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描述
马老师是一位新教师,前几日在我市一所学校上新教师汇报课,上课内容是《远撑前滚翻、跳垫子接力》。马老师课前这样阐述辅助教材的选择:“充分利用器材、发展身体素质、严密课的组织”。上课时,正如他所料,主教材与辅教材衔接紧密,组织自然流畅。只是在尝试跳垫子时,大部分学生不敢跳,特别是女同学,基本上是绕过去。教师起先不停鼓励,但效果微乎甚微,最后,迫于教师的威严,有几个学生象征性地跳了几次。这样,本来应该是充满欢乐的游戏在尴尬中结束。
课后,就这个片段,我与他进行了简短的聊课。
邵:为什么学生在做游戏时,大多数女生都站着不敢跳?
马:这所学校的小垫子比我们学校的垫子大,所以折叠后特别高,有些学生不敢跳。
邵:这种情况出现后,你当时在想什么?做什么?
马:我想:自己学校的学生练得好好的游戏怎么到这里会这样?没办法,我只有不停地鼓励他们,但效果微乎甚微。
邵:那你当时为什么不对教学设计做一些改变呢?如改变一下垫子摆放的位置或者采取绕垫子接力等。
马:改变?我当时都慌了,头脑一片空白……
二、思考
其实,类似上述案例中的问题在新教师的课堂中大量存在,这主要是新教师缺乏应变能力所致。课后,针对马老师的回答我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策略,希望能给新教师以帮助。
1 为不慌增强信心——教师在课前要充分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这种预设也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多方面。课前教师不仅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设计,还应对执行教学设计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对策进行预计。如学生的实际技术水平比预设好或差,怎么办?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有哪些失误?失误后如何处理?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怎么办?课堂上预计客观因素变化有哪些?如何应对?等等。关于课堂要充分预设,我有深刻的体会。
刚参加工作的那年,教研室组织新教师考核,考核的内容是上一堂体育室外课,内容为《障碍跑》,为了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我在教参上选择了一个“障碍跑”游戏,旨在使课的气氛达到高潮,游戏的方法大致是:钻过栏架——爬过跳箱——穿过呼啦圈——绕过竹竿——跑回与同伴击掌,最后看哪组最快。游戏前,我按照学生的集合队形自然分组,没想到的是,在游戏中有一组连续三次都是最后一名,在其他组庆祝胜利的时候,他们在相互埋怨,抱怨老师分组不公。究其原因,这一组肥胖的学生比较多,他们在过障碍和跑步时相对来说比较慢。课后,教研员提了很多建议,特别要求我课前要充分预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先思考应对策略。对此,我记忆犹新。
2 为不慌寻找策略——教师要有课堂应变能力
什么是课堂应变能力?课堂应变能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以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新教师想要努力发展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就应该大量地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及时总结和积累经验,使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日趋成熟。
(1)处处留心皆学问
A 向其他教师学习应变的技巧。当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一方面暗暗观察,另一方面是事后询问、交流,得出一套自己能随时使用的方法,有备无患。记得有一次,我们组有一位老教师上全市公开课,上课的内容是《行进间传接球》,课的过程非常流畅。结束部分是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音乐的伴奏下跳秧歌舞,可当该教师按下按钮时,录音机没有声音,此时,观摩教师静静地看着该教师,学生也期待地望着老师,全场一片寂静。只见该教师神态自然地说“同学们,非常遗憾,录音机不响了,不过没关系,老师清唱,你们给老师伴舞,好不好!”“好!”学生响亮地回答。一个尴尬就这样化解于无形。后来,我把这种应变技巧总结了出来,在实践中屡试不爽。
B 向书本学习。平时,我注意浏览《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和《体育师友》等体育杂志,然后把有关课堂应变技巧的知识摘抄下来,供需要时改造适用。
C 向网络学习。如果有问题,我一般这样从网络上寻找答案并加以运用。学习的途径主要有“百度”搜索、QQ群、体育论坛、BBS和EMAIL等等。
(2)建立“应变能力反思板块”
要获得处理“意外”的策略,我觉得除了学习,还需要不断反思。为此,我在教学日记中设立“应变能力反思板块”,从而不断积累处理“意外”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如,“妙用学生的错误”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有一次上常态课,课的内容为《头手倒立》,当讲到“倒立成功后身体重心在地面的投影应该靠近手”时,有几个同学说:“老师,重心靠近头也可以倒立起来。”说完,一个同学还做了一个示范,这显然与我讲的正确动作不同。是简单地指出错误,一带而过,还是组织学生讨论?我选择了后者。我找了两位能完成动作且身体素质基本相同的同学,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比赛,利用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经过比较,学生达成一致:重心在地面的投影靠近手的方法较好,因为它易于控制重心,维持身体平衡。而靠近头的方法支撑时间不长,且易造成颈部损伤。
我从2000年开始建立“应变能力反思板块”,记载了近百篇有关应变能力的案例,其中,有些案例,如《节外生枝也是景》等经过修改已经发表在《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师友》等杂志上。
(3)勇于实践
勇于实践就是将学到的处理“意外”的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现在,我们有很多的教师具有“纸面上”的应变能力,但在实践中却用不上来。因此,我建议新教师不仅要学习、写反思,而且要将“纸面上”的反思运用到实践中去。因为,只有将“纸面上”的应变能力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教师才真正具有课堂应变能力。
马老师是一位新教师,前几日在我市一所学校上新教师汇报课,上课内容是《远撑前滚翻、跳垫子接力》。马老师课前这样阐述辅助教材的选择:“充分利用器材、发展身体素质、严密课的组织”。上课时,正如他所料,主教材与辅教材衔接紧密,组织自然流畅。只是在尝试跳垫子时,大部分学生不敢跳,特别是女同学,基本上是绕过去。教师起先不停鼓励,但效果微乎甚微,最后,迫于教师的威严,有几个学生象征性地跳了几次。这样,本来应该是充满欢乐的游戏在尴尬中结束。
课后,就这个片段,我与他进行了简短的聊课。
邵:为什么学生在做游戏时,大多数女生都站着不敢跳?
