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枪印象(7)——AK 步枪(2)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q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篇,我们提到了AK步枪的能量澎湃的自动机、较大的枪内间隙,以及设计精巧的枪机。如果说自动机是枪械的心脏,那AK步枪无疑有一颗强健的心。枪械的可靠性事关多个方面。除了心脏,AK步枪的“四肢”同样强壮。

可靠性佳


  可靠的发射机
  在设计上,AK步枪的发射机有两个特点。
  第一,零部件较为粗壮,尤其是击锤和扳机,只需要目视,就能直观感受出零部件充裕的强度。当然,粗壮的零件和AK的下机匣设计息息相关——AK步枪只有一个很“宽敞”的下机匣,留给发射机的空间足够多,因此零部件可以做得很粗壮。
  第二,发射机扣合机构“横置”化,这个特点可以追溯到M1伽兰德步枪。以M16为代表,很多枪械的发射机,扳机与击锤、单发阻铁与击锤之间的扣合机构均为纵向布置。而AK步枪的则不然,它的击锤长出了两个“小耳朵”,用于和扳机、单发阻铁扣合,扣合机构实际上是横置的。
  机匣在横向是比较“宽敞”的,扣合机构横置,可以充分利用机匣的横向空间,扣合机构可以做得较大,保障较大的扣合叠合量——这可以有效提高零部件的抗磨损能力和强度,保证发射机的可靠性和高寿命。但更重要的在于,横置能够避免扣合机构占用零件的运动空间。
  举个例子,AK步枪击锤可以“躺”得非常低,击锤的转动角度非常大,而M16的扣合机构是纵向的,击锤压得太低,就会和单发阻铁“打架”。因此,M16的发射机比较“高大”,为了容纳发射机,M16的下机匣也很瘦高。而AK步枪的发射机很矮,仅仅一个下机匣,就可以把发射机、自动机通通装下,空间利用率非常高。
  在发射机弹簧设计上,AK步枪也有过人之处。比如AK步枪的击锤簧采用了多股簧(俗称的麻花簧)绕制而成,寿命高、能量储备充足。最让人惊叹的是,击锤簧的簧脚落在扳机上,兼做了扳机簧。不到位保险簧簧脚“搭”在不到位保险轴、击锤轴、扳机轴上,充当了防松限位。这种一件多用的巧妙设计,堪称AK步枪设计的绝笔。
  当然,一件多用也有坏处。AK步枪的扳机是非常优秀的,如果扳机簧调校合适,扳机手感会非常好。但是AK步枪的扳机簧是击锤簧簧脚“兼职”的,扳机的手感自然不会太好。以色列的伽利尔步枪脱胎于AK,却设计了独立的扳机簧,保障了扳机手感。
  紧凑的击发机
  AK步枪的击针设置在枪机上,没有回针簧。按照现在欧美国家流行的说法,AK步枪采用了浮置击针。一般而言,欧美国家普遍不太认可浮置击针,认为这种设计存在安全性隐患。
  波兰生产的AK步枪的发射机。可见AK家族的发射机零件都非常粗壮
  M16步枪的发射机示意,击锤如果“躺”得更低,就会和单发阻铁干涉,这最终把M16的下机匣变得特别高
  AK步枪的发射机示意,可以看到击锤的“小耳朵”。处于压倒状态的击锤“躺”得非常低
  M16步枪的比赛级扳机,击锤的设计很有AK风格
  击锤簧(蓝色)簧脚兼做了扳机簧,不到位保险簧(红色)簧脚兼职了3根销子的限位,这种设计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复进过程中,推弹、闭锁等动作会消耗自动机部分能量。如同开车蹭到了东西,自动机会有小幅度的突然减速。击针存在惯性,如同急刹车时向前跌倒的乘客,在自动机突然减速时,击针会因惯性而前冲、凸出弹底窝,打响枪弹的底火,造成枪弹在闭锁前击发,引发膛外炸等一系列严重故障。一般而言,击针越长,重量越大,这种情况就越严重。
  欧美国家,尤其是受到M16影响的国家,特别喜欢把击针布置在枪机框上。在开锁状态下,枪机相对于枪机框向前移动,两者之间有一段距离,击针根本不会凸出,只有在闭锁完毕后,枪机缩入枪机框内,击针才能探出枪机弹底窝,击发枪弹。
  但是,把击针固定在枪机框上,需要专门的固定机构,这会小幅度增加枪机框的长度,对枪械的紧凑性略有影响。为了整枪的紧凑,很多枪械依然选择把击针固定在枪机上。为了避免击针在惯性下擊发,这些枪械往往会设计回针簧——这相当于在跌倒的乘客前面铺上一个垫子,减小击针的击发能量,避免击针因为惯性打响枪弹底火。
  但是回针簧也是个矛盾设计。如果回针簧很软,储备能量较小,就起不到保护作用,如果储备能量大,那么击锤打击击针时,就需要克服回针簧的储备能量额外做功,需要更大的能量。这是一对先天矛盾,很难妥协。
