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问题情境已成为沟通学生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一座桥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并在数学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呢?本文试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思考
一、营造有效问题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营造要有针对性,要紧扣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简单的统计”时,笔者创设情境:“我们学校准备开始每周一次的课外兴趣小组实践活动,有电脑兴趣小组、制作标本兴趣小组、小合唱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等,老师现在想知道大家喜欢哪一个兴趣小组。”一听说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兴奋起来,纷纷说出自己想参加的兴趣小组。这时笔者趁机说:“大家想参加的兴趣小组那么多,怎样才知道哪种兴趣小组参加的学生数多,哪种少呢?”要求学生举手示意,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观察统计结果,从中总结出全班学生的喜好。既为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让学生切实学会了统计方法,一举两得。
二、营造有效问题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笔者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吧。星期天涛涛的妈妈从超市买了6瓶纯净水,一共付了9.6元。她想请同学们帮着估算一下啊,每瓶纯净水大约是多少钱?请说明估算的方法。”到超市买东西学生有亲身经历,在教学中营造情境,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激发了学生“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需要。
三、营造有效问题情境要侧重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数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分层、连续地创设建构性的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学生对数学感受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回归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参与数学知识建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能力,从而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面积的计算”时,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逐层递进的建构性问题情境:(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任意摆出3个长方形,并把长、宽数据记录下来。意在通过拼,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2)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在相应的位置,再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最少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能使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面积?第二个呢?意在通过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3)让学生利用在前面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推想已经给出长和宽数据的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观察比较上述题目中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进而启发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如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四、营造有效问题情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意地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通过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有效问题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展示等丰富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的情境: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份材料,请组员合作制作一个圆柱,要求在制作圆柱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你们是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材料的?二是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制作圆柱前的构想,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制作过程中还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并在此基础上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这个数学中的难点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而且,从更高层次上看,整个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用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里时,既要切中知识的关键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并达到探究目的。
总之,利用有效问题情境的魅力,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教学,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数学学习的宽度,数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明白。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问题情境;教学思考
一、营造有效问题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营造要有针对性,要紧扣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教学“简单的统计”时,笔者创设情境:“我们学校准备开始每周一次的课外兴趣小组实践活动,有电脑兴趣小组、制作标本兴趣小组、小合唱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等,老师现在想知道大家喜欢哪一个兴趣小组。”一听说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兴奋起来,纷纷说出自己想参加的兴趣小组。这时笔者趁机说:“大家想参加的兴趣小组那么多,怎样才知道哪种兴趣小组参加的学生数多,哪种少呢?”要求学生举手示意,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观察统计结果,从中总结出全班学生的喜好。既为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让学生切实学会了统计方法,一举两得。
二、营造有效问题情境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学生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笔者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你们都有过购物的经历吧。星期天涛涛的妈妈从超市买了6瓶纯净水,一共付了9.6元。她想请同学们帮着估算一下啊,每瓶纯净水大约是多少钱?请说明估算的方法。”到超市买东西学生有亲身经历,在教学中营造情境,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有广泛的应用,而且激发了学生“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需要。
三、营造有效问题情境要侧重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数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分层、连续地创设建构性的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学生对数学感受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回归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参与数学知识建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数学能力,从而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面积的计算”时,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逐层递进的建构性问题情境:(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任意摆出3个长方形,并把长、宽数据记录下来。意在通过拼,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2)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在相应的位置,再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量的,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最少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能使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面积?第二个呢?意在通过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3)让学生利用在前面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推想已经给出长和宽数据的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观察比较上述题目中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进而启发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如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四、营造有效问题情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意地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通过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有效问题情境,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交流展示等丰富的数学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的情境: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一份材料,请组员合作制作一个圆柱,要求在制作圆柱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你们是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材料的?二是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制作圆柱前的构想,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制作过程中还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并在此基础上对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这个数学中的难点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而且,从更高层次上看,整个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用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里时,既要切中知识的关键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并达到探究目的。
总之,利用有效问题情境的魅力,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教学,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数学学习的宽度,数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