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作文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只有在实践中借助新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作文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本文在认真学习新课标后,根据笔者的实践和不断探究,进而归纳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有效方法,希望能对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刺激;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58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于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同时还要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可面对初中学生习以为常的作文教学,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不愿表达到乐于表达;内容从平淡无奇到引人入胜,笔者认为“刺激”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发掘闪光点,“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平时作文,绞尽脑汁,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认可;然而等作文发下来,他们看到的无非是“中心不够突出,思路不开阔”“语句不够流畅,段落不分明”“语言平淡无味,不够生动”“书写马虎潦草,版面不够整洁”等一些套话,丝毫提不起精神,这又怎能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教师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寻找闪光点,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为此,笔者平时批改作文常常这样写:“看了你的作文,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真为你高兴!”“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如果书写再好一点,岂不是锦上添花吗?”……学生希望通过教师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学生有了自信,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巧用优秀范文,“刺激”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时要不要提供范文,对此,不少教育学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范文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想和语言,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事实上,很多著名作家和诗人都曾有过模仿的阶段,如大诗人莱蒙托夫青少年时期写的诗,不少是仿照普希金的诗句改创的。名家尚且先仿后创,更何况“白纸一张”的学生?现在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路。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选择范文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相类似,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网络优美篇章上挖掘、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为此,笔者经常向学生推荐反映“真、善、美”的文章,让学生到图书馆借阅或上网在线阅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名著、武侠传奇演义、港台小说、校园文学作品,富有时代感的诗歌美文佳作等,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学生喜欢课外读物,但常常只注意好的故事情节,精彩之处,往往一目十行,过后就忘,要想把书读得实用,关键是眼脑并用。引导学生摘录课外读物中描写人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等段落,摘录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词句,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展开交流,不定时地进行检查、评比,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书读多了,词汇表达能力也跟着提高了。与此同时,笔者还注意了用活动的趣味性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如开展朗诵会、故事会、演课文剧、分角色读课文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大量的积累,学生的词汇越来越丰富,语言越来越生动,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做法长期坚持,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素材、习作技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
三、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刺激”学生寻根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生活充实,才会表白、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的写作理念就是以生活为本源的。生活中繽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涌上学生的笔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认识肤浅,思想冷漠,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目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如果对人生的感悟如此苍白,生活的情感如此荒漠,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冲动呢?为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深入社区,走进工厂农村,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
例如:根据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漫游语文世界”的要求,笔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从校园开始,走向街头,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那些生动的文字,流动的风景。开始的时候,学生茫然无所知,笔者引领学生走到每天都熟视无睹的花坛边,讲解“芳草园”的含义;走到餐厅,共同品味“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的恰当;来到街头品味到“仁康大药房”“新福源超市”的巧妙,学生观察,抄写,品析,忙碌,也兴奋。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
四、多元创新思维,“刺激”学生彰显个性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形成了一种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很多学生对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与表述,几乎保持着“惊人相似”。本来,学生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眼界是最开阔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然而,他们却老气横秋、老调重谈。所以,语文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创见。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出自己的创建。
总之,作文教学是要从情感、审美、意志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并能灵活使用相宜的教育方法,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学习及自我发展能力,学生的写作潜能才会在他们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履行了“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高启山.中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9(6).
[3] 张文周.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15(8).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初级中学 526074)
关键词:新课标;刺激;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058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于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同时还要尝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可面对初中学生习以为常的作文教学,如何在原来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不愿表达到乐于表达;内容从平淡无奇到引人入胜,笔者认为“刺激”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发掘闪光点,“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平时作文,绞尽脑汁,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认可;然而等作文发下来,他们看到的无非是“中心不够突出,思路不开阔”“语句不够流畅,段落不分明”“语言平淡无味,不够生动”“书写马虎潦草,版面不够整洁”等一些套话,丝毫提不起精神,这又怎能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教师如果能从学生作文中竭力寻找闪光点,对学生的作文多加以肯定和鼓励,就能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为此,笔者平时批改作文常常这样写:“看了你的作文,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进步了许多?我真为你高兴!”“你的作文写得这样好,如果书写再好一点,岂不是锦上添花吗?”……学生希望通过教师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学生有了自信,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二、巧用优秀范文,“刺激”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时要不要提供范文,对此,不少教育学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范文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想和语言,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事实上,很多著名作家和诗人都曾有过模仿的阶段,如大诗人莱蒙托夫青少年时期写的诗,不少是仿照普希金的诗句改创的。名家尚且先仿后创,更何况“白纸一张”的学生?现在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路。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选择范文时,范文的主题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相类似,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网络优美篇章上挖掘、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反映当代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为此,笔者经常向学生推荐反映“真、善、美”的文章,让学生到图书馆借阅或上网在线阅读。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名著、武侠传奇演义、港台小说、校园文学作品,富有时代感的诗歌美文佳作等,为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学生喜欢课外读物,但常常只注意好的故事情节,精彩之处,往往一目十行,过后就忘,要想把书读得实用,关键是眼脑并用。引导学生摘录课外读物中描写人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等段落,摘录描写自然景物的优美词句,并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展开交流,不定时地进行检查、评比,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书读多了,词汇表达能力也跟着提高了。与此同时,笔者还注意了用活动的趣味性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如开展朗诵会、故事会、演课文剧、分角色读课文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大量的积累,学生的词汇越来越丰富,语言越来越生动,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做法长期坚持,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素材、习作技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新题材、新手法、新构思。
三、以生活为写作的本源,“刺激”学生寻根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生活充实,才会表白、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的写作理念就是以生活为本源的。生活中繽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心头,涌上学生的笔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认识肤浅,思想冷漠,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目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偏低。如果对人生的感悟如此苍白,生活的情感如此荒漠,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冲动呢?为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深入社区,走进工厂农村,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
例如:根据七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漫游语文世界”的要求,笔者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从校园开始,走向街头,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那些生动的文字,流动的风景。开始的时候,学生茫然无所知,笔者引领学生走到每天都熟视无睹的花坛边,讲解“芳草园”的含义;走到餐厅,共同品味“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的恰当;来到街头品味到“仁康大药房”“新福源超市”的巧妙,学生观察,抄写,品析,忙碌,也兴奋。学生面对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都有了直接的印象,深刻的体验。
四、多元创新思维,“刺激”学生彰显个性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教学形成了一种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很多学生对同一问题和事物的认识与表述,几乎保持着“惊人相似”。本来,学生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因为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眼界是最开阔的,个性是最独特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然而,他们却老气横秋、老调重谈。所以,语文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宽松和谐的思辨氛围,才能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的创见。学生才能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出自己的创建。
总之,作文教学是要从情感、审美、意志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并能灵活使用相宜的教育方法,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学习及自我发展能力,学生的写作潜能才会在他们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中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履行了“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写作水平才会有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高启山.中学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09(6).
[3] 张文周.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15(8).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初级中学 526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