  AK步枪采用了一个很经典的设计:它的枪机框尾端很短,枪机也较短,击针的长度也很短,同时击针设计成片状,在保障刚度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质量,减小了击针惯性。在击锤打击击针时,较轻的击针又能较好的传递能量,从而兼顾安全性和可靠性。
  换而言之,AK步枪采用了欧美国家不太信任的浮置击针,却偏偏没有任何的安全性问题。
  一步到位的枪管
  在设计之初,AK步枪就选择在枪管内膛全部镀铬,镀铬后的枪管更耐磨、更抗腐蚀,枪管的寿命也大幅度提高。反观M16步枪,一开始并没有考虑镀铬,在越南潮湿的环境中,在发射药残渣的作用下,弹膛出现较为严重的腐蚀,导致了一系列的可靠性问题。而AK步枪一开始就是镀铬的。
  得益于镀铬,AK步枪的枪管寿命也要高于M16步枪(6000发)。当然,镀铬并不是AK步枪的专利。同时期的SKS半自动步枪、RPD轻机枪内膛也都是镀铬的。如今,镀铬是很普遍的手段,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但是在当年,全面镀铬是一种前卫并且有效的技术。一开始就走对了路,对于一款步枪而言,也是极其难得的。
  此外,AK步枪的所用的7.62×39毫米M1943枪弹,虽然初速较低,但膛压也很低,是一种很“不费枪管”的枪弹。在达到8 000发的预定寿命后,枪管依然能保证精度。国内一度想把56冲的寿命从8000发提高到10000发,遇到的技术瓶颈同样不是枪管寿命,足可见AK步枪枪管的设计之经典。   话说回来,7.62×39毫米枪弹在1943年就定型了,那对应的内膛结构和工艺,在同时期也就确定了。等到设计AK47时,设计人员只需要运用“拿来主义”就行,不需要做额外的工作。但是,枪管镀铬寿命高也的的确确是AK步枪的优点。我们只能感慨,在设计AK步枪时,苏联的技术储备还是很充足的。
  AK步枪的击针(图中红色)示意,机框尾端很短,击针的长度也很短
  这支AK步枪的机匣是切削加工的,弹匣上方有一个很宽大的凹槽,凹槽棱角分明,这是典型的切削加工痕迹
  我国研发81式(图下)步枪时,枪管寿命提高到了15000发,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甚至高于95式和03式,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是AK步枪的“底子”优秀
  这支AK步枪的机匣是冲压而成的,多了几个固定的铆钉,凹槽变小了,也“圆润”了很多,这是冲压、铆接的典型痕迹
  AKM的超薄机匣。笔者个人认为1毫米的钢板太薄了,不过AKM的寿命指标也不太高,1毫米倒也够用,还能减轻一些重量
  AK步枪钢弹匣上的4个补丁(蓝色)。前后的补丁分别是前卡、后挂的卡点
  AK步枪的钢弹匣在AK上看起来还算顺眼,但是在其它步枪上,比如在SIG553R步枪上,就会变得异常别扭
  暗红色的玻璃纤维弹匣,笔者一直没搞明白,为什么苏联人要把弹匣做成红色的
  超薄而强壮的机匣
  AK步枪的机匣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AK47的切削机匣。最早版本的AK步枪试验过冲压机匣,但是总体而言不太成功。在最终大批量生产的AK47第三型(1953年型)上,仍然采用了切削机匣。切削机匣固然很结实,但也过于沉重了,何况加工也费时费力。
  到了AKM步枪时,苏联终于在冲压机匣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AKM的机匣由1毫米厚的钢板制成,冲压后的机匣大致为“U”型。在机匣内部,加装有多个支撑座。节套位于前方,为机匣前支撑,枪托座在后方,是机匣后支撑。在不到位保险上方,也有一个柱形支撑。在尽可能保证机匣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三处支撑 超薄机匣,使得AKM变成了一种皮实、可靠而轻盈的武器。
  AKM敢于采用薄皮冲压机匣和回转闭锁设计有关。回转闭锁的枪械,机匣受力方向大致为前后方向,机匣受力主要为压力。如果是采用枪机偏移闭锁的SKS步枪,机匣在受压之外,还要额外受弯。金属的抗压强度要远远好于抗弯强度。因此,得益于回转闭锁设计,AKM的机匣敢于做到1毫米。同时期采用偏移闭锁的枪械,在采用超薄冲压机匣时,困难就会大得多。
  可靠性极佳的弹匣
