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强的梦》中的道教文化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阿强的梦》是伊凡·布宁漫游欧洲、中东等地后创作的作品,他在印度周游期间曾对佛教产生极大的兴趣,之后,作家从民族本位转向了人类本位的立场。布宁创作的小说《阿强的梦》初看起来,是他对爱情的探索,实际上,布宁在这里是通过爱情悲剧来探寻道教的文化。本文通过对该小说深层的分析,把握了布宁创作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伊凡·布宁 爱情悲剧 道教 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布宁对“道”的探索
  布宁的小说《阿强的梦》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俄罗斯与欧洲都处于危机时期。那样的艰苦年代使作家心中经历着压抑与痛苦。人们对信仰失去了信心。布宁认为我们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忧郁的心情使得布宁对于世界、信仰、人的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最终布宁革新了自己的创作方法,作家去回答关于人性问题及人类生命悲剧的原因。体现在1914-1916年写成的三部短篇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旧金山来的先生》和《阿强的梦》中。它们被称为艺术哲学三部曲,它们的叙事都从生命和死亡的主题展开。布宁曾经在日记中写到:“如果对生存都不了解,又怎么能了解死亡”,即未知生,焉知死(если вы ничего не знаете о жизни.что же вы можете знать о смерти.)。还写道:“花白头发的老子所写出的《道德经》简直是个奇迹、是个神话。”死亡、爱情、日常生活变为永恒,使生活变为具有某种思想在布宁的心灵中与创作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可是布宁在小说中是要追寻生活的幸福。实际上,布宁在这里转达了对“道”的理解,即是连接矛盾存在的象征体。这一概念临近于布宁创作中的二律背反。小说中体现二律背反的是两个生命的真理,即生活的美好与生活中的疯狂。布宁用道把这两个二律背反给连接了起来。
  小说《阿强的梦》的主要情节是个很平常的故事,即船长的死亡及妻子的背叛,显然故事是描写家庭生活的,但由于布宁特殊的艺术阐释使这个故事获得了非日常的、非个人的心灵揭示。生活的痛苦以及对爱情的背叛按照布宁的理解应该是在“每个人”身上,因此小说开头就写到:“写谁还不都一样?世上任何一个生物都有可能被写进小说”。因此小说的人物没有名字,里面有的只是船长、妻子、和朋友。这种写作手法类似于安德烈耶夫的创作。比如在他的作品《红笑》中,为了达到艺术的抽象性,小说中人物也没有名字。这样就可以达到从个体看到整个人类共有的特点。显然,布宁这样的创作方法与对“道”的理解密不可分,万物都有共同的规律,而这共同的规律就是“道”,我们可以通过具体事物的规律来尝试对“道”的把握。因此,从“道”中可以理解布宁的创作技巧与方法。
  布宁神秘主义的艺术世界中是与生死问题相关。显然这除了旅行外,还受到托尔斯泰的影响。人注定要死去,因此作为一个对生活有极其敏锐洞察力的布宁总是表现出对生命与死亡的关注。布宁用“道”把生活美好及生活的痛苦连接了起来。马里采夫认为“上帝的失语”鲜明地表现在关于阿强这只狗和深受妻子背叛折磨的不幸的船长的短篇小说《阿强的梦》中。与布宁其他小说中色彩极其鲜明的动物描写有所不同的是,在这部作品中,阿强只是一个面具,是一定观点的载体。从这就可以理解布宁创作中对本体“道”的深层感悟。
  小说讲述了船长买了一条名字叫阿强的狗。航海中唯一可以和船长交流的就是阿强。船长起初的生活非常快乐,有自己心爱的妻子和女儿,可是知道妻子背叛他后,最后郁郁而终了。小说主要是对人生存在意义的追问。布宁按照狗的回忆来建构小说,这主要是受到了“道”的影响。小说里还写到:“过去,世上存在着两种常常相互交替的现实。在第一种现实中,生活美好得难以言说,而在另一种现实中,生活只有疯子才能忍受得了。”显然,第一种现实是快乐的,可妻子背叛他时,他亲身感受到了另一种现实。“我的朋友,我周游了整个世界,生活到处都是这样!人们靠着谎言,靠着虚伪度日的,他们既不相信上帝,也没有良心,没有理性的生存目的。没有爱情,没有友谊,没有诚实的品性。”小说中还交代了船长对“道”的理解:“其实谁对道教都不甚了了,如此深奥玄妙的教义谁又能懂多少呢?太元圣母,万象都由她所化生,也均由她所吞噬,一边重又化生万象,换句话说,万物均各有其道,此道是任何他物都不得以加以违逆的,可我们呢,却时时刻刻加以违逆,我们时时刻刻都想扭转。阿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是可怕的。”以《道德经》中的观点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创生万物。这只是顺应自然。而自然是“道”之规律的体现。“道”是高于一切的,是为万物所推崇。船长的妻子却背叛了丈夫,显然人类已经违背了“道”。“道”作为一种规律,是整个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种秋收、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日月星辰的变化。