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鹤庆坝子的东南隅,有龙华、象眠二山,山前有两条河叫漾弓江和银河,二水交汇于山下后向东南方直奔金沙江。这里风清俗美,景观独秀,地灵人杰,曾孕育出许多举人、进士、翰林学子,是鹤庆历史文化名人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笔者从方志的记载和现存的碑刻及民间幸存的藏品中,了解到清朝咸丰至民国(公元1851年一1928年)年间,这里的金墩乡孝廉村一个白族赵氏门中,出了三位杰出的书法家,这三位杰出的书法家即赵矩、赵廷璿、赵鹤龄祖孙三人。
馆阁神手——赵矩,字亮揆,咸、同(公元1851年—1862年)间诸生。他的书法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据民国《鹤庆县志·文苑》载其“工书法,得十七帖之神髓。”客居永昌时,其书法深得宋芷湾(宋湘,公元1756年一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广东省梅州市人,清嘉庆间进士,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曾到云南,历官曲靖、广南、顺宁、永昌知府、迤西巡道等。)先生称道。自题“绿其寓梅精舍”,宋赞其书为“馆阁中无其俦”。说明其馆阁体已达到无人可比的境界。矩自幼嗜书法如渴,苦练硬功,每天早晨必细心揣摩,专心练习二三时,持久不辍,深得二王之法。其曾书圆觉庵诗碑额,笔力遒劲,结字秀润,非一般能手可及。
翰墨拱璧——赵廷璿,字松樵,清光绪(公元1875年—1908年)间诸生。其少随父肄业于永昌。博学,工诗文,性孝友,为人谨厚。据《鹤庆县志·卓行》载,有人为了试探他:“有欲试之者招之饮,先藏妓于室,酒后绐之入,门外扃焉。璿竟夜围炉不乱”。足以表明其品行高洁。后来鹤庆发生了长期激烈的战乱,使他打消了仕进的念头。在往昆明的避乱途中,他闻说鹤庆已陷入战火之中,其弟已死于战乱,遂挈侄子(赵鹤龄)到四川,叔侄相依为命。有人问及,他说“侄犹子也,吾弟死于难,见侄如见弟耳”;璿家原来比较富裕,有人相求则应人之急,“借据盈箧”。战乱后,由于许多村落毁于兵燹,鹤庆一片萧条,璿不忍索债。他将别人立下的所有借据“尽出焚之”,其仁慈之心由此可见。他历游蜀、楚、吴、粤间。数十年淡泊名利,日耽书史,虽患难流离均未辍。其生平未尝道人长短,有靖节之风。赵廷璿善书法,真、行、草、隶俱佳,而尤精八分书,其笔力苍劲,用墨浑厚,结字纵横稳健开张,时人视其书为宝。据史料记载:“得之者如获拱璧”。
御赐梅兰——赵鹤龄(公元1853年—1928年),字孟云,一字梦云。光绪乙未(公元1895年)科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皇太子侍读,四川奉节县观察,记名副都统等。曾到日本等七国考察,荣获七国勋章。赵鹤龄善诗文,工书画,尤以书法见长。其幼即受祖、伯父熏陶,尤受其伯父影响颇多。其隶书上承汉隶风骨,兼备清代规整书风,雍容大度,纵横开阔。行书兼容王、赵、颜书特点,秀润安适,跌宕多姿。其书法作品流传甚广,鹤庆、大理、昆明、四川、北京等地均有其书法藏品。鹤庆云鹤楼原匾额,原鹤庆城东门“迎旭楼”、“启阳楼”等匾额题字、西山文昌殿联,城隍庙大殿联、重修书院碑记等均出自其手。赵鹤龄人品高洁,艺品高雅,受到皇家宠爱和世人称赞。光绪皇帝曾赐予“梅兰”封号,并赐宝印一套,其大小形状各异,但印面上均为:“御赐梅兰”字样居中,“二龙抢宝”肖形盘于印边。赵在其中晚期书画作品上常据作品尺幅大小钤用此套赐印。赵鹤龄受封赠后,其书法倍受人们景仰。