马:这所学校的小垫子比我们学校的垫子大,所以折叠后特别高,有些学生不敢跳。
邵:这种情况出现后,你当时在想什么?做什么?
马:我想:自己学校的学生练得好好的游戏怎么到这里会这样?没办法,我只有不停地鼓励他们,但效果微乎甚微。
邵:那你当时为什么不对教学设计做一些改变呢?如改变一下垫子摆放的位置或者采取绕垫子接力等。
马:改变?我当时都慌了,头脑一片空白……
二、思考
其实,类似上述案例中的问题在新教师的课堂中大量存在,这主要是新教师缺乏应变能力所致。课后,针对马老师的回答我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策略,希望能给新教师以帮助。
1 为不慌增强信心——教师在课前要充分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须要有预设。这种预设也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内外等多方面。课前教师不仅要制定出详细的教学设计,还应对执行教学设计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对策进行预计。如学生的实际技术水平比预设好或差,怎么办?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有哪些失误?失误后如何处理?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怎么办?课堂上预计客观因素变化有哪些?如何应对?等等。关于课堂要充分预设,我有深刻的体会。
刚参加工作的那年,教研室组织新教师考核,考核的内容是上一堂体育室外课,内容为《障碍跑》,为了提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我在教参上选择了一个“障碍跑”游戏,旨在使课的气氛达到高潮,游戏的方法大致是:钻过栏架——爬过跳箱——穿过呼啦圈——绕过竹竿——跑回与同伴击掌,最后看哪组最快。游戏前,我按照学生的集合队形自然分组,没想到的是,在游戏中有一组连续三次都是最后一名,在其他组庆祝胜利的时候,他们在相互埋怨,抱怨老师分组不公。究其原因,这一组肥胖的学生比较多,他们在过障碍和跑步时相对来说比较慢。课后,教研员提了很多建议,特别要求我课前要充分预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先思考应对策略。对此,我记忆犹新。
2 为不慌寻找策略——教师要有课堂应变能力
什么是课堂应变能力?课堂应变能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以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新教师想要努力发展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就应该大量地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及时总结和积累经验,使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日趋成熟。
(1)处处留心皆学问
A 向其他教师学习应变的技巧。当他们处理突发事件时,我一方面暗暗观察,另一方面是事后询问、交流,得出一套自己能随时使用的方法,有备无患。记得有一次,我们组有一位老教师上全市公开课,上课的内容是《行进间传接球》,课的过程非常流畅。结束部分是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音乐的伴奏下跳秧歌舞,可当该教师按下按钮时,录音机没有声音,此时,观摩教师静静地看着该教师,学生也期待地望着老师,全场一片寂静。只见该教师神态自然地说“同学们,非常遗憾,录音机不响了,不过没关系,老师清唱,你们给老师伴舞,好不好!”“好!”学生响亮地回答。一个尴尬就这样化解于无形。后来,我把这种应变技巧总结了出来,在实践中屡试不爽。
B 向书本学习。平时,我注意浏览《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和《体育师友》等体育杂志,然后把有关课堂应变技巧的知识摘抄下来,供需要时改造适用。
C 向网络学习。如果有问题,我一般这样从网络上寻找答案并加以运用。学习的途径主要有“百度”搜索、QQ群、体育论坛、BBS和EMAIL等等。
(2)建立“应变能力反思板块”
要获得处理“意外”的策略,我觉得除了学习,还需要不断反思。为此,我在教学日记中设立“应变能力反思板块”,从而不断积累处理“意外”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处理课堂问题的能力。如,“妙用学生的错误”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有一次上常态课,课的内容为《头手倒立》,当讲到“倒立成功后身体重心在地面的投影应该靠近手”时,有几个同学说:“老师,重心靠近头也可以倒立起来。”说完,一个同学还做了一个示范,这显然与我讲的正确动作不同。是简单地指出错误,一带而过,还是组织学生讨论?我选择了后者。我找了两位能完成动作且身体素质基本相同的同学,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比赛,利用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经过比较,学生达成一致:重心在地面的投影靠近手的方法较好,因为它易于控制重心,维持身体平衡。而靠近头的方法支撑时间不长,且易造成颈部损伤。
我从2000年开始建立“应变能力反思板块”,记载了近百篇有关应变能力的案例,其中,有些案例,如《节外生枝也是景》等经过修改已经发表在《体育教学》、《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师友》等杂志上。
(3)勇于实践
勇于实践就是将学到的处理“意外”的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现在,我们有很多的教师具有“纸面上”的应变能力,但在实践中却用不上来。因此,我建议新教师不仅要学习、写反思,而且要将“纸面上”的反思运用到实践中去。因为,只有将“纸面上”的应变能力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教师才真正具有课堂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