  在讲M16时我们提到,M16的弹匣由薄铝板制成,强度刚度都不太好,德国HK、比利时FN公司在改进M16弹匣时,都把铝弹匣换成了钢弹匣,弹匣的强度、刚度都提升了,可靠性也高了不少。
  相比之下,在诞生之初,AK步枪就采用了钢弹匣,弹匣本体、托弹板、弹匣底板通通由钢支撑,并且钢板厚度比M16的鋁板要厚。不仅如此,对于弹匣上最容易磕碰变形的抱弹齿,AK步枪的弹匣左右两侧还打上了一块“补丁”,补丁和弹匣抱弹齿贴合,厚度大幅度增加,提高了抱弹齿的强度,从而保证可靠性。
  除了结实的钢弹匣,AK的弹匣托弹板设计也十分科学。M16的弹匣托弹板前后引导长度较短,我们按压托弹板前方,托弹板除了向下运动,还伴随着“低头下沉”。就像我们在小船船头猛踹一下,船头会猛然下沉一般。AK弹匣在设计之初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它的前后引导长度较大,无论按压托弹板的前方还是后方,托弹板都是整体平稳下降,绝不会出现前后倾倒的现象。
  AK步枪还采用了全弯弹匣。7.62×39毫米枪弹的锥度较大,因此,AK的30发弹匣也异常弯曲,不太好看。但是苏联人依然采用了这种丑陋但实用的设计。至于前卡后挂固定方式的优点,相关的文献实在太多了,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不过,AK步枪的弹匣虽然异常结实,但也较为沉重。一个AK步枪的钢弹匣空重达334克,相比之下,M16的30发弹匣空重只有102克。苏联也在弹匣减重上做积极尝试,但他们没有走铝弹匣“邪路”,而是在很早就推出了与AKM配套的玻璃纤维弹匣,也就是著名的暗红色弹匣。很难想像,在材料上较为落后的苏联,居然领先美国一大步,提前迈入了非金属弹匣时代。
  以上,我们用一篇半的篇幄介绍了AK步枪的可靠性,可见AK步枪的每一处设计,都弥漫着一股可靠的苏联气息。除此之外,AK步枪还有很多其它的过人之处。

过人之处


  优秀的不完全分解方式
  拆解AK步枪时,射手不需使用任何工具,就可以不完全分解枪械。不完全分解后的AK步枪仅有弹匣、机匣盖、复进簧、枪机、枪机框、活塞筒几个零部件。这些零件体积较大,不易丢失,安装时也不容易漏装。AK步枪的结合过程也十分容易,根据笔者的经验,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在10分钟内学会AK步枪的不完全分解和结合,一些聪明的人,甚至看一遍就能学会。
  在不完全分解后,射手如果想进行下一步AK步枪分解,就需要利用工具和一些拆解的小窍门。特别是AK的发射机,当时笔者试图把它拆下来,却一直不得其法,后来看了老师的示范,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么简单,比一般的枪械更简单!总之,在不完全分解时,AK步枪实现了傻瓜式操作,任何人都能学会,在进一步分解时,人为设计了分解障碍,避免一般人拿到枪乱鼓捣,意外拆下什么零件来,然而只要掌握了技巧,拆解又变得十分简单。
  AK步枪的不完全分解虽然简单,但完全能满足维护时的需要。作为一款采用长活塞导气式自动方式的枪械,AK步枪的主要“污染地”集中在导气箍、活塞筒、节套和枪机。在不完全分解完毕后,枪机、活塞筒被拆下,导气箍只留下了很短的一小节,可以较为方便的清理,节套上方是敞开的,清理同样很方便。   81式步枪采用了短活塞,在不完全分解时,额外增加了调节器、活塞、活塞3个零部件,分解变得更复杂了
  导气式枪械经常出现火药残渣堵塞、粘死活塞的问题,尤其是在射手偷懒时,这种现象就更普遍了。笔者就接触过很多支射击完毕后没有及时清理的81式、95式步枪,它们活塞被火药残渣黏死,很难拆下来,需要用工具反复“敲敲打打”。在AK步枪上,活塞杆和枪机框是一体的,只要拉得动自动机,活塞就能拆下。如果活塞被黏住了,也只需要使劲拉拉机柄即可,不存在活塞难拆的问题。
  排障简单的机匣盖
  AK步枪的机匣盖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现代枪械设计有一个“潜规则”,就是排除障碍要尽可能快,而排除故障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取出枪械自动机。AK步枪的机匣盖拆解非常容易,拆下机匣盖后,复进簧和自动机变得“一目了然”,排除故障非常方便。这在1947年,绝对是领先的设计理念。
