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的随访观察

来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anzi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继发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关系及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的临床资料,随访至出血后18个月。结果12例中,4例(33%)继发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3例双侧,1例单侧),表现为腭阵挛、小脑共济失调和眼部症状,典型临床症状出现在出血后5~11个月,出血后2~11个月MRI可见下橄榄核肥大。结论继发性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后容易发生的迟发性并发症,常在出血后11个月内发生,建议MRI定期随访。
其他文献
2000年,美国医生ROTHENBERG首先报道小儿胸腔镜肺叶切除术[1],此项技术逐渐在各个国家开展。成人肺切除术以肺癌和肺结节为主,但小儿肺病变多为先天性畸形,病变多位于双肺下叶,多累及单个肺叶;肺的原发肿瘤或转移瘤较少。畸形类病变主要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和先天性肺隔离症为主,近年来,这两个疾病成为小儿肺外科的最常见疾病。其原因主要是:产前B超等检查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病例可在产前被发现;跨界学术交流使得产科医生和超声科医生了解到这两种疾病的良好预后;科普知识宣传降低了堕胎率,
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联合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肿瘤标志物在不明原因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胸腔积液患者68例,21例为恶性胸腔积液组,47例为良性胸腔积液组。收集胸腔积液的胸腔镜下特点,胸腔积液及外周血CEA、CYF
1病例资料64岁男性,因间断性头痛两年于2014年入院。既往2012年被诊断为听神经瘤,并予以手术治疗。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右耳听力下降;直立或坐立时头痛加重,仰卧时头痛缓解或消失;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头颅MRI增强扫描示弥漫性硬脑膜增厚并异常强化,硬膜下积液,部分脑沟回增宽,脑组织向下移位(图1)。先后进行4次腰椎穿刺术,测量脑脊液压力在42~55 mm H2O,都低于60 mm H2O;脑脊液检查示脑脊液蛋白量512 mg/L(参考值150~400 mg/L),因此,诊断为术后低颅内压。通过静脉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并发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110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急诊应用替罗非班动脉溶栓治疗1例,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激活物、机械碎栓1例,因动脉溶栓效果不理想而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1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例,1分1例,2分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并发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一旦诊断明确,立即给予静脉溶栓,并且尽早开通动脉途径接触性溶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 V-2)导致的传染病,目前仍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控制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高效和安全的疫苗是关键。WHO对COVID-19疫苗的要求是有效率至少50%,老年人能用,保护力最少持续6个月[1]。从2020年初开始,在全世界范围里掀起一场关于COVID-19疫苗研发的全球竞赛
腔镜外科手术切口很小,是微创手术的代表。腔镜外科手术不仅催生了微创外科的产生和发展,也将微创理念植入人心。小儿腔镜微创外科(简称小儿腔镜外科)在国内的发展已经有30多年历史,经过漫长的探索,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专业医生群体、专业特色清晰、组织活动有序、学术活动活跃、国内外学术影响大、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领域[1]。1国内小儿腔镜外科发展经历小儿腔镜外科在国内发展历程概括起来可分为四个阶段:播种期、探索期、迅速发展期和成熟期。
1病例资料58岁男性,因高处坠落后钢筋刺入头部导致意识障碍6h于2018年7月28日急诊入院。钢筋总长约3 m,重约5 kg。因钢筋太长,120救护车无法紧急转送,消防人员赶到现场,用液压剪小心剪断颅外过长的钢筋,急送当地医院。当地医院考虑伤情特殊、复杂,急诊转至我院。入院体格检查:致伤物螺旋钢筋,直径1.5 cm,颅外断残余约20 cm,由右侧头顶部刺入颅内,右侧颧弓处穿出颅外,颧弓皮下可触及钢筋头断;心率78次/min,呼吸21次/min,血压106/74 mm Hg;神志呈朦胧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1病例资料66岁男性,因头晕20 d、头痛10 d入院。入院体格检查: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部MRI平扫+增强见右侧顶叶2.74 cm×2.05 cm×1.99 cm异常信号,边界欠清晰,T1WI呈稍低及低信号,T2WI为高及稍高信号,Dark-fluid为稍高及稍低信号,增强后呈厚薄不均环形强化,病变周边见大面积水肿(图1A、1B)。术前考虑右顶叶胶质瘤可能性大,不除外转移瘤。遂行右侧顶叶病变切除术。术中切开顶叶皮层下1 cm即可见肿瘤,无包膜,切面灰白,供血较丰富,局部见坏死,局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的概念是由英国外科医生Payne和Wickham在1985年应用内镜治疗泌尿道结石时首次提出的,其中“minimally invasive”被译为“微创”且被广泛应用[1]。2014年,秦泗河提出了微创骨科的定义:微创外科技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通过特殊的手术入路,应用特殊的设备或新的器械,获得比传统手术创伤更小、手术精度更高、效果更肯定、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和更好的心理效应[2]。微创概念蕴含着外科技术和理念,对微创的认识不应仅局限于手术本身,更应作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原位狭窄的病人机械取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原位狭窄的临床资料。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术中结合使用球囊扩张方法使血管再通,术后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24 h。结果术后复查头部CT显示1例颅内有少量出血。术后死亡1例。11例出院后随访3~6个月,DSA复查显示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约60%,6例轻度狭窄(<50%),4例无狭窄;均没有缺血症状。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