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组织传播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各类组织的传播能力是其能否有效完成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从人际关系、传播环境、组织结构、民主与权力等视角对组织传播进行了研究。然而面对当今网络时代、多媒体时代的新形势,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为组织传播的理论研究开拓出新的领域。
组织传播学的相关定义
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将组织定义为:组织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一个组织成立的条件是:"(1)有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传播的人;(2)这些人愿意作出贡献:(3)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总的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组织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组织所带给我们的影响。
国外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历程
作为组织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学术界已将组织传播学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作为美国传播学者最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近20多年来,美国组织传播研究文献数量之多、研究主题之广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并且,随着其对组织传播在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变革及其细微的变化也体现出这个学科的整体发展方向。
从1988年至今,美国组织传播研究的主题包括:电子媒介的沟通与技术;困境、挑战、变革和创新;领导权力与政治冲突;情感生活;组织气候和文化;认同;多样性和多元化;组织形式;应用性:全球化;女性主义;公众传播与资讯流动;社会化和其它。
所涉及的组织传播的各类文献,也勾勒出了美国组织传播研究主题三个不同阶段的演变:1988年到1995年,组织传播研究大比重地聚焦在"电子媒介的沟通与技术"上;1996年起,组织传播研究更多地围绕着"多样性和多元化"主题;2002年至2008年,组织传播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困境、挑战、变革和创新"。
国外研究中组织传播学的几大学派
·古典学派
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的,以生产为中心、管理为导向的古典学派理论是组织传播学研究的萌芽期。这个学派的理论主要出自工程学和社会学科领域的研究,其观点认为传播仅仅在机器被打开以前存在,它是用来下达命令、协调工作以及获得雇员服从的工具。
在古典理论的认识中,组织的大部分传播都是以命令、规定和指示的方式从上到下流动,唯一承认需要反馈的地方就是定期报告计划的进展状况,而水平流动和自由流动的传播只是古典理论中的特例。在传播渠道方面,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经典人物都指出了书面传播的重要性。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提出著名的十四条管理原则,其中包括协作与专门化原则;等级原则,即强调等级制组织形式,在其中,所有的参与者都被置于控制关系的金字塔结构内;指令单一原则,即没有哪个参与者可以从两个以上的上司那里接受指令;控制范围原则,强调每个上司不能拥有多于其有效监督范围外的下属等等,其中的很多原则对现在的组织传播研究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正因为古典学派倾向于组织从上到下的等级秩序,以及以书面之类的规范形式进行传播,而且传播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包含在信息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从而形成了非常刻板的传播语气和严肃的传播氛围。正式称谓、标准语言的使用不仅使组织传播显得非常疏远,而且还会导致组织中的僵化现象的发生。
组织传播古典理论学派的研究,虽然为当时的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但他们并没有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并且表现出了他们思想方法上的局限性。
·人际关系学派
在古典理论学派之后,学界兴起了重视组织传播中人的因素,重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的运动。对人的关系处境的分析,造就了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人际关系学派,并对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的组织传播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尽管心理学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当新的学科,但人际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福利特是首先意识到可以使用心理学工具来研究组织传播的学者之一。她试图提供一种新的观点,即组织、领导和权力等问题都应该从人的角度来看待的。在她看来,根本的问题在于使个人与社会组织协调起来,以至于使组织传播的总目标,成为组织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福利特强调,任何组织传播的目标应该是构筑并维持一种动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便是在雇员之问建立一种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关系。这种理念有助于把组织传播中的管理督导与人事事务的方法,重新聚焦到组织和谐的总目标上来。
