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天开会,接到个不能细说的电话时,有可能有以下对话效果:
“你开会呢吧?”对!“说话不方便吧?”嗯!“那我说你听。”行!“我想你了。”噢!“你想我了吗?”啊!“昨天你真坏。”咳!“你亲我一下。不敢吧?那我亲你一下。听见了吗?”听见了!
单看那些语气助词,没任何毛病,但连起来看就让人浮想联翩了。当有一天,这个场景换在你的车里,车里坐满同事,刚装的后视镜上的微信,通过喇叭大喇喇地把那个不能细说的人的甜言蜜语清晰的送进每个人耳朵,这估计会成为你下半生的噩梦。
微信,或者说车载设备上的APP,正在遭遇诸如此类的尴尬陷阱。车载安卓设备的突然爆发,等下载了一堆APP到后视镜、车机上后,方才发现原来熟悉的APP不仅面目可憎,用起来更十分费劲,自己好像成了猴子派来的那个逗×。
微信上车:+了功能,-了好感?
微信在车上的体验会差到什么地步,如果把“安卓车机、8寸智能后视镜、HUD”上的微信功能分成一组,“安卓手机、苹果手机、电脑端”上的微信分成另一组。单独看产品界面,尝试简单操作,你就能明白上车后的微信是个什么不靠谱的玩意儿。
插入2组,6张对比图
车载设备的微信界面,直接移植了平板或者手机端微信,分辨率、比例尺寸一概不理,界面丑得惨不忍睹。反观微信在苹果版、安卓版、PC端,聊天功能基本保持一直,虽然PC端不能发微信,但基本的体验相同。
话说回来,车载端的微信也不是没有改进。去年至今,微信在车载上的应用,实现通过微信打通车机、后视镜与手机端的连接,可以发送发地址实现导航,以及浏览行车轨迹等功能。今年,车载微信还能语音播报好友的微信信息,接收图片,并能通过语音、手势识别进行简短回复。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语音播报的设定僵硬,干扰导航、影音等功能实现;查看图片或回复时增添不安全性。诸如此类的问题,让车载微信的体验大打折扣。
反观微信在手持设备上的使用,语音、短视频、图片,文字,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微信朋友圈也成了最重要的分享圈子,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而且,腾讯针对不同的手机系统平台,有针对性的改造,推出微信Android版、iOS版、Windows Phone版,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风格,且在功能实现上有细微的差异。同样的,微信网页版也与手持设备上的应用体验大不相同,它只保留了基本的文字、图片信息,接收/发送文件等功能,没有了朋友圈,与自己现有的QQ空间做了明显区隔。
由此可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里,APP的功能只有依据实际场景而变,才能延续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体验,生硬的移植,不加优化和改造,为有而有行不通。
第四屏:很需要专用汽车APP
车载微信仅仅是一个例子,在车载移动APP与汽车的融合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酷狗音乐、UC浏览器、天气、日历等等,部分APP在由手机转换进车机的过程中,甚至连分辨率都没有转换。这样即使有海量的APP应用,意义也不大,多个功能多个鬼,车载安卓设备只会越用越慢,最终变成老牛拉破车。
汽车是移动的第四屏,随着车主需求的逐渐个性化、深层次,汽车移动APP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如果车载APP也能如手机APP一样丰富有趣,但又不会分散人们开车时的注意力,保证驾驶安全,那用户的体验感定会大大提升,到时想必车联网应用的黏性、收费、续费率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我们的用户不是习惯了免费,只是不会轻易为体验不佳的应用掏钱。但由于车型系统的复杂性,车载屏移动属性的相对性,使得移动APP在汽车上的融入尤其困难。如果车载端也有这样一个“应用商店”,里面的每款APP是专门针对汽车移动属性来开发、改造,而非手持端APP的简单照搬,那移动车载应用APP的春天应该会真正到来!
车载APP:这个阵地你不占有人占
那谁来改造、优化更丰富的车载移动APP?目前车企如福特已经和腾讯针对车载微信应用,开始深度合作;腾讯旗下四维图新也推出了趣驾WeLink2.0版本的车载操控系统解决方案。但这些想要在短时间内改进车载APP的应用现状,很难。而汽车电子产品硬件制造商,他们也并不擅长对APP进行车载化的改造。这就给了以提供车载娱乐化、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很好的施展机会。
但从前,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过多的将目光专注在大数据的获取上,他们想通过车友互联的汽车服务,呼叫中心、免费产品流量卡以及二手车、保险金融等来实现其在车联网生态链中的价值。但这些前期投入太大,收益太慢,而且往往其能吸引到的用户量级,远不能与现在手持端热门APP的千亿用户群相比。更重要的是,硬件制造商也往往会觉得他们提供的服务形同鸡肋。
那何不换种思维,将那些用户量级庞大的移动APP进行深度改造,搬进车内,如果能延续与手持端相近的使用体验,想必用户是愿意买单的。毕竟,目前汽车行业还没有对硬件、软件、接口和通信协议等建立统一的标准,一款适合车载的APP应用是什么,我们根本没有把握。而真正的车载化的改造,是需要使得移动APP与车的内部网络、仪表板配置、触摸屏幕交互、方向盘控制、潜在的语音识别等等设备相适应,开发难度也不小。但这是车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一种发展思维。
目前上海钛马针对车载应用的优化、整合就是这种思路,但其将它如何预装进车机产品也值得思考。另外德赛西威所有大众系导航产品,对于安卓平台“应用商店”的优化,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互联网企业能真正的帮助汽车用品制造厂商优化产品体验,提升用户黏性,那车联网生态链中,制造商与内容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应该会加快步伐。
“你开会呢吧?”对!“说话不方便吧?”嗯!“那我说你听。”行!“我想你了。”噢!“你想我了吗?”啊!“昨天你真坏。”咳!“你亲我一下。不敢吧?那我亲你一下。听见了吗?”听见了!
