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生活久了,心底里那份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也愈加迫切。很想给自己放个假,纵情于山水,让自己的心灵“零距离”接受大自然的浸润。然而,世事繁多,要想成行也非易事。山水梦,在一日日的延迟中,也变得愈加虚无缥缈。
心存遗憾之际,因缘际会,有幸观赏到谢远新先生的山水画作。轻轻打开一幅幅丹青墨韵,秀美的山、灵动的水、皎洁的明月和葱郁的树……一下子便跃入人的眼里、心里,顿觉寄身其间,只一眼便再难放下。
诗意山水
古往今来,一代代大师留下了无数佳作,也参透了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郑板桥曾形象地用写竹的过程来揭示这个道理。在清爽的秋天,画家晨起看竹,只见“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此时,竹还是自然界的竹。在观看中,“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为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此时的竹子已“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
如何才能让“眼中之竹”成为“胸中之竹”?谢先生遍访名川、笔耕不辍、苦心研磨,从临摹古人到手随心运,他付出了日复一日的辛苦,他的山水画作也得到了一次次的升华和自我超越。细心赏析谢先生的山水画,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文化内涵和心灵深处的感受。
画作《赤壁赋》中,谢先生以他对一代名作《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并注入自己的情感,用画笔还原出苏轼眼里、心里的秀美山川。
《舍南舍北皆春水》则以清新雅致的风格,虚实相结的手法,淡雅秀润的设色,恰到好处的留白,描绘出一幅超凡脱俗的大自然画卷。
虽然是当代画师,但谢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绘画史,了解古代文学和绘画创作的整体过程以及发展规律,才能增添中国山水画深厚的审美内涵。“寓古于今,古今交融。”唯有这样,才能延续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创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有跨越古人的山水新作。
谢先生创作的山水作品很多,一山一水、一树一石,无不抒发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怀。如他笔下的树,多是茂密葱郁,这其实也源于他自幼生活在南方,家乡的一草一木早已刻印心底深处。正如他在《竹乃虚心是吾师》的文章中所言:“生长在竹乡的我,无疑对竹乡的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意,时常触摸着,身临其境的大自然,随处可见到竹,梦里都想着那清风摇曳的竹。”
画如其人。看一位画家的作品,便能大致了解的他的素养情操。无论是大景小景、江湖河海,谢先生的山水画似乎都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一如谢先生的含蓄内敛的品质。尽管画作无数,但谢先生依然每天坚持练习、读书,几无间断。
神韵写意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主张神似,注重用墨,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小鸟、鱼儿、鸡、鸬鹚、野鹤、熊猫、莲花、秋菊、兰竹、芙蓉……谢先生均可让它们入画,并能以极其精简的笔墨线条表现出完美的意境。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却惟妙惟肖,引人注目。
观谢先生的写意画,实为一种享受。《德禽图》中,三只美丽的鸡或低头、或凝视远方,神态各异,传递着一种浓浓的温情与祥和之意。
《鱼乐图》笔墨精炼,却神韵天成。顽皮的鱼儿、静待绽放的菡萏(未开的荷花,即花苞),动静对比中怡然之趣跃然纸上。
《事事如意》的主角则换成了一对可爱的小鸟。头顶绿色的芭叶,它们双栖双立,彼此温柔地凝视着,目光中似乎透着无尽的爱,在红红的柿子的映衬下,更显温馨与满足。
《芙蓉国里竞朝晖》,春水融融,波光潋滟,芙蓉初绽,春水含香;更有水禽嬉戏,悠然怡然,展现出一派“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蕴,充满春和景明的诗意美景。
谢先生的老师是著名花鸟画家、天津美院教授霍春阳先生。霍春阳先生有着极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花鸟画所涉题材十分广泛,他画的牡丹高贵典雅,海棠独占秋芳,芙蓉仪态大方,天竹轻圆红润,玉簪精致玲珑,荷花以稀为贵。
受教于霍春阳先生,由此也不难理解谢先生为何能以最精简的笔墨绘出深远的意境。
熟悉谢先生的人认为,谢先生画作的完美,离不开其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他20多年潜心临帖,书法题字表现出雄健奔放的意态。他的字行云流水,俊朗飄逸,流转畅适,收放自如,充满英锐之气。
