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滴灌施肥技术展开概述,探讨了滴灌施肥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不足之处进行改良,找出相应解决措施,为马铃薯的良好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滴灌施肥技术;马铃薯生产;应用;效果
河北坝上及内蒙的马铃薯产区都处在干旱区域,马铃薯的生长需要大量水分。合理的水肥管理是马铃薯获得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保证,滴灌施肥技术又称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施肥技术、管道施肥技术等,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省工、省药等特点,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起到有效作用。
1 种薯处理
1.1 催芽
在播种前14 d左右,把种薯放置于温度10~15 ℃的室内,每隔3~5 d进行翻动,露白后便能够进行切块播种。
1.2 切种
通常控制种块为40~50 g,同时确保其具有健全的芽眼数量为1~2个,切记有盲块。在切种过程中,切刀需采取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且交替使用2把刀,当切到烂、病薯时,扔掉烂种,把切刀放在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更换1次切刀。
1.3 拌种
具体方法有以下2种:①使用70%粉剂甲基托布津联合6 kg与农用链霉素1 kg充分搅拌,添加到100 kg滑石粉中形成混合粉剂,并将其与10 000 kg的薯块均匀搅拌。②将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7 kg与农用链霉素0.8 kg混匀,将其均匀喷洒在10 000 kg的薯块上。种薯切块拌种后阴干,避免阳光直晒,长条堆存放,杜绝发烧烂种。同时要苫盖防雨,如果遇雨,要注意倒堆防止烂种。
2 施肥管理措施
2.1 马铃薯出苗前保苗措施
在马铃薯播种之后,除了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以隔绝牲畜并防止大风破坏塑料膜外,还需要在出苗前一定时间(一般为10 d左右)利用中耕机开展覆土作业,从而避免出现烧苗问题。同时在出苗期需观察放苗。
2.2 滴灌施肥技术
河北坝上区域及内蒙区域干旱缺水,可视干旱情况滴灌浇水。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前(发芽期)需25~35 d,发芽初期基本靠芽块供给水分,但出苗前已长出芽眼根并吸收土壤中水分,所以土壤必须保持一定湿度,否则根系生长受影响。此时20 cm深土壤的持水量应在60%左右,绝对含水量在16%左右,需根据田间土壤湿润情况进行滴灌补水。为了防止因水分过量致使地温过低而造成马铃薯出苗延迟,甚至出现烂种的情况,滴灌时须注意土壤湿润深度达到15~20 cm即可[1]。另外,在第1次滴灌过程中还需要仔细检查管带连接的牢靠与紧密性,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
3 不同时期的施肥
3.1 幼苗期
马铃薯从出苗到现蕾需15~25 d,茎伸长叶片增加开始光合作用,完全靠根系吸收水分、养分,根系扩大生长,匍匐茎出现,地上分枝形成并生长,需水量明显增加,此期吸收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左右,要求30 cm的土壤持水量应达到70%。同时在此阶段开始追肥,施肥品种以19-19-19+ME等均衡型水溶肥料为主,配以少量尿素(或硝酸钙镁)。
具体做法:利用清水滴灌一定时间后予以追肥,待施肥完成后还需继续进行清水滴灌约30 min。
3.2 发棵期
马铃薯出苗后20~55 d时,也就是从现蕾到初开花,茎叶迅速生长,分枝和叶面积扩大到总叶量的50%~80%,根系进一步扩大,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坐薯),地上、地下同时生长,需水量大增。此时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30%左右,要求40 cm深的土壤持水量要达到70%~80%。此时期施肥品种以16-8-32+ME等中钾型水溶肥料为主,配以少量硝酸钙镁或硝酸铵钙。
3.3 块茎膨大期
马铃薯从开花初期到落花,即出苗后50~80 d,地上茎叶生长量达到顶峰,以地下生长为主,块茎体积和重量快速增加,70%的产量在此期形成。也是需水的顶峰期和敏感期,水分供给不足对产量影响最大,需水量占全生育期50%以上。此期要求50 cm深的土壤持水量必须达到80%~85%,施肥品种以16-18-32等中钾型水溶肥料为主,同时在叶面喷药时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
3.4 淀粉积累期
马铃薯从落花到枯秧,即出苗后65~105 d,茎叶完全停止生长,但仍保持绿叶,这时的光合效率仍较高,后期下部葉片变黄,逐步中上部叶片绿色发浅渐黄,这个时期块茎增长量占总产量的30%左右,薯皮木栓化,进入休眠期。需水量较上期降低,占总需水量10%左右,此期要求30 cm土壤持水量在60%左右,施肥品种以13-5-42等高钾型水溶肥料为主[2]。
总之,对于河北坝上及内蒙区域的马铃薯而言,由于干旱,传统灌溉施肥模式很难满足薯块膨大对水分的需求,而滴灌施肥则能很好地解决水分补给的问题,为马铃薯的增产增收及提高品质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 1 ] 冯志文,康跃虎,万书勤,等.滴灌施肥对内蒙古沙地马铃薯生长和水肥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35(5):242-249.
[ 2 ] 邓兰生,林翠兰,涂攀峰,等.滴灌施肥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9,23(6):321-324.