  当然,机匣盖本身也很轻,这使AK步枪的减重设计更上一层楼。但机匣盖的缺点在于不太牢固,无法可靠地安装瞄具,尤其是沉重的光学瞄具或者夜视瞄具。后来的很多枪械,比如我国的03式、瑞士的SG550系列,都试图把AK的机匣盖 下机匣布局,更改为M16风格的上、下机匣布局,然而整枪重量都会水涨船高。
  抗冻步枪
  此外,AK步枪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很多枪械,比如中国的03式、美国的M16等等,在机匣连接设计中,都会使用2~3个横销。在不完全分解时,射手只需要横向推开销子,就能拆下枪械。但是AK步枪却不是这样的。在不完全分解时,射手只会接触一个销子,
  拆掉了机匣盖的AK步枪,这个状态下的枪械依然可以正常射击,排除故障更方便
  AK步枪的转销和快慢机,我国的81式步枪,就完全抛弃了这种设计,毕竟我们气候没有俄罗斯那么寒冷这个销子不是推开的横销,而是扭开的转销——销子上有弹性簧片,转动簧片就可以分解枪械,AK步枪的快慢机也是类似的结构。
  从手感上讲,AK的簧片转销手感并不怎么样,簧片转动时还容易刮花枪械表面,似乎是一个不太好的设计。后来,笔者看了一个俄国人制作的枪械冰冻视频才明白,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销子和销孔之间的间隙很容易积水上冻——虽然上冻不严重,但也会影响操作。带簧片的销子、快慢机,弹性簧片本身相当于一个杠杆,便于暴力操作、强行转动销子。而横销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上冻,射手就无可奈何了。
  当然,这种设计可能只适用于冰天雪地的俄罗斯。
  不错的单发精度
  很多人提到AK,都会觉得它虽然可靠,但是精度不太好。AK步枪的精度确实比不过M16,M16本来就是枪械中最准的之一,AK比不过并不丢人。不过,很多人都认为,AK步枪的精度,单发、点射都很差,甚至在300、400米上就打不中人了。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以我国生产的56式冲锋枪为例。在生产抽查检验中,在单发射击时,56冲的R50在4.8厘米至6.5厘米之间,R100在11.6厘米到14.6厘米之间。普遍被认为很准的56式半自动步枪,其R50在4.1厘米至4.5厘米之间,R100在10.0厘米到11.6厘米之间,两者之间确实有差距,但差距不大。
  在国外网友进行的测评中,射手使用56冲,依次对150、200、250、300、350、400、450码距离上的钢板靶(半胸靶)进行射击,脱靶允许补射,每个目标必须命中两发,而后再射击更远的目标。射手用56冲,消耗26发枪弹后就完成了测试,这个成绩虽然不能算作优秀,但也是完全合格的。只有在射击更远的500码目标时,56冲才出现频频脱靶。射手个人认为,这是56冲的瞄准基线太短所致,即瞄具影响了枪械的精度发挥。
  总之,AK步枪的精度虽然不是一流的,但也是合格、够用的,远远没有差到打不中人的地步。至于网上谣传的“三、四百米就打不中人”的说法,很有可能是用户导致的误导——如今,还在使用原版AK步枪的,大多是穷国,这些国家的军队训练水平十分有限,用什么枪都打折扣。至于俄罗斯,他们早就是以AK74M为主了,甚至已经在换装AK12了。

顺应时代的潮流


  自Stg44诞生时,枪械就进入了突击步槍时代。传统步枪追求大威力、远射程,后坐力非常大,枪口上跳也很明显,士兵根本无法使用这样的枪械,进行有效的连发射击或点射。二战的经验已经表明,枪械一味追求大威力、远射程是没有意义的——战场上的各种兵器已经够多了,远距离的目标,实在“轮不到”枪械发挥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枪械舍弃华而不实的威力与射程,换来较小的后坐、更好的连发、点射精度,无疑是一种划算而“实用”的设计,这也是突击步枪的精髓所在。二战后,受制于政治和认识,诞生了很多使用全威力枪弹的非突击步枪,比如M14、FAL之流。也诞生了一些使用中间威力枪弹,但同样无法归类为突击步枪的枪械,比如SKS半自动步枪和RPD轻机枪。
  枪械的精度和制造工艺、枪弹息息相关,比如身为魔改AK的SG550狙击型步枪,虽然是AK的“底子”,却是高单发精度的代表
  AKM和M14真实比例示意,M14长达1130毫米,相比之下AKM真的很“迷你”,这也可能是我国一开始把AK47当做冲锋枪的原因之一吧
