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上要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欣赏、感受、体会。同时,要大胆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有提不完的问题,解不完的疑虑,这样才会使课堂永远属于孩子们,并变成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
【关键词】
激趣导入 图文结合 抓重点词 学生演示 多动脑
做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难免要接受一些公开教学的任务,上公开课也不乏有那么好多次。每次讲完课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收益,也会有一点感慨,甚至会有一些遗憾。
这学期,我又接受了一节公开课的任务,这次我讲的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这一课主要准备采用的是看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所以,课下我准备了课件,有三幅课文中的插图:第一幅图主要画的是乌鸦看到了一个瓶子有水,但瓶口高、水少、它喝不到,正在想办法。正好对应的是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上画的是乌鸦正在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叼进瓶子里,这幅对应的是课文第三段的内容;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喝到了水,对应课文第三段结尾的一句话。还有课文故事音频、半瓶水和一些小石子。
课堂上,我按自己备课的思路进行,环环紧扣,条理清晰,学生兴趣浓厚。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也自信这节课是我从教以来最成功的一课。下课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堂课上得怎么样?”学生带着兴奋的表情大声喊:“很好!”“真棒!”“我爱听!”“我太喜欢了!”……我听了当然更高兴。愉快地回到教研室,和同事谈及这堂课,简直有点手舞足蹈了。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做得好
刚走进教室,我问学生“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兴趣盎然,我随即播放课件中的录音,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当他们听完了《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后,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趁次机会,我便宣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在整堂课中,学生一直显得很兴奋,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见,引入新课对上好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
二、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方法做得很适时
对于三幅课文中的插图,我并没有一下子展示给学生,而是在恰当的时间,合理的时候出示一幅插图。比如,学习第二段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读懂这段后出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学生在课文中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并准确地读了出来,我也立即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后更加明白了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是:瓶子高,瓶子里的水只有一半,瓶口又小。再比如教学第三段中的一个“叼”字时,由于年龄小,学生很难理解,但当我出示第二幅插图后,学生一下子能说出“咬”“衔着”等意思。适时出示教学插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及重点词语有很大帮助。与其一字一句地说教,不如让学生通过看图自己去理解。
三、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突破了难点
教学课文第一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我问孩子们“到处”是什么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他们说了各自的意见,我又让他们练习用“到处”说话,孩子们马上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放学了,妈妈不在家,我到处去找她”,还有的说“我的铅笔不见了,我在房间里到处去找”。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使孩子们体会到乌鸦急于喝水而又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再比如,“渐渐升高”“一个一个”“叼”等词,通过演示实验、看图等方法,使学生对这些词语都能准确地掌握并能运用于实际中。
四、演示实验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在讲完重点段(第三段)后,为了能使学生体会乌鸦想喝水而不怕辛苦这一道理时,我叫了两名学生上来做实验:他们在我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瓶口小,并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个一个地用手装石子时,用了好长时间才使水位升高。用手都这么费事,而乌鸦却用一张嘴一个一个地衔来石子叼进瓶子里,可见是多么不容易啊!事先,我设计这个实验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没想到却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五、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创造性
课后拓展环节,我鼓励学生再替乌鸦想一些能喝到水的其它办法。孩子们跃跃欲试,晃动着小脑袋,替乌鸦想了很多办法,如:“找一根吸管”“把瓶子倾斜”“用石头把瓶子中间敲一个小洞”……有些同学一个就能替乌鸦想出几种办法。我听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七、八岁的孩子点子这么多,思维这么活跃。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调动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真是不能小看他们啊!
