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为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总结2011~2013年本院收治的4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临床治疗的结果。结果:45例患者中,治愈37例,好转6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识别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临床疗效;治疗
【中途分类号】R72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91-01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见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CoxsackievirusA16 (CA16)和Enterovirus71(EV71)病毒引起。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病情稳定,可以自愈,无后遗症,但少数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发展为重症患者,甚至导致死亡。[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资料,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救治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45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岁13例,1~2岁19例,2~3岁11例,3~4岁2例。本组45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诊断标准[2]。
1.2 症状与体征 45例患者中,24例伴口腔疱疹及溃疡,皮疹特点多为手、足、臀部红色疱疹及斑丘疹,疱内液少,周围有红晕。9例有精神差,烦躁,嗜睡,5例患儿出现呕吐,3例患儿出现神经系统查体阳性体征。病程中有1例患儿出现下肢肌张力减弱,步态不稳。2例患儿出现末梢循环差,1例患儿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1.3 实验室检查 45例中,血常规白细胞正常8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9例,CRP增高4例,CK-MB轻度增高5例,血糖明显升高13例,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32例,X线胸片肺纹理增粗12例,15例行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45例检查脑脊液,其中22例白细胞计数增高,单核细胞占优势18例。均行病毒检测,其中检测出EV71型41例,CA164例。3例轻度谷丙转胺酶、谷草转胺酶增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1例,
1.4 治疗方案 ①物理降温:头部冷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②抗病毒治疗[干扰素10μg,qd,im;利巴韦林10mg/(kg·d),静滴]。③控制颅高压(20%甘露醇1~2g/kg/次,第4~8小时给药,必要时加用白蛋白、速尿,脱水降颅压治疗5~7d)。④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选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米力农。⑤甲基泼尼松冲击治疗(10~15 mg/kg,qd);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分2~5d静注)。⑦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必要时予机械通气。⑧肢端发凉、皮肤发花者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5 mg/kg,第8小时给药;凝血功能障碍者输注血浆。⑨抗病毒药物:静脉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5d,对合并细菌感染者酌情使用抗生素。
1.5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及相应实验室检查结果(精神状态、惊跳、共济失调、血糖、血液分析)。
2 结果
45例患者中,本组3例NCPAP辅助通气,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愈37例,好转6例,自动出院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0.5d,死亡1例,病毒检测为EV71型感染,死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并最终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情发展快,致死致残率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关键是减轻脑水肿,应用糖皮质激素、人血免疫球蛋白。在本组病例中,我们发现,高热、循环障碍、血压不稳定、发绀或苍白、血白细胞升高者占多数,是发展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重症病例一定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对症处理,尽可能阻止病情由重症向危重症发展,或防止危重症早期进一步发展至晚期。
总结45例患儿救治过程,笔者认为:对于HFMD尤其是重症HFMD,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外,我们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短程冲击疗法(2~3d), 37例获得痊愈,6例好转,救治成功率达80.8%,取得良好疗效。总之,危重型手足口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只有通过早就诊、早发现,及时机械通气,积极加强脑保护的治疗,积极抗炎,合理应用激素,提高免疫力等抢救措施,做好病情观察、人工气道的护理、用药护理、基础护理等工作,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10-11.
[2] 随素敏,都鹏飞.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10例临床分析.安徽医学,2009,30(3):260-261.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临床疗效;治疗
【中途分类号】R72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91-01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见于儿童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CoxsackievirusA16 (CA16)和Enterovirus71(EV71)病毒引起。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病情稳定,可以自愈,无后遗症,但少数病例可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发展为重症患者,甚至导致死亡。[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45例临床资料,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救治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45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岁13例,1~2岁19例,2~3岁11例,3~4岁2例。本组45例均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诊断标准[2]。
1.2 症状与体征 45例患者中,24例伴口腔疱疹及溃疡,皮疹特点多为手、足、臀部红色疱疹及斑丘疹,疱内液少,周围有红晕。9例有精神差,烦躁,嗜睡,5例患儿出现呕吐,3例患儿出现神经系统查体阳性体征。病程中有1例患儿出现下肢肌张力减弱,步态不稳。2例患儿出现末梢循环差,1例患儿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
1.3 实验室检查 45例中,血常规白细胞正常8例,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9例,CRP增高4例,CK-MB轻度增高5例,血糖明显升高13例,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32例,X线胸片肺纹理增粗12例,15例行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45例检查脑脊液,其中22例白细胞计数增高,单核细胞占优势18例。均行病毒检测,其中检测出EV71型41例,CA164例。3例轻度谷丙转胺酶、谷草转胺酶增高,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1例,
1.4 治疗方案 ①物理降温:头部冷敷,温水擦浴,酒精擦浴。②抗病毒治疗[干扰素10μg,qd,im;利巴韦林10mg/(kg·d),静滴]。③控制颅高压(20%甘露醇1~2g/kg/次,第4~8小时给药,必要时加用白蛋白、速尿,脱水降颅压治疗5~7d)。④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选择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米力农。⑤甲基泼尼松冲击治疗(10~15 mg/kg,qd);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分2~5d静注)。⑦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必要时予机械通气。⑧肢端发凉、皮肤发花者肌内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5 mg/kg,第8小时给药;凝血功能障碍者输注血浆。⑨抗病毒药物:静脉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5d,对合并细菌感染者酌情使用抗生素。
1.5 观察指标 记录患儿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及相应实验室检查结果(精神状态、惊跳、共济失调、血糖、血液分析)。
2 结果
45例患者中,本组3例NCPAP辅助通气,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愈37例,好转6例,自动出院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0.5d,死亡1例,病毒检测为EV71型感染,死于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并最终导致呼吸循环衰竭。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情发展快,致死致残率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治疗关键是减轻脑水肿,应用糖皮质激素、人血免疫球蛋白。在本组病例中,我们发现,高热、循环障碍、血压不稳定、发绀或苍白、血白细胞升高者占多数,是发展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因此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重症病例一定要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对症处理,尽可能阻止病情由重症向危重症发展,或防止危重症早期进一步发展至晚期。
总结45例患儿救治过程,笔者认为:对于HFMD尤其是重症HFMD,除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外,我们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短程冲击疗法(2~3d), 37例获得痊愈,6例好转,救治成功率达80.8%,取得良好疗效。总之,危重型手足口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后遗症严重,只有通过早就诊、早发现,及时机械通气,积极加强脑保护的治疗,积极抗炎,合理应用激素,提高免疫力等抢救措施,做好病情观察、人工气道的护理、用药护理、基础护理等工作,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10-11.
[2] 随素敏,都鹏飞.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肺水肿10例临床分析.安徽医学,2009,30(3):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