  苏联的做法倒是也很有趣,不知是惯性使然还是保险起见,他们同时装备了这三款武器。这三者几乎是同时诞生的,但是“前途”却各不相同。比如说SKS,这款采用全木枪托、使用固定弹仓、桥夹装填的半自动步枪,在设计上就是落后于时代的,可谓是诞生即落后。至于RPD,它本身就是一款轻机枪,使用弹链供弹,操作比较麻烦,体积重量也都太大。
  在三款武器中,AK47和中间威力枪弹是最“般配”的一个。它的长度为880毫米,重量为3.8千克,比同时期绝大多数步枪都更为轻短,甚至比二战的冲锋枪还要短小。同时,它有着一流的可靠性,分解结合容易、维护十分简单。它使用30发弹匣,容弹量在当年的步枪中出类拔萃。至于精度,AK的单发精度完全够用,连发精度也要远远好于M14、FAL。在生产性方面,AK步枪又是最便宜、最便于大规模生产的枪械之一。
  如果说当年,德国人用Stg44奠定了突击步枪这个概念,那AK47无疑是对这个概念贯彻最彻底的枪。二战后的几场战争,无论是中东战争、中印战争还是越南战争,无不印证了突击步枪概念的正确性。很多人说,AK是优秀的突击步枪。其实,优秀并不足以解释AK的成功——M14、FAL也是优秀的,只是AK步枪,完美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枪也有一代枪的使命。作为二战后第一代突击步枪,AK超额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才是它最大的成功。

枪族化


  AK步枪并不是一支枪,而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50年代中期,苏联就意识到,同时装备AK、SKS、RPD三款枪非常不划算的。虽然这三款枪的枪弹相同,但结构各不相同。他们希望在三款枪中选择一款,作为通用枪装备步兵。SKS步枪只能半自动射击,且采用固定弹仓,容弹量只有10发,最先出局。竞争主要在AK步枪和RPD轻机枪之间展开。随着卡拉什尼柯夫研发出大容量弹鼓,AK步枪最终淘汰RPD,成了制式武器。
  1959年,采用了冲压机匣、便于大规模生产的AKM步枪服役,1961年,由AKM延伸出的“步枪Pro”——RPK轻机枪诞生。这款轻机枪使用40发长弹匣或者75发弹鼓,也可以使用步枪的弹匣。它的枪管更长更厚更耐热,初速更高,枪口装有两脚架,瞄准基线更长,射击的精度更好,同时重量仅仅为5.6千克,非常的轻盈。
  最为重要的是,RPK轻机枪的很多零部件都可以直接借用AKM步枪,生产成本更低,同时操作习惯也完全相同。任何一个使用AKM的步枪手,都可以无障碍地使用RPK轻机枪,枪械的装备、训练、使用得到了巨大简化。
  枪族化无疑有着巨大的实用性。AKM和RPK虽然不能算作是最早的枪族化枪械,却也是领先的先行者。从AKM算起,苏联的步兵班中,无论是使用AK步枪的步枪手,还是使用RPK的机枪手,所有的人实际上都在使用同一种武器。后来的枪械普遍开始了枪族化设计,比如AUG、G36、95式、L85都延伸出了轻机枪版本,足可见枪族化的成功。(未完待续)
  [编辑/何懿]
其他文献
2020年4月的第5天,吹向列克星敦的海风已不再刺骨。和往常一样,这座美国东海岸城市正沐浴着晨光渐渐苏醒。不远处的切萨皮克湾上空,两架海军战机并肩飞驰,略微拖后的是一架螺旋桨战机,另一架显然和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螺旋桨战机飞得很慢,似乎在享受这段时光。无线电波中充满了感恩与不舍,热烈的掌声不断从地面传到云霄。在朝阳辉映下,机组人员湿润的眼眶显得格外耀眼。  我叫C-2A(R),是美国海军的一架舰
尾流自导鱼雷美国“尼米兹”级航母航行时产生的尾流尾流自导鱼雷攻击舰艇示意图  前篇介绍了线导鱼雷的制导原理,接下来谈谈尾流自导鱼雷。尾流自导鱼雷,就是指鱼雷利用敌方舰艇航行时产生的尾流来对目标舰艇进行跟踪。水面舰艇在航行时,由于螺旋桨搅动会在海水表面形成明显的尾流痕迹,尾流与毗邻的海水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声特性和热特性,压力场和温度等物理特性也会变化,同时产生大量气泡,并长时间存在于海水中而无法消散
刘尚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7年4月出生山西省闻喜县人,现任强电磁场环境模拟与防护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王任、教授、博导、主要从事防电磁危害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
