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浑华滋静中参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_yu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张红宇老师是五月的一个午后,温暖的阳光照进他近百平的画室里,安静清幽。茶香墨香氤氲,张红宇老师安坐于前,一派修佛人的慈善祥和之像。张老师敏于思而吝于言,但却句句精微,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张红宇,字秉钧。河南省长垣县人。于河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接受了专业而系统的美术教育。而后受教于孙其峰、杜滋岭、乔文科等名家门下,学习花鸟、人物、山水画,练就了深厚的传统功力。并在恩师张艺华悉心指导下,进一步展开对现代山水画的探索与追求。
  苍浑华滋之气魄
  张红宇老师从清龚贤、四王及黄宾虹那里得到一把钥匙,用于打开绘画堂奥深邃之门,不独笔墨巧变,更有哲理、思辨上的至高启迪。引导你纵观于绘画上的灵性,追求自然之道的横无际涯。在视野上,心性上颐养通达之气,驱纵着画笔向着厚重华滋,内美流溢的境界挺进。
  笔墨是中国画的根本,是中国画语言体系中的关键与枢纽。石涛《画语录》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笔精墨妙,神采生焉。在张红宇老师的画中,笔墨被赋予了自然的灵性与万物之光彩,千变万化的山川景色在他笔下通过墨色充分表现了出来,格意高古,墨妙笔精,景物幽闲,思远理深, 用笔一波三折,刚柔得中,浑厚华滋。
  张红宇老师对笔线点画的势态、方向感、运动感,掌握尤其精妙,笔笔相生,笔笔相应,这正是他山水画获得浑厚、雄伟的金石气象的关键所在。张红宇又是积墨高手,墨经层层积染,更显润泽、浑厚。他把墨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从黑暗中发掘光明,从混沌中理出秩序,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
  空灵幽渺之意境
  如果说笔墨是中国画之根,意境则是中国画之魂。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云:“中国艺术意境的生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张红宇老师是一个少有的沉默、淡泊、执守的艺术家。在静默的角落,以十二分的虔诚,深深浅浅地行进在他的艺术林中路上,可谓用情至深;此外,张红宇老师是一位执念于山水性灵的修行者。他涤除玄鉴,澄怀观道,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凭借他深静的心襟,发现自然山水深沉的境地。在这种心境下完成的山水境界自然能空灵悠然而又深沉幽渺。“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是以意境空灵,禅意盎然,内美流溢。
  “两境相入”之华严境界
  明末清初王船山云,“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中国那些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深沉、厚重而又超然澄凈的心灵。绘画不是一种职业,是一种人格的参与,是精神之事,心灵之事。《易》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张红宇老师倾心禅修,待人宽厚仁和,他化德为仁,练法成气,道成肉身,炉锤在手,规矩从心。抚画展观,艺术心灵与山水意象“两境相入”的华严境界扑面而来,内美之致毕现。
  临别之前,看到阳光照耀在装裱好的几幅画上,华彩奕奕,那都是有人预定的。张红宇老师醉心于书画,淡泊于市场,但市场反而更青睐于他。含德之厚,犹如赤子,再加上天道酬勤,张红宇老师能有今日的成就,也是必然的。
  星云大师有言:“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相信以张红宇老师今日深厚的绘画功底与淡泊的心境,在艺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其他文献
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外形。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禅偈非佛,理障非佛。心之孔嘉,其言蔼如——袁牧《续诗品·斋心》。  赏画如读诗文,必须有其意思。没有意思的画,绝对不是好画。王本杰的山水画,颇有意思。对王本杰的山水画,我的确读过不少,总觉得内中意绪繁谐,情致绵渺,不是那种可以容易明白的作品。  不容易明白的东西,是好还是不好?谁也没有资格定义,谁也没有标准论断。因人而
期刊