一门跃出三书家,是鹤庆重视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它展示了鹤庆文化的风采。这在云南乃至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引文均引自《鹤庆县志》)
(大理人物主持廖惠群)
馆阁神手——赵矩,字亮揆,咸、同(公元1851年—1862年)间诸生。他的书法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据民国《鹤庆县志·文苑》载其“工书法,得十七帖之神髓。”客居永昌时,其书法深得宋芷湾(宋湘,公元1756年一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广东省梅州市人,清嘉庆间进士,著名诗人和书法家。曾到云南,历官曲靖、广南、顺宁、永昌知府、迤西巡道等。)先生称道。自题“绿其寓梅精舍”,宋赞其书为“馆阁中无其俦”。说明其馆阁体已达到无人可比的境界。矩自幼嗜书法如渴,苦练硬功,每天早晨必细心揣摩,专心练习二三时,持久不辍,深得二王之法。其曾书圆觉庵诗碑额,笔力遒劲,结字秀润,非一般能手可及。
翰墨拱璧——赵廷璿,字松樵,清光绪(公元1875年—1908年)间诸生。其少随父肄业于永昌。博学,工诗文,性孝友,为人谨厚。据《鹤庆县志·卓行》载,有人为了试探他:“有欲试之者招之饮,先藏妓于室,酒后绐之入,门外扃焉。璿竟夜围炉不乱”。足以表明其品行高洁。后来鹤庆发生了长期激烈的战乱,使他打消了仕进的念头。在往昆明的避乱途中,他闻说鹤庆已陷入战火之中,其弟已死于战乱,遂挈侄子(赵鹤龄)到四川,叔侄相依为命。有人问及,他说“侄犹子也,吾弟死于难,见侄如见弟耳”;璿家原来比较富裕,有人相求则应人之急,“借据盈箧”。战乱后,由于许多村落毁于兵燹,鹤庆一片萧条,璿不忍索债。他将别人立下的所有借据“尽出焚之”,其仁慈之心由此可见。他历游蜀、楚、吴、粤间。数十年淡泊名利,日耽书史,虽患难流离均未辍。其生平未尝道人长短,有靖节之风。赵廷璿善书法,真、行、草、隶俱佳,而尤精八分书,其笔力苍劲,用墨浑厚,结字纵横稳健开张,时人视其书为宝。据史料记载:“得之者如获拱璧”。
御赐梅兰——赵鹤龄(公元1853年—1928年),字孟云,一字梦云。光绪乙未(公元1895年)科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皇太子侍读,四川奉节县观察,记名副都统等。曾到日本等七国考察,荣获七国勋章。赵鹤龄善诗文,工书画,尤以书法见长。其幼即受祖、伯父熏陶,尤受其伯父影响颇多。其隶书上承汉隶风骨,兼备清代规整书风,雍容大度,纵横开阔。行书兼容王、赵、颜书特点,秀润安适,跌宕多姿。其书法作品流传甚广,鹤庆、大理、昆明、四川、北京等地均有其书法藏品。鹤庆云鹤楼原匾额,原鹤庆城东门“迎旭楼”、“启阳楼”等匾额题字、西山文昌殿联,城隍庙大殿联、重修书院碑记等均出自其手。赵鹤龄人品高洁,艺品高雅,受到皇家宠爱和世人称赞。光绪皇帝曾赐予“梅兰”封号,并赐宝印一套,其大小形状各异,但印面上均为:“御赐梅兰”字样居中,“二龙抢宝”肖形盘于印边。赵在其中晚期书画作品上常据作品尺幅大小钤用此套赐印。赵鹤龄受封赠后,其书法倍受人们景仰。
一门跃出三书家,是鹤庆重视传统文化的必然结果,它展示了鹤庆文化的风采。这在云南乃至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引文均引自《鹤庆县志》)
(大理人物主持廖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