这样深厚的书法功底,不仅体现在谢先生画作的笔墨线条中。观谢先生的每一幅画作,都可见到他的题款。美妙的画作、俊美的题字,是画成就了他的字,还是字成就了他的画,在观赏者看来,二者已缺一不可。
心存遗憾之际,因缘际会,有幸观赏到谢远新先生的山水画作。轻轻打开一幅幅丹青墨韵,秀美的山、灵动的水、皎洁的明月和葱郁的树……一下子便跃入人的眼里、心里,顿觉寄身其间,只一眼便再难放下。
诗意山水
古往今来,一代代大师留下了无数佳作,也参透了山水画的三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郑板桥曾形象地用写竹的过程来揭示这个道理。在清爽的秋天,画家晨起看竹,只见“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此时,竹还是自然界的竹。在观看中,“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因为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此时的竹子已“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
如何才能让“眼中之竹”成为“胸中之竹”?谢先生遍访名川、笔耕不辍、苦心研磨,从临摹古人到手随心运,他付出了日复一日的辛苦,他的山水画作也得到了一次次的升华和自我超越。细心赏析谢先生的山水画,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一种古朴的文化内涵和心灵深处的感受。
画作《赤壁赋》中,谢先生以他对一代名作《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并注入自己的情感,用画笔还原出苏轼眼里、心里的秀美山川。
《舍南舍北皆春水》则以清新雅致的风格,虚实相结的手法,淡雅秀润的设色,恰到好处的留白,描绘出一幅超凡脱俗的大自然画卷。
虽然是当代画师,但谢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绘画史,了解古代文学和绘画创作的整体过程以及发展规律,才能增添中国山水画深厚的审美内涵。“寓古于今,古今交融。”唯有这样,才能延续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创造出既具民族特色又有跨越古人的山水新作。
谢先生创作的山水作品很多,一山一水、一树一石,无不抒发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怀。如他笔下的树,多是茂密葱郁,这其实也源于他自幼生活在南方,家乡的一草一木早已刻印心底深处。正如他在《竹乃虚心是吾师》的文章中所言:“生长在竹乡的我,无疑对竹乡的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意,时常触摸着,身临其境的大自然,随处可见到竹,梦里都想着那清风摇曳的竹。”
画如其人。看一位画家的作品,便能大致了解的他的素养情操。无论是大景小景、江湖河海,谢先生的山水画似乎都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一如谢先生的含蓄内敛的品质。尽管画作无数,但谢先生依然每天坚持练习、读书,几无间断。
神韵写意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主张神似,注重用墨,强调作者的个性发挥,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小鸟、鱼儿、鸡、鸬鹚、野鹤、熊猫、莲花、秋菊、兰竹、芙蓉……谢先生均可让它们入画,并能以极其精简的笔墨线条表现出完美的意境。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却惟妙惟肖,引人注目。
观谢先生的写意画,实为一种享受。《德禽图》中,三只美丽的鸡或低头、或凝视远方,神态各异,传递着一种浓浓的温情与祥和之意。
《鱼乐图》笔墨精炼,却神韵天成。顽皮的鱼儿、静待绽放的菡萏(未开的荷花,即花苞),动静对比中怡然之趣跃然纸上。
《事事如意》的主角则换成了一对可爱的小鸟。头顶绿色的芭叶,它们双栖双立,彼此温柔地凝视着,目光中似乎透着无尽的爱,在红红的柿子的映衬下,更显温馨与满足。
《芙蓉国里竞朝晖》,春水融融,波光潋滟,芙蓉初绽,春水含香;更有水禽嬉戏,悠然怡然,展现出一派“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蕴,充满春和景明的诗意美景。
谢先生的老师是著名花鸟画家、天津美院教授霍春阳先生。霍春阳先生有着极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花鸟画所涉题材十分广泛,他画的牡丹高贵典雅,海棠独占秋芳,芙蓉仪态大方,天竹轻圆红润,玉簪精致玲珑,荷花以稀为贵。
受教于霍春阳先生,由此也不难理解谢先生为何能以最精简的笔墨绘出深远的意境。
熟悉谢先生的人认为,谢先生画作的完美,离不开其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他20多年潜心临帖,书法题字表现出雄健奔放的意态。他的字行云流水,俊朗飄逸,流转畅适,收放自如,充满英锐之气。
这样深厚的书法功底,不仅体现在谢先生画作的笔墨线条中。观谢先生的每一幅画作,都可见到他的题款。美妙的画作、俊美的题字,是画成就了他的字,还是字成就了他的画,在观赏者看来,二者已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