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审美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关注审美主体,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努力营造愉悦的审美氛围,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审美过程中,舒展审美想象、诱发审美体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一、以语言之美,激发情感
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美的语言带给人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所使用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既要亲切又要充满童趣,既要优美动听又要简单易懂,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听、听得懂,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用多媒体动态展现桂林瑰丽的山水风景,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了声情并茂的讲述:“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秀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讲述立刻唤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愿望。学生深入文本朗读时,不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理解,而是一种美的陶冶,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以音乐之美,拨动情感
恰到好处的音乐能渲染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播放与课文情境相符的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不仅能够表现出课文的节奏美、音律美,而且能够渲染气氛,高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文本情境,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本的意境,理解文本的内涵。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我首先问道:“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去秋游吗?”接下来,播放一曲轻柔而抒情、时慢时快的轻音乐。明丽、愉快的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畅游秋天,欣赏秋天的美景,同时也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感触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以图画之美,渲染情感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而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想象,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这些具体直观的画面把语言材料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画导入课文,把课文内容形象化,使他们融入这图画的情境之中,从而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把皮鞋匠听贝多芬《月光曲》时所产生联想的文字,用flash动画化成了三幅意境优美的海上景色图让学生对照课文观看,并播放钢琴曲《月光曲》,渲染气氛。这样自然会使学生置身其中,体会语言文字中流露出的炽热的情思、情愫和情怀,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更真切的情感体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以生动表演,抒发情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中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在教学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演这些角色,通过角色表演再现文中情境,既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又使教学化“难”为“易”,变“单调”为“多彩”,也使文本内在的情感得以充分地展露,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如《半截蜡烛》一文情节扣人心弦,跌宕多姿。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让他们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近距离地走进文本,深刻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感受到了他们一家人那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在表演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反应,与文本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
五、以趣味游戏,提升情感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疲劳,注意力易分散,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果在学习中增加趣味的游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起来,有利于加强生生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更加生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自主感悟文本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学时,我将学生的言语训练融游戏中进行。小蝌蚪们快活得游来游去,当找到妈妈时,他们七嘴八舌:“瞧!长着一张宽嘴巴。”“有一双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有四条腿。”“对了,对了,这次准没错,一定是我的妈妈。”这样,学生在游戲中加深了对课文的领悟与体验,尽情地宣泄情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善于发掘教材内容中美的意蕴与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去感受美、理解美,并热情地创造美,从而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一、以语言之美,激发情感
语言是通往心灵的桥梁,美的语言带给人美的享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所使用的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既要亲切又要充满童趣,既要优美动听又要简单易懂,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听、听得懂,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用多媒体动态展现桂林瑰丽的山水风景,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了声情并茂的讲述:“我们的祖国是美丽的,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壮阔秀美的江河湖泊,还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祖国南方的桂林更是以山清水秀的风景闻名于世,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秀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讲述立刻唤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愿望。学生深入文本朗读时,不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理解,而是一种美的陶冶,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二、以音乐之美,拨动情感
恰到好处的音乐能渲染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播放与课文情境相符的音乐,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巧妙融合,不仅能够表现出课文的节奏美、音律美,而且能够渲染气氛,高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文本情境,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本的意境,理解文本的内涵。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我首先问道:“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去秋游吗?”接下来,播放一曲轻柔而抒情、时慢时快的轻音乐。明丽、愉快的曲子使学生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畅游秋天,欣赏秋天的美景,同时也创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奠定了课堂基调,激发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憧憬未来、感触美好生活的情感。
三、以图画之美,渲染情感
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而利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形象活泼的卡通人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想象,具有创新的潜在因素。这些具体直观的画面把语言材料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画导入课文,把课文内容形象化,使他们融入这图画的情境之中,从而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把皮鞋匠听贝多芬《月光曲》时所产生联想的文字,用flash动画化成了三幅意境优美的海上景色图让学生对照课文观看,并播放钢琴曲《月光曲》,渲染气氛。这样自然会使学生置身其中,体会语言文字中流露出的炽热的情思、情愫和情怀,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更真切的情感体验,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以生动表演,抒发情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中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在教学时,我会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演这些角色,通过角色表演再现文中情境,既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又使教学化“难”为“易”,变“单调”为“多彩”,也使文本内在的情感得以充分地展露,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如《半截蜡烛》一文情节扣人心弦,跌宕多姿。在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让他们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近距离地走进文本,深刻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做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感受到了他们一家人那强烈的爱国情怀,而且在表演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反应,与文本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
五、以趣味游戏,提升情感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疲劳,注意力易分散,影响教学的效果。如果在学习中增加趣味的游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让课堂“活”起来,有利于加强生生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更加生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建构,自主感悟文本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学时,我将学生的言语训练融游戏中进行。小蝌蚪们快活得游来游去,当找到妈妈时,他们七嘴八舌:“瞧!长着一张宽嘴巴。”“有一双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有四条腿。”“对了,对了,这次准没错,一定是我的妈妈。”这样,学生在游戲中加深了对课文的领悟与体验,尽情地宣泄情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善于发掘教材内容中美的意蕴与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去感受美、理解美,并热情地创造美,从而塑造学生的品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