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教育要培养的人才,不仅包括精英,还有用英语进行简单对外交流的非专业人才。作为教师,应该合理创设语言环境,激活课堂,让学生乐于参与。
【关键词】 和谐课堂 创设环境 学生参与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全民音乐教育下过如下定义,“ 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英语也是如此,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包括耀眼的精英人才,也包括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和交流的非专业人才,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
笔者通过听课与上课实践,网络或其他各种渠道,接触过很多不同的课堂模式。大多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参与英语学习。但也有一些不太恰当的做法让人感觉遗憾,缺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情感和知识调动。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的关注以保证英语课堂的和谐开展:
误区一:对于词汇和语法学习的不恰当处理。
在现在的课堂上,有些教师谈“词汇和语法”色变,感觉开展这样的学习就恢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所以就尽可能的略讲淡化.甚至在大型公开课和优质课的比赛中,鲜有这方面的专题课,多是课文阅读的更新创造.但是正如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没有语法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表达。没有基础,怎能有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字之不识等于文盲,是空谈能力。”只有学生有一个好的词汇和语法的基础,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准确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对于词汇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归纳和总结记忆单词的方法和技巧,课外还可以布置让学生自己寻找和总结单词变形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归纳能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认知处理能力。也可把词汇放在阅读,听力或话题等语言情景中学习,讲解词汇不在于全面,有些词汇要做到点到为止,掌握常规用法即可。苏联教育家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了一倍。”
误区二:学生活动多少决定课堂的成败。
往往有教师认为一节精彩课应该让学生的活动越多越好,如起立做简易操,齐唱励志中文歌等等,学生倒是乐此不疲,但听课人总感觉有些矫揉造作。适当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并达到交流目的,环节设计重在水到渠成。对于某种现象学生有感而发,主动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环节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为这个环节做的铺垫是否到位,准备词汇是否足够,提供句型是否熟练运用,语言逻辑是否合理。只有万事俱备,才能期待东风,否则可能就是一场闹剧了。
例如,在外研版第三册Module 4 Sandstorm课文的处理中,我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沙尘暴的信息主线,二是环保的情感意识主线,设计上以问题形式层层递进,what(定义),how(特点及强度),where(地点),why(成因)及who(谁应采取怎样措施),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深思人类的不适当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在有关沙漠化这个问题上,让他们根据在课前查到的一些信息或者已有的知识分组讨论谁是沙漠化的元凶。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在思维的冲击碰撞中提到了很多应对措施,这就促使他们对于环境问题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空泛的注意阶段,而且还能成为环保的身体力行者。
误区三:分层次教学中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过分照顾。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和思维差异,开展分层次教学。基础薄弱学生往往自尊心较强,有教师担心问题过难会增加学习方面的挫败感,所以经常准备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较复杂的活动环节也不敢放开让们去参加,这种过份的照顾实际上已经对于他们造成了一种伤害,学生在学习上也会产生一种惰性,周围的同学也会感觉他们之间是不一样的。而笔者却发现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当的平台来展示自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犹豫不自信的他们真正参与其中的一瞬间,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一个形象:自信而且可爱。虽然他们的口语表达并不完善,但他们确实是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让我们一起激活英语课堂,创建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8).
[2]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和谐课堂 创设环境 学生参与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全民音乐教育下过如下定义,“ 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英语也是如此,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包括耀眼的精英人才,也包括可以用英语进行简单对话和交流的非专业人才,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
笔者通过听课与上课实践,网络或其他各种渠道,接触过很多不同的课堂模式。大多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参与英语学习。但也有一些不太恰当的做法让人感觉遗憾,缺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情感和知识调动。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的关注以保证英语课堂的和谐开展:
误区一:对于词汇和语法学习的不恰当处理。
在现在的课堂上,有些教师谈“词汇和语法”色变,感觉开展这样的学习就恢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所以就尽可能的略讲淡化.甚至在大型公开课和优质课的比赛中,鲜有这方面的专题课,多是课文阅读的更新创造.但是正如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所说:“没有语法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表达。没有基础,怎能有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字之不识等于文盲,是空谈能力。”只有学生有一个好的词汇和语法的基础,才能保证他们能够准确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对于词汇的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归纳和总结记忆单词的方法和技巧,课外还可以布置让学生自己寻找和总结单词变形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归纳能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认知处理能力。也可把词汇放在阅读,听力或话题等语言情景中学习,讲解词汇不在于全面,有些词汇要做到点到为止,掌握常规用法即可。苏联教育家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了一倍。”
误区二:学生活动多少决定课堂的成败。
往往有教师认为一节精彩课应该让学生的活动越多越好,如起立做简易操,齐唱励志中文歌等等,学生倒是乐此不疲,但听课人总感觉有些矫揉造作。适当的活动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任务,并达到交流目的,环节设计重在水到渠成。对于某种现象学生有感而发,主动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环节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为这个环节做的铺垫是否到位,准备词汇是否足够,提供句型是否熟练运用,语言逻辑是否合理。只有万事俱备,才能期待东风,否则可能就是一场闹剧了。
例如,在外研版第三册Module 4 Sandstorm课文的处理中,我遵循两条主线,一是沙尘暴的信息主线,二是环保的情感意识主线,设计上以问题形式层层递进,what(定义),how(特点及强度),where(地点),why(成因)及who(谁应采取怎样措施),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中深思人类的不适当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在有关沙漠化这个问题上,让他们根据在课前查到的一些信息或者已有的知识分组讨论谁是沙漠化的元凶。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在思维的冲击碰撞中提到了很多应对措施,这就促使他们对于环境问题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空泛的注意阶段,而且还能成为环保的身体力行者。
误区三:分层次教学中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过分照顾。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和思维差异,开展分层次教学。基础薄弱学生往往自尊心较强,有教师担心问题过难会增加学习方面的挫败感,所以经常准备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较复杂的活动环节也不敢放开让们去参加,这种过份的照顾实际上已经对于他们造成了一种伤害,学生在学习上也会产生一种惰性,周围的同学也会感觉他们之间是不一样的。而笔者却发现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当的平台来展示自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犹豫不自信的他们真正参与其中的一瞬间,你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一个形象:自信而且可爱。虽然他们的口语表达并不完善,但他们确实是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总之,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应该更多关注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让我们一起激活英语课堂,创建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8).
[2] 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