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族的大量民歌和个别戏曲演唱实例的分析,探讨了歌唱过程中对汉语语言的处理方法,描述了歌唱过程中如何体现唱词字音的声、韵、调,如何表现唱词语句的词拍重音和语句重音,指出了咬字吐字必须与发音位置和旋律音高一致,强调了歌唱对词情词意的表达,分析了语句与乐句的结合方式。
关键词:歌唱 汉语 字音 语意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入情入理,以理育人。音乐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秀的音乐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的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然而素质教育的意义目标则是培养、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中音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教育促进人向完美发展,提高人的审美价值。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歌唱中汉字字音的处理
(一)字的声韵
汉字歌唱要求准确、清晰地的表达每一个汉字字音,因此演唱必须遵循汉语的基本发音规则和方法。汉语属于单音节结构,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音节是听觉中能分辨出来语意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节一般由辅音音素加上元音音素构成。汉语拼音将每一个字(即每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称为声母,声母后面的部分(多为元音,有时也包含辅音)称为韵母。
中国传统的演唱理论将声乐和韵母的构成和发音归为“五音四呼”,以体现汉字音节中声母和韵母的构成因素和发音位置。五音为“唇、舌、齿、牙、喉”,指声母的不同发音位置:以g、k、h为声母的是“喉音”,以d、t、l、n、r为声母的是“舌音”,以z、c、s、zh、ch、sh为声母的是“齿音”,以j、q、x为声母的是“牙音”,以b、p、m、f为声母的是“唇音”。四呼即“开、齐、合、撮”,指韵母发音的不同口型,可根据韵母的第一个元音 的发音口型来区分:韵母第一个元音为a、e、o的是“开口呼”,韵母第一个元音为i的是“齐口呼”,韵母第一个元音为v的是“撮口呼”韵母第一个元音的为u的是“合口呼”。根据音素的组合特点韵母还可以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3类。
一个字的发音全过程称为“头、腹、尾”:字头一般为声母,字腹和字尾为韵母。一般来说,字头的演唱要迅速,发音准确清晰,讲究“喷口”;字腹的拖腔要保持元音发音的准确性,字头和字腹之间的距离不能太长,讲究“饱满”;字尾的收音要注意准确,讲究“规韵”;还要注意“头—腹—尾”的过渡速度,以便听者听清字音。
根据依字行腔的原则,歌唱中咬字的过程应该是:字腹是字头迸发力的惯性延伸,字尾是字腹的惯性倾向和归属,实际上在规韵的同时已为下一个字头的出现做了准备工作。
汉字歌唱的种类丰富多彩,演唱风格有很多变化,对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也有不少特殊的方式应该关注,下面略举数种:
延长字头:一般情况下,主要应该延长字腹,字头到字腹的过渡要快,但在字后拖腔较长的情况下,有时可以对字头略作延长,即延长声母和韵母时值,以形成特殊的表情效果和演唱风格。
字尾提前归韵:一般演唱中,字尾不宜收的太早,因为一般是在字腹的部分行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字尾要提前收,有时需要强调用字尾的鼻腔音来行腔,也是一种收音较早的特殊处理。
方言字音的变化:汉语歌唱除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语音演唱外,更多的是各种方言字音的运用。许多地方戏曲都是以当地的方言来演唱,有些剧种在流变的过程中还保留了该剧种起源时的方音特点,例如京剧演唱很注重重尖、团字的区分,也就是在齿音与牙音或半舌半齿之间的区别。
(二)字的调
音字音的构成因素除了声母、韵母之外,还有字调,即字的声调的高低起伏变化。汉语的字调一般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部分地区的语音还有入声等字调。
处理字调的主要原则应该是“字正腔圆”。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少歌唱作品的旋律常常是与汉字声调的高低起伏相一致的,即所谓的“依字行腔”。如果旋律起伏与字调相悖,便会造成“倒字”,如“河下”变成“河虾”等。
戏曲唱腔常常对“依字行腔”更为强调。
