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艾米丽·勃朗特在她写的《呼啸山庄》一书中,将凯瑟琳这一具有双重人格色彩的独特女性形象刻画的淋漓极致,在凯瑟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集叛逆与顺受、原始与文明、激情与寂寞的多种性格形象。
关键词:《呼啸山庄》;凯瑟琳;悲剧形象;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19世纪的英国社会依然没有摆脱父权制的统治,这也是一个崇尚优雅、纯洁、服从与持家的“家庭天使”的时代,显然,女性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伦理价值方面都缺少话语权,更多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她们往往在社会道德约束与追求爱情与理想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命运的悲剧无疑导致了一桩桩悲剧结局,凯瑟琳就是这个时代万千悲剧女性形象中的代表之一。
一、凯瑟琳的原始天性
童年时期的凯瑟琳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散发着自然野性美的女孩,因为从小生活在呼啸山庄的缘故,使得她的气质更加的自然与淳朴,思想更加的单纯与干净,个性更加的奔放与叛逆。我们可以对比《边城》中沈从文先生刻画的翠翠一角,两种人物形象极具异曲同工之乐趣[1]。凯瑟琳是单纯且善良的女孩,虽然她十分顽劣,并且不讨父亲的喜爱,但她依然会唱歌哄父亲入睡,在希斯克利夫被哥哥关起来后,凯瑟琳也为之而偷偷哭泣。包括她后来嫁入画眉山庄后,也未丢失原始的单纯与善良的本性,她所有的行为也并非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希望能够感化希斯克利夫,提升他的地位。其次凯瑟琳又是自由与奔放的。作为一个极具原始野性的姑娘,她绝对不可能是封建礼教下的大家闺秀,更像是一匹野马——性格倔强、热情活泼、脾气略有些暴躁,整日无拘无束,激情十足,这使得她在男性眼里的形象变得独树一格——“凯瑟琳简直就是一个魔鬼”,“她有着小孩子的思想,却有着同男子一样刚强的心灵[2]。”同时凯瑟琳还是叛逆的,她的无礼、恶作剧使这种性格展露无遗。
二、凯瑟琳的虚伪与物质
现实不可能让凯瑟琳永远生活在无拘无束的呼啸山庄,她的悲剧故事从跨入富有、文明开化的画眉山庄的那一刻便无声无息地拉开了序幕。画眉山庄在凯瑟琳的眼中代表着财富、社会地位、富有的生活条件、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无形之中激发了隐藏在凯瑟琳内心的黑暗面——虚荣心理。这时林顿的出现,让她眼前一亮,林顿仿佛是画眉山庄的一个缩影,他的文化修养以及所能带给她的一切都是希斯克利夫所缺失的。虽然凯瑟琳的双重人格让她犹豫过,但最终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呼啸山庄、抛弃了荒野中青梅竹马的希斯克利夫嫁入了物欲横流的画眉山庄。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凯瑟琳真正抛弃的是她的原始天性,在通往物质的世界里开始慢慢迷失自我,这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的背叛,用这种背叛去换取在画眉山庄的假象满足。随着希斯克利夫的出走,凯瑟琳愈加感觉到不快乐,她长期处在两种不可能调和的矛盾——物质与天性之中,她始终竭力地想选取一个平衡点去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愿望,但这并不能真正达到。终于在希斯克利夫归来后,这种矛盾被彻底激发,书中写到凯瑟琳看到希斯克利夫回来的形态举止:“她飞似的蹦上楼,,气都喘不过来,兴奋的发了狂,连快乐都无法表示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眼中就是本我的化身,她曾这样评价希斯克利夫——“他永远在我心上,并非作为快乐……而是作为我自己一般的存在[3]。”因此当她重新看见希斯克利夫的时候就像看到了原始的本我,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她的痛苦,最终凯瑟琳以死亡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三、社会意义
作者笔下的凯瑟琳在进入画眉山庄后所有的矛盾都被归结为原始天性与物质文明之间的不适应性,虽然凯瑟琳没有依照现实需求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她内心深处依然用善良单纯的心灵看待人际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野性与文明、下等人与上等人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希斯克利夫与林顿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4]。这种后知后觉的体会不断加深凯瑟琳的痛苦,好像野马被砍断了双脚,无法再在大自然中快乐的奔跑一样,这样的双重性格注定让她的人生成为一个悲剧。凯瑟琳的人生同样可以告诉后人,在现实的压力下,每个人必须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否则将永远生活在矛盾的阴影下,感受思想病痛的折磨,同时也会现实压力中迷失自我。凯瑟琳悲剧形象给后人留下几点思考,即如何正确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如何正确面对人与人互相的争斗与倾轧?如何才能实现和谐共处,这也是她留给我们的社会意义所在。
结束语:
综上,勃朗特通过凯瑟琳的悲剧形象,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崇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要接受现实重重的考验,经过肉体的搏斗与心灵的挣扎。
参考文献:
[1]张晓丹. 佩尔塞福涅神话与《呼啸山庄》中女性循环往复的成长之旅[J]. 大众文艺,2016,(23):23-24.
[2]胡骁. 从《呼啸山庄》中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来体会人物与情节发展的关系——以缪尔的“戏剧小说”理论为依据[J]. 海外英语,2017,(13):169-170.
[3]马玉萍. 荆棘中怒放的玫瑰——《呼啸山庄》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2):166-168.
[4]李靜. 凯瑟琳的反抗空间和自我言说——《呼啸山庄》的福柯式解读[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02):26-29.