(收稿日期:2019-07-17)
关键词:滴灌施肥技术;马铃薯生产;应用;效果
河北坝上及内蒙的马铃薯产区都处在干旱区域,马铃薯的生长需要大量水分。合理的水肥管理是马铃薯获得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保证,滴灌施肥技术又称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施肥技术、管道施肥技术等,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综合管理技术措施,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省工、省药等特点,对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起到有效作用。
1 种薯处理
1.1 催芽
在播种前14 d左右,把种薯放置于温度10~15 ℃的室内,每隔3~5 d进行翻动,露白后便能够进行切块播种。
1.2 切种
通常控制种块为40~50 g,同时确保其具有健全的芽眼数量为1~2个,切记有盲块。在切种过程中,切刀需采取0.5%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且交替使用2把刀,当切到烂、病薯时,扔掉烂种,把切刀放在高锰酸钾溶液中消毒,更换1次切刀。
1.3 拌种
具体方法有以下2种:①使用70%粉剂甲基托布津联合6 kg与农用链霉素1 kg充分搅拌,添加到100 kg滑石粉中形成混合粉剂,并将其与10 000 kg的薯块均匀搅拌。②将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7 kg与农用链霉素0.8 kg混匀,将其均匀喷洒在10 000 kg的薯块上。种薯切块拌种后阴干,避免阳光直晒,长条堆存放,杜绝发烧烂种。同时要苫盖防雨,如果遇雨,要注意倒堆防止烂种。
2 施肥管理措施
2.1 马铃薯出苗前保苗措施
在马铃薯播种之后,除了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以隔绝牲畜并防止大风破坏塑料膜外,还需要在出苗前一定时间(一般为10 d左右)利用中耕机开展覆土作业,从而避免出现烧苗问题。同时在出苗期需观察放苗。
2.2 滴灌施肥技术
河北坝上区域及内蒙区域干旱缺水,可视干旱情况滴灌浇水。马铃薯从播种到出苗前(发芽期)需25~35 d,发芽初期基本靠芽块供给水分,但出苗前已长出芽眼根并吸收土壤中水分,所以土壤必须保持一定湿度,否则根系生长受影响。此时20 cm深土壤的持水量应在60%左右,绝对含水量在16%左右,需根据田间土壤湿润情况进行滴灌补水。为了防止因水分过量致使地温过低而造成马铃薯出苗延迟,甚至出现烂种的情况,滴灌时须注意土壤湿润深度达到15~20 cm即可[1]。另外,在第1次滴灌过程中还需要仔细检查管带连接的牢靠与紧密性,避免出现水资源浪费。
3 不同时期的施肥
3.1 幼苗期
马铃薯从出苗到现蕾需15~25 d,茎伸长叶片增加开始光合作用,完全靠根系吸收水分、养分,根系扩大生长,匍匐茎出现,地上分枝形成并生长,需水量明显增加,此期吸收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左右,要求30 cm的土壤持水量应达到70%。同时在此阶段开始追肥,施肥品种以19-19-19+ME等均衡型水溶肥料为主,配以少量尿素(或硝酸钙镁)。
具体做法:利用清水滴灌一定时间后予以追肥,待施肥完成后还需继续进行清水滴灌约30 min。
3.2 发棵期
马铃薯出苗后20~55 d时,也就是从现蕾到初开花,茎叶迅速生长,分枝和叶面积扩大到总叶量的50%~80%,根系进一步扩大,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坐薯),地上、地下同时生长,需水量大增。此时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30%左右,要求40 cm深的土壤持水量要达到70%~80%。此时期施肥品种以16-8-32+ME等中钾型水溶肥料为主,配以少量硝酸钙镁或硝酸铵钙。
3.3 块茎膨大期
马铃薯从开花初期到落花,即出苗后50~80 d,地上茎叶生长量达到顶峰,以地下生长为主,块茎体积和重量快速增加,70%的产量在此期形成。也是需水的顶峰期和敏感期,水分供给不足对产量影响最大,需水量占全生育期50%以上。此期要求50 cm深的土壤持水量必须达到80%~85%,施肥品种以16-18-32等中钾型水溶肥料为主,同时在叶面喷药时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
3.4 淀粉积累期
马铃薯从落花到枯秧,即出苗后65~105 d,茎叶完全停止生长,但仍保持绿叶,这时的光合效率仍较高,后期下部葉片变黄,逐步中上部叶片绿色发浅渐黄,这个时期块茎增长量占总产量的30%左右,薯皮木栓化,进入休眠期。需水量较上期降低,占总需水量10%左右,此期要求30 cm土壤持水量在60%左右,施肥品种以13-5-42等高钾型水溶肥料为主[2]。
总之,对于河北坝上及内蒙区域的马铃薯而言,由于干旱,传统灌溉施肥模式很难满足薯块膨大对水分的需求,而滴灌施肥则能很好地解决水分补给的问题,为马铃薯的增产增收及提高品质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 1 ] 冯志文,康跃虎,万书勤,等.滴灌施肥对内蒙古沙地马铃薯生长和水肥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7,35(5):242-249.
[ 2 ] 邓兰生,林翠兰,涂攀峰,等.滴灌施肥技术在马铃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9,23(6):321-324.
(收稿日期:2019-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