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昨天下午大课间活动时间,我们组织部分同学进行投篮比赛。
二、探索交流,感受需要
投篮成绩统计如下:
师:从表中你知道些什么?
生1:统计的人数不一样多。
师:是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
生2:女生投得准,因为女生投中最多的是10个。
生3:女生投得准,女生投中的总个数比男生多,30-28=2(个)。
生4:男生投得准,男生的平均水平比女生高。
【设计说明:创设投篮比赛情境,引导学生健康锻炼,形成一项体育技能。同时围绕学生关心的生活问题“是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理念。】
三、动手操作,形成技能
1.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①师:男生投中的平均水平(平均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操作学具板,动手移动小方块,体会“移多补少”的策略,然后交流展示)
师:男生投中的平均数是7个,用红色“——”画出平均数。
②师:女生投中的平均数呢?
(学生自主探索,并试着用红色“——”画出平均数)
③师:女生投中的平均数是6。
2.探究讨论,优化方法。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知道如何算平均数吗?
①学生小组交流,指名板演。
男生:6+9+7+6=28(个),28÷4=7(个)。
(师生交流,说说算式的意思,体会“先合后分”的方法)
②师: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女生投中的平均数吗?
3.还原学具板。
师:红色水平线表示什么?
师:“7”代表什么?说说该水平线所在的范围。
师:“6”代表什么?该水平线所在的范围是多少?
4.师:是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中,积极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移一移、算一算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利用学具板的移动演示,在动态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比较平均水平在最高数和最低数之间,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沟通联系,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出示题目: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②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2.移一移,算一算。
出示题目: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
【设计说明:这两个问题的呈现,是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再一次巩固和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去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移动铅笔易于操作,思维能力要求低,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估一估,算一算。
出示题目:小丽有三条彩带,分别是14厘米、24厘米、16厘米。
①猜一猜:平均长度是多少?
②估一估:平均长度有可能是多少?在下面□里打“√”。
16cm □ 18cm □ 22cm□
③算一算。(略)
【设计说明:在这一练习的设计中,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4.想一想,选一选。
出示题目:小林、小华进行三次套圈比赛,每人每次都是15个圈。
①算一算小林套圈的平均成绩。
②不计算,选一选,小华第三次套中的个数。在下面□里打“√”。
比10个多 □ 比10个少□ 10个 □
③说一说,是小林套中的准一些,还是小华套中的准一些?
【设计说明:设计这道题目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直观的彩带,抽象为表格中的数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利用平均数去估计小华第三次套中的个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加强数、表、形的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责编 杜 华)
师: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昨天下午大课间活动时间,我们组织部分同学进行投篮比赛。
二、探索交流,感受需要
投篮成绩统计如下:
师:从表中你知道些什么?
生1:统计的人数不一样多。
师:是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
生2:女生投得准,因为女生投中最多的是10个。
生3:女生投得准,女生投中的总个数比男生多,30-28=2(个)。
生4:男生投得准,男生的平均水平比女生高。
【设计说明:创设投篮比赛情境,引导学生健康锻炼,形成一项体育技能。同时围绕学生关心的生活问题“是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展开小组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理念。】
三、动手操作,形成技能
1.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①师:男生投中的平均水平(平均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操作学具板,动手移动小方块,体会“移多补少”的策略,然后交流展示)
师:男生投中的平均数是7个,用红色“——”画出平均数。
②师:女生投中的平均数呢?
(学生自主探索,并试着用红色“——”画出平均数)
③师:女生投中的平均数是6。
2.探究讨论,优化方法。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知道如何算平均数吗?
①学生小组交流,指名板演。
男生:6+9+7+6=28(个),28÷4=7(个)。
(师生交流,说说算式的意思,体会“先合后分”的方法)
②师: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女生投中的平均数吗?
3.还原学具板。
师:红色水平线表示什么?
师:“7”代表什么?说说该水平线所在的范围。
师:“6”代表什么?该水平线所在的范围是多少?
4.师:是男生投得准一些,还是女生投得准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设计说明:在这个环节中,积极地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移一移、算一算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利用学具板的移动演示,在动态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比较平均水平在最高数和最低数之间,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沟通联系,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出示题目: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
②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2.移一移,算一算。
出示题目: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
【设计说明:这两个问题的呈现,是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再一次巩固和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去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移动铅笔易于操作,思维能力要求低,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估一估,算一算。
出示题目:小丽有三条彩带,分别是14厘米、24厘米、16厘米。
①猜一猜:平均长度是多少?
②估一估:平均长度有可能是多少?在下面□里打“√”。
16cm □ 18cm □ 22cm□
③算一算。(略)
【设计说明:在这一练习的设计中,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4.想一想,选一选。
出示题目:小林、小华进行三次套圈比赛,每人每次都是15个圈。
①算一算小林套圈的平均成绩。
②不计算,选一选,小华第三次套中的个数。在下面□里打“√”。
比10个多 □ 比10个少□ 10个 □
③说一说,是小林套中的准一些,还是小华套中的准一些?
【设计说明:设计这道题目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直观的彩带,抽象为表格中的数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利用平均数去估计小华第三次套中的个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加强数、表、形的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责编 杜 华)