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长”高淑珍

来源 :女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那份庄严的承诺
   明亮的春光洒进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
   6间北京平、5间倒座儿,在农村,这个院落很宽敞。但走进去你会发现,每间屋子里都很拥挤,一张张双层床、几个大火炕,上面都铺满了被褥。一间大屋子里,摆放着几十张单人课桌,板凳上坐着一个个肢体残疾的孩子。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38名残疾孩子在这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在他们心中,这座农家院就是带给他们温暖、快乐和希望的“家”。
   这个“家”的“家长”叫高淑珍,一名55岁的农家妇女。她的儿子王立国4岁那年患上类风湿, 1998年,孩子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就恳求妈妈让他上学,但因身体等原因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校读书。为此,高淑珍就安慰儿子:“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
  为了儿子,也为了和自己儿子一样渴望读书的残疾孩子,高淑珍一咬牙在家里办起了学校。1999年4月,“肢残儿童学习班”开课了。教室就设在她家的西屋。4张课桌,5个学生。课本是从村里已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家里借来的,教师就是被她“拉下水”的刚初中毕业的女儿王国光。
  随着高淑珍和她的“爱心小院”的名声越来越大,慕名而来上学的残童也一下子达到了33名。孩子们多了,可高淑珍当初的承诺没有改变,依旧是一日三餐免费,住宿免费。
   为了孩子们发自心底的快乐
   对于高淑珍的举动,不少人说她“傻”,甚至有人怀疑她办学的动机。回忆自己10多年来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如今高淑珍的心态很是平和。她说,支撑自己一路走来,给自己以力量的,恰恰是这些身体有这样那样残疾的孩子们。
   30多个残疾孩子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7岁。和孩子们在一起,高淑珍的心里总是快乐的,孩子们的心里是幸福的。每天晚上,高淑珍总要搂着最小的孩子睡。30余个孩子,大部分因风湿病造成肢体残疾,高淑珍就自学按摩技术,每天都要轮流给孩子们进行按摩。她为孩子们专门制定了食谱,每半月改善一次伙食,可自己却从没吃过一顿正经的饱饭,每餐都是等孩子吃完,才捡着剩饭剩菜勉强凑合一口。
   有的家长心怀感激送粮送钱,她一概不收,“我自己有残疾孩子,知道残疾孩子的痛苦和家里的不易。我收一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可能就来不了,孩子一生的学习没准儿就耽误了。所以我不收费,只要有这口气,我就拉扯着这帮孩子。”
   为了呼唤社会更多的爱心
   高淑珍的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1年5月,邯郸青年王利忠来到爱心小院做义务教师;同年6月,一个叫严文杰的女孩也被高淑珍的事迹感动,走进爱心小院当起了志愿者;2007年8月,抚宁县的任丽华也走进了高淑珍的爱心小院……
  目前,在高淑珍的爱心小院任教的志愿者已达9名。每每说起这些志愿者,高淑珍总会感叹不已,她称他们是“最伟大的人”。“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也许撑不到今天”。这是高淑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淑珍虽然能为那些孩子提供一个还算温暖的“家”,但迫于经济条件,有许多东西是她不能给予孩子的。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长大,志愿者们想得更远了:“残疾孩子不仅要学到文化,更要掌握一技之长,希望他们都学到本事,将来能够自食其力。”
  这个“家”里,每天都涌动着爱的暖流。一个个志愿者的加入,将爱心一年年传递下去......