因为有“道”,所以世界会和谐发展。主人公的悲剧也与“道”相关。因为布宁深知“道”的自创性以及破坏性。人追求欲望冲动就会遭到惩罚,正如马里采夫认为布宁理解的因果规律就是欲望冲动的结果。小说中还写到:“老弟,能够活在世上,自然非常好,然而却是可怕的,特别是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我过于贪求幸福了,我常常问自己,我的这条道是黑暗的,凶险的呢,还是我完完全全走上了反道?”布宁这样的描写并不是要强调悲剧。而是强调个性化的心灵的痛苦及悲伤。小说发展按时间顺序可以大致概括为三个层面,即:久远的时光;静静流淌的现在;以及船长死后的未来。这三个层面是独立的,但每个层面中都蕴含着光明与黑暗的矛盾规律,同时它们能互相转化,任何一方都不能弧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可见道教的阴阳观念是无处不在的。
  二 “道”的承载——小狗阿强
  布宁想寻找幸福以及生命的意义,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劳动来探索生命的意义,但只为生存与繁衍的德国人的劳动并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这些德国人有些迟钝,有的干练,都自早做工到晚。他们这样拼命干活的目的不消说是为了吃为了喝,然后重新干活,生养和繁衍和自己相同的人。”其次,布宁认为爱情也同样不能带来永恒幸福,譬如船长妻子对丈夫的背叛。实际上,布宁一直找的幸福与永恒体现在小狗阿强的身上。小说中一共三次写到了阿强做的梦,对于阿强来说,梦与现实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梦中美好的事情会发生;而在现实中痛苦永相随。   首先,阿强做的是回忆的梦境。阿强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大门,在酒醉后的梦中,阿强忘记了现实中的痛苦折磨,梦里的景象是安宁的、美好的。实际上,现实与梦、痛苦与幸福哪个是美好的?如庄周梦蝶一样,沉醉的人才会有幸福与痛苦,现实与虚幻。真正知“道”的人应该永远是超脱的。
  第二次做梦是梦船长的幸福时刻,自己的妻子也有可爱的女儿,但是船长又经历了痛苦,是的,人生是悲喜交织的,而悲喜也是会相互转化的。我们只有正确对待痛苦与欢乐,才能获得永恒不变的幸福。也就是“道”的体验。
  第三次是它梦见自己进入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过去的日子无时无刻地不吸引着阿强,使它怀念着这样的美好,而船长也是幸福的。可见小狗的每次梦都是对我们阐明一定的道理。船长死后,小狗又到另一主人那儿幸福的生活了,小狗阿强真正感受到了第三种现实,“人和狗都泪水充盈,相互充满爱怜地对视着。这爱怜是多么深沉,以至于阿强用整个身心无声地向世界宣称:啊,不,不,这个世界上还有第三种我不知道的现实!”第三现实即是永恒的、不变如一的爱,对于阿强来说,船长并没有死,永远都会在阿强的记忆当中。实际上,第三种现实即是“道”的境界,作家通过阿强来展现这个境界。作家为什么要把这种对于“道”的体验由小狗阿强来完成呢?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是没有亲疏关系的,万物在道中都平等。我们对万物不该有太多的认为因素,所以作者让小狗阿强感受到第三种现实,可以理解为我们习以为常的,对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一种颠覆。实际上,哲学上的本体论时,其根本意义就是取消以人为自我中心的这一目的,实际上本体并不是我们的思维和言语所能企及的。就如同老子讲的,“道”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道德经》开篇中还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可以说出的,以及可以命名道就不是永恒的,所以道是说不出的,小狗阿强感受到了道,它并没有说出来,所以小狗再次成为一定观点的体现者。而是作者把它描述了出来,不难看出,作者理解的道,只有没有语言表达的小狗,能体会得到。因为动物本身没有语言,而只有言语,其原因的动物没有理性思维。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创造力,有理性。而有了理性,就有了概念以及知识,从而又有了欲求。理性支配下人又有了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即所谓的第一种现实和第二种现实。所以人常有欲望,只能观察到天地万物的表面现象,而这里的阿强正好相反,常无欲,它只有感恩以及快乐,就能看到天地间的微妙之处,即能观察到第三现实道的境界。而有欲与无欲谓之玄之又玄,即不断的探索,而这一切都是从道所出来的,可见布宁无时无刻不在揭示道的规律。从而探讨人类更本质的问题。
  第三,《道德经》中还说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很明显,小说中慈爱与节俭的典型代表就是小狗阿强。它去认真倾听船长的话语,一路幸福地陪着船长而没有过多的索取。最明显的是,布宁并没有把这对“道”的体悟加于人的身上,正因为只有人类才可能为天下先,正因为人类拥有着抽象思维及语言,所以身为万物之主的人类能够破坏“道”。所以布宁把“道”的承载赋予在小狗阿强身上。
