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开发的数据化和利用的网络化的三位一体,是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建立这一体系,是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一 )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发展的常态环境和良性状态,直接决定着每一个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已处于相当尴尬境地,迅速建立自己的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图书馆当务之急。
1.全球性的书价上涨,造成购书经费短缺和文献收藏量的大幅度下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陷入了严重困境之中。以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为例,2003年与2000年相比,总经费虽然增加2.5倍,但仍然跟不上书刊的涨价幅度,尤其是外文原版书刊经费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近几年年均上涨30%左右。该馆2003年比2000年的期刊收藏减少了1000多种,其中,外文原版刊减少了500多种。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历来为中科院分院所属各图书馆之最,2000年的文献购置费为80万元,2003年为280万元,三年间经费增加了200万元,但订购书刊仍然大幅度下降,2000年外文期刊有700多种,其中原版刊500种,到2003有外文期刊100多种,其中原版刊减少到34种。随着影印刊的“停止”,文献入藏量的下降幅度将会更大。
2.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1995年以来科研经费投入结构的转变,全院适应多元化投资来源的竞争性预算体制的逐步建立,要求各图书馆以积极争取国家、地方、企业等多渠道支持为主,扩大资源总量,而院属资金则主要用于催化、强化重点学科研究工作等一系列举措,促使院属各图书馆针对全院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布局的调整做出相应学科结构调整,如基础性研究机构图书馆要注重对陈旧、分散、重复的课题进行调整;应用与开发性研究机构图书馆要依据市场导向,结合国民经济的行业背景进行调整,注重发展扶持综合性强、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课题。因此科研机构图书馆要从学科文献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着手,真正体现出图书情报工作对科研活动的支撑作用。
3.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综合和分化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日益微分化,使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派生出许多分支学科。目前世界公认的专业学科就有2000多门。学科的交叉渗透,文献分布面广,造成图书馆的文献收藏范围越来越宽,收藏界限更加难以确定。科技文献数量的剧增,据估计"世界图书年出版量为 80万种,期刊为10万种,并以5%的速度增长"。加上科技论文的发表分散,从客观上加大了图书馆的文献收藏的难度。即使将订购重点转向核心期刊,世界核心期刊的数量也有3000种左右,连实力雄厚的上海市,在2000年也只订购了2010种,仅占57%。面对如此浩瀚的文献资源,任何图书馆的文献收藏都不过是苍海一粟。只有建立各级、各类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大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通过跨机构的综合、协调,实现不同地区文献情报系统内的资源互补,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种“收”与“用”的矛盾。
4.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文献资源实现真正共享成为可能。目前,全国已有上百个图书馆网站与Internet相连,有近20个省市开设了约60个国际联机用户终端,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已经启动的中国科学院的信息网络化工程“百院联网工程”(CSH),为图书馆的文献情报自动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百院联网工程要求加强藏书基础建设,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并能以此作为全院宏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并要求加快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现代化步伐,依托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促进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发展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提高文献情报服务的效益水平,为本馆读者乃至相关学科的社会用户营造一个学科文献资源共享的超时空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文献情报需求,实现学科文献资源的真正共享。
( 二 )
“体系”是由若干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加强资源共享的整体观念,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藏书建设思想,客观地、自觉地把自身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与整个系统文献资源建设密切相联,把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放到大范围的战略高度去绸缪。当前,图书馆正处于从传统图书馆工作为主要内容、手工操作为主要工作方式,主要满足本馆读者文献需求,到以现代化图书馆工作为主要内容、计算机操作为主要工作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而满足相关学科社会用户的文献需求的转换过程中,围绕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发展、收集、开发、利用、实现其学科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必然成为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图书馆的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应由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开发的数据化和利用的网络化相互联系而成的三化一体。