真正接触以宏的画,是近两三年的事,其时我在彼岸,他依旧在海南岛,我在彼岸为生活奔波劳碌,他却依旧拿着他的画笔和画夹,默默地行走在家乡的热带丛林,将雨林荆棘、灌木草丛、缠绕藤萝和参天古树一一收归画布中,仍然沉浸在他的线条和色彩世界里,一如既往地迷恋着这片熱带雨林大地上的一草一木。  以宏出生在海南西部小镇一个文人世家,祖上三辈都能绘画,家学渊源,自幼和祖父、父亲学习国画技法,从小就表现出对色彩世界的
期刊
著名青年山水画家谢其云的山水之间,明显呈现了当代水墨的诸多特性——审美的新奇感、错位感、陌生感,尝试穿越时空的熔铸传统与现代结合体图像艺术,因而异峰突起,成为时下市场和藏界关注的新热点之一。山水画家谢其云,在文化精神层面依然是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东方传统绘画沃土中,骨子里是老庄、儒释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脉取向。这从艺术取向上,首先奠定了他的诸多现在与未来创作探索,一定是居于主流审美脉络的新成。
期刊
认识谢其云之前,先是从认识熟悉他的叔祖父边塞山水画家谢家道先生开始的,而后与张志民先生接触后得知谢其云是他的学生,而且在艺术见解方面有其独到的认识,让我着实刮目相看。朦胧的色调里山水的悠远与氤氲在他的笔下凸显出来,他精于绘画的构图与细节处的雕琢,更多追寻一种内在的意境营造,他是走心的人,画如其人从容不迫、张弛有度。  作为学院派培养的中国画山水研究生的谢其云蕴积扎实,早在他的毕业展的写意山水线逸墨
期刊
在多元主义和现代化盛行的当代语境中,我们一方面在追逐着具有时代特色的主流美术,另一方面又热衷于从传统文化构筑的美学背景中寻找资源和灵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的因素为当代绘画的创作提供了丰茂的學术支撑和持续的创作动力。甘肃画家郭平是一位以敦煌壁画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青年画家,他的绘画既继承了敦煌壁画的艺术特色,又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创造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他的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完善,这位来自于敦煌
期刊
《南方草木札记》插图欣赏事实上,就这些插图作品,我已经远离了所谓的南方情调。我只是把南方的某些事物寄托在自己的另一世界罢了。  ——吴楚宴  吴楚宴,青年书画家,1977年生,海南乐东黄流人。幼时酷爱军事文化,崇拜韩信和项羽,后倾力于书法绘画领域。他强调“两个积累”同时进行的学习方式,一是积累别人的语言,一是积累自己的语言,以重返自然聆听天道作为自己的艺术指南,“我行于野”,筚路蓝缕,走一条非学院
期刊
元庸,本名王昊,江南书画家。今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元庸先生的画作,包括他笔下作品的基本元素和意趣,以及他所创造的形态各异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绘画能力水平和所造艺术境界等。  概括地讲,从元庸先生的作品,我们能够读到一袭古风和传统绘画的不俗美感,元庸先生对墨韵的处理可谓相当高明,有灵肉般的快慰感和舒服感。他的大部分画作都清雅而脱俗,无论从画面中几个简单的花茎也好,抑或是从一幅山水画中的几个浪峰也罢,
期刊
细看王其志的人物画,人、景、物达到了完美统一,传达着一种天真烂漫的氛围。  在他的笔下,既有古代先贤、文人雅士、美丽少女少妇,也有体育精英、工人农民等,题材宽泛。  他的人物画,注重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显示出他富有创造性的卓越构图技巧和特定环境气氛与意境的准确表达。  或工整细润,人物、动物用笔细致爽利,转折自如。  或气韵放逸,不专规矩,而诗意盎然,韵致尽美。  工细与粗放,被他刻画得和谐别致
期刊
与张红宇的相识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二十多年前他在河北轻工业学校读书,学习陶瓷美术。我们的学校陶瓷美术当时是主打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全,尤其注重中国绘画的教学与训练:山水、花鸟、人物、书法、陶瓷造型与装饰等课程占的比重都比较大。当时我主要教书法,也在山水画上用功。可能是因为爱好相同的缘故吧,他时常把他的山水画习作与我共享,同时探讨切磋。毕业后他回了河南,我仍在学校教书,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去年秋天,
期刊
第一次拜访张红宇先生,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在我的印象中,艺术家常常都是有些孤傲的。刚开始有些担心,在这么热的天气去叨扰他,会不会让他更加不耐烦。及至张红宇先生的画室,见到他本人后,一切疑虑均烟消云散了。张红宇先生非但没有一般艺术家的孤傲,甚至可以说是谦恭的,异常热情。尤其是在见到他的作品之后,让我更感敬佩。一个创作了如此之多精品的艺术家竟然还能如此谦逊,在如今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