字调对旋律音调虽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音乐的运用也有其独立性,并不要求旋律音调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完全与之相合,演唱除体现字调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能从生活中出发,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
字的位置:歌唱发音的位置与咬字吐字的关系也很重要。歌唱中得咬字吐字不同于生活语言的咬字吐字。歌唱受发音位置和旋律音高的影响,咬字需要与旋律音高的发音位置相一致。生活中语言的发音位置一般较低,歌唱则有些像朗诵,要把发音位置提起来,而且还要受旋律音高的制约。因此,歌唱的咬字吐字是在高的发音位置上、在旋律音准的基础上来准确体现字音的。
歌唱中要把字咬好并吐清楚,还需要注意掌握口劲。口劲是口腔个器官在形成字音时肌肉的力量和把字送出来是所需要的气息力量。在歌唱中,演唱者掌握适度的口劲很重要。唱界曾这样的说法:“咬字如衔耗子,不令其死。”口劲的大小与字音的表达有直接关系。
二、发声训练与语言的结合
语音基本功的训练,歌唱语音的基本功训练,主要是训练具有正确的出声、引腹、与归韵、收声的技巧与功能。
(一)怎样出声。声母的发出,是需要经过破阻才能发出声音的。在出声时应注意:①要有适当的气息准备,排阻要敏捷灵活。要有准确的着力点,也就是“五音”不能混乱。②要有灵敏的、有弹性的出字动作等。③发音是要求做到稳、准、狠、短、清。
(二)怎样引腹。字腹是由口腔的“四呼”状态、声带的振动、共鸣腔体三者的共同配合协作来完成的。在变化“四呼”时要灵活、自如、轻巧,不能有任何僵硬,以致影响舒展而准确的发音。在一句唱词中,唱腔始终是打开的,要做到在发任何音节时,都不影响喉结的相对稳定。咬字吐字时,出字之前以声为主,出字后以韵为主。延长声音,美化音质主要是韵母所起的作用,在歌唱中由于字音的不同,声、韵的不同,口腔发音的部位、感觉以及构音器官的结构状态各有差异,所以在歌唱中韵母不可能是绝对静止不动。但演唱时尽量保持韵母的稳定与连贯。
(三)怎样归韵。归韵分为辅音(字音)归韵如n(前鼻音)、ng(后鼻音)和元音(母音)归韵ai(怀来辙)、ei(玫瑰辙)等。一般归韵时要做到准而不混、短而不促、活而不僵。
出声、引腹、归韵始终都要有稳劲的气息来支持,气息支持子音破阻而出声,气息与声带相对抗而产生字腹的延续,归韵更要有气息的支持才能完成。因此必须争取运用呼吸与歌唱语音基本功的训练以及与发声方法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35.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3.
[3]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M].人民印业出版社,2001.44.
[4]杨荫浏.语言与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7
关键词:歌唱 汉语 字音 语意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入情入理,以理育人。音乐艺术教育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秀的音乐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的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然而素质教育的意义目标则是培养、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特征。然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中音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音乐教育促进人向完美发展,提高人的审美价值。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一、歌唱中汉字字音的处理
(一)字的声韵
汉字歌唱要求准确、清晰地的表达每一个汉字字音,因此演唱必须遵循汉语的基本发音规则和方法。汉语属于单音节结构,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音节是听觉中能分辨出来语意的最小语音单位。音节一般由辅音音素加上元音音素构成。汉语拼音将每一个字(即每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称为声母,声母后面的部分(多为元音,有时也包含辅音)称为韵母。
中国传统的演唱理论将声乐和韵母的构成和发音归为“五音四呼”,以体现汉字音节中声母和韵母的构成因素和发音位置。五音为“唇、舌、齿、牙、喉”,指声母的不同发音位置:以g、k、h为声母的是“喉音”,以d、t、l、n、r为声母的是“舌音”,以z、c、s、zh、ch、sh为声母的是“齿音”,以j、q、x为声母的是“牙音”,以b、p、m、f为声母的是“唇音”。四呼即“开、齐、合、撮”,指韵母发音的不同口型,可根据韵母的第一个元音 的发音口型来区分:韵母第一个元音为a、e、o的是“开口呼”,韵母第一个元音为i的是“齐口呼”,韵母第一个元音为v的是“撮口呼”韵母第一个元音的为u的是“合口呼”。根据音素的组合特点韵母还可以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3类。
