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年,毛泽东曾深受曾国藩的影响。毛泽东出生时(1893年),离曾国藩去世(1872年)不过二十年,曾氏“中兴名臣”的声名也尚未褪色。从地域上来看,曾国藩是湘乡人,而湘乡又离毛泽东的家乡韶山很近。过去,韶山曾有数千人参加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并有数十人建功立业,做到提督、总兵这样的高官,仅毛氏家族就有毛有庆、毛正明、毛恩毅三人做到了提督。所以,在韶山乡土文化中,曾国藩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毛泽东生于湖南,长于湖南,自然受到了曾国藩思想的熏陶,他甚至还主动地从曾国藩那里吸收“营养”。在毛泽东的遗物中,就有他早年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这是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的石刻线装本,封面是浅灰色毛边纸,在左上方是书名、卷别,右下方是“咏芝珍藏”4个龙飞凤舞的字,均为他的手书;书里虽然没有毛泽东的批语,但有密密麻麻的红笔圈点、句读和着重号。
首先,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深受曾国藩注重探求宇宙、人生“大本大源”的影响。“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起初便以理学见长,并被誉为“理学之邦”,而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对于宇宙本源的追寻。曾国藩素来尊奉“程朱理学”,他早就提出:做人要确定“大本大源,则必有定向,而不致摇摇无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泽东就曾认真研读过曾国藩的作品,深受启发,并提出:“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现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在毛泽东看来,所谓“大本大源”就是“宇宙之真理”,而“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所以,他呼吁:“有大气量人”今后应当将全部工夫放在对“大本大源”的探讨上,“从哲学、伦理学下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由此可见,毛泽东一方面吸取了曾国藩关于“大本大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将其与对社会的改造联系起来,已经大大超越了曾国藩的思想境界。
其次,曾国藩强调经世致用、勇于任事的特点也在毛泽东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自从“湖湘学派”创立之初,历代学者就非常留心“经济之学。”后来,这一特点也被曾国藩继承下来,并进而将“经济之学”独立出来,强调“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分,持其施功之序,详于体而略于用耳。”
在青年时代,毛泽东也深受这一“湖湘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913年,在自己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毛泽东就曾多处引用曾国藩的原话,或者是发挥其言论,如:“涤生(指曾国藩)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所以,毛泽东曾多次称赞曾国藩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这也是他早年“独服曾文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毛泽东对曾国潘的“经世致用”思想非常认同,所以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具有强烈的救世情怀,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并与同学一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更是他“济世安民”伟大抱负的直接体现。正是在“经世致用”这一“湖湘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毛泽东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从家乡韶山走向省城长沙,再从湖南走向全国,直至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曾国藩力戒空谈、注重实效的学风也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多年来,湖南的学者大都重视实践,提倡“力行”,曾国藩也不例外。在《致诸弟书》中,曾国藩就谈到,“近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在他看来,所谓“力行”,就是要“脚踏实地”,“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注重实效,反对“但凭心所悬揣者为高。”
毛泽东之所以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也与他青年时代受到曾国藩的影响有关。早年,他就特别重视实地调查,认真研读社会这本“无字天书”。为此,他曾多次和蔡和森等好友一起深入湖南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还远游北京、上海等地,虚心向胡适、陈独秀等名流学者求教。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的这种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到了四十年代,他又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最后,在军事上多有建树的曾国藩对毛泽东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曾国藩真可以说是一位“奇人”。曾国藩本来是一个“白面书生”,对军事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他却亲手创立“湘军”,东讨西杀,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就是败在这位“文弱书生”之手。从中国古代的兵法和十几年的作战实践中,曾国藩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战术原则,比如:奇正互用,虚实结合;以主代客,后发制人;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等等,这些都对后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例如,曾国藩高度重视军队的纪律,将“禁骚扰以安民”列为《劝诫营官四条》的第一条,甚至认为:“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咸丰八年(1858年),在江西建昌大营,他还特地写了一首《爱民歌》,要求全军将士传唱:
“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莫进城市占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食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后来,毛泽东为工农红军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很可能就是受到了曾国藩这首《爱民歌》的影响。
对于曾国藩的“军事谋略”,毛泽东也特别看重。所以,1917年8月23日,他在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写道: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
