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八佰》想起《抗战家书》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dpw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第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震撼了无数的心灵。
   由于工作原因,我没有去看电影,而是翻开了家中的一本旧书——书里留有《八佰》中的主人公谢晋元的一封家书。
   《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收录了左权、吉鸿昌、张自忠、谢晋元等抗战将领及普通将士近100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鲜活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
   这些家书,最早的写于“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最晚的写于抗战刚刚结束。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有战场的硝烟炮火,也有乱世的颠沛流离……
   封封读来,缠绵之语写尽柔肠千尺,悲壮之声不掩豪气干云天。为国尽忠,舍家舍命。
   “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到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左权,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他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幸他为后人留下了一摞鲜活生动的家书,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情感细腻的威风男儿。
   “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张自忠,从抗战一开始他就有“报国必死”的决心,每上战场都打得英勇悲壮,而且每次战前都要写下一封信,回来的时候再把信撕掉。枣宜会战前夕,他留下了两封信,一封信是致将士们,另一封信是致他的副将。
   那场恶战,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浴血奋战直至身负7处重伤,壮烈殉国。这两封信就成为张将军的绝笔。但是,他却没给家里留下只言片语。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此,泰山鸿毛之论作为一种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遗训,有气节的人都会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事[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謝晋元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他是“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指挥者,时任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中校副团长。
   这个极有操守的军人,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谢部孤军浴血奋战了4昼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创。孤军的事迹为人传颂,被称为“八百壮士”。
   纸故情还在。多年以后,重温这些血迹斑斑的家书,其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亲人的缱绻对和国家的忠贞,依旧深深震撼着我们。慷慨重义、悲壮高歌是这片国土的灵魂。那用鲜血和生命雕琢的民族气节,将沿着血脉一代代传承,洇染进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子里。
其他文献
顺应时势,开发“新材料”  哈尔滨知明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生物合成树脂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农业副产物秸秆和通用树脂为主要原料,融合生物质超微粉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界面相容技术,界面控制技术,可降解技术及塑料成型加工技术,研发出低成本,高性能,可用于注塑成型、热压成型和薄膜吹塑的生物合成树脂产品,填补我国在高性能通用可降解塑料领域的空白。  农作物秸秆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的副产品,产量大、分布广,同时也是一
传播知识、指导创新  权龙哲认为,学生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认真讲好每一节课就是在推动创新。在同事眼中他是一名从教十年的80后教学能手,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享受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的感觉,他所讲授的理論力学和材料力学属于专业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枯燥、教学难度大的特点。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面对年均授课量400多学时的教学压力,他仍然坚持板书授课并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
两盏热茶放在面前,店主含笑说,尝尝,新到的茉莉毛尖。  茶香让我赞叹不已。身旁的姑娘连连说,茶好喝,很好喝。  道别时,店主奉上名片,我谢了店主,接过来。姑娘也接下一张,小心地放进包里。我们互相发现对方包里都放了厚厚一沓名片。  我说,我得多认认茶,以后想开一家茶店。  我也是想开茶店呀。姑娘说。  两人都欣喜起来。于是结伴一家家逛过去,认了许多种茶,说了一路的话,还买了好看的茶具与小物件。  出
听闻政府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李文生第一时间主动申请报名加入志愿服务团队,收到政府派发的防护用品后,隔天就正式到岗。正月刚出头,正是寒风最刺骨的时候,寒风中你总能看到一个穿着军绿色大衣骑着小电动车的人奔向自己的执勤岗位,为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李文生说想奉献自己的一份量。“发的大衣挺暖和的,实在太冷了,旁边还有个小超市开门,能进去暖和一会”,每天的执勤并没有太多的休息时间,中午也只能简单的吃口饭就赶紧回
南北塔,凝固历史的悠远画卷  步入城内,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因为你要真正了解这个闽南风情的古城性情,不免悄悄地走近它,放慢自己的步子,到它每一处去听一听,看一看,聆听岁月留下的传说,或许在不经意间会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与你不期而遇。  屹立在古城南郊岭男山上的南塔,八面七层,塔身均为石头结构,挺拔壮观。此塔建于明景泰代,经历了岁月的沧海桑田,明嘉庆、清康熙年间都曾重修,塔顶覆琉璃瓦,塔外每层均设栏杆,
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大厨做菜,一边操作一边碎碎念地说,蒜碎少许、葱花少许、花椒、大料少许,盐少许……我就懵了,即使到了我已经能做几个菜的今天,听到看到“少许”两个字还会有不良心理反应。庭院深深深几许,少许到底是几许啊?  开始做菜,不急着上手,熟悉工具很重要。首先要熟练掌握的便是量具。因为多数菜谱上用重量计算用量,而厨房量具多数是用体积计量,就是这一点点的差别给我们带来了困惑。  感谢科技进步,电子量
六岁那年夏天的某个早晨,爷爷一声令下,要给三个儿子抓阄分房。   父母和叔叔们早早地就齐齐去了后院。我闲着无聊,便起来坐在院子里看天。夏天还没有过去,一切都在知了的歌唱声中。那歌声在早晨听来还算比较悦耳,不似正午,催人命一样一声声遭人烦。我抬头看看,梧桐树干上趴着一只正叫得欢的黑色知了,想它天天“知了知了——”地叫着,到底知道些什么呢?它既不是算卦的,也不是香台上供养的关公财神送子观音之类的各路
逛街时竟遇到了那对母女,多年不见,我几乎认不出她们了。女孩长成了大姑娘,比她妈妈还高,她妈妈也变了不少,胖了,却比以前好看了许多。唯一不变的是她们脸上的笑容,一如当年亲切明媚。   我和这母女俩曾经是邻居,那时,我们都租住在郊区一个破旧的四合院里。四合院周围环境很不好,左边是门窗厂,整天都是噪音。前后又有楼层遮挡,根本见不到阳光,阴冷潮湿。不過,就这样的院里也住满了人,有四五户人家。这里也有它的
18岁那年,我高中毕业,到一所乡村中学任教,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很费了一番功夫,不料当我站在讲台上刚讲了几句,“嘻嘻——”忽然教室后面传来了轻微的笑声,我被弄得莫名其妙,原来是一个身着碎花白衬衫的女学生在笑,我狠狠地瞪了她一眼“笑什么?’”  “报告老师,你的书拿倒了。”她站起来大声地回答。教室里“哄”地笑开了,我看了一眼手里拿的书,尴尬极了,整整一节课自己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后來,我知道了这
最后他不辱使命。一切如许多连续剧演的那般。  修完大学四年经管后,他完成父亲夙愿,子继父业。  那晚。他与父母举行烛光晚餐。是为了庆祝他20岁的生日。只他们三人。  除了父母,这个村庄,他举目无亲。他只知道,父亲是从江南,一个很远的僻乡,在他这个年纪时候,孤独来到这座小城奋斗,后又在这座僻静的村庄买下这座院落,如许多这里的普通村民,安于斯。母亲是父亲之初瓷砖厂里的会计,漂亮、贤淑,很勤劳的一个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