最新使用方式,即3艘两栖攻击舰加3艘水面作战舰艇,另外配上1艘攻击型核潜艇,形成了强大的对陆打击火力群,同时还具备有限的战场制空权和反潜能力。这样的编队方式值得参考,但也要特别注意我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不同,比如说在编队防空力量上的不足、作战任务不同等。这里,对适合我国的两栖攻击舰编队方式做一个猜想。
未来我国两栖攻击舰编队的典型配置应是:1艘两栖攻击舰,1~2艘2万吨级的大型船坞登陆舰或船坞运输舰,2艘052D导弹驱逐舰,1艘054A导弹护卫舰,1~2艘攻击型核潜艇或AIP常规动力潜艇,同时舰上搭载1200人左右的海军陆战队员及其装备。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编队的前提是能够取得作战海域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否则在敌岸基航空兵面前,编队就是一群活靶子。因此,在垂直/短距战斗机上舰之前,两栖攻击舰一般还是随航母编队一同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各国普遍重视吸取索马里海域护航行动的经验教训,因此,在组建两栖编队时,只要有可能往往会再配备1艘大型货船或大型两栖支援舰,以充当类似预置船的角色。这样能够充分保证在海上行动时各种保障补给,且在短期内不必靠岸寻求他国提供,或临时寻找补给站点。
当然,两栖作战的目的毕竟是夺取制陆权,而海军的作战水面舰艇主要用于争夺制海权,因此未来我们还必须开发类似于美国濒海战斗舰的专门用于对陆作战的水面舰艇,以强化两栖编队对登陆部队的支援能力。
[编辑/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