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思维发展,总是和各种具体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怎样向学生提供这些必要的感性材料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指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是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此,如何设计与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就成为我们数学教师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从教学目的与效果来看,学生对学具的实际操作,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引导性操作
所谓引导性操作,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安排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导入新课的讲解。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操作过程如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三个方格来,在三个方格中分别放入学具棒3根、4根、8根,教师用学具也做同样的演示,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把三个方格中的学具棒分成一样多吗?学生两人一组,边动手,边记录过程。提高减多的,补少的,使每个方格里都有5根学具棒,这个5就是原来3、4和8的平均数。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顺利地建立起平均数的概念,这就为学生继续学习怎样求平均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设计引导出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操作内容要准确,保证操作活动确实起到引导新课的作用;二是操作程序要简捷,使学生头脑中能迅速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理解性操作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法则,是在导学达标过程中进行的学具操作。如:教4的乘法口诀,可分为三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次,教学“一四得四”,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观察用了几根小棒,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操作的情况,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一四得四”的乘法口诀;第二个层次,教学“二四得八”,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两个正方形,观察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二四得八”的乘法口诀。第三个层次,同理“三四十二”、“四四十六”的过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先根据图形写出加法算式,再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然后完成编出乘法口诀等一系列的教学要求。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
三练习性操作
练习性操作是指在巩固知识阶段所进行的学具操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构成新的知识网络。如在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活动性这些特征时。只凭教师一句话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三根小棒(任意长短)围成一个三角形并固定三个顶点,拉动任意两个顶点,三角形纹丝不动;再用四根小棒(两两相等)围成一个四边形,并固定四个顶点,拉动任意两个顶点,四边形不断变形。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比较容易地掌握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一引导性操作
所谓引导性操作,就是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安排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导入新课的讲解。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操作过程如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三个方格来,在三个方格中分别放入学具棒3根、4根、8根,教师用学具也做同样的演示,然后启发学生,你能把三个方格中的学具棒分成一样多吗?学生两人一组,边动手,边记录过程。提高减多的,补少的,使每个方格里都有5根学具棒,这个5就是原来3、4和8的平均数。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顺利地建立起平均数的概念,这就为学生继续学习怎样求平均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设计引导出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操作内容要准确,保证操作活动确实起到引导新课的作用;二是操作程序要简捷,使学生头脑中能迅速形成清晰的表象。
二理解性操作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法则,是在导学达标过程中进行的学具操作。如:教4的乘法口诀,可分为三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次,教学“一四得四”,教师先指导学生用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观察用了几根小棒,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操作的情况,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一四得四”的乘法口诀;第二个层次,教学“二四得八”,让学生用小棒摆出两个正方形,观察一共用了几根小棒,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二四得八”的乘法口诀。第三个层次,同理“三四十二”、“四四十六”的过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先根据图形写出加法算式,再引导学生根据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然后完成编出乘法口诀等一系列的教学要求。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
三练习性操作
练习性操作是指在巩固知识阶段所进行的学具操作,目的在于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构成新的知识网络。如在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平行四边形具有活动性这些特征时。只凭教师一句话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三根小棒(任意长短)围成一个三角形并固定三个顶点,拉动任意两个顶点,三角形纹丝不动;再用四根小棒(两两相等)围成一个四边形,并固定四个顶点,拉动任意两个顶点,四边形不断变形。学生通过亲手操作比较容易地掌握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