人际关系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卢因认为,任何群体都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人们在组织起来的群体里面,需要有共同目标并且不断地相互帮助才能发展,个体成熟和组织的群体机能,也需要在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中才能实现。
人际关系学派在肯定古典学派倡导的信息垂直流动的必要性的同时,大力提倡组织内部的横向传播与相互沟通,其最突出的一点是,面对面的传播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在现实的组织传播中,大多数传播项目是通过单向渠道进行的,然而人际关系学派提出了雇员们更愿意能够通过双向交流获得重要信息的思想。
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即使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鼓励式的非正式的团队规则也会对生产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改善人际关系能够导致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人际关系学派的理论大大地促进了组织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文化的提高。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赫茨伯格的研究强调了雇员动机的重要性,而且为对雇员士气和组织氛围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斯洛教授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三种通常称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最后两项则被称为较高层次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需要就是一种潜在的动力,直到它得到实现或满足为止。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变成无效的动力,而下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则将成为个人的动力。
行为科学学派提出,对组织传播中的人类行为的理解、预测和管理,必须了解微观的行为模式与宏观的组织环境之问的关联,因此,我们必须创造相互信任,交流更加开放,个人和组织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行为科学学派鼓励组织中各方位的信息流动,包括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水平以及交叉方向上的传播。同时,行为科学学派注重通过有效传播来提高组织效率、满足人性需求的双重目标。 ·批判学派
权力问题一直是组织传播研究的中心问题。权力直接影响着组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组织中的每种规定都代表着把一个人的选择强加给另一个人。因此,人们试图用批判的眼光,找到组织传播这个规定与被规定问题的的根源,批判学派也就由此产生。
组织传播批判学派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卡尔·马克思,理论主要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为根基,批判理论家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是"意识形态批判方法"。在批判学者看来,组织文化理论基本上是意识形态的,而且这一意识形态维护的是资本主义。批判学派采取激进的参考架构,将组织视为支配与主宰的权力所在。
批判学派十分强调组织权力,权力依存于构成组织生活和社会结构的过程,而组织权力是传播互动和传播关系的产物。摩根认为,强调对知识和信息的控制、人际联盟、网络以及对"非正式"组织的控制,是形成组织权力的重要因素。其次,组织的过程就是传播和形成控制的过程,即使是当前较为流行的,被认为是所谓发挥雇员民主的团队管理方式,也已经完全蜕化,比如团队制定的纪律往往更加行之有效,更加无法理性,更加不可抗拒。
中国当代的组织传播研究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传播学正式被国内引进,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组织传播方面的研究在整个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上显得稍有落后,在研究者队伍、研究成果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中国组织传播类文献主要发表在新闻传播类期刊和大学学报上。2006年7月,《今传媒》杂志率先在国内期刊界开辟了第一个"组织传播研究"专栏,是国内第一个期刊杂志为组织传播设立的独立研究阵地。此外,还有其它的新闻传播类期刊,例如《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等。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等大学学报上也发表了许多相关的组织传播学文献,表明组织传播研究已经逐步得到了学界的重视。
组织传播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已经受到国内高校的普遍关注。2000年以来,众多新闻传播学院以及管理学院都已开设组织传播学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大陆出版的第一部组织传播著作是1990年林瑞基编著的《组织传播学》。2002年出版的《组织传播理论与实务》和2007年出版的《组织传播论》都着重摆脱国外教材的体例模式,在组织传播理论的原创性方面做出了贡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胡河宁教授的《组织传播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也呈现了很多基于中国本土的组织传播研究成果,是中国组织传播研究的创新之作。
组织传播学的发展方向
目前的一些组织传播仅仅拘泥于单调地研究传播或沟通,将组织中传播的意义建构活动等同于工具性的传播,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广义的理解组织传播。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我们应该从多个视角进行研究,构建组织传播学研究的新范式。比如基于权力、关系、文化、心理、修辞等角度出发,考察组织传播研究的进路才是正途。