1.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
1.1科技图书馆的专业性,决定了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科技图书馆在编制、人员、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应跟随学科研究发展而逐步形成专业特点,专业性强这一特性决定了科技图书馆与研究课题的唇亡齿寒的关系。这就使得科技图书馆要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赢来契机,就必须全方位地为科研工作开展服务。文献资源作为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收集过程中,必须立足现有文献资源的馆藏专业特色,顺应学科研究的发展态势,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文献资源的积累和科学布局,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发展具备整体学科优势,是建立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第一步。
1.2 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要以用求“深”。即在满足基本读者学科文献需求之用的基础上,规范馆藏核心学科与文献资源的发展体系。在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过程中,应坚持以用求“深”,而不能有所偏颇,以用求用。具体工作中,要杜绝文献收藏决策的简单化和经验化,改变长期以来的书刊采购,尤其是原版外文期刊采购仅凭借专家意见加经验来抉择,缺乏科学依据的现状。目前,许多图书馆仍然存在着文献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拒借率居高不下,文献利用率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专业需求局限的因素,就是以用求用,缺乏科学定量化收藏的结果。因而,要满足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要求,一方面可通过各种途径(如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博士答辩会等)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把握学科文献资源的收藏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书刊统计制度,专人负责书刊利用的统计、提供每年度馆藏文献,尤其是期刊利用情况,确定现刊的常用性,及时反馈,调整书刊收藏方向。
1.3 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程度的体现——合理的馆藏结构。馆藏结构是文献资源积淀的结果。建设合理的馆藏结构,首先要克服只求文献收集的无限制增长,以文献利用为客观依据,对馆藏文献进行系统、彻底的调查研究,从文献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语言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一方面以确定馆藏核心书刊体系,制定出长期的学科文献资源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为本馆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和网络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再有,要严格把好学科文献进出的质量关。通过相应压缩相关、交叉学科文献的收藏范围,提高学科文献资源的完成性和系统性,形成学科整体优势;通过建立文献剔除制度,经常分析学科文献资源的时效变化,研究本学科文献剔除的标准和方法,定期对文献进行复选,优化馆藏,促进馆藏学科文献资源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保持馆藏的有效性和新颖性,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更符合其学科研究的需要。
2.数字文献资源开发与建设
科技图书馆根据学科研究需求,自建和引进学科文献数据库,是文献资源学科化和网络化的关键环节。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能力。
建立学科文献数据库,是图书馆自动化的核心问题。多个学科文献数据库的有机结合是构成研究机构综合性数据库的重要基础。在网络环境下,科技图书馆既有配合所服务的研究机构建设与发展综合性数据库的责任,更要加快建立自己的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无论是自建还是引进,都要紧紧围绕其所服务的研究机构学科文献资源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开展。
学科文献数据库的自建,是在对图书馆的馆藏学科文献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文献的加工整理、编制二次文献、专题文摘、索引,对各种文献资源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评选、宣传报道等。由于图书馆学传统观念和传统型图书馆模式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图书馆的文献情报工作的开展仍然以文献收藏为中心,大多数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开发投入不足。有的图书馆甚至还没有比较完整的目录体系,整个工作内容只有一个中心——为读者提供一次文献服务。文献开发的落后使图书馆学科文献数据库的自建成为空中楼阁。
为了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文献的开发力度,尤其是二次文献的开发,编制与学科研究密切相联的系列专题文献题录、文摘、通报、索引等,为计算机专题情报检索服务打下基础。其次,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馆藏文献目录数据库、科研人员著作数据库、与有关学科情报网合作建立相关学科文献数据库以及引进专业文献数据等等,逐步形成馆藏检索体系。
3.文献资源利用的网络化
文献资源利用的网络化是指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献资源信息网络提供的相关学科文献资源服务。科技图书馆具有主导学科文献收集较为系统、完整的特点,具有掌握用户文献需求和地理位置近、文献提取方便等优势,较容易实现学科文献资源内部管理自动化。实现文献资源利用的网络后,科技图书馆分馆与中心馆可共享网上信息资源,既可弥补自身文献资源量少的缺陷,又能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专深的优势,更好地为读者乃至相关学科用户提供大范围、深层次的文献情报服务。因此,图书馆应积极组网联网,进入网络化信息服务大循环,在信息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创造新的生存与发展条件。