  “特殊家长”高淑珍拉扯着身体残疾的孩子们走过了不平凡的14年,她用无私无疆的母爱坚守传递了无怨无悔的志愿接力,用自己的真情付出延绵不断了社会的爱心凝聚。她用一位普通农妇的朴实无华情感,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家,抒写人间大爱的同时,留给人们的是一份份难以表达的、发自内心的感动。
其他文献
郜大松住在黑龙江省鸡西农村,中年丧妻,一个人艰难供二儿一女读大学,儿女们大学毕业后都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成家立业。他离开家乡去儿女那里小住过,但不超过半个月肯定回家,因为大城市没有他的街坊邻居,没有他的玩伴,没有他看着顺眼的山水……  2010年6月初,郜永青郜永梅兄妹俩从哈尔滨赶到沈阳大哥郜永成的家。凡遇到家庭大事,他俩一定要来沈阳让大哥拿主意。  永梅急哭了:“大哥,咱得想个办法呀,不能让爸爸再为
期刊
我跟老公阿才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婚后的感情也非常好。论模样论人品,论学识论工作,我对他都没得挑。只是有一点,让我一直都心存不悦。那就是,他生活能力极差,还特别眼里没活儿。  按说,阿才的这个缺点也算不得什么大毛病,但婚后过起日子来,我才发现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比方说,让他做一顿饭,他能在厨房磨蹭好长时间,直到你忍无可忍冲过去帮忙,才能把饭吃到嘴。比方说,家里的被褥啊、毛巾啦,如果我不张罗洗,他从来
期刊
凌晨,我的睡意正酣,手机却突兀地炸响,将静谧的夜空打碎。我抓起一瞅:父亲的!  我有些紧张,捅醒老公:“你说,爸这个时候打电话来,会不会出什么事啊?”我之所以这么慌乱,是有原因的:半年前,也是一个凌晨,老公接到了公公的电话,告知婆婆病重,于是,我们的生活被彻底地打乱,直到婆婆病愈出院生活才再次安定下来。从此,我们便怕上了凌晨的电话,尤其是双方老人的。  老公看看表,也紧张起来:“这个点打电话,非病
期刊
9年前,2003年的春天,缠绵病榻的父亲辞世。对我来说,真如天崩地陷一般,让我的人生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就在父亲病逝半年前,我的婚姻走向尽头,不得不签字离婚。曾经以为是“恩爱两不移”“白头不相离”的爱人,终于绝情离去。抱着不满3岁的幼儿,我的内心早已充满了惊恐。而今父亲又离我而去,我差不多快绝望了。  我是性格内向懦弱的女子,从小习惯于被别人领导,习惯于被别人眷顾。未嫁从父,既嫁从夫
期刊
油价8元了,房价又涨了、车子还没买、孩子的学习问题、自己的升职之路……被这些问题围困的你,是不是总有一种想要丢开一切的冲动?这虽然是赌气的想法,但适当的“不持有”却正是通往幸福新生活的捷径——“不持有的生活”是由日本家庭主妇兼自由作家金子由纪子率先提出的幸福生活主张,她认为现代人持有太多,反而使得生活变得不再利落,如果能够减少持有,人生将以更好的质感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中,过多的“持有”是不是也为
期刊
自从搬到大学城附近之后,我们全家4口人,每天吃完晚饭就只剩大眼瞪小眼了,这大学城离市区实在是有些远,而且大学城刚建成没多久,交通还不是很方便,晚上9点过后,基本上就没有公交车了。想当初,买这边的房子一来是图便宜,二来也是想这是大学城,文化气氛浓厚,可没成想,住进来才发现真的是很不方便。  又是一个晚饭后,公公婆婆照例坐在电视机前追看无聊的电视剧,我和老公也按惯例到外边散步,这个钟点,路上基本没人。
期刊
那段日子似乎做什么都不顺,工作和生活都压得我有点喘不过气来,去向闺蜜晓兰诉苦,她却拉着我说:“和我一起去做义工。”我苦笑着:“你没发现我自己都需要帮助,还有精力去帮助别人吗?”  晓兰笑笑:“这可不一定。”和我约定,周日,去儿童福利院看被遗弃的孩子们去,晓兰说:“那些孩子们真的很需要人照顾。”晓兰真诚的眼神不容我拒绝。  周日,安排好儿子,我和晓兰来到了福利院。我从没想到儿童福利院是这个样子,孩子
期刊
“妇女之家”是妇联组织在基层的延伸,是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载体。2011年4月底,石家庄市社区(村)“妇女之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覆盖。石家庄市妇联主席葛瑞芳说,“家”是无形的“家”,也是有形的“家”。要吸引妇女、凝聚妇女、服务妇女,必须以有形的“家”的建设和发展为支撑。沿着这一思路,石家庄市妇联全力推进“妇女之家”建设,从妇女需求出发,重点开展培训创业、调解维权、文化宣传、帮扶救助四项工作
期刊
公共场所的环境消毒早已司空见惯,但你见过给家庭住户的二手房和出租屋消毒杀菌吗?我们平常人可能觉得搬进去之前,做一次简单的保洁就行了,事实上,旧房子必须经过专业消毒才能免除疾病困扰,保障房客的生命健康。上海姑娘盛朵朵看准其中商机,利用自己通晓医学的特长创办“卫生消毒馆”,专门针对二手房与出租房室内消毒,挖掘出属于她的财富。  金牌护士辞职当“消毒员”  在上海土生土长的盛朵朵2006年学医毕业后进入
期刊
那天放学后,儿子满头大汗地从外面跑进来,扔下书包就大喊口渴。虽然同在一个学校,可我也是一天没见孩子了,忍不住就充满了爱怜,一边把水杯递给他,一边给他擦头上的汗,嘴里不停地啰嗦着:你看你,怎么出了这么多的汗,别使劲跑了!让妈妈抱抱!孩子一口气喝完水,躲开了我伸出想抱他的手,冲我做个鬼脸,又跑了出去。  离婚8年,我和孩子相依为命,我几乎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爱都给了孩子。  一个也是离异的同事恰好也在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