一些研究者对组织中的常态传播给与了过多的关注,如经理人通常会关注组织的外部关系,又例如目前的一些组织传播学研究,表现为粗浅化,并没有深人到文化的核心。从总体上看 ,文化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表面层--指组织的明显品质和物理特征;应然层——位于表层下面,主要指价值观;实然层——位于最内部,是组织用以对付环境的方式,而很多研究并没有深入到这一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常态传播的形式特点、机制及其效果。同时,也需要进行个案研究得出不同组织的不同传播特质问题。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
组织传播学的相关定义
赫伯特·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将组织定义为:组织指的是一个人类群体当中的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的复杂模式。切斯特·巴纳德认为:组织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一个组织成立的条件是:"(1)有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传播的人;(2)这些人愿意作出贡献:(3)实现一个共同的目的。"总的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组织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组织所带给我们的影响。
国外组织传播学的研究历程
作为组织传播学的发源地,美国学术界已将组织传播学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作为美国传播学者最感兴趣的一个领域,近20多年来,美国组织传播研究文献数量之多、研究主题之广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并且,随着其对组织传播在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变革及其细微的变化也体现出这个学科的整体发展方向。
从1988年至今,美国组织传播研究的主题包括:电子媒介的沟通与技术;困境、挑战、变革和创新;领导权力与政治冲突;情感生活;组织气候和文化;认同;多样性和多元化;组织形式;应用性:全球化;女性主义;公众传播与资讯流动;社会化和其它。
所涉及的组织传播的各类文献,也勾勒出了美国组织传播研究主题三个不同阶段的演变:1988年到1995年,组织传播研究大比重地聚焦在"电子媒介的沟通与技术"上;1996年起,组织传播研究更多地围绕着"多样性和多元化"主题;2002年至2008年,组织传播关注的焦点转向了"困境、挑战、变革和创新"。
国外研究中组织传播学的几大学派
·古典学派
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代表的,以生产为中心、管理为导向的古典学派理论是组织传播学研究的萌芽期。这个学派的理论主要出自工程学和社会学科领域的研究,其观点认为传播仅仅在机器被打开以前存在,它是用来下达命令、协调工作以及获得雇员服从的工具。
在古典理论的认识中,组织的大部分传播都是以命令、规定和指示的方式从上到下流动,唯一承认需要反馈的地方就是定期报告计划的进展状况,而水平流动和自由流动的传播只是古典理论中的特例。在传播渠道方面,泰勒、法约尔和韦伯等经典人物都指出了书面传播的重要性。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提出著名的十四条管理原则,其中包括协作与专门化原则;等级原则,即强调等级制组织形式,在其中,所有的参与者都被置于控制关系的金字塔结构内;指令单一原则,即没有哪个参与者可以从两个以上的上司那里接受指令;控制范围原则,强调每个上司不能拥有多于其有效监督范围外的下属等等,其中的很多原则对现在的组织传播研究都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正因为古典学派倾向于组织从上到下的等级秩序,以及以书面之类的规范形式进行传播,而且传播的内容主要是探讨包含在信息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从而形成了非常刻板的传播语气和严肃的传播氛围。正式称谓、标准语言的使用不仅使组织传播显得非常疏远,而且还会导致组织中的僵化现象的发生。
组织传播古典理论学派的研究,虽然为当时的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但他们并没有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并且表现出了他们思想方法上的局限性。
·人际关系学派
在古典理论学派之后,学界兴起了重视组织传播中人的因素,重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的运动。对人的关系处境的分析,造就了组织传播早期研究中的人际关系学派,并对20世纪30年代末到60年代的组织传播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尽管心理学在当时还是一个相当新的学科,但人际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福利特是首先意识到可以使用心理学工具来研究组织传播的学者之一。她试图提供一种新的观点,即组织、领导和权力等问题都应该从人的角度来看待的。在她看来,根本的问题在于使个人与社会组织协调起来,以至于使组织传播的总目标,成为组织所有成员的共同目标。福利特强调,任何组织传播的目标应该是构筑并维持一种动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管理者的主要职责,便是在雇员之问建立一种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关系。这种理念有助于把组织传播中的管理督导与人事事务的方法,重新聚焦到组织和谐的总目标上来。
人际关系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卢因认为,任何群体都是一个整体,群体中每个成员之间,都具有交互依存的动力。人们在组织起来的群体里面,需要有共同目标并且不断地相互帮助才能发展,个体成熟和组织的群体机能,也需要在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中才能实现。