从这堂课我体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要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欣赏、感受、体会。同时,要大胆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有提不完的问题,解不完的疑虑,这样才会使课堂永远属于孩子们,并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
课堂上要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欣赏、感受、体会。同时,要大胆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从而做到在课堂上有提不完的问题,解不完的疑虑,这样才会使课堂永远属于孩子们,并变成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
【关键词】
激趣导入 图文结合 抓重点词 学生演示 多动脑
做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难免要接受一些公开教学的任务,上公开课也不乏有那么好多次。每次讲完课或多或少总会有一些收益,也会有一点感慨,甚至会有一些遗憾。
这学期,我又接受了一节公开课的任务,这次我讲的是小学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这一课主要准备采用的是看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所以,课下我准备了课件,有三幅课文中的插图:第一幅图主要画的是乌鸦看到了一个瓶子有水,但瓶口高、水少、它喝不到,正在想办法。正好对应的是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上画的是乌鸦正在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叼进瓶子里,这幅对应的是课文第三段的内容;第三幅图画的是乌鸦喝到了水,对应课文第三段结尾的一句话。还有课文故事音频、半瓶水和一些小石子。
课堂上,我按自己备课的思路进行,环环紧扣,条理清晰,学生兴趣浓厚。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我也自信这节课是我从教以来最成功的一课。下课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堂课上得怎么样?”学生带着兴奋的表情大声喊:“很好!”“真棒!”“我爱听!”“我太喜欢了!”……我听了当然更高兴。愉快地回到教研室,和同事谈及这堂课,简直有点手舞足蹈了。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我觉得这节课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做得好
刚走进教室,我问学生“你们爱听故事吗?”学生兴趣盎然,我随即播放课件中的录音,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当他们听完了《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后,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表情,趁次机会,我便宣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在整堂课中,学生一直显得很兴奋,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可见,引入新课对上好一节课是非常重要的。
二、看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方法做得很适时
对于三幅课文中的插图,我并没有一下子展示给学生,而是在恰当的时间,合理的时候出示一幅插图。比如,学习第二段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读懂这段后出示问题:“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呢?”学生在课文中一下子找到了答案,并准确地读了出来,我也立即出示第一幅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后更加明白了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是:瓶子高,瓶子里的水只有一半,瓶口又小。再比如教学第三段中的一个“叼”字时,由于年龄小,学生很难理解,但当我出示第二幅插图后,学生一下子能说出“咬”“衔着”等意思。适时出示教学插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及重点词语有很大帮助。与其一字一句地说教,不如让学生通过看图自己去理解。
三、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突破了难点
教学课文第一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时,我问孩子们“到处”是什么意思?根据自己的理解,他们说了各自的意见,我又让他们练习用“到处”说话,孩子们马上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说“放学了,妈妈不在家,我到处去找她”,还有的说“我的铅笔不见了,我在房间里到处去找”。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使孩子们体会到乌鸦急于喝水而又找不到水的焦急心情。再比如,“渐渐升高”“一个一个”“叼”等词,通过演示实验、看图等方法,使学生对这些词语都能准确地掌握并能运用于实际中。
四、演示实验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在讲完重点段(第三段)后,为了能使学生体会乌鸦想喝水而不怕辛苦这一道理时,我叫了两名学生上来做实验:他们在我事先准备好的一个瓶口小,并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个一个地用手装石子时,用了好长时间才使水位升高。用手都这么费事,而乌鸦却用一张嘴一个一个地衔来石子叼进瓶子里,可见是多么不容易啊!事先,我设计这个实验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没想到却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五、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创造性
课后拓展环节,我鼓励学生再替乌鸦想一些能喝到水的其它办法。孩子们跃跃欲试,晃动着小脑袋,替乌鸦想了很多办法,如:“找一根吸管”“把瓶子倾斜”“用石头把瓶子中间敲一个小洞”……有些同学一个就能替乌鸦想出几种办法。我听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没想到七、八岁的孩子点子这么多,思维这么活跃。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调动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真是不能小看他们啊!
从这堂课我体会到:教学观念的转变,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我们要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他们欣赏、感受、体会。同时,要大胆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展示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有提不完的问题,解不完的疑虑,这样才会使课堂永远属于孩子们,并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