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率。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这种转变必然依靠对知识的学习。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变化,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历史教学 自主性学习
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而终结目标则在于引发学生“学”的实质性变化,新课程的推进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
“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围绕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形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凡是历史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二是在中学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经得出了结论。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不同寻常的、求新求异的发散性思维。它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思考问题,从各个方案、各种途径寻求答案,从而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要求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思考和判断问题,不人云亦云。这种思维方法训练过程可以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培养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就是解决“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问题。“我要学”,就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中有浓厚的自主探索兴趣。“我能学”,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念,会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我会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上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
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依靠对知识的学习。创新教育首先是使人“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拥有知识。一个现代人要学习政治知识、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文化艺术知识等古今中外的知识。因此,只有讲学习,才能深刻领会创新教育的战略意义;只有讲学习,才能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只有讲学习,才能拥有创新教育的智慧;只有讲学习,才能获得终身学习和创新的不竭动力。所以,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培养自主性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这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原始动力和最终目的。
我国教育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一直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不懂得知识的由来,不懂得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很少动脑,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因此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改革现有课堂模式,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如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一课时,教师可从提出“中共与国民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政党,为什么能合作?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中国是否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成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等问题入手,组织教学。对前半个问题,又可分解出几个问题:(1)中共有没有合作的愿望?为什么?(2)国民党有没有合作的愿望?为什么?(3)国共两党性质不同,在当时有没有相近的目标?这样一层层引导学生去思考,理解国共两党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后半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学生有的说,如果没有蒋介石两党会长期合作,国民革命会成功。有的说,不会长期合作,两党的最终目标不同。还有的同学说:现在的香港不也是“一国两制”吗?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教师从三个方面启发了学生:(1)中国的反动势力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大资产阶级相勾结;(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特点?(3)1927年的中共与现在的中共是否一样成熟?尽管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许在这次讨论中并没有能完全掌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然而重要的是学生已经探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了不人云亦云。
从教师方面来说,就是通过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主导作用表现之一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表现之二在为学生释疑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从学生方面来说,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方法,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
在自主性学习中,需强化教师“导”的能力和提升水平。自主性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教师责任不是减轻,而是加重。每节课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对课堂上具体细节和时间安排都要尽可能周到。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养成被动学习习惯,从而厌学怕学。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自主性学习中,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的问题贴近生活,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心灵共鸣和思维共振,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乐趣,是一种愉快的身心体验。新课程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开辟了较好的学习平台。
实践证明,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所以,走出标准件式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学就成为必然要求。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研究,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语)。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历史教学 自主性学习
实施新课程方案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而终结目标则在于引发学生“学”的实质性变化,新课程的推进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
“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老师的科学指导,围绕教师确定的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形成自主评价学习结果。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性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凡是历史都是过去已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重演,因而具有不可逆转的特点;二是在中学教科书中,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已经得出了结论。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不同寻常的、求新求异的发散性思维。它要求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思考问题,从各个方案、各种途径寻求答案,从而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观念和新的理论。要求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找答案。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思考和判断问题,不人云亦云。这种思维方法训练过程可以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培养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就是解决“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的问题。“我要学”,就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在学习中有浓厚的自主探索兴趣。“我能学”,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信念,会独立思考研究问题。“我会学”,要求学生能在学习上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强化。
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这种转变必然要依靠对知识的学习。创新教育首先是使人“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拥有知识。一个现代人要学习政治知识、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历史知识、文化艺术知识等古今中外的知识。因此,只有讲学习,才能深刻领会创新教育的战略意义;只有讲学习,才能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只有讲学习,才能拥有创新教育的智慧;只有讲学习,才能获得终身学习和创新的不竭动力。所以,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培养自主性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这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原始动力和最终目的。
我国教育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一直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目中无“人”,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不懂得知识的由来,不懂得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很少动脑,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因此教学必须改革,必须改革现有课堂模式,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如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一课时,教师可从提出“中共与国民党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政党,为什么能合作?如果没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国共能否长期合作?中国是否会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成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国家?”等问题入手,组织教学。对前半个问题,又可分解出几个问题:(1)中共有没有合作的愿望?为什么?(2)国民党有没有合作的愿望?为什么?(3)国共两党性质不同,在当时有没有相近的目标?这样一层层引导学生去思考,理解国共两党的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对后半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学生有的说,如果没有蒋介石两党会长期合作,国民革命会成功。有的说,不会长期合作,两党的最终目标不同。还有的同学说:现在的香港不也是“一国两制”吗?学生众说纷纭。最后,教师从三个方面启发了学生:(1)中国的反动势力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大资产阶级相勾结;(2)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什么特点?(3)1927年的中共与现在的中共是否一样成熟?尽管教师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学生也许在这次讨论中并没有能完全掌握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然而重要的是学生已经探索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学会了不人云亦云。
从教师方面来说,就是通过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目标,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模式。明确教师主导作用表现之一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引导探究和引导评价上。表现之二在为学生释疑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从学生方面来说,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学习方法,培养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性学习。
在自主性学习中,需强化教师“导”的能力和提升水平。自主性学习,绝不是自由学习,教师责任不是减轻,而是加重。每节课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组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对课堂上具体细节和时间安排都要尽可能周到。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养成被动学习习惯,从而厌学怕学。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自主性学习中,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的问题贴近生活,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心灵共鸣和思维共振,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乐趣,是一种愉快的身心体验。新课程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开辟了较好的学习平台。
实践证明,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所以,走出标准件式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学就成为必然要求。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研究,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