关键词:《呼啸山庄》;凯瑟琳;悲剧形象;社会意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1
19世纪的英国社会依然没有摆脱父权制的统治,这也是一个崇尚优雅、纯洁、服从与持家的“家庭天使”的时代,显然,女性无论是在思想观念还是在伦理价值方面都缺少话语权,更多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她们往往在社会道德约束与追求爱情与理想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命运的悲剧无疑导致了一桩桩悲剧结局,凯瑟琳就是这个时代万千悲剧女性形象中的代表之一。
一、凯瑟琳的原始天性
童年时期的凯瑟琳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散发着自然野性美的女孩,因为从小生活在呼啸山庄的缘故,使得她的气质更加的自然与淳朴,思想更加的单纯与干净,个性更加的奔放与叛逆。我们可以对比《边城》中沈从文先生刻画的翠翠一角,两种人物形象极具异曲同工之乐趣[1]。凯瑟琳是单纯且善良的女孩,虽然她十分顽劣,并且不讨父亲的喜爱,但她依然会唱歌哄父亲入睡,在希斯克利夫被哥哥关起来后,凯瑟琳也为之而偷偷哭泣。包括她后来嫁入画眉山庄后,也未丢失原始的单纯与善良的本性,她所有的行为也并非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希望能够感化希斯克利夫,提升他的地位。其次凯瑟琳又是自由与奔放的。作为一个极具原始野性的姑娘,她绝对不可能是封建礼教下的大家闺秀,更像是一匹野马——性格倔强、热情活泼、脾气略有些暴躁,整日无拘无束,激情十足,这使得她在男性眼里的形象变得独树一格——“凯瑟琳简直就是一个魔鬼”,“她有着小孩子的思想,却有着同男子一样刚强的心灵[2]。”同时凯瑟琳还是叛逆的,她的无礼、恶作剧使这种性格展露无遗。
二、凯瑟琳的虚伪与物质
现实不可能让凯瑟琳永远生活在无拘无束的呼啸山庄,她的悲剧故事从跨入富有、文明开化的画眉山庄的那一刻便无声无息地拉开了序幕。画眉山庄在凯瑟琳的眼中代表着财富、社会地位、富有的生活条件、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无形之中激发了隐藏在凯瑟琳内心的黑暗面——虚荣心理。这时林顿的出现,让她眼前一亮,林顿仿佛是画眉山庄的一个缩影,他的文化修养以及所能带给她的一切都是希斯克利夫所缺失的。虽然凯瑟琳的双重人格让她犹豫过,但最终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呼啸山庄、抛弃了荒野中青梅竹马的希斯克利夫嫁入了物欲横流的画眉山庄。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凯瑟琳真正抛弃的是她的原始天性,在通往物质的世界里开始慢慢迷失自我,这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的背叛,用这种背叛去换取在画眉山庄的假象满足。随着希斯克利夫的出走,凯瑟琳愈加感觉到不快乐,她长期处在两种不可能调和的矛盾——物质与天性之中,她始终竭力地想选取一个平衡点去实现“鱼与熊掌兼得”的愿望,但这并不能真正达到。终于在希斯克利夫归来后,这种矛盾被彻底激发,书中写到凯瑟琳看到希斯克利夫回来的形态举止:“她飞似的蹦上楼,,气都喘不过来,兴奋的发了狂,连快乐都无法表示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希斯克利夫在凯瑟琳眼中就是本我的化身,她曾这样评价希斯克利夫——“他永远在我心上,并非作为快乐……而是作为我自己一般的存在[3]。”因此当她重新看见希斯克利夫的时候就像看到了原始的本我,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她的痛苦,最终凯瑟琳以死亡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三、社会意义
作者笔下的凯瑟琳在进入画眉山庄后所有的矛盾都被归结为原始天性与物质文明之间的不适应性,虽然凯瑟琳没有依照现实需求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与思想,她内心深处依然用善良单纯的心灵看待人际关系。但是现实生活中,野性与文明、下等人与上等人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她、希斯克利夫与林顿根本是两个世界的人[4]。这种后知后觉的体会不断加深凯瑟琳的痛苦,好像野马被砍断了双脚,无法再在大自然中快乐的奔跑一样,这样的双重性格注定让她的人生成为一个悲剧。凯瑟琳的人生同样可以告诉后人,在现实的压力下,每个人必须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否则将永远生活在矛盾的阴影下,感受思想病痛的折磨,同时也会现实压力中迷失自我。凯瑟琳悲剧形象给后人留下几点思考,即如何正确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如何正确面对人与人互相的争斗与倾轧?如何才能实现和谐共处,这也是她留给我们的社会意义所在。
结束语:
综上,勃朗特通过凯瑟琳的悲剧形象,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崇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要接受现实重重的考验,经过肉体的搏斗与心灵的挣扎。
参考文献:
[1]张晓丹. 佩尔塞福涅神话与《呼啸山庄》中女性循环往复的成长之旅[J]. 大众文艺,2016,(23):23-24.
[2]胡骁. 从《呼啸山庄》中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来体会人物与情节发展的关系——以缪尔的“戏剧小说”理论为依据[J]. 海外英语,2017,(13):169-170.
[3]马玉萍. 荆棘中怒放的玫瑰——《呼啸山庄》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2):166-168.
[4]李靜. 凯瑟琳的反抗空间和自我言说——《呼啸山庄》的福柯式解读[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6(02):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