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关于秦汉游仙文学的研究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和忽视。或评价甚低,或将之视作不成熟的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研究思路的拓展,陆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加以系统梳理,以期引发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前瞻性思考。回顾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呈现出文学史定位回归正态,具体研究多围绕发生动因、渊源、内容分类、创作主旨、游仙模式、具象解析、文本细读等方面展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与出土文献、与汉代仙文化的关系方面,地域研究、阶层研究方面都有不小的开拓空间。
关键词:秦汉时期 游仙文学
前言:曹植作《游仙诗》,始以游仙名篇;萧统《文选》第一次把“游仙”作为诗歌题材的一类,并列于“咏怀”、“咏史”。故魏晋以降的游仙文学创作堪称显豁,研究者亦颇众。相比之下,秦汉作为一个仙论发达、仙风炽盛的时代,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遍布骚、辞、赋、诗、歌、乐府、文章、小说等诸多体裁,并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但长期以来关于秦汉游仙文学的研究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和忽视。
1.秦汉游仙文学发生动因及渊源
关于秦汉游仙文学的发生动因,学者们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眼。一是内在动因,如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于“两汉乐府”一编中单独开辟“幻想”一类来指称“游仙之作”。并提出游仙创作的发生原因有二:一为希图不死,如秦皇汉武是也;一为逃避现实,如屈原《远游》是也。张振龙提出:游仙文学的产生一是秦汉特定时代文化精神的契合,二是汉民族重现实、非理性的特定心理因素所决定的。这是从内在精神和心理发生来寻找动因的。
二是外部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巫楚文化为主要之影响因素。台湾苏慧霜《以情悟道——屈原对游仙文学之影响论略》、张树国《论巫文化对游仙文学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提出巫楚文化对游仙文学艺术结构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鲁红平“从神仙源于巫,游仙源于巫通神、仙境源于巫對神界的加工改造以及楚巫文化与游仙文学之关系这四个方面着手,阐述游仙文学虽萌芽于古神话,虽与神仙之说有关,但不源于古神话、神仙之说,而实质上却源于巫。”以道家文化为主要影响因素。滕固《中世人的苦闷与游仙的文学》一文中提出游仙的文学源于道家思想的演进和老庄精神的渴慕。3)和神学思潮有密切关系。张士骢认为:“源于方术之士及世人对神仙幻境、灵丹妙药的追求,企图解脱尘世的忧患烦恼。”吴贤哲则提出:汉乐府中的郊庙、游仙诗是汉代神学思潮的直接产物。
2.秦汉游仙文学内容分类及创作主旨
关于游仙文学的分类,当代学者大多沿用钟嵘、萧统从内容主旨角度形成的二分理念,认为中国文人游仙精神有两个源头:一是居愤而离俗的远游心态,一是追求长生的世俗情怀。受其影响,中国古代游仙诗也呈现二分的局面。一是坎懍咏怀,一是列仙之趣。而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增益,如提出游仙的动机主要有三类,一是死亡恐惧;二是尘俗迫隘;三是社会束缚。一般来说,一者往往表现为列仙之趣,二者则旨在追求自由与超越,三者多属于坎懍咏怀之一类。彭建华在其硕士论文《论汉魏六朝游仙诗》(2006)中提出:按游仙诗的创作旨趣,大致可以划分为:“坎懍咏怀、列仙之趣、游玄游道”三类。李永平按照游仙诗的特点分类:1.追求列仙之趣。2.摆脱现实不满。3.力求超越。4.追求人生现实乐趣。5.道士练功歌诀。6.其它各类特殊游仙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游仙文学内容方面两大体系的格局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认识:一方面,庄子屈原的创作实践,奠定了借游仙抒情写怀、阐道明理的主旨;另一方面,《仙真人诗》汉乐府等作品中的表达长生享乐的渴求、仙人仙境的记载、对祭祀求神仙活动的描绘构成了列仙之趣的一类。
而跳出内容视角,从结构形式方面加以划分,又可产生不同的分类形式,如从游和仙组合关系的不同,“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的)、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狭义游仙诗指以叙述者介入为特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游仙经历;咏仙诗指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仙人之游;慕仙诗则指叙述者没有介入游仙过程,但却表现出强烈的仙意。”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划分:“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它的发展经历了楚辞和(庄子)的神游诗阶段,慕道颂仙的-仙真人诗.和乐府游仙诗的仙诗阶段,自觉而又成熟的新体游仙诗阶段。”可以说具有某种重新审视的意义。赵雷发表系列文章《唐前游仙题材的流变与理性意识的成长》(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1);《游仙诗的盛衰变化与个体生命意识的演进》(西华大学学报2007.6);《列仙之趣的消退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从游仙题材的流变考查先秦至魏晋作家对自我的体认》(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从生命意识的角度探讨作为一个整体流变过程的秦汉魏晋游仙文学,列仙之趣与坎懍咏怀的消长代表了个体生命意识与理性意识的觉醒变化过程。
结语:返观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的研究,首先无论从对象内容、切入角度还是新方法的尝试方面都呈现出一种逐渐扩展的态势。其次就是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都在逐渐地加强,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意义的理论认识。就目前的研究看,秦汉诸种游仙文体中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等细致的分类研究尚显缺乏。出土文献与游仙文本之间的互证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再就是秦汉游仙文学与汉代仙文化、汉代宗教精神之间的深层关联、秦汉游仙文学中所蕴含的独特民族心理因素等方面都需要继续加以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葛晓音.秦汉魏晋游仙诗史研究的新创获[J].北京大学学报,2002(9).