2017年7月30日,八一大楼,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从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手中接过了代表着军队最高荣誉之一的“八一勋章”。耀眼夺目的奖章充分肯定了这位海军专业技术少将在舰船发供电领域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而其中最广为人知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舰艇综合电力推进技术。正是这项重大突破,一举实现了中国海军作战舰艇动力系统从落后到领先的巨大跨越。作为舰船动力新的技术高峰,综合电力推进技术正在迎
2021年2月底,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大卫·伯杰透露,拜登政府上台后,对“印太战略”推进没有任何松劲,尤其具备两栖作战能力、可快速干预亚太热点地区的陆战队更得到资源倾斜,重点发展远程兵力投送和火力投射技术兵器,这其中就包括绰号“种马王”(King Stallion)的CH-53K重型直升机。目前,美海军陆战队第366重型直升机中队(HMH-366)已接收6架CH-53K。该中队原有的全部CH-53E
二战前的发展◎布莱切利园是二战期间英国的密码破译中心,图为庄园主建筑  在有线电报、电话相继发明之后,对通信线路进行侦听成为截获对方信息的重要手段。为了建立起覆盖全球殖民地的通信网络,英国自19世纪中期开始开展大规模海底电缆敷设,很快便形成了越洋通信业务的垄断地位。其他国家出于建设运营成本因素,纷纷选择英国的通信电缆节点拓展自己的通信业务,然而这也为英国的窃听带来了巨大便利。各国很快觉察到了由英国
米-28NM是米-28N武装直升机的最新改型,其能执行包括空中侦察、目标指示、攻击地面或空中目标在内的多种任务。相比米-28N,米-28NM在操纵性和全天候作战能力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米-28NM的火力也更强大,可以攻击包括步兵、坦克装甲车辆在内的各种地面目标。  米-28NM的研制历程  米-28武装直升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受美国研制AH-64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的刺激,苏联政府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刘易斯机枪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说出一句话:这玩意,也是枪?’“烟囱”机枪  在我的童年,每年冬天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在屋里安置煤球炉,并且为煤球炉搭一根长长的烟囱。长长的烟囱有很多功能,它是一个“土暖气”,负责给屋内供暖,能及时“炕干”衣物。它还是一个危险的杀手,如果烟囱被堵塞了、漏气了,一氧化碳泄露出来,就会要了一家人的命——每年的冬天,都有这样的噩耗传来。  在很长时间内,烟
为了推进装备现代化,确保部队战斗力,2010年巴西海军制定了《2010版巴西联合计划与海军装备(PEAMB)》,将采购2艘5万吨级国产航母、4艘2万吨级两栖攻击舰、6艘国产核潜艇、15艘新型常规潜艇(含4艘“里亚舒埃卢”级潜艇)、30艘护卫舰(含5艘6000吨级护卫舰、4艘“塔曼达雷”级轻型护卫舰)、62艘巡逻舰艇(含5艘“亚马逊”级近海巡逻舰)和1艘后勤支援舰。其中,优先舰艇采购项目包括4艘“里
2015年9月14日至16日,美国空军协会在马里兰州的国家港湾举行了2015年度航空航天会议与技术展览会,来自美国国防部、美国空军和各大承包商的高层官员聚焦航空航天、网络空间和空中力量的发展,广泛讨论了从装备研发到人工智能等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期间,波音公司首次公开展示的“F-15 2040C”升级方案更是引起了与会者的热议。  在此次会议上,波音公司针对美国空军第五代战斗机装备数量不足的现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