单看那些语气助词,没任何毛病,但连起来看就让人浮想联翩了。当有一天,这个场景换在你的车里,车里坐满同事,刚装的后视镜上的微信,通过喇叭大喇喇地把那个不能细说的人的甜言蜜语清晰的送进每个人耳朵,这估计会成为你下半生的噩梦。
微信,或者说车载设备上的APP,正在遭遇诸如此类的尴尬陷阱。车载安卓设备的突然爆发,等下载了一堆APP到后视镜、车机上后,方才发现原来熟悉的APP不仅面目可憎,用起来更十分费劲,自己好像成了猴子派来的那个逗×。
微信上车:+了功能,-了好感?
微信在车上的体验会差到什么地步,如果把“安卓车机、8寸智能后视镜、HUD”上的微信功能分成一组,“安卓手机、苹果手机、电脑端”上的微信分成另一组。单独看产品界面,尝试简单操作,你就能明白上车后的微信是个什么不靠谱的玩意儿。
插入2组,6张对比图
车载设备的微信界面,直接移植了平板或者手机端微信,分辨率、比例尺寸一概不理,界面丑得惨不忍睹。反观微信在苹果版、安卓版、PC端,聊天功能基本保持一直,虽然PC端不能发微信,但基本的体验相同。
话说回来,车载端的微信也不是没有改进。去年至今,微信在车载上的应用,实现通过微信打通车机、后视镜与手机端的连接,可以发送发地址实现导航,以及浏览行车轨迹等功能。今年,车载微信还能语音播报好友的微信信息,接收图片,并能通过语音、手势识别进行简短回复。但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语音播报的设定僵硬,干扰导航、影音等功能实现;查看图片或回复时增添不安全性。诸如此类的问题,让车载微信的体验大打折扣。
反观微信在手持设备上的使用,语音、短视频、图片,文字,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微信朋友圈也成了最重要的分享圈子,几乎人人都离不开。而且,腾讯针对不同的手机系统平台,有针对性的改造,推出微信Android版、iOS版、Windows Phone版,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风格,且在功能实现上有细微的差异。同样的,微信网页版也与手持设备上的应用体验大不相同,它只保留了基本的文字、图片信息,接收/发送文件等功能,没有了朋友圈,与自己现有的QQ空间做了明显区隔。
由此可知,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里,APP的功能只有依据实际场景而变,才能延续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体验,生硬的移植,不加优化和改造,为有而有行不通。
第四屏:很需要专用汽车APP
车载微信仅仅是一个例子,在车载移动APP与汽车的融合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酷狗音乐、UC浏览器、天气、日历等等,部分APP在由手机转换进车机的过程中,甚至连分辨率都没有转换。这样即使有海量的APP应用,意义也不大,多个功能多个鬼,车载安卓设备只会越用越慢,最终变成老牛拉破车。
汽车是移动的第四屏,随着车主需求的逐渐个性化、深层次,汽车移动APP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如果车载APP也能如手机APP一样丰富有趣,但又不会分散人们开车时的注意力,保证驾驶安全,那用户的体验感定会大大提升,到时想必车联网应用的黏性、收费、续费率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我们的用户不是习惯了免费,只是不会轻易为体验不佳的应用掏钱。但由于车型系统的复杂性,车载屏移动属性的相对性,使得移动APP在汽车上的融入尤其困难。如果车载端也有这样一个“应用商店”,里面的每款APP是专门针对汽车移动属性来开发、改造,而非手持端APP的简单照搬,那移动车载应用APP的春天应该会真正到来!
车载APP:这个阵地你不占有人占
那谁来改造、优化更丰富的车载移动APP?目前车企如福特已经和腾讯针对车载微信应用,开始深度合作;腾讯旗下四维图新也推出了趣驾WeLink2.0版本的车载操控系统解决方案。但这些想要在短时间内改进车载APP的应用现状,很难。而汽车电子产品硬件制造商,他们也并不擅长对APP进行车载化的改造。这就给了以提供车载娱乐化、信息化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很好的施展机会。
但从前,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过多的将目光专注在大数据的获取上,他们想通过车友互联的汽车服务,呼叫中心、免费产品流量卡以及二手车、保险金融等来实现其在车联网生态链中的价值。但这些前期投入太大,收益太慢,而且往往其能吸引到的用户量级,远不能与现在手持端热门APP的千亿用户群相比。更重要的是,硬件制造商也往往会觉得他们提供的服务形同鸡肋。
那何不换种思维,将那些用户量级庞大的移动APP进行深度改造,搬进车内,如果能延续与手持端相近的使用体验,想必用户是愿意买单的。毕竟,目前汽车行业还没有对硬件、软件、接口和通信协议等建立统一的标准,一款适合车载的APP应用是什么,我们根本没有把握。而真正的车载化的改造,是需要使得移动APP与车的内部网络、仪表板配置、触摸屏幕交互、方向盘控制、潜在的语音识别等等设备相适应,开发难度也不小。但这是车联网服务提供商的一种发展思维。
目前上海钛马针对车载应用的优化、整合就是这种思路,但其将它如何预装进车机产品也值得思考。另外德赛西威所有大众系导航产品,对于安卓平台“应用商店”的优化,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互联网企业能真正的帮助汽车用品制造厂商优化产品体验,提升用户黏性,那车联网生态链中,制造商与内容服务商之间的合作,应该会加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