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非洲政策的回应——合作谋求可持续发展与共赢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u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廓清中、欧、非三边关系,作者没有采取通常的实证主义分析路径(即仅仅关注中国如何介入非洲的问题),而是对中一非关系的经济学分析做出了补充。这种经济学分析的结论认为,中国在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有助于非洲国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之中。通过对中国在非洲的角色以及非洲如何影响中国的整体外交政策等问题的讨论,作者试图寻找出欧洲和非洲之间存在问题的线索。中国究竟是一个仅仅追求国家利益的“新殖民主义”大国,还是一个富有魅力的软实力国家?中国有哪些魅力?又有哪些劣势?中国参与非洲事务是因为其国力强盛还是虚弱?中国的介入对于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非洲有什么影响?在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时,欧盟在非洲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逐渐呈现的“后一后冷战”世界秩序中,“南一南”关系意味着什么?作者也许无法回答所有这些问题,但作者提供了一个从认知和社会学习的角度来解释人们对中国参与非洲事务批评的视角以及中国的相关回应。
其他文献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协办的第五届阁际政治经济学论坛于2014年9月20日在沈阳召开。来自全国30多家教学科研机构的8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相关媒体参加了会议。
2014年9月20—2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联部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理工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和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科研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2014年10月18-19日,由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和南京师范大学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江苏高校东亚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14年会在南师大仙林校区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70余家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作者收集了1973~2006年期间美国国会专门针对中国的议案,并按照类型、内容、政策性质和最终结果对这些议案进行了详尽分类。在此基础上,作者以新制度主义为理论指导,分析了美国国会立法规则对中国的政策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美国委员会制度、两院制以及总统的有限否决权对国会行使外交权力形成了掣肘,因此,美国国会很难通过实质性的立法把自己在对华政策上的意愿强加给总统。然而,美国国会通过影响美国的公共舆论、制订程序性立法以及利用预期行为规律等手段,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中关关系的议程,在双边关系中设置种种障碍,从而减缓
张小明教授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2008年第5期中撰文对与英国学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澄清,提出了他的看法。笔者拜读之余,觉得除了一处地方外,其余皆清晰准确,逻辑严密,行文晓畅,不会引起什么误解。
国际社会中“受挫大国”是否就一定是“修正大国”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焦点。英国学派的研究方法指出,国际社会存在地位等级上的差异,这使得不满国际社会现状的“受挫大国”可以采取遵循国际规范和游说的方式取得“合法大国”地位。这些“受挫大国”并不一定采取推翻现有国际社会的方式参与到国际活动中,相反,它们更愿意通过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复制国际规范的行为模式来提升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合法大国地位,因此,这些“受挫大国”对国际社会并非威胁,它们反而强化了国际社会的规范结构。作者以冷战后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对外开放与和平发展30年”国际研讨会于12月16~17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主持了本次会议。与会者围绕以下四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并在多个问题上取得了重大共识。
国际关系学在印度不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印度国际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这一时期印度建立了一些机构以促进研究和理解国际事务。印度政治理论影响了它的国际关系研究,一开始研究就受限于传统模式,缺乏理论指导。在印度国际关系研究中,甘地学派、尼赫鲁学派、民族主义学派、印度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学派等不同流派的争论占据主导地位。印度的国际关系研究主要是围绕要解决的各种各样的新旧问题进行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克什米尔"问题、恐怖主义、民族冲突以及与其他邻国的关系。最近几年能源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兴起,开放经济的政治学正在成为很多学者构建和指导研究的主导方法,尤其是在北美地区。作者概括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起源和早期的发展,阐述了开放经济的政治学在利益、制度和国家间议价这三个层面的分析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对开放经济的政治学与建构主义进行了对比。中国这个新兴经济大国的崛起不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也对开放经济的政治学中有关国际市场力量和规模效益递增的假设提出了挑战。开放经济的政治学这一分析方法之所以成功源于其强大的实证基础、严谨的演绎以及广泛的理论背景。
20世纪的美国外交政策具有“诉求道德”和“渴求霸权”的两面特性。借助于葛兰西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分析模式与批判视角,作者分析了20世纪美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基本要义与决定因素,将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地统一在葛兰西主义的理论框架之中并对其加以阐释。20世纪美国外交政策始终是沿着资本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而展开的,它从技术层面上保证美国始终主导国际关系中的话语霸权,并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这一基本宗旨。作者还结合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对葛兰西主义批判模式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认为众多非历史性因素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仍然具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