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那份庄严的承诺
明亮的春光洒进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
6间北京平、5间倒座儿,在农村,这个院落很宽敞。但走进去你会发现,每间屋子里都很拥挤,一张张双层床、几个大火炕,上面都铺满了被褥。一间大屋子里,摆放着几十张单人课桌,板凳上坐着一个个肢体残疾的孩子。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38名残疾孩子在这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在他们心中,这座农家院就是带给他们温暖、快乐和希望的“家”。
这个“家”的“家长”叫高淑珍,一名55岁的农家妇女。她的儿子王立国4岁那年患上类风湿, 1998年,孩子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就恳求妈妈让他上学,但因身体等原因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校读书。为此,高淑珍就安慰儿子:“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
为了儿子,也为了和自己儿子一样渴望读书的残疾孩子,高淑珍一咬牙在家里办起了学校。1999年4月,“肢残儿童学习班”开课了。教室就设在她家的西屋。4张课桌,5个学生。课本是从村里已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家里借来的,教师就是被她“拉下水”的刚初中毕业的女儿王国光。
随着高淑珍和她的“爱心小院”的名声越来越大,慕名而来上学的残童也一下子达到了33名。孩子们多了,可高淑珍当初的承诺没有改变,依旧是一日三餐免费,住宿免费。
为了孩子们发自心底的快乐
对于高淑珍的举动,不少人说她“傻”,甚至有人怀疑她办学的动机。回忆自己10多年来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如今高淑珍的心态很是平和。她说,支撑自己一路走来,给自己以力量的,恰恰是这些身体有这样那样残疾的孩子们。
30多个残疾孩子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7岁。和孩子们在一起,高淑珍的心里总是快乐的,孩子们的心里是幸福的。每天晚上,高淑珍总要搂着最小的孩子睡。30余个孩子,大部分因风湿病造成肢体残疾,高淑珍就自学按摩技术,每天都要轮流给孩子们进行按摩。她为孩子们专门制定了食谱,每半月改善一次伙食,可自己却从没吃过一顿正经的饱饭,每餐都是等孩子吃完,才捡着剩饭剩菜勉强凑合一口。
有的家长心怀感激送粮送钱,她一概不收,“我自己有残疾孩子,知道残疾孩子的痛苦和家里的不易。我收一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可能就来不了,孩子一生的学习没准儿就耽误了。所以我不收费,只要有这口气,我就拉扯着这帮孩子。”
为了呼唤社会更多的爱心
高淑珍的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1年5月,邯郸青年王利忠来到爱心小院做义务教师;同年6月,一个叫严文杰的女孩也被高淑珍的事迹感动,走进爱心小院当起了志愿者;2007年8月,抚宁县的任丽华也走进了高淑珍的爱心小院……
目前,在高淑珍的爱心小院任教的志愿者已达9名。每每说起这些志愿者,高淑珍总会感叹不已,她称他们是“最伟大的人”。“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也许撑不到今天”。这是高淑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淑珍虽然能为那些孩子提供一个还算温暖的“家”,但迫于经济条件,有许多东西是她不能给予孩子的。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长大,志愿者们想得更远了:“残疾孩子不仅要学到文化,更要掌握一技之长,希望他们都学到本事,将来能够自食其力。”
这个“家”里,每天都涌动着爱的暖流。一个个志愿者的加入,将爱心一年年传递下去......
“特殊家长”高淑珍拉扯着身体残疾的孩子们走过了不平凡的14年,她用无私无疆的母爱坚守传递了无怨无悔的志愿接力,用自己的真情付出延绵不断了社会的爱心凝聚。她用一位普通农妇的朴实无华情感,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家,抒写人间大爱的同时,留给人们的是一份份难以表达的、发自内心的感动。
明亮的春光洒进唐山市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
6间北京平、5间倒座儿,在农村,这个院落很宽敞。但走进去你会发现,每间屋子里都很拥挤,一张张双层床、几个大火炕,上面都铺满了被褥。一间大屋子里,摆放着几十张单人课桌,板凳上坐着一个个肢体残疾的孩子。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38名残疾孩子在这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在他们心中,这座农家院就是带给他们温暖、快乐和希望的“家”。
这个“家”的“家长”叫高淑珍,一名55岁的农家妇女。她的儿子王立国4岁那年患上类风湿, 1998年,孩子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就恳求妈妈让他上学,但因身体等原因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校读书。为此,高淑珍就安慰儿子:“咱家离学校远,赶明儿妈妈在炕头给你办个学校。”
为了儿子,也为了和自己儿子一样渴望读书的残疾孩子,高淑珍一咬牙在家里办起了学校。1999年4月,“肢残儿童学习班”开课了。教室就设在她家的西屋。4张课桌,5个学生。课本是从村里已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家里借来的,教师就是被她“拉下水”的刚初中毕业的女儿王国光。
随着高淑珍和她的“爱心小院”的名声越来越大,慕名而来上学的残童也一下子达到了33名。孩子们多了,可高淑珍当初的承诺没有改变,依旧是一日三餐免费,住宿免费。
为了孩子们发自心底的快乐
对于高淑珍的举动,不少人说她“傻”,甚至有人怀疑她办学的动机。回忆自己10多年来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如今高淑珍的心态很是平和。她说,支撑自己一路走来,给自己以力量的,恰恰是这些身体有这样那样残疾的孩子们。
30多个残疾孩子中最大的18岁,最小的7岁。和孩子们在一起,高淑珍的心里总是快乐的,孩子们的心里是幸福的。每天晚上,高淑珍总要搂着最小的孩子睡。30余个孩子,大部分因风湿病造成肢体残疾,高淑珍就自学按摩技术,每天都要轮流给孩子们进行按摩。她为孩子们专门制定了食谱,每半月改善一次伙食,可自己却从没吃过一顿正经的饱饭,每餐都是等孩子吃完,才捡着剩饭剩菜勉强凑合一口。
有的家长心怀感激送粮送钱,她一概不收,“我自己有残疾孩子,知道残疾孩子的痛苦和家里的不易。我收一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可能就来不了,孩子一生的学习没准儿就耽误了。所以我不收费,只要有这口气,我就拉扯着这帮孩子。”
为了呼唤社会更多的爱心
高淑珍的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01年5月,邯郸青年王利忠来到爱心小院做义务教师;同年6月,一个叫严文杰的女孩也被高淑珍的事迹感动,走进爱心小院当起了志愿者;2007年8月,抚宁县的任丽华也走进了高淑珍的爱心小院……
目前,在高淑珍的爱心小院任教的志愿者已达9名。每每说起这些志愿者,高淑珍总会感叹不已,她称他们是“最伟大的人”。“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也许撑不到今天”。这是高淑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淑珍虽然能为那些孩子提供一个还算温暖的“家”,但迫于经济条件,有许多东西是她不能给予孩子的。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长大,志愿者们想得更远了:“残疾孩子不仅要学到文化,更要掌握一技之长,希望他们都学到本事,将来能够自食其力。”
这个“家”里,每天都涌动着爱的暖流。一个个志愿者的加入,将爱心一年年传递下去......
“特殊家长”高淑珍拉扯着身体残疾的孩子们走过了不平凡的14年,她用无私无疆的母爱坚守传递了无怨无悔的志愿接力,用自己的真情付出延绵不断了社会的爱心凝聚。她用一位普通农妇的朴实无华情感,撑起了一个特殊的家,抒写人间大爱的同时,留给人们的是一份份难以表达的、发自内心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