后来,随着毛泽东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开始辩证、全面地认识曾国藩,但仍注意借鉴曾国藩在修身、治军、治国上的经验。所以,1926年,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毛泽东指出:“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
(据《读书时报》)
毛泽东生于湖南,长于湖南,自然受到了曾国藩思想的熏陶,他甚至还主动地从曾国藩那里吸收“营养”。在毛泽东的遗物中,就有他早年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这是清朝光绪五年(1879年)的石刻线装本,封面是浅灰色毛边纸,在左上方是书名、卷别,右下方是“咏芝珍藏”4个龙飞凤舞的字,均为他的手书;书里虽然没有毛泽东的批语,但有密密麻麻的红笔圈点、句读和着重号。
首先,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深受曾国藩注重探求宇宙、人生“大本大源”的影响。“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时期,起初便以理学见长,并被誉为“理学之邦”,而理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对于宇宙本源的追寻。曾国藩素来尊奉“程朱理学”,他早就提出:做人要确定“大本大源,则必有定向,而不致摇摇无着”。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泽东就曾认真研读过曾国藩的作品,深受启发,并提出:“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现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在毛泽东看来,所谓“大本大源”就是“宇宙之真理”,而“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所以,他呼吁:“有大气量人”今后应当将全部工夫放在对“大本大源”的探讨上,“从哲学、伦理学下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由此可见,毛泽东一方面吸取了曾国藩关于“大本大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将其与对社会的改造联系起来,已经大大超越了曾国藩的思想境界。
其次,曾国藩强调经世致用、勇于任事的特点也在毛泽东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自从“湖湘学派”创立之初,历代学者就非常留心“经济之学。”后来,这一特点也被曾国藩继承下来,并进而将“经济之学”独立出来,强调“义理与经济初无两术之分,持其施功之序,详于体而略于用耳。”
在青年时代,毛泽东也深受这一“湖湘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913年,在自己的读书笔记《讲堂录》中,毛泽东就曾多处引用曾国藩的原话,或者是发挥其言论,如:“涤生(指曾国藩)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所以,毛泽东曾多次称赞曾国藩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这也是他早年“独服曾文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毛泽东对曾国潘的“经世致用”思想非常认同,所以他从学生时代起就具有强烈的救世情怀,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并与同学一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更是他“济世安民”伟大抱负的直接体现。正是在“经世致用”这一“湖湘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毛泽东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从家乡韶山走向省城长沙,再从湖南走向全国,直至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三,曾国藩力戒空谈、注重实效的学风也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多年来,湖南的学者大都重视实践,提倡“力行”,曾国藩也不例外。在《致诸弟书》中,曾国藩就谈到,“近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谓经学者、经济者、有所谓‘躬行实践’者,始知范、韩可学而至也,马迁、韩愈亦可学而至也,程、朱亦可学而至也。”在他看来,所谓“力行”,就是要“脚踏实地”,“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注重实效,反对“但凭心所悬揣者为高。”
毛泽东之所以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也与他青年时代受到曾国藩的影响有关。早年,他就特别重视实地调查,认真研读社会这本“无字天书”。为此,他曾多次和蔡和森等好友一起深入湖南农村,了解农民的疾苦,还远游北京、上海等地,虚心向胡适、陈独秀等名流学者求教。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的这种思想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到了四十年代,他又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最后,在军事上多有建树的曾国藩对毛泽东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曾国藩真可以说是一位“奇人”。曾国藩本来是一个“白面书生”,对军事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但他却亲手创立“湘军”,东讨西杀,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就是败在这位“文弱书生”之手。从中国古代的兵法和十几年的作战实践中,曾国藩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战术原则,比如:奇正互用,虚实结合;以主代客,后发制人;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等等,这些都对后来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例如,曾国藩高度重视军队的纪律,将“禁骚扰以安民”列为《劝诫营官四条》的第一条,甚至认为:“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咸丰八年(1858年),在江西建昌大营,他还特地写了一首《爱民歌》,要求全军将士传唱:
“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莫进城市占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食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走出营来就学坏……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后来,毛泽东为工农红军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很可能就是受到了曾国藩这首《爱民歌》的影响。
对于曾国藩的“军事谋略”,毛泽东也特别看重。所以,1917年8月23日,他在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写道: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有如彼之完满乎?”
后来,随着毛泽东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他开始辩证、全面地认识曾国藩,但仍注意借鉴曾国藩在修身、治军、治国上的经验。所以,1926年,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毛泽东指出:“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
(据《读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