人际关系学派在肯定古典学派倡导的信息垂直流动的必要性的同时,大力提倡组织内部的横向传播与相互沟通,其最突出的一点是,面对面的传播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在现实的组织传播中,大多数传播项目是通过单向渠道进行的,然而人际关系学派提出了雇员们更愿意能够通过双向交流获得重要信息的思想。
人际关系学派认为,即使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鼓励式的非正式的团队规则也会对生产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改善人际关系能够导致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人际关系学派的理论大大地促进了组织内部管理体制和管理文化的提高。
·行为科学学派
行为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赫茨伯格的研究强调了雇员动机的重要性,而且为对雇员士气和组织氛围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马斯洛教授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前三种通常称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最后两项则被称为较高层次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需要就是一种潜在的动力,直到它得到实现或满足为止。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变成无效的动力,而下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则将成为个人的动力。
行为科学学派提出,对组织传播中的人类行为的理解、预测和管理,必须了解微观的行为模式与宏观的组织环境之问的关联,因此,我们必须创造相互信任,交流更加开放,个人和组织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行为科学学派鼓励组织中各方位的信息流动,包括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水平以及交叉方向上的传播。同时,行为科学学派注重通过有效传播来提高组织效率、满足人性需求的双重目标。 ·批判学派
权力问题一直是组织传播研究的中心问题。权力直接影响着组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组织中的每种规定都代表着把一个人的选择强加给另一个人。因此,人们试图用批判的眼光,找到组织传播这个规定与被规定问题的的根源,批判学派也就由此产生。
组织传播批判学派的哲学基础来源于卡尔·马克思,理论主要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为根基,批判理论家运用的研究方法论是"意识形态批判方法"。在批判学者看来,组织文化理论基本上是意识形态的,而且这一意识形态维护的是资本主义。批判学派采取激进的参考架构,将组织视为支配与主宰的权力所在。
批判学派十分强调组织权力,权力依存于构成组织生活和社会结构的过程,而组织权力是传播互动和传播关系的产物。摩根认为,强调对知识和信息的控制、人际联盟、网络以及对"非正式"组织的控制,是形成组织权力的重要因素。其次,组织的过程就是传播和形成控制的过程,即使是当前较为流行的,被认为是所谓发挥雇员民主的团队管理方式,也已经完全蜕化,比如团队制定的纪律往往更加行之有效,更加无法理性,更加不可抗拒。
中国当代的组织传播研究现状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传播学正式被国内引进,中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组织传播方面的研究在整个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上显得稍有落后,在研究者队伍、研究成果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中国组织传播类文献主要发表在新闻传播类期刊和大学学报上。2006年7月,《今传媒》杂志率先在国内期刊界开辟了第一个"组织传播研究"专栏,是国内第一个期刊杂志为组织传播设立的独立研究阵地。此外,还有其它的新闻传播类期刊,例如《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等等。同时,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深圳大学学报等大学学报上也发表了许多相关的组织传播学文献,表明组织传播研究已经逐步得到了学界的重视。
组织传播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已经受到国内高校的普遍关注。2000年以来,众多新闻传播学院以及管理学院都已开设组织传播学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大陆出版的第一部组织传播著作是1990年林瑞基编著的《组织传播学》。2002年出版的《组织传播理论与实务》和2007年出版的《组织传播论》都着重摆脱国外教材的体例模式,在组织传播理论的原创性方面做出了贡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胡河宁教授的《组织传播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也呈现了很多基于中国本土的组织传播研究成果,是中国组织传播研究的创新之作。
组织传播学的发展方向
目前的一些组织传播仅仅拘泥于单调地研究传播或沟通,将组织中传播的意义建构活动等同于工具性的传播,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广义的理解组织传播。并且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面对新的社会形势,我们应该从多个视角进行研究,构建组织传播学研究的新范式。比如基于权力、关系、文化、心理、修辞等角度出发,考察组织传播研究的进路才是正途。
一些研究者对组织中的常态传播给与了过多的关注,如经理人通常会关注组织的外部关系,又例如目前的一些组织传播学研究,表现为粗浅化,并没有深人到文化的核心。从总体上看 ,文化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表面层--指组织的明显品质和物理特征;应然层——位于表层下面,主要指价值观;实然层——位于最内部,是组织用以对付环境的方式,而很多研究并没有深入到这一层。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常态传播的形式特点、机制及其效果。同时,也需要进行个案研究得出不同组织的不同传播特质问题。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