[2] 鲁红平.试论游仙文学之渊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1).
[3] 王立.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游仙主题[J].新疆师大学报,1998(1).
关键词:秦汉时期 游仙文学
前言:曹植作《游仙诗》,始以游仙名篇;萧统《文选》第一次把“游仙”作为诗歌题材的一类,并列于“咏怀”、“咏史”。故魏晋以降的游仙文学创作堪称显豁,研究者亦颇众。相比之下,秦汉作为一个仙论发达、仙风炽盛的时代,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遍布骚、辞、赋、诗、歌、乐府、文章、小说等诸多体裁,并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但长期以来关于秦汉游仙文学的研究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和忽视。
1.秦汉游仙文学发生动因及渊源
关于秦汉游仙文学的发生动因,学者们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眼。一是内在动因,如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于“两汉乐府”一编中单独开辟“幻想”一类来指称“游仙之作”。并提出游仙创作的发生原因有二:一为希图不死,如秦皇汉武是也;一为逃避现实,如屈原《远游》是也。张振龙提出:游仙文学的产生一是秦汉特定时代文化精神的契合,二是汉民族重现实、非理性的特定心理因素所决定的。这是从内在精神和心理发生来寻找动因的。
二是外部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巫楚文化为主要之影响因素。台湾苏慧霜《以情悟道——屈原对游仙文学之影响论略》、张树国《论巫文化对游仙文学艺术结构生成的影响》提出巫楚文化对游仙文学艺术结构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鲁红平“从神仙源于巫,游仙源于巫通神、仙境源于巫對神界的加工改造以及楚巫文化与游仙文学之关系这四个方面着手,阐述游仙文学虽萌芽于古神话,虽与神仙之说有关,但不源于古神话、神仙之说,而实质上却源于巫。”以道家文化为主要影响因素。滕固《中世人的苦闷与游仙的文学》一文中提出游仙的文学源于道家思想的演进和老庄精神的渴慕。3)和神学思潮有密切关系。张士骢认为:“源于方术之士及世人对神仙幻境、灵丹妙药的追求,企图解脱尘世的忧患烦恼。”吴贤哲则提出:汉乐府中的郊庙、游仙诗是汉代神学思潮的直接产物。
2.秦汉游仙文学内容分类及创作主旨
关于游仙文学的分类,当代学者大多沿用钟嵘、萧统从内容主旨角度形成的二分理念,认为中国文人游仙精神有两个源头:一是居愤而离俗的远游心态,一是追求长生的世俗情怀。受其影响,中国古代游仙诗也呈现二分的局面。一是坎懍咏怀,一是列仙之趣。而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增益,如提出游仙的动机主要有三类,一是死亡恐惧;二是尘俗迫隘;三是社会束缚。一般来说,一者往往表现为列仙之趣,二者则旨在追求自由与超越,三者多属于坎懍咏怀之一类。彭建华在其硕士论文《论汉魏六朝游仙诗》(2006)中提出:按游仙诗的创作旨趣,大致可以划分为:“坎懍咏怀、列仙之趣、游玄游道”三类。李永平按照游仙诗的特点分类:1.追求列仙之趣。2.摆脱现实不满。3.力求超越。4.追求人生现实乐趣。5.道士练功歌诀。6.其它各类特殊游仙诗。但总体来说,秦汉游仙文学内容方面两大体系的格局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认识:一方面,庄子屈原的创作实践,奠定了借游仙抒情写怀、阐道明理的主旨;另一方面,《仙真人诗》汉乐府等作品中的表达长生享乐的渴求、仙人仙境的记载、对祭祀求神仙活动的描绘构成了列仙之趣的一类。
而跳出内容视角,从结构形式方面加以划分,又可产生不同的分类形式,如从游和仙组合关系的不同,“把游仙诗分为游仙诗(狭义的)、咏仙诗和慕仙诗三大类。狭义游仙诗指以叙述者介入为特征,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我的游仙经历;咏仙诗指以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仙人之游;慕仙诗则指叙述者没有介入游仙过程,但却表现出强烈的仙意。”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划分:“游仙诗源于汉代以前的辞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它的发展经历了楚辞和(庄子)的神游诗阶段,慕道颂仙的-仙真人诗.和乐府游仙诗的仙诗阶段,自觉而又成熟的新体游仙诗阶段。”可以说具有某种重新审视的意义。赵雷发表系列文章《唐前游仙题材的流变与理性意识的成长》(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7.1);《游仙诗的盛衰变化与个体生命意识的演进》(西华大学学报2007.6);《列仙之趣的消退与自我意识的觉醒——从游仙题材的流变考查先秦至魏晋作家对自我的体认》(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从生命意识的角度探讨作为一个整体流变过程的秦汉魏晋游仙文学,列仙之趣与坎懍咏怀的消长代表了个体生命意识与理性意识的觉醒变化过程。
结语:返观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的研究,首先无论从对象内容、切入角度还是新方法的尝试方面都呈现出一种逐渐扩展的态势。其次就是研究成果的广度和深度都在逐渐地加强,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意义的理论认识。就目前的研究看,秦汉诸种游仙文体中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等细致的分类研究尚显缺乏。出土文献与游仙文本之间的互证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再就是秦汉游仙文学与汉代仙文化、汉代宗教精神之间的深层关联、秦汉游仙文学中所蕴含的独特民族心理因素等方面都需要继续加以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葛晓音.秦汉魏晋游仙诗史研究的新创获[J].北京大学学报,2002(9).
[2] 鲁红平.试论游仙文学之渊源[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1).
[3] 王立.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游仙主题[J].新疆师大学报,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