( 一 )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文献资源发展的常态环境和良性状态,直接决定着每一个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目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已处于相当尴尬境地,迅速建立自己的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图书馆当务之急。
1.全球性的书价上涨,造成购书经费短缺和文献收藏量的大幅度下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陷入了严重困境之中。以广东省科技图书馆为例,2003年与2000年相比,总经费虽然增加2.5倍,但仍然跟不上书刊的涨价幅度,尤其是外文原版书刊经费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近几年年均上涨30%左右。该馆2003年比2000年的期刊收藏减少了1000多种,其中,外文原版刊减少了500多种。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历来为中科院分院所属各图书馆之最,2000年的文献购置费为80万元,2003年为280万元,三年间经费增加了200万元,但订购书刊仍然大幅度下降,2000年外文期刊有700多种,其中原版刊500种,到2003有外文期刊100多种,其中原版刊减少到34种。随着影印刊的“停止”,文献入藏量的下降幅度将会更大。
2.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1995年以来科研经费投入结构的转变,全院适应多元化投资来源的竞争性预算体制的逐步建立,要求各图书馆以积极争取国家、地方、企业等多渠道支持为主,扩大资源总量,而院属资金则主要用于催化、强化重点学科研究工作等一系列举措,促使院属各图书馆针对全院的研究方向和学科布局的调整做出相应学科结构调整,如基础性研究机构图书馆要注重对陈旧、分散、重复的课题进行调整;应用与开发性研究机构图书馆要依据市场导向,结合国民经济的行业背景进行调整,注重发展扶持综合性强、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课题。因此科研机构图书馆要从学科文献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着手,真正体现出图书情报工作对科研活动的支撑作用。
3.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综合和分化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日益微分化,使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派生出许多分支学科。目前世界公认的专业学科就有2000多门。学科的交叉渗透,文献分布面广,造成图书馆的文献收藏范围越来越宽,收藏界限更加难以确定。科技文献数量的剧增,据估计"世界图书年出版量为 80万种,期刊为10万种,并以5%的速度增长"。加上科技论文的发表分散,从客观上加大了图书馆的文献收藏的难度。即使将订购重点转向核心期刊,世界核心期刊的数量也有3000种左右,连实力雄厚的上海市,在2000年也只订购了2010种,仅占57%。面对如此浩瀚的文献资源,任何图书馆的文献收藏都不过是苍海一粟。只有建立各级、各类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大对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通过跨机构的综合、协调,实现不同地区文献情报系统内的资源互补,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种“收”与“用”的矛盾。
4.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文献资源实现真正共享成为可能。目前,全国已有上百个图书馆网站与Internet相连,有近20个省市开设了约60个国际联机用户终端,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尤其是已经启动的中国科学院的信息网络化工程“百院联网工程”(CSH),为图书馆的文献情报自动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百院联网工程要求加强藏书基础建设,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优势,并能以此作为全院宏观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并要求加快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现代化步伐,依托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促进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发展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提高文献情报服务的效益水平,为本馆读者乃至相关学科的社会用户营造一个学科文献资源共享的超时空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其文献情报需求,实现学科文献资源的真正共享。
( 二 )
“体系”是由若干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加强资源共享的整体观念,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藏书建设思想,客观地、自觉地把自身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与整个系统文献资源建设密切相联,把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放到大范围的战略高度去绸缪。当前,图书馆正处于从传统图书馆工作为主要内容、手工操作为主要工作方式,主要满足本馆读者文献需求,到以现代化图书馆工作为主要内容、计算机操作为主要工作方式、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进而满足相关学科社会用户的文献需求的转换过程中,围绕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发展、收集、开发、利用、实现其学科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必然成为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图书馆的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应由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开发的数据化和利用的网络化相互联系而成的三化一体。