  小说中阿强是一定观点的承载者。在小说的后面,越来越多的是表现小狗阿强。这种现象与布宁赞同阿强的观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阿强的境界要比船长更深一层。“人和狗都泪水盈眶,相互充满爱怜地对视着。这爱怜是那么深沉,以至于阿强用整个身心无声地向全世界宣称:啊,不,不,世界上还有第三种我所不知道的现实!”船长对真理的理解是随着他的环境与遭遇境不断变化的,这与阿强形成对比。斯里维茨卡娅认为,“布宁的世界为矛盾共存的两种模式。”小狗的观点承载了作家的创作宗旨。作家似乎想呈现人为什么根据自身的遭遇来理解人生真理。而不能以客观的事实去看待世界,总是带着我们的经历与有色眼镜来审度这个所谓变化万千的世界。
  布宁故事中的死亡具有神秘性,布宁的死亡观在俄罗斯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不是白银时代时期索洛古勃认为死亡的美好与甜蜜,而是大胆地应该去追求的死亡,索洛古勃的这一思想类似于庄子。也不是安德烈耶夫对死亡的戏剧性推断,也不是强调一种死亡的虚无。而是强调接近一种伟大的力量,而布宁的死亡观是让我们可以接近这一伟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玉律:《跨越与回归——论伊凡·蒲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李辉凡、张婕:《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
  [4] 李莉:《布宁短篇小说视角浅议》,《俄罗斯文艺》,1997年第2期。
  [5] 李毓臻:《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刘炜:《现实主义艺术的拓展——论布宁小说的创作艺术》,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7] 赵晓彬、吴琼:《布宁小说中的跨国文化相遇现象》,《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杨海涛,男,1981—,河北人,黑龙江大学2012级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其他文献
引言认知诗学是一种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文学作品赏析、从认知视角阐释文学作品的新型文学理论。通过分析作品的认知过程,达到对文本较为准确的理解。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T
六、硅渣分离设备在生产中的作用 (一)硅渣沉降槽硅渣沉降槽是将脱硅后含有硅渣的溶液,进行初步的液固分离,使90%以上的硅渣沉降下来。为了提高叶滤机的产能,应尽量减小沉降
作为当代加拿大文坛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达尔·勃兰特(Di Brandt)不但在诗歌创作领域享誉盛名,在加拿大文学批评界也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本访谈从达尔·勃兰特门诺教背景开
引言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英国杰出诗人和小说家。和他的小说一样,哈代的诗歌也是关于“威塞克斯”当地的生活,并且他在诗歌中采用了源自19世纪甚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又称作后现代派,这个词条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引起了欧美哲学界和文艺界的重视。与其他时期的小说写作模式相比,后现代主义小说独具匠心,开创了小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第一届全国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于1989年12月末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给大会写了贺信,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大会题词。中顾委副主任、中国工经协会名誉
1990年6月15日,由冶金部科技司主持召开了粉末涂层钢管及其工艺鉴定会。物资部、石油部、化工部、建设部、交通部、核工业部以及北京钢铁研究总院、北京市市政设计院等28家
为了贯彻李鹏总理1988年2月5日关于废金属管理由物资部门“抓总,其它单位配合”的重要指示,落实国务院文件《关于深化物资体制改革的方案》和去年全国物资工作会议精神及物
“七五”以来我国锰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促进全行业技术、经济水平的提高,拟定于1991年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第四届锰矿技术讨论会。此次技术讨论
埃文斯的《马语者》讲述了马语者——汤姆·布克帮助车祸后的格蕾丝和朝圣者恢复健康的传奇故事。多数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汤姆和安妮的爱情故事这条主线上,对于格蕾丝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