一个字的发音全过程称为“头、腹、尾”:字头一般为声母,字腹和字尾为韵母。一般来说,字头的演唱要迅速,发音准确清晰,讲究“喷口”;字腹的拖腔要保持元音发音的准确性,字头和字腹之间的距离不能太长,讲究“饱满”;字尾的收音要注意准确,讲究“规韵”;还要注意“头—腹—尾”的过渡速度,以便听者听清字音。
根据依字行腔的原则,歌唱中咬字的过程应该是:字腹是字头迸发力的惯性延伸,字尾是字腹的惯性倾向和归属,实际上在规韵的同时已为下一个字头的出现做了准备工作。
汉字歌唱的种类丰富多彩,演唱风格有很多变化,对字头、字腹、字尾的处理也有不少特殊的方式应该关注,下面略举数种:
延长字头:一般情况下,主要应该延长字腹,字头到字腹的过渡要快,但在字后拖腔较长的情况下,有时可以对字头略作延长,即延长声母和韵母时值,以形成特殊的表情效果和演唱风格。
字尾提前归韵:一般演唱中,字尾不宜收的太早,因为一般是在字腹的部分行腔。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字尾要提前收,有时需要强调用字尾的鼻腔音来行腔,也是一种收音较早的特殊处理。
方言字音的变化:汉语歌唱除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语音演唱外,更多的是各种方言字音的运用。许多地方戏曲都是以当地的方言来演唱,有些剧种在流变的过程中还保留了该剧种起源时的方音特点,例如京剧演唱很注重重尖、团字的区分,也就是在齿音与牙音或半舌半齿之间的区别。
(二)字的调
音字音的构成因素除了声母、韵母之外,还有字调,即字的声调的高低起伏变化。汉语的字调一般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部分地区的语音还有入声等字调。
处理字调的主要原则应该是“字正腔圆”。为了做到这一点,不少歌唱作品的旋律常常是与汉字声调的高低起伏相一致的,即所谓的“依字行腔”。如果旋律起伏与字调相悖,便会造成“倒字”,如“河下”变成“河虾”等。
戏曲唱腔常常对“依字行腔”更为强调。
字调对旋律音调虽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音乐的运用也有其独立性,并不要求旋律音调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完全与之相合,演唱除体现字调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能从生活中出发,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
字的位置:歌唱发音的位置与咬字吐字的关系也很重要。歌唱中得咬字吐字不同于生活语言的咬字吐字。歌唱受发音位置和旋律音高的影响,咬字需要与旋律音高的发音位置相一致。生活中语言的发音位置一般较低,歌唱则有些像朗诵,要把发音位置提起来,而且还要受旋律音高的制约。因此,歌唱的咬字吐字是在高的发音位置上、在旋律音准的基础上来准确体现字音的。
歌唱中要把字咬好并吐清楚,还需要注意掌握口劲。口劲是口腔个器官在形成字音时肌肉的力量和把字送出来是所需要的气息力量。在歌唱中,演唱者掌握适度的口劲很重要。唱界曾这样的说法:“咬字如衔耗子,不令其死。”口劲的大小与字音的表达有直接关系。
二、发声训练与语言的结合
语音基本功的训练,歌唱语音的基本功训练,主要是训练具有正确的出声、引腹、与归韵、收声的技巧与功能。
(一)怎样出声。声母的发出,是需要经过破阻才能发出声音的。在出声时应注意:①要有适当的气息准备,排阻要敏捷灵活。要有准确的着力点,也就是“五音”不能混乱。②要有灵敏的、有弹性的出字动作等。③发音是要求做到稳、准、狠、短、清。
(二)怎样引腹。字腹是由口腔的“四呼”状态、声带的振动、共鸣腔体三者的共同配合协作来完成的。在变化“四呼”时要灵活、自如、轻巧,不能有任何僵硬,以致影响舒展而准确的发音。在一句唱词中,唱腔始终是打开的,要做到在发任何音节时,都不影响喉结的相对稳定。咬字吐字时,出字之前以声为主,出字后以韵为主。延长声音,美化音质主要是韵母所起的作用,在歌唱中由于字音的不同,声、韵的不同,口腔发音的部位、感觉以及构音器官的结构状态各有差异,所以在歌唱中韵母不可能是绝对静止不动。但演唱时尽量保持韵母的稳定与连贯。
(三)怎样归韵。归韵分为辅音(字音)归韵如n(前鼻音)、ng(后鼻音)和元音(母音)归韵ai(怀来辙)、ei(玫瑰辙)等。一般归韵时要做到准而不混、短而不促、活而不僵。
出声、引腹、归韵始终都要有稳劲的气息来支持,气息支持子音破阻而出声,气息与声带相对抗而产生字腹的延续,归韵更要有气息的支持才能完成。因此必须争取运用呼吸与歌唱语音基本功的训练以及与发声方法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殿福.艺术语言发声基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35.
[2]乔建中.中国经典民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3.
[3]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M].人民印业出版社,2001.44.
[4]杨荫浏.语言与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