1.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
1.1科技图书馆的专业性,决定了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科技图书馆在编制、人员、经费和设备等方面的管理应跟随学科研究发展而逐步形成专业特点,专业性强这一特性决定了科技图书馆与研究课题的唇亡齿寒的关系。这就使得科技图书馆要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赢来契机,就必须全方位地为科研工作开展服务。文献资源作为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收集过程中,必须立足现有文献资源的馆藏专业特色,顺应学科研究的发展态势,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文献资源的积累和科学布局,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发展具备整体学科优势,是建立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第一步。
1.2 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要以用求“深”。即在满足基本读者学科文献需求之用的基础上,规范馆藏核心学科与文献资源的发展体系。在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过程中,应坚持以用求“深”,而不能有所偏颇,以用求用。具体工作中,要杜绝文献收藏决策的简单化和经验化,改变长期以来的书刊采购,尤其是原版外文期刊采购仅凭借专家意见加经验来抉择,缺乏科学依据的现状。目前,许多图书馆仍然存在着文献数量增长、质量下降,拒借率居高不下,文献利用率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专业需求局限的因素,就是以用求用,缺乏科学定量化收藏的结果。因而,要满足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要求,一方面可通过各种途径(如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博士答辩会等)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把握学科文献资源的收藏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书刊统计制度,专人负责书刊利用的统计、提供每年度馆藏文献,尤其是期刊利用情况,确定现刊的常用性,及时反馈,调整书刊收藏方向。
1.3 文献资源收集的学科化程度的体现——合理的馆藏结构。馆藏结构是文献资源积淀的结果。建设合理的馆藏结构,首先要克服只求文献收集的无限制增长,以文献利用为客观依据,对馆藏文献进行系统、彻底的调查研究,从文献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语言结构和文献类型结构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一方面以确定馆藏核心书刊体系,制定出长期的学科文献资源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另一方面,为本馆文献数据库的建立和网络利用打下坚实基础。再有,要严格把好学科文献进出的质量关。通过相应压缩相关、交叉学科文献的收藏范围,提高学科文献资源的完成性和系统性,形成学科整体优势;通过建立文献剔除制度,经常分析学科文献资源的时效变化,研究本学科文献剔除的标准和方法,定期对文献进行复选,优化馆藏,促进馆藏学科文献资源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保持馆藏的有效性和新颖性,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学科结构更符合其学科研究的需要。
2.数字文献资源开发与建设
科技图书馆根据学科研究需求,自建和引进学科文献数据库,是文献资源学科化和网络化的关键环节。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能力。
建立学科文献数据库,是图书馆自动化的核心问题。多个学科文献数据库的有机结合是构成研究机构综合性数据库的重要基础。在网络环境下,科技图书馆既有配合所服务的研究机构建设与发展综合性数据库的责任,更要加快建立自己的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无论是自建还是引进,都要紧紧围绕其所服务的研究机构学科文献资源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开展。
学科文献数据库的自建,是在对图书馆的馆藏学科文献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文献的加工整理、编制二次文献、专题文摘、索引,对各种文献资源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综合评选、宣传报道等。由于图书馆学传统观念和传统型图书馆模式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影响,图书馆的文献情报工作的开展仍然以文献收藏为中心,大多数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开发投入不足。有的图书馆甚至还没有比较完整的目录体系,整个工作内容只有一个中心——为读者提供一次文献服务。文献开发的落后使图书馆学科文献数据库的自建成为空中楼阁。
为了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数字化,首先要加强对现有文献的开发力度,尤其是二次文献的开发,编制与学科研究密切相联的系列专题文献题录、文摘、通报、索引等,为计算机专题情报检索服务打下基础。其次,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馆藏文献目录数据库、科研人员著作数据库、与有关学科情报网合作建立相关学科文献数据库以及引进专业文献数据等等,逐步形成馆藏检索体系。
3.文献资源利用的网络化
文献资源利用的网络化是指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献资源信息网络提供的相关学科文献资源服务。科技图书馆具有主导学科文献收集较为系统、完整的特点,具有掌握用户文献需求和地理位置近、文献提取方便等优势,较容易实现学科文献资源内部管理自动化。实现文献资源利用的网络后,科技图书馆分馆与中心馆可共享网上信息资源,既可弥补自身文献资源量少的缺陷,又能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专深的优势,更好地为读者乃至相关学科用户提供大范围、深层次的文献情报服务。因此,图书馆应积极组网联网,进入网络化信息服务大